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July 2024

  • April 英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02/07/24, by Web Editor

    對你來說,什麼樣的經歷能夠算是「改變人生」的體驗呢?

    是,去到一個讓你改變價值觀的地方?

    是,一段讓你對未來有不同的憧憬與目標的時光?

    是,遇到一群讓你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朋友?

    不論你的答案為何,對我來說,UWC這個遠征達成了以上所有的答案。

    2024.05.18,我和18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隨著走道兩旁家長、學弟妹、老師的掌聲走進了畢業典禮的禮堂,熱淚盈眶地雙眼望向牆壁上高掛的UWC標誌,所有回憶如跑馬燈般在腦中回放。不論我嘗試多少次,都無法用任何平面文字完整描繪出這兩年我們共同創造的回憶、經歷的低潮與狂喜、和人建立的連結與自我成長。能夠取代千言萬語的只有一個和摯友們的眼神交換:「我們終於做到了」。

    上台領畢證書、AC Class of 2024

     

    如果說UWC的旅程像一趟飛往太空的旅程,

    第一年的我們跌跌撞撞地學如何第一次離開家人、面對自己的恐懼、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以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與道具去展開一趟冒險;

    第二年的我們深以為自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邁向太空,但在離開地球表面時卻發現還有許多從沒想過的自我懷疑與挑戰,讓旅程依舊顛顛簸簸

    最後,離開大氣層與UWC的我們終於能自信地用這兩年來累積的智慧與失敗,在太空與更大的世界漫遊。

    就讓我在這裡嘗試用簡單的文字,描述我在第二年飛往大氣層時,需要面對的挑戰以及新的成長。(第一年反思可以看這: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忙著忙著,會忘了慢下來認真呼吸、欣賞窗外的美景

    原本以為經歷了第一年UWC雲霄飛車般的生活與情緒洗禮後,UWC的第二年會簡單許多、會少一些忐忑、多一點風平浪靜的時光。

    沒想到暑假一回到學校,馬上被排山倒海的各種論文、研究、考試、大學申請、社交壓力、課外活動壓得喘不過氣,就知道二年級還會是個挑戰接踵而來的一年。

    現在回頭看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個精疲力盡地倒在床上的夜晚,心裡想著要完成所有在UWC想做的事,卻深知道為了快撐不下去的身體需要開始做出取捨。雖然可以肯定的說「我熱愛我在做的一切」,但卻感到分身乏術。想要把社交、課業、參與活動、做計畫、大學申請都做到滿分,但卻因為力不從心的無奈默默地流淚。

     

    身為二年級,有許多需要由我們來帶領一年級舉辦的活動

     

    有時忙到連難過的時間都沒有,只好逼著自己把眼淚當做汗水偷偷地擦,打起精神面對堆積成山的作業與漫長的待辦事項。時不時看著學校其他忙著派對、喝酒、往外跑、社交的同學,也會不斷質疑選擇課業、做計畫的自己是否做出了錯的抉擇、是否錯過了青春該有樣子。

    由於承受著龐大的壓力,時常感覺自己像顆高速運轉的陀螺,雖然知道自己是有重心與目的地在旋轉,但卻已經無法細細品嚐生活的點滴、慢下來去沈澱自己思緒了。

    但也是透過這些快要喘不過氣的瞬間,漸漸去認識自己精力與體力的極限,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接納自己也有能耐與限度的天花板。

    經過了二年級上半學期,開始能調整自己的呼吸;開始能夠從害怕錯過社交機會的不安全感跳脫出來,放過那個想獨處、想要安靜、想要和思緒相處的自己;開始和那個需要空間的自己握手言和;開始學會時不時逼迫自己放下手裡的一切、忘掉逼近眼前的截止日,放慢腳步去享受慢下來後世界的繽紛、欣賞存在本身的美好。

    秋假時逼自己放下手中的一切,來了一趟和朋友們的小旅行

    飛著飛著,引擎壞掉了

    不過,如果要說第二年受到什麼最大的打擊,那肯定是一封一封大學的拒絕信了吧!

