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August 2023

  • Faith 史瓦帝尼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Faith 國小六年級就立志申請UWC,可理想跟現實總是有差距的,面對失望Faith是如何積極面對讓自己不留遺憾呢?請大家認清UWC不是烏托邦喔!

    🔥 2024年甄選已經開始!下載申請書請看置頂資訊,截止日期為10月15日。

    從我國小六年級聽說了UWC之後,就深深的被它的理念及多元化的環境吸引。而我在高一一開始具有申請資格時開始申請,終於在高二的這一年被錄取。因為學期開始時間的不同,在台灣等待半年的我,終於在一月正式的飛往非洲的史瓦帝尼,開始我期待了快五年的UWC生活。

    沒想到的是,這個UWC有些地方跟我之前想像的很不一樣。剛到達學校時的Orientation week有給人在UWC的感覺,但這兩週過去後,這所學校就好像神仙教母到午夜十二點就失靈的魔法一般地變成了一所「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學生的普通國際學校」。校長老師好像只在對外招生的時候強調這所學校的多元文化、宣揚UWC的核心理念,但關起門來卻開始限制學生的服儀、強調分數重要,還設置了prep time 要所有人在晚上八點半之後只能讀書,不能有「會干擾人專注的社交及聊天」。而因為學校直升的制度,近一半的同學是從Forms升上來讀IB的,他們早就有自己固定且堅硬的社交圈,我們這些IB才進入這個校園的新面孔根本就無從融入,甚至找不到機會跟他們互動。而對有些直升的同學來說,「UWC」就只是構成學校名字的一部分詞彙。他們認為這裡就只是他們讀了很久的一所國際學校,僅此而已。所以常常他們也沒有熱情和動力跟我們這些新學生互動。同樣可惜的,許多校園活動的主辦人、學生會的成員等等都是在我們來的前一年就選好的。我們這種IB才出現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辦法爭取這些職位與機會。而日常跟同學朋友的對話也時常止步於對彼此的問候以及對日常生活的抱怨,我所期待的那些更深度的對話很少被提及。雖然在來之前就有學姊半是警告半是開玩笑的跟我說:「不要有期待,就不會有傷害。」但是真的實際來到這裡,看到某些部分與自己設想差異頗多的學校,不免還是感到了些許的遺憾及失望。而在遺憾和失望後,我自己有時也會習以為常的放棄爭取改變的可能或尋找突破的契機.......

    雖然自己對「UWC的美好幻想」有些破滅,但在這裡的這半年,我卻也更加認識自己。在這我真的可以只做我自己。因為沒有人認識之前的我,所以很多時候我做選擇是基於我想不想做,而不是我的「人設」適不適合、應不應該做。在台灣的時候我一直以為我是比較外向、喜歡時時刻刻都跟朋友黏在一起的人。但這半年的生活中,我卻發現自己非常享受跟自己獨處的每一分每一秒。而過去,我有時會對於「無法融入周遭的社交環境」而感到心煩及焦慮。我會用盡所有方式來跟著周遭的人熟絡起來,以擺脫這種覺得自己好似快要被周遭環境排擠及忽略的,自以為如此的擔憂。但常此以往其實非常消耗社交能量,又會很心累。但在這裡,我學習讓自己習慣尷尬,學著接受自己在有時候就是會沒有辦法跟話講不到一處的人變成好朋友的「強迫症」。雖然會遺憾,但也不會在像以前那樣感到壓力。而我也發現自己不在那麼有「外貌焦慮」。在台灣照鏡子時,我並沒有那麼喜歡自己的長相及身材,希望自己能擁有更瘦的身材、更挺的鼻梁、更大的眼睛、更順滑的頭髮及更白的膚色等等。但在這半年的UWC生活中,我的​​外貌焦慮極大的緩解。也許是因為學校裡的每個人都來自世界不同的角落,所有人都長的「不一樣」。而過去那些造成我外貌焦慮的要素,較黑的黃皮膚、內雙的鳳眼、不那麼挺的鼻子等都成了我這個人的特點,是我與我背後民族及文化較顯而易見的連接點。我也更加喜愛這些不用言語就可以表明「我從哪裡來的」外貌特徵。而這樣的五官及膚色組合成了我這個人獨一無二的長相,我沒有必要去拆開來分別評價自己的五官是否符合美麗的標準,因為這根本就不重要。同樣的,我也發現過去自己對於「美」一詞定義的狹隘。我身邊有許多有魅力的朋友,我每次看到他們時都會覺得他們在閃閃發亮。但其實細看,或許他們並沒有符合這個世界普遍對美的定義,或許沒有有形的身材,或許沒有高挺的鼻樑,也或許沒有圓滾滾的大眼睛。但是我還是時常會被他們「電到」,我還是覺得他們超級好看。細想下來,他們的美其實是來自聆聽別人說話時因全神貫注而閃閃發亮的眼神、來自看到他人需求後火速支援的可靠、來自讚美人時真誠的口吻、來自專心於達成目標時散發的耀眼光芒以及從內而外散發的自信。這些特質都讓他們如此的美,如此的吸引人。而「具象五官到底符不符合世界普遍對美的定義」這個問題,在這些特質展現的美的層次早已被超越,變得微不足道。而我之前也和同學討論過,我們一致認為追求「美」的目的是要讓自己愉悅,但若是因為焦慮於自己的外貌而失去了快樂,就有點將整件事本末倒置了。