    原本充滿自信地送出了自己滿意的大學申請,不過結果卻將所有對未來的幻想泡泡一針搓破。

    來自大學的拒絕信

     

    由於國外的大學時常說他們注重的是「Holistic Decision」,也就是透過推薦信、課外活動、自傳、人格特質、成績等等的條件去衡量你整個人是否適合他們的學校。因此,被拒絕的當下,同時也感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被拒絕了。

    只上了安全學校的自己(指自己的成績與履歷都遠遠超出學校訂的門檻、保證能進的學校),想著過去幾年來付出的所有努力都被大學否定,沈重的打擊導致有好長一段時間像引擎壞掉的太空船一樣失去了前進的力量。

    以為經過第一年的自己有足夠的勇氣與自信去面對外在的否定,卻還是徹夜失眠、開始被錯愕與自我懷疑吞蝕、不斷檢討自己的特質以及曾經以為的成就。

    想要相信那一句一句的大道理,卻無法打從心裡堅信自己會沒事的。

    UWC讓大家相信自己可以在未來做很了不起的事,但大學的結果卻重重地把一個一個幻想打在這看不到下一步的道路上。

    看著身旁我認識最有想法、最有理念、最認真的朋友們都因為被拒絕眼裡充滿了空洞。雖然自己深知不論去了哪間大學,這些朋友都還是能闖出一片天,不過現實的重量卻把連奮力揮動翅膀的力氣都剝奪了。

     

    朋友陪我去看海

     

    想要生氣 但不知道氣的是他們最初的決定 還是這個竟然因爲大學崩潰的自己;

    想要大哭 但不知道想哭的是大學的結果 還是自己脆弱又無助的狀態;

    想要不一樣的結果 但不知道想要的是一個別人讚賞的大學 還是一個能夠相信自己的理由;

    想要罵自己 但不知道想罵的是沒有表現好的我 還是一個因為大學而失去自信的自己;

    不過,即使在最低谷,慶幸的是身旁有替我相信自己的朋友們。

    UWC是個從不會因為任何人崩潰而停下腳步的學校,而我自己也透過無數與朋友的對話去治癒自己。

    有在我大哭時會煮印度茶和煎餅給我吃的室友、有帶我去看夕陽和我分享他難民人生故事的Housemate。

     

    每當聽這些人生充滿挑戰的朋友們分享他們的人生觀、他們如何因為光是能夠安全地度過每一天的UWC生活就感到快樂時,自己的大學否定好像也變得微不足道。因為自己已經有好多值得去感激的事、擁有好多的幸運。

    簡單的一頓飯是來自尚比亞的他無法當作日常的幸運;

    簡單的宗教自由是印度穆斯林的她無法享受的幸運;

    簡單的受教權是來自阿富汗的她無法視為基本權力的幸運;

    簡單的一個安全的家是來自加薩的她無法視為平凡的幸運;

    簡單的一趟讓我能見到家人的飛機旅程是來自葉門的他至少十年無法體驗的幸運;

    UWC的多元性不僅僅是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更重要的還有來自多樣的階級、經濟背景。這些學生們讓UWC不僅僅是文化交流,更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漸漸去跳脫那個亞洲既定需要名校光環才可以過得多采多姿、才是優秀、才是傑出人才的觀念。

    隨著用他們的視角看世界的樣貌,發現自己也能漸漸地換個角度去看待大學申請的結果。

    雖然時不時在眺望遠方的高山時,還是會想起那用盡全力卻撲空的自己,不過學著時間逝去,心裡的無奈和嘆息也一點一點地被海風與浪花帶走了。

    就在宿舍旁、學校可以看到的美景

     

    還記得自己讀的一本書曾經說,我們應該打破對人生的誤解:

    人生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連串的點。人生是一串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僅僅存在於剎那之間。 — 被討厭的勇氣

    並不是來到了UWC,就會去到名校,之後將會有令人羨慕的人生。人生不是像爬階梯一樣,一階接著一階往上爬,好像一條直線能夠順著往上登頂。而是像上上下下的山巒,會不斷跌倒、不斷有新的挑戰,而我們能夠做的就只能確保在每個山腳或山頭,自己都全力以赴了。