    而我的語言也必不可少的讓我的UWC生活更有挑戰。我們這個校區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來自非洲的不同地方。可能有些人會有一些刻板印象,想說「非洲人的英文應該也沒有很好吧⋯⋯」但因為殖民歷史,有很多很多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英文,所以我的非洲同學基本上全部都是操著一口流利英文的母語者。而相信如果在台灣就認識我本人的朋友,絕對不會認為我是一個英文很破的人吧!在台灣,英文是我考試較有把握的科目。而在這裡,我絕對是同屆裡英文最不好的那幾個之一。加上我只熟悉英美口音的英語辨識系統,在這個充滿來自世界各地同學、有著不同英語口音的校園內,簡直是雪上加霜。「聽不懂別人到底在說什麼,甚至他們說了第二次我可能還是沒有聽懂,但是因為一直請求重複,感覺就很沒有禮貌,所以我只能尷尬笑笑假裝我似乎聽懂了。」這樣的過程,在我第一週的校園生活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我已經很努力的多說話,也多聽多嘗試瞭解了,但是不只在校園集會老師公布重要事項時沒有聽懂,跟同學間的話題,也只能止步於很日常的淺薄話題。看著同學們的社交圈日漸穩固,而我因為常常聽不懂而加入不了話題,久而久之,我就逐漸往「邊緣人」的方向靠攏。這絕對是很會用中文社交的我,完全沒有過的經驗。到第二週開學了之後,雖然可以明顯感覺到有聽懂更多的詞彙了。但是很多時候詞彙懂是懂了,但當它們結合成一個句子的時候我又無法理解了⋯⋯看著擅長英語的同學每天就是從早玩到晚,而我卻因為語言問題每次上課前可能要花一兩個小時預習,但上課時我還是常常聽不懂。某次臨時課堂小考時,擅長英語的同學都可以很輕鬆的考到不錯的成績,而我卻因為看不懂題目而卡在第一題。而這還不是最讓人受挫的。最讓我受挫的莫過於在老師核對答案時,我發現每一題的知識我都是知道的。但我因為沒有相關的英文詞彙,所以無法理解問題,更無法做出回答。別人只需要花一個小時的事情,我可能要花四小時才勉強算完成⋯⋯在這裡的每一天,是又疲憊又充實,在第一個月我甚至會跟同學開玩笑說「我很想想家,但根本沒時間跟體力去想家,每天晚上碰到枕頭就睡著了,根本沒有時間難過 」但是我的生活總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吧?我開始嘗試改變,把自己之前在台灣用的很熟練的社交技巧套用在現在的生活中。像是用自己不是很流利的英文去跟落單的同學攀談,用自己相對有自信的烹飪來結交朋友也順便傳播台灣文化等等。而非常幸運的,我也遇到了一群對我很友善又超級有耐心的朋友,在他們的調教下,我的英文表達也更流利及自信了。

    除此之外,我發現出國之後的我反而更加喜歡自己「台灣人」的身份,並以自己是台灣人為傲。我看到台灣對於投票選舉的落實是很徹底的,經濟是比我想像中發達的,性別平權是相對來說做得不錯的,治安是超級好的。除去這些發展指標,我也很喜歡台灣四面環海的地形,喜歡台灣潮濕的氣候,更喜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熱情好客的人們。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台灣這個小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而在這半年,我也有機會接觸到了我以往的「視覺盲區」,了解到了許多自己不曾關注或是忽略的議題。我發現好多人對於非洲仍有極深的刻板印象,對於這片大陸的印象就是灌木叢、草原、沙漠、動物大遷徙、落後的科技、肚子裡有寄生蟲的小孩、貧瘠的土地及吃不飽飯的人民。但是非洲卻也有截然不同的一面,有Shopping mall、有高樓大廈、有網路、大部分人都有手機、有博物館、有遊樂園........造成這般極端的非洲印象,是來自非洲的嚴重的貧富差距以及這片富饒大陸的資源在不公平的基礎上被交易(掠奪)的結果。這需要被改變。在跟身為穆斯林的學姊聊天時,我才慚愧地發現其實自己也是對於這個宗教有刻板印象的一員。好像一提到伊斯蘭教,就會聯想到對女權的貶低及壓抑。但是事實上他們大部分的穆斯林對於(主張)剝奪女性受教權的個別極端組織也十分的厭惡及不贊成。而Hijab也並不是因為被強制規定,所以才別無選擇地戴上的。他們都是自己想戴,所以才戴的。而在談話中我也看到台灣對於穆斯林群體不友善的地方。基本上除了特定的餐廳之外,基本上大部分的食品及餐廳都不會標明或是提供有清真認證的食物,這極大的增加了在台穆斯林的不便,真的很可惜。而向巴勒斯坦的朋友了解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歷史時,更是常常感受到荒唐帶來的憤怒,以及深深的無力感。在我看到新聞竟然會有一國政府說出”we have killed 120 Palestinians and there will be more”時的震撼,更讓我有「為什為我之前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這些事情!」的錯愕感。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來自烏干達的同學,與我們分享了他的朋友因為出櫃而差點被燒死的經歷、在全校為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罹難者默哀的那沈靜卻震耳欲聾的五分鐘.........我在UWC的生活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而這般友誼的聯繫,似是形成了一個鋒利的刀刃,將原本發生於世界另一端的悲劇、不公及衝突,都深刻且血淋淋的赤露敞開地擺在我面前。從此,許多事情再也不是新聞報導中的隻字片語、統計報告中生硬的數字,而是一個個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也是一處處亟待改變的現實及未來。

    我起初的UWC夢,在此刻或許沒有完全實現,但在上帝的預備與引導下,此時,在這裡生活了超過7個月的現在,我問我自己,在史瓦帝尼UWC的這一切不如期待與超出期待之中,帶給我的生命的養分究竟是什麼?我想,是從自己的【視覺盲區】裡帶來更多獨立思考的提問、是學習與生活的困難中帶來的許多掙扎與其對應的堅持練習、是從不同的人們生命中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幸運與逐漸成形的期許、是從我的不能中,一次次經歷與神同行的可能。

    離開台灣,到一個搭飛機快要24小時的土地展開學習,看似我離家遠,但我心卻離家好近。看似我走出了自己的小房間,我卻意外的更認識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可能是 5 個人、微笑的人和醫院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和微笑的人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和微笑的人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在露營和樹的圖像

     

    可能是 6 個人和微笑的人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10 個人、表格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暮光和樹的圖像

     

    Read More
  • Kimmy 哥斯大黎加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剛從哥斯大尼加UWC畢業的Kimmy總結她過去兩年的經歷。

    🔥 2024年甄選已經開始!下載申請書請看置頂資訊,截止日期為10月15日。

    我的室友曾經問我「如果可以,你想在UWC待多久?」對我來說,兩年的UWC經歷剛剛好:第一年我走出舒適圈、學習包容差異、學習跌倒之後再站起來,第二年我開始更認識自己、慢慢累積各方面的經驗、學習有自信地做出改變,在畢業的時候,UWC已成為舒適圈的一部分,而我也準備好迎接下一個階段的挑戰。

    二年級回到學校之後,雖然很開心可以和朋友們見面、迎接學弟妹,但是現實還是在前兩週就把我重重擊倒。第一週我興奮地幫忙學弟妹適應環境,盡全力地做好residence assistant 的工作,不是在和老師討論要如何鼓勵大家多參加活動、讓大家步上軌道,就是在宿舍裡和新來的學妹們聊天、消除他們緊張的感覺。同時,我也和另一位asian parent 一起準備歡迎亞洲學弟妹的活動,剛開始似乎所有事情都在軌道上慢慢運行著,但是突然加重的課業和責任讓我喘不過氣,不知道要從哪件事開始做起,一整個下午只慌亂地列出要做的事情,卻沒辦法有條不紊的處理待辦事項。

    意識到自己還沒準備好,我發現停下來喘口氣可能是更好的方式。跟一年級不同的是,我學習放下戒心、學習理解並表達自己的感受,我開始尋求外部的幫助,而不是無謂的內化應該被處理的情緒。我第一次和朋友分享那些以前我覺得丟臉的事、第一次抱著一年級的室友大哭、第一次和輔導老師面談⋯⋯這些經驗不僅讓我放慢腳步檢視問題,也讓我體會到「冷靜處理情緒、向外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唯有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愛自己、尊重自己、了解自己之後,才有能力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參加residence assistant 訓練時,講者的這一番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是我在UWC第二年裡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到了二年級下學期,身邊的一切都像是在倒數:最後一次和整個宿舍的同學們一起去海邊旅行、最後一次交化學課的實驗報告、最後一次以asian parent 的身份組織regional dinner ⋯⋯這些「最後一次」,都讓我格外珍惜最後幾個月在哥斯大黎加生活的時間。

    「Be present」是最後一學期時我給自己的告誡。因為常常在反思過去、規劃未來,而無法專注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對我來說是我畢業前夕最想避免的事,因此我不斷提醒自已「當下」錯過了就沒有了,不管是好或不好的經驗,都要用心去體會。

    如果你問我最想念UWC哥斯大黎加的什麼,我可能會說食堂裡永遠吃不完的西瓜,隨時隨地出沒的iguanas、armadillos、和raccoons,爬上校車看星星、看日出的時光,我們親手護送到海邊剛出生的小海龜,和我一起在宿舍裡大聲唱歌跳舞的朋友⋯⋯這些在哥斯大黎加生活的日常碎片也許有一天我會忘記,但我一定會記得UWC Costa Rica 是一個充滿驚喜感的地方,不斷地帶給我挫折和成就感、豐富我的閱歷。

    可能是 10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和水池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和烏龜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7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Read More
  • Joyce 亞美尼亞UWC 畢業年度2022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校友Joyce在亞美尼亞分校經歷戰爭時期,從同學、朋友和朋友家人的身上看見阿爾察赫人的溫度。了解阿爾察赫人落葉歸根的願望,以及對年青人的期許。亞美尼亞人:「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

     

    【阿爾察赫封鎖現場】為一塊麵包排隊 6 小時,亞美尼亞人: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

     

    【阿爾察赫封鎖現場】為一塊麵包排隊 6 小時,亞美尼亞人: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

    等候領取麵包的人群,在隊伍中昏厥的案例正在增加。Photo Credit:Mary Black 提供

     

    縱有各國勢力居中斡旋,迄今阿爾察赫仍無法開通拉欽走廊,遭到封鎖的消息,也尚未在全球獲得廣泛性的關注。「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等話語,我常常在亞美尼亞同學的動態貼文中看到,不難感受到他們無助的心情。