    人生如果就像一場登山攻頂的活動,那麼人生將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半路上」。也就是當你在征服那座山之後,「真正的人生」才開始,在那之前的上坡路只不過是「虛假的我」所度過的「虛假人生」 — 被討厭的勇氣

    需要不再把大學的結果當作這幾年高中的總成績單、最終的目標,而是把大學視為長遠人生中的一個停泊點。把眼光放遠時,大學不過是人生中短短的四年。

    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我們這樣走,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 被討厭的勇氣

    願,未來的你還是有全力以赴的勇氣、繼續向前的執念;

    願,未來的你能相信挫折終有在未來收穫的果實、看見這些跌跌撞撞的意義;

    願,未來的你有著能過把他人的否定視為用不同方式肯定自己的機會;

    願,未來的你可以和現在的我說:一切都會沒事的。

    也許幸福 不過是種自如。是一段路,不必通往何處。也許幸福,本來沒有路要一步一步。 — 幸福路上

    看待世界的角度

    如果要說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上學、生活教會我什麼的話,那肯定是:不論我們的文化、國籍、膚色、宗教多麽不一樣,我們的相似之處多於不同之處。

    即使我們會因為宗教、政治、對殖民主義的觀點吵架,

    但我們都渴望和人產生連結、我們都喜歡分享美味的食物、我們都享受暖和的陽光、我們都會因為想家而落淚、我們都會需要別人尊重自己的界線,我們都希望住在一個更好的世界。

    舉辦Human Library,提供一個分享人生故事的舞台

     

    所以與其因為彼此的相異之處劃界線,還不如確保自己有夠大的胸懷去了解對方觀點的不同,去享受我們的共通點。

    不過同時,在面對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時,自己也能去審思自己想要留住什麼人格特質、向他人學習什麼樣的人生觀。

    透過和來自肯亞的朋友聊伊斯蘭教,幫助我重新檢視宗教對自己的意義、了解他人的世界觀是如何被宗教影響;

    透過和來自巴勒斯坦的朋友聊他對於政治與民主的想法,重新去反思自己如何看待台灣的歷史;

    透過和來自荷蘭的朋友聊他如何不讓成績定義自己,讓我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考試、成績、和課堂。

    透過和來自中國的朋友做促進和平的計畫,讓我重新去思考自己在政治上既有的偏見。

    UWC是個讓學生能不斷剖析自己生長背景、自己想成為怎麼的人的地方,而唯有不斷保持批判與包容的心去看待世界,才能與他人和自己共處、繼續走下去。

    學校時常舉辦各國節慶的慶祝

     

    到了畢業典禮時,我累積了這兩年來所學的能力、歷練與觀點,離開了大氣層。

    在這個旅程中,我學會了什麼叫做知足、擁抱不完美、勇敢地去嘗試、堅持去做對的事、最重要的,學會了什麼叫做不朽的友情。

    有個UWC的老師曾和我們說:「如果一個教育機構讓學生一直到最後都還不願意離開,那麼這個組織就徹底的失敗了。」

    我想,雖然我們都會捨不得這個十二世紀的古堡、會捨不得每天住在一起創造的瘋狂又溫馨的回憶、會捨不得每次去Sea Front欣賞威爾斯美的感動、會捨不得在National Evening 大笑的快樂、會捨不得那個跌跌撞撞又不斷重新站起來的自己、會捨不得那不怕跌倒的荒唐、會捨不得讓在AC的點點滴滴從我們的指尖溜走,但是我由衷地相信,畢業後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大家都已經帶著滿滿的收穫、行囊、與道具,充滿自信地在外太空探險了。

    因為有很多我們想達成的理想無法在這個UWC的理想泡泡中完成,唯有展開一段新的篇章才能把UWC的生活模式與理念帶到比這間學校更遙遠的地方。

     

    畢業前最後ㄧ 次看自己的角落、最後一次去海邊、最後一次野餐、最後一次在Sea Front聊天

    十年後,我會記得

    10年後我會記得,和May 跟Coco跑去Lighthouse享受大海的波濤、陽光灑落的暖和、空氣中綠意的清香、重新憶起熱愛大海的自已時的澎湃

    變成像家人一樣的中國、台灣、香港、日本朋友

     