    想像一下,這是一個氣溫 0 度以下的冬夜,外頭大雪紛飛,而你處在一個沒有電力、瓦斯、網路、食物供給的城市。

    這個聽來像是世界末日的情境,卻是在阿爾察赫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又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真實上演的事件。

    2020 年 10 月份在洛杉磯街上的大規模遊行,抗議亞塞拜然對阿爾察赫的入侵。圖/Tverdokhlib@Shutterstock

    話說從頭:阿爾察赫封鎖事件的起源

    在解釋此次封鎖事件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阿爾察赫共和國的歷史。位於高加索地區,雖然阿爾察赫在 1991 年就通過公投獨立,卻始終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長年衝突的地帶,分別在 1988 和 2020 年爆發了嚴重的全面性戰爭

    兩國爭端的起源可以回溯至蘇聯時期,當時阿爾察赫地區被蘇聯劃入亞塞拜然的一部分,儘管該地有 95% 的人口是亞美尼亞人。隨著蘇聯瓦解,阿爾察赫人開始渴望回歸亞美尼亞,卻也因此成為了雙亞武裝衝突的導火線。1988 年長達 6 年的戰爭,造成 2-3 萬人死亡,超過 100 萬人流離失所。

    戰爭的傷痕加諸舊有的宗教、文化分歧,1994 年簽訂的停火協議並沒有為阿爾察赫帶來和平,不僅邊境衝突不斷,還在 2020 年再度爆發了第二次戰爭。那是我來到亞美尼亞讀書的第三個月,我看見亞美尼亞的老師加入志願軍,還有許多朋友輾轉難眠、食不下嚥,擔心父親與兄弟會被送往前線作戰。

    綿延 5 週的戰火,最終以亞美尼亞割讓阿爾察赫土地的結果落幕。而連接亞美尼亞和阿爾察赫地區最重要的管道──拉欽走廊(Lachin Corridor),也從此歸亞塞拜然所有,同時由俄羅斯的維和部隊加以控制。

     

    拉欽走廊(紅圈處)是連結亞美尼亞與阿爾察赫的一個狹長山路,寬約 5 公里,長約 20 公里。圖/Armenia Assembly of America 官方網站

     

    去(2022)年 12 月起,亞塞拜然以環境保護運動為名目,開始封鎖拉欽走廊。200 多天過後的今日,阿爾察赫的一切物資、人流,依然全都緊縮受限,12 萬的阿爾察赫居民則被迫生活在水火之中。

    現場故事:無援的恐懼與人道危機

    缺乏國際支援之下,目前只有一個紅十字會有能力幫助重症的阿爾察赫民眾前往亞美尼亞就醫,而且每一次的救援名單都需要事先通報亞塞拜然的相關單位。7 月底,就曾經發生一名 68 歲的老爺爺在途中被亞塞拜然軍隊攔截拘留,聲稱其在 1991 年的戰爭曾殺害多名亞塞拜然人。

    他的家人表示:「請把我的兄弟歸還給我們,我們不希求醫療照顧,但至少讓他可以死在自己的家鄉。」這個落葉歸根的願望,讓我想起也曾有一名來自阿爾察赫的單親母親告訴我,家園的意義對她而言是「墳墓」,因為那片土地之下葬有她最愛的家人。

    透過社群媒體,我也聯繫到正在阿爾察赫首都斯捷潘納克特(Stepanakert)現場,經歷封鎖的 Mary。如同無數個被迫分離的家庭,Mary 獨自居住在阿爾察赫,已經 9 個月無法與在亞美尼亞的家人會面。封鎖下的物資短缺正在急速惡化,比如公共運輸因電力不足而中斷,Mary 必須在凌晨 4 時步行數公里,前往城裡少數仍在營業的烘焙店領取麵包。

    領取號碼牌後,她等候一塊麵包的時間可能長達 6 小時。每次都同時有 500 至 600 人和她一樣在等待,因為麵包已經是人們現下唯一能找到的食物。Mary 說:「今天等麵包時,有個懷孕的母親坐在我身邊,膝上還有一個想睡覺的孩子,她擔心著臨盆時間將近,她該怎麼走到醫院?她的丈夫沒日沒夜地工作,而她必須一天排兩次的麵包隊伍,一塊麵包給年邁的雙親,另一塊給她的孩子。」

    除此之外,教育工作也遭到嚴重衝擊。我的朋友 Nana 在 12 月時,便因為封鎖而被困於阿爾察赫,無法回到亞美尼亞的學校上課。Nana 的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在那個寒冬裡,他們必須透過 Zoom 遠端上課,6 歲的孩子顯然難以在螢幕前專注,遑論時不時的電力瓦斯中斷,都讓一切變得難上加難。

    Nana 表示:「我知道教育是我最強大的力量。」2020 年戰爭警報四起時,Nana 的母親需要從避難的地下室,回家拿取保暖衣物,當時她大叫:「拿我那本紫色的書!」她永遠記得看見那本紫書的欣喜,因為那是她學習英文的書籍。深知知識就是力量,Nana 會在每晚電力切斷時燃起燭火,教親戚小孩們數學、繪畫,或者唸故事書給他們聽。

    Nana 在斷電的夜晚讀書,當時正值課業最繁重的大學申請季。圖/Nana Hayrumyan 提供

     

    阿爾察赫人的韌性:「我們是最快樂的民族」

    在亞美尼亞語中,有一個獨特的單字叫 Goyamart,意思是「為生存而戰」,如同阿爾察赫封鎖下的日常。然而,如此艱難的處境,卻也顯得阿爾察赫人的韌性與凝聚力,如此珍貴。

    去年冬日的封鎖之下,Nana 記得祖母告訴她:「我們是最快樂的民族。」厭倦封鎖的 Nana 聽到這句話時很是困惑,直到祖母解釋,「在幾乎空無一物的貨架上,看看我們有多幸運可以找到一些紅蘿蔔和 1 公斤的馬鈴薯,還有等待數小時後電力終於來臨,燈光亮起的時候。」

    知足堅毅的性格,使得阿爾察赫人在黑暗中也能夠發現希望的光,支撐著彼此繼續守護家園,努力生活下去。

    比如,花上 5 個小時排到一塊麵包的 Mary,卻將她僅有的這塊麵包,送給她的朋友。這是因為她知道朋友的弟弟近期被徵召到軍隊中,中斷的運輸工具使得朋友的家人需要步行 20 公里,Mary 明白朋友的家人會多麼需要帶著這塊麵包前去探望弟弟。

    「起初她拒絕接受我的麵包,在我的堅持下才收下來,那個瞬間她哭得像個孩子一樣。」Mary 這麼告訴我。

    Mary 排隊 5 小時獲得的麵包。圖/Mary Black 提供

     

    當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昏天暗地,每天這樣溫馨的故事卻未曾間斷地在阿爾察赫發生。Mary 說,人們維持著秩序和冷靜,不僅會互相分享糧食、冷天時聚集在大街上燃燒柴火取暖,路過有果樹的人家,他們還會送給你自己所剩無多的果子,附上一句鼓勵:「你還年輕,應該吃好一點。你是我們的未來。」

    送給 Mary 果子的路邊人家。圖/Mary Black 提供

    人與人真摯的情感,是阿爾察赫人對家土的共同記憶,所以即便是長年飽受離亂所苦,他們依然願意去相信愛與和平的可能。我想起一位美國籍亞美尼亞裔的同學,在亞美尼亞大屠殺 106 週年紀念日之際,曾經提到:亞美尼亞人必須生來有和平的夢想,不然可預期的未來只會是深沉而不幸的。

    因此,當 Nana 和父親問起,如今停戰後的和平能夠持續多久?Nana 父親的回覆是「永遠」;即便是像 Nana 父親一般,從軍 20 年、曾經深入前線的人,也仍選擇相信和平能夠恆久。

    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

    縱有各國勢力居中斡旋,迄今阿爾察赫仍無法開通拉欽走廊,得到自由出入的權利與必要的民生物資。此外,阿爾察赫遭到封鎖的消息,也尚未在全球獲得廣泛性的關注。

    「世界,你還記得我們嗎?」類似的話語,我常常在亞美尼亞同學的動態貼文中看到,不難感受到他們其中無助的心情。

    雖然任誰都無法輕易左右國際局勢,但至少,我們必須記得封鎖仍在繼續、無數脆弱的生命仍在掙扎中受苦。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有更多人透過轉發相關資料,或者和身邊的人討論這個議題,甚至從事聲援活動,從而幫忙提升此次危機的能見度,讓我們和身處阿爾察赫的人們站在一起,為他們這份生生不息的勇氣加油。

    Read More
  • Sienna 德國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剛從德國UWC畢業的Sienna寫了一首詩總結她這兩年的UWC旅程。

    影片:https://reurl.cc/DAGr6j

    If beauty is hidden in plain sight then freiburg was as plain as it could be

    The place taught me that love comes in different forms and shapes and often unforeseen

    The journey embarked with three luggages and ended with two, as i left pieces of myself behind as many others do

    Many mistake the journey as a vacation, correction, it was just pure imagination. Because they gave me the chance to imagine, what my life could be without restrictions, how much I could grow as a person, and the places i could go (a book of mariam’s)

    The fights were not pretty but they were all needed, a place for confrontations including with myself, fully intended

    Many highlights I cherish with much love and full gratitude, because the experience we built together had a high rough order of magnitude

    Never have I been challenged intellectually as I have in a place where our teachers care, so much passion was channeling as they taught us not only to learn but to care,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hat the words we say, matters every second because we could change, the world in front of us and our future todays.

    One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we are not a representation of our countries but a portal to see how they mold our worlds, as culture and traditions are not restrictions but an added brushstroke of art on our beautiful canvases that placed us in this destination

    If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then my home is nomadic. as I leave the plain and the beauty, I remember they are not static. It will change and remain in its own way, but it’ll stay forever the same in my heart as the place.

    and a reminder, that we’ll be a.o.k

    Read More
  • Sophia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十年級的Sophia回顧過去一年在中國UWC的經歷,在中國UWC學習也可以收穫滿滿的!