    10年後我會記得,每天拖著沈重的身體前往課堂時,像左邊的大海望去、看著湛藍的大海與青翠的山巒,心也和那平靜的雲朵和浪花沈靜了下來的瞬間。

    10年後我會記得,看著Ilhaam, Zak, Nawale, Ayo, Stephanie 在Mizu Conference時在台上講述殖民歷史與歧視如何影響他們日常生活時,心裡的震撼以及悲傷。

    10年後我會記得,和Maha, Charles, Alex當任East Asian的領導時把舞龍在農曆過年時帶進了學校,看到台下的觀眾用囧囧有神的眼睛欣賞著我們的文化,心中生起了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悸動與成就感。

    10年後我會記得,自己完全放下模考準備展現自己文化的舞台National Evening。在演出結束、下台一鞠躬時留下滿足又驕傲的眼淚,心裡深知道唯有在UWC才會有這樣獨特、Empowering 的舞台。

    今年當National Leader帶東亞的學生一起完成舞台

     

    10年後我會記得,在晚上忙到忘記吃晚餐時,印度室友Jugani大半夜二話不説地做了印度咖哩給我吃的幸福。

    10年後我會記得,看Drag Show時看到AC提供Queer community 一個可以展現自己、訴說自己的故事與身份認同舞台的感動。

    10年後我會記得,在Project Week時,在星空與遠方的燈光下跟著帆船滑翔,隨著海浪被劃出一波波的浪花和柔和的潮汐聲,和朋友們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中坐在甲板上談論我們人生的故事與無關緊要但可愛的話題。

    Project Week時有幸可以用學校的經費去學開帆船

     

    10年後我會記得,在四月的假期時有幸和中非共和國的朋友Manuela的家人一起去教堂

    10年後我會記得,每次快沒力氣走下去時Human Library都像一劑強心針,讓我重新振作起來,看到自己能夠給有故事的人一個舞台去展現自己的滿足。

    10年後我會記得, Sofia幫我舉辦生日派對時,我含著淚看著在蛋糕旁為我唱生日快樂的人們,心裡想著因為身邊有這群欣賞我的朋友們,我才能有勇氣去面對一路上的顛簸、人生就是有他們和我肩並肩打拚才能閃閃發光。

    慶祝生日

    10年後我會記得,我們一群人在畢業前夕在海邊跟著音樂搖擺,而我在吵雜的人群中突然停下來,看著大家在陽光底下笑著的臉龐,心裡深刻地意識到遇到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我一輩子的禮物。

    10年後我會記得,自己靠著每天五個小時的睡眠去揮灑青春,全力燃燒自己去創造一個不讓自己後悔的UWC體驗

     

    畢業後終於有時間和朋友們去畢業旅行

    最重要的,我想感謝

    謝謝來自印度的Jugani讓我開始愛上看Bollywood

    謝謝來自瓜地馬拉、德國的Sofia讓我愛上西班牙文、旅行

    謝謝來自肯亞的Ilhaam與伊朗的Amirali用心地解開我對伊斯蘭教的誤解

    謝謝來自香港的Alex, 日本的Maha, 中國的Charles和我一起打造重拾對於自己身份的自信

    謝謝來自中國的Coco和May讓我放下了對中國人的歧見

    謝謝來自烏干達的Zak與安哥拉的Paulo讓我愛上Afrobeats

    謝謝來自西班牙、瑞典的Frederic讓我有「喜歡,那就去做ㄚ!」的勇氣

    謝謝來自法國、中非共和國、象牙海岸的Manuela讓我體驗基督教家庭慶祝復活節、洗禮、聚超過九個小時的餐、隨著Afrobeats起舞的文化。

    謝謝來自葉門的Momo讓我愛上中東的茶

    我想,我都從這些人帶走了一點屬於他們的光。

    謝謝AC提供了一個找自己、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

    謝謝爸媽、家人、台灣理事會一路上的支持。

    謝謝還在學習的自己。

    2024.06.27 回台灣的飛機上.

    最後一天的AC

    如果你對UWC有任何的問題、想了解更多,歡迎去UWC的官網台灣理事會的頁面了解更多!