    正文:

    不一樣的高一:UWC CSC FP 一年回顧

     

    〈前言〉:

    2/28日,晚上10:10,我正坐在書桌前,手機的一聲震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打開一看,” I am delighted to formally offer you a place at UWC Atlantic” (我很高興正式向您提供英國UWC大西洋學院的學位)。

    從收到英國分校的錄取通知那一刻起,我為這學期設下了一個目標:「不要留下遺憾」。我知道這將是我在中國大陸度過的最後一年,因為明年我將前往英國分校繼續我的學業。因此,我希望這最後一年能夠充實而有意義,並且在離別時我不會對自己後悔。這學期,我的態度與以往不同,我學會了活在當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在 CSC的日子。同學們都在過著「第一次」,而我則在過著「最後一次」,這獨特的感受讓我愈加勇敢嘗試,不再被他人的眼光和期望所拘束。每當害怕與不安籠罩,我總會問自己:「我如果不做,明年會後悔嗎?」而這問題成為我勇敢前進的動力。

    一、活在當下

    〈反正就試試看〉

    我在這學期中發起了一個名為「舊生帶新生」(Buddy Program) 的計畫,旨在幫助新生順利適應學校生活。這個計畫起源於我自身的經驗,當初進入這所學校時發現這方面並未受到學校足夠的重視,因此我決定自己發起這個計畫。為了讓計畫更加順利實施,我與校長、副校長和教導主任進行了會面,討論了計畫的目標和實施方式。

    回想起國中時期與校長開會時的情景,因為在學校待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彼此都很熟悉,這讓我感到比較輕鬆和自在。然而,這次的會面與之前有所不同,這所學校規模較大,我之前並未與校長有過交流,因此我感到比較緊張和不安。但這份緊張並沒有阻礙我繼續向前,我決定勇敢地面對挑戰,因為我深知這個計畫對新生的幫助至關重要。

    然而,計畫的進行並不一帆風順,學校曾答應協助我們,但卻未能履行承諾。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沒有氣餒,反而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方案。我不再依賴他人,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找到了克服困難的方法。這段經歷讓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原來我也有能力獨立面對挑戰,我也可以成為他人的領路人。

    這個計畫讓我感受到成就感和喜悅,因為我知道自己為新生們帶來了幫助和影響。透過這個計畫,我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和價值,也更加確信自己在這個社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我加入 UWC 的最初動機,當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改變和貢獻,我願意繼續成為其中的一員,影響和啟發更多的人。

    與同學在assembly (周會)上介紹 Buddy Program

    〈不被「完美」束縛〉

    在4/18日,我們學校組織的「FP 項目週」終於起程了。本應該辦在上學期的活動,因為疫情的關係被延到了這學期。學校希望我們在項目週學會獨立、踏出舒適圈,並安排了各種「體力活」的活動。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登山。登山活行的方式是將學生們分到各個小組,以組為單位爬指定的山。我被分到了第三組,而「第三組」將成為最「出名」的小組。

    我們第三組的路途非常坎坷,突如其來的暴雨、指導人員的設備故障、對路線不熟悉等因素,使我們原本應該下午四點抵達營區的計畫,被硬性改為「被困山中8小時」。當時我們因為迷路,跟路線的位子走偏了,導致我們被困在山谷裡,被迫待著等待救援。我們就這樣,穿著被雨水浸泡的裝備、沒有水、沒有食物,從下午三點坐到了晚上九點多。等待的同時,我們有人安靜休息、有人聊天、而我旁邊有帶相機的同學開始:錄遺言。雖然那時只是為了抒發情緒讓自己不那麼緊張,懷著開玩笑的心,但因為救援隊遲遲早不到我們的定位,老師和領隊的手機也皆被大雨浸濕而無法開機,我們心中真實存在那一絲恐懼的心情。幸好,因為有同伴帶了屬於違禁品的平板,在家長群組裡將定位發給校方,救援隊有找到我們。等到救援隊到來時,我們依舊需要靠著自己的能力走出去,我們摸著黑,從九點多開始走下山,當走到平地時,已經到了隔天的凌晨一點多了。

    項目週時,我和組員們下山後的合照

    我離開CSC的前一週,有一位同學傳了微信問我:「妳有空嗎?我想採訪妳」。我當時相當訝異,畢竟我沒有跟這位同學聊過幾次天,也沒有被面試過。但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答應了她。我被她採訪的那天,正是我離開CSC的前一天。那天,我去了學校的 Learning Center ,看到了她和另外兩位同學親切的招呼我。一開始仍有些緊張,但開始錄影之後,我們就像聊天一樣,輕鬆的講了半個多小時。聊到項目週時,我們的對話情緒來到了轉折點,本來高興地聊著開心的回憶,突然聊到了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驗:

    “Which group were you in on Project Week? ”「妳在項目週是哪一組的呢?」

    “ Group 3 ”「第三組」

    “…Do you regret it?「…妳後悔嗎?」

    我愣的一下,我想到不在我們這組的同學,每當得知我們是「傳說中的第三組」時,會想聽我們陳述事情的過程、會想找個「替罪羔羊」責怪、會覺得我們應該後悔這次的活動。但我一點都不後悔當「第三組」的成員之一,有一點都不後悔跟著學校去了這次的項目週。我們的經驗雖然不是完美的,雖然比其他組別刻苦,但卻拉近了我們彼此的關係,更為這次活動留下了不可取代的回憶。也就是因為我們的項目週第一天就如此刻苦,使剩下的幾天有「倒吃甘蔗」的感覺,接下來的活動皆難不倒我們!

    於是,我的回答是:

    “No. It’s the mistakes that make it memorable” 「我不後悔,因為是路上的絆腳石讓這趟旅行變得更加甜美難忘」

    二、「我」是誰

    〈文化認同〉

    身為台灣的新移民二代,在這片土地上,我擁有著與眾不同的生長背景。在學校時,曾經有大陸的同學們好奇地問我:「妳英文這麼好,又不講方言(台語對他們而言是台灣的方言),真的是台灣人嗎?」這樣的問題讓我感到無所適從。我的語言環境與大部分台灣人不同,英文是我從小就掌握的母語,而我成長在中英雙語的環境中:在外講中文或英文,在家則是英文的交流。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時我會擔心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台灣代表」:我不熟悉台語,家中的英文書籍也遠超過中文書。然而,隨著學期的歷練,我漸漸領悟到一個重要的道理:「文化認同沒有正確答案。」我不需要去迎合他人對於台灣文化的期待,也不必讓自己局限在別人給予的定義中。文化認同是多元且多樣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長背景和價值觀。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並不僅僅是語言或書本的表面,而是我內心深處對於這片土地的感情和連結。

    〈不為了迎合別人而活〉

    這學期,我最珍視的課程是「綜合人文課」,有同學戲稱它是最「水」的一門課。而我在上學期卻對它有所不以,覺得這門課浪費了太多時間。然而,這學期我的態度大轉變。在這堂課中,我學到了更多關於地理、歷史和經濟的知識,同時更深入地理解到這些學科之間的聯繫和交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期末考試以小組答辯取代了傳統的紙筆考試。這樣的形式強調團隊合作、分析數據、媒體素養和統整信譽等能力的培養。在答辯中,我感受到了共同奮鬥的力量,也體會到彼此協作所營造的智慧火花。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對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熱愛學習。

    期末答辯的現場

    三、總結在中國的這一年:

    去到中國之前,每次跟別人提起我要出國,迎來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去哪裡啊?」而當我信心滿滿地回答「中國呀」,對方的反應有驚訝的、有困惑的、有敬佩的,但我最常聽到的回覆依然是:「為什麼,很危險欸!」。但回顧我在中國的這一年,我發現現實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可怕。

    在台灣,我遇到了不少人對中國大陸有一些不正確的先入這主的想法。他們總是對我說,中國大陸是「危險的」、「學生只會讀書的」、「需要膽戰心驚的」,但現實並非完全如此。到了學校時,我曾被我的英文課上的同桌問起:「你們台灣是怎麼看待中國的?」,面對這個問題,我選擇如實回答,以理性的態度跟他敘述一些台灣人可能有的刻板印象。這位同學也出乎意料的願意聆聽,聽完還試著同理了這些想法。在中國時,雖然依舊有遇到學長因為網路發言被政府視為不適而微信被停用、有遇到「內卷」到凌晨三點還在讀書的同學、有遇到計程車司機逼問著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但這些僅僅是中國的一部分。每個地方都會遇到極端的人,而同理,在中國也會遇到很多很好的人。

    我遇到的老師和朋友大多數是抱持著「想互相學習」的態度,更經常聽到他們以「我學過的『真相』是xxx,妳呢?」但當然,我依然會在課堂上被問到:「妳對兩岸關係有何看法呢?」或是當我提到台灣時被同學指正用詞,改成「咱們中國」。

    出發前,我在面試中被問到:「妳會如何跟中國大陸的學生聊台灣/兩岸關係的議題?」而我的回答一直是:「不會想著要改變他們的想法」,而到了學校之後,我發現這個回答半對半錯。我遇到的同學們雖然大多數是善良的,是願意尊重我的,但難免會遇到一兩位特別激情的朋友。這時,我非常認同我當時的答案;我在學校的時間僅僅一年,認識這些同學只有幾個月,當我試圖去改變他們從小被灌輸的概念,如同對著牆壁理論,在他們眼中,他們被教的是對的。UWC的核心價值之一是「相互責任和尊重」(Mutu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我們雖然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難接受對方的理念,但我們能做的是「相互尊重」。我們雙方都盡量保持理性思考,以「尊重」代替「被迫接受」。

    四、離別

    還記得去年的這個時間,我剛離開就讀了8年的學校,離開了在台灣交的第一批朋友,離開了把我呵護培養大的師長們。這次的離別,卻顯得格外隆重。

    我的母校,與我在台灣的家僅一條馬路之隔。 UWC CSC,卻與我的家隔著一道海峽,更與我明年要就讀的學校相隔8個時區。我在母校認識的師長、交的朋友,每當我假期時回到台灣就可以見到他們。但為了見到我在UWC CSC 認識的師長朋友,許多卻因為地理因素要靠著「緣分」才能再相見。

    從小,因為在同一間學校讀了8年,跟同一群同學享樂,在同一個環境成長,於是我習慣了「慢熟」的態度。可以慢慢熟悉環境,慢慢認識周遭的人,不急著speed run自己的「夢想清單」。但今年不一樣,今年顯得格外的短,如同一眨眼,就來到了離別的那天。還記得,上學期每天盯著手機的倒數日記的我多麼期待著能回家,這學期這份期待卻伴隨著不捨的情緒。

    離開 CSC 的前一天跟朋友出門拍的合照

    <總結>:

    我明年即將遠赴英國分校,面對著新的環境和新的開始,我內心充滿了期待與挑戰。

    擁有這個前往英國分校的機會,我感到無比幸運。我相信,我可以依靠過去這年的動力,再度啟程,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戰。我知道,每一次的別離都是為了更好地尋找真正的自己,不斷地探索和成長,將離開CSC的不捨轉為在AC努力的動力!