    Read More
  • Cynthia 義大利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7/24, by Web Editor

    多元環境下的文化衝擊與自我探索-UWC Adriatic term 1 reflection

    UWC Adriatic 被譽為最多元及最自由的UWC,擁有開放的校園,一屆約90位學生代表著大約75個國家。然而,在這充滿多元和開放的環境中,我卻難以適應與台灣如此不同的生活。

    即使每天看,學校夕陽的美仍然令人驚嘆(此為我和我朋友在學校海邊拍的照片)

     

    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

    一開始,我信誓旦旦地認為自己能夠在國外過得很好,然而現實卻讓我迅速打臉。

    首先,飲食習慣上的不同讓我感到極度不適應,學校食堂每天提供的義大利麵和沙拉,讓一直以來吃中式料理的我非常不習慣,也因此增加了對家的思念。

    此外,在學校上課時,儘管一開始我相信自己的英語程度足以應付,實際與同學交流時,卻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在台灣,我和朋友都用中文交流,但在這裡,因為對英語不夠自信,我習慣先在腦海中將中文轉換成英文後再說出來。然而,這樣的方式使我難以跟上朋友們的說話速度,大多數時候我只能靜靜地聆聽。當真正遇到問題時,由於語言上的障礙,我常常無法完整表達我想要表達的內容。

    同時,生活中的各種不便也逐漸浮現。在這裡,我需要親自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包括簡單的洗衣打掃等,這些在家裡可能由其他人負責的事情,現在都需要我親自操心。此外,或許是因為我已經習慣在台北走路五分鐘就有便利商店,家附近也有很多不同種的餐廳可以選擇,還有購物網站的24小時到貨這種便利的生活,而現在在Duino這個小鎮,需要坐公車半小時才有一個大一點的城市才有比較多餐廳的選擇。這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原來在國外的自主獨立生活,並非如我當初所想的那麼輕鬆。

    最後我與室友共處的種種問題逐漸浮出水面,不知何時開始,我與室友的矛盾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有幾天我發現我的房間原本應該是一個讓我可以休息的地方,但那時我在房間總是感到焦慮,不願待在裡面。因此,我那時候都在宿舍的公共空間待到凌晨才回到自己的房間內。我曾多次向學校反映這種情況,包括宿舍的老師、我的導師、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甚至是主任。我試過各種方式,但他們也只跟我說學校很重視這件事情不會不管學生的心理健康僅此而已。

    那段時間似乎是我17年來第一次感到如此無助,不敢打電話回家怕爸媽擔心。雖然有很多朋友願意聽我抱怨並安慰我,但這終究是我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大家能給予的幫助非常有限。我甚至設了一個倒數日曆,看著還有多少天才能回家,似乎這樣我才能期待一些東西。此時我不斷懷疑當初毅然決然地選擇來UWC是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畢竟我在台灣已經是高二,已經開始著手申請美國大學了,為什麼還要來這裡受苦呢?

    有時候,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能真正融入這個陌生的環境。在無數次的自我懷疑後,我仍沒有答案,或許在這裡待更久以後我才能給我自己一個滿意的答覆。

    幸運的是,在我最徬徨無助的時候迎來了我們的mid-term break,我爸媽也從台灣飛過來看我,還幫我帶了很多台灣的零食、泡麵等,還有一些用於布置宿舍房間的東西。雖然我與我父母見面只有短短一天的時間,但這使我想家的情緒緩解不少,尤其是當我布置完我的房間以後,我才有那麼一絲絲的寧靜。

     

     

    我花了多時間布置的房間,床簾讓我可以有一個私人的空間

     

    現在的我發現,或許在社交平台上展示的都是在這裡生活多麼精彩,或是放假時又去哪個歐洲國家玩,但在這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處處都是我不習慣的挑戰。

     

    我是誰?

    或許身分認同是每一位前往UWC的台灣學生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每個分校的台灣學生很少,中國學生和文化佔據主流地位,因此我們的文化很容易被忽視。身為義大利分校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台灣人,過去在學校的幾個月裡,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我的定位是什麼?因此,我迫切地想要尋找如何在代表中華文化的同時展現我自己屬於台灣的獨特性。儘管兩岸共享許多文化和語言,但台灣仍然與中國有著許多的差異。

     

    房間一個貼滿明信片的角落

     

    來到這裡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每當我介紹我的文化或談及我們在台灣會做的事情時,我總是說這是一個”Chinese culture”。雖然就種族而言,我是”Chinese”,但同時我又來自中華民國/台灣,因此我也是”Taiwanese”。有時候,我們很難向來自其他地方的人解釋,”Chinese”這個詞既可以指代民族文化,也可以代表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因此,”我是誰”的問題一直在我腦海中浮現,我為自己是台灣人感到自豪,但同時我也發現這種文化容易被更廣泛的 “Chinese” 一詞所誤解或掩蓋。

    在台灣時,我常常打開Spotify的”Taiwan Top 50"列表來聽,裡面混合著西洋、日本、韓國、中國等各國流行音樂。然而,來到這裡後,我開始特別尋找台灣樂團或音樂人的歌曲,因此我也更加認識了台灣本土的音樂創作。或許正因如此,我才能在這裡找到一絲家的感覺。儘管這裡仍有一些會說中文的人,但由於口音各異,我特別想念台灣的口音。因此,我會尋找台灣的播客來聽,或是觀看台灣的電視劇,以緩解對家鄉的思念。

    除此之外,由於飲食習慣在這裡與台灣相當不同,當我想家時,我會在Instagram上找一些網紅分享在台灣餐廳或小吃店的短影片,然後記下餐廳名稱。這樣,當我在暑假回台灣時,就可以去品嚐我在這裡思念的美食。

     

    我真的是一個好的台灣代表嗎?

    首先,我要感謝台灣的理事會願意相信我,給予我加入UWC這個大家庭的機會,成為義大利分校的第一位台灣學生。這個機會也讓我肩負起回答同學對兩岸關係的問題,並讓大家更了解台灣的責任。

    然而,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我發現仍然有許多人將台灣和泰國混淆,誤以為我是從泰國而來,或者直接詢問我中國國內的事。這時候,我只能尷尬地澄清我來自台灣,我們不是中國,更不是泰國。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來到UWC前都經歷了層層篩選,但為何仍有人不太了解國際情勢。我理解大家可能不了解兩岸的關係,但至少應該要知道台灣這個地方吧?

    同時,我也在思考是否是因為我沒有好好地代表台灣,才導致大家容易把我們與其他國家混淆。

    因此,平常不喜歡且排斥public speaking的我,勇敢地提議在我們學校的Asian week中(每兩年舉辦一次,讓不同地區的學生展示其文化),和我同屆的中國以及香港的學生一起舉辦一個討論三者關係的focus。我們探討了文化上的相似和不同之處,並向大家解釋為什麼兩岸關係如此複雜,以及目前的情勢。在這次活動前,我感到非常緊張,擔心自己未能清晰表達想法,但幸好結束後,大家都表示學到了很多,這讓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我在Focus中解釋兩岸關係時的樣子

     

    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感到驕傲,我強迫了我自己跳脫舒適圈。同時我相信我也回答了我自己的問題:儘管我可能不是最能代表台灣的人,但我願意繼續努力,以更積極的方式為台灣發聲,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獨特的地方。

     

     

    結語

    雖然在這裡只有一百多天的時間,但我認為我改變了很多。從一開始對英語的不自信到現在可以流利地和朋友們聊天,從遇到挫折消極的倒數著離回家還有多久到決定自己創造自己的UWC experience並跳脫舒適圈地舉辦focus。雖然我在這段文字中表達了一些困擾和挫折,但同時我也感受到了成長的喜悅和自我突破的榮耀。在此我想引用我很喜歡的台劇《想見你》中的一句台詞,去愛去失去要不付相遇。的確,在UWC的這兩年一定會有歡笑有淚水,但這些都是我成長的一部分。

    UWC day時大家穿著自己國家的傳統服飾

    後記

    即便我在第一學期一度哭著說要在寒假的時候回家,但我最後仍決定留在這裡去探索歐洲。在三個禮拜的假期中,我去了布拉格、柏林,還和我媽媽去法國的阿爾卑斯山脈上滑雪,最後去了米蘭待了幾天。在那裡,意外地找到了幾間台灣人開的餐廳,食物也都很不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