    最後,我要感謝這一年的經歷和成長。感謝UWC Taiwan理事會,讓我有機會在中國讀高一,讓我遠赴英國讀完高中,讓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價值。感謝我的所有老師,(在上述提到的採訪中,我被問到我最想感謝的老師是誰,而我卻無法只說出一位老師的名字,我在UWC CSC遇到的每位老師都是我一輩子的好導師!)是你們的陪伴和教導,讓我更加堅強和自信。感謝我的所有朋友,尤其是我們的「九人小組」,謝謝你們當了我的姊姊、數學老師、人生導師、等等,你們將成為我離開 CSC後最想念的人。最後,最重要的,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不在我身邊,卻每天依然照三餐跟我傳訊息,讓我依舊有家的溫暖。

    未來的路或許充滿荊棘,但我將懷著堅定的信心前行。我期待著在英國分校的學習經歷,期待著遇見新的朋友和老師,期待著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廣闊與多樣。讓我帶著這一年的寶貴經驗,充滿著期待和希望,踏上新的旅程,繼續追尋著夢想的方向。

    Read More
  • 宇彤 英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英國UWC的宇彤回顧過去一年的點滴和檢視自己的成長。想了解UWC跟一般高中的差別可以細讀宇彤的分享。

     

    英國UWC第二學期:創造舒適圈

    轉眼之間,在UWC整整半年的時光又飛快地過去了。這六個月過得太充實與精彩,回過頭仔細回味每個片刻時,發現這些時刻再次創造與醞釀出許多我意想不到的成長。

    在December Break時暫時離開這個瞬息萬變的地方,給自己一點時間與空間沉澱。一個月後當我再回到這個永遠能帶給我驚喜與挑戰的校園,重新看到自己佈滿親朋好友的照片與台灣國旗的牆壁、熟悉的格紋被單、波希米亞風的枕頭、暖活的拖鞋,便漸漸瞭解到這個原本看似陌生的角落已經成為我第二個家。雖然心裡依舊牽掛著台灣的親朋好友,但看見各個熱情又熟悉的面孔、一個一個溫暖又真摯的擁抱,才終於又重拾勇氣展開UWC的下一個篇章。

    宿舍裡屬於我的小角落

    一、當台灣人也可以很驕傲

    來到這裡之後,便發現比較內斂與低調的東亞文化時常在學校不被看見、不被欣賞、不被理解、甚至有時不被尊重。像品恩說的,「雖然極力想掙脫,卻又還是有好多時刻,當看見自己,或是其他亞洲人,總是在團體裡做最多事,卻因為謙虛、因為內斂、因為不像歐美人一樣自信且擅長「說」,所以被忽視、被看輕。」歌單裡的抒情歌被視為陰鬱的曲調、重視成績與效率的特質被視為一板一眼的象徵;默默地付出與聆聽的習慣被誤解為內向與沒主見的表現;不喜歡派對、喝酒、開黃色笑話的堅持被視為無聊的個性。這些特質不止在這個被歐美主流文化的學校不被欣賞、時常被淹沒,甚至我所生長的台灣社會也常充斥著「歐美文化就是比較好」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之下,我自然而然地常常因為這些對東亞人的標籤而感到自卑。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這些特質感到無力、也盡可能地想擺脫這些外國人時常對亞洲人有的「刻板印象」、盡量不跟東亞人花太多時間在一起、討厭自己無趣的文化與身份、想成為一個打破既定印象的存在。然而自己卻沒有注意到這些排斥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對自身文化的自卑與想要被認同的渴望。

     

    然而自己卻沒有注意到這些排斥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對自身文化的自卑與想要被認同的渴望。

    Phoenix Conference宣傳海報

    不過,很慶幸地,這些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都在今年一月的Phoenix Conference下漸漸地抹除掉了。

    我們學校每年會有一個National Group(其中包括東亞、南亞、東南亞、地中海、西歐、非洲與加勒比海、拉丁美洲、北美等等的分類)被選上,負責舉辦一個為期兩天的會議。在這兩天之中,學生們可以將屬於自己文化的歷史、食物、特色、象徵、語言、各種值得代表這個地區的點點滴滴分享給整個校園。身為一個在台灣出生長大整整17年的我(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讀書,在我們學校算是非常少數的),盡可能地將深深塑造出我的文化與人生經驗分享給校園的人,便成為了我義不容辭努力的目標。

    在為期一個月的活動準備期中,幾乎每天都在幫忙寫工作坊的內容(其中包括政治議題、文化衝擊、飲食文化等等的主題)、做簡報、設計表演、彩排等等的事項中度過,每一餐都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會議中結束,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這個時常不被看見、被誤解的文化能夠在Atlantic College (以下簡稱AC)的舞台上發光發熱。這段期間經歷了好多個為了準備會議和同時顧好課業的熬夜、好幾個犧牲睡眠的付出,不過當看到會議與舞台一點一點的成形與完善,心裡是數不清的喜悅與成就感。同時,在每天反覆地思考如何將自己的世界用正確且有趣的方式展現給大家看時,才發現自己其實同時也在重新認識與了解自己的文化與我來自的國家。看到學校的東亞人們一起全力以赴地將每個會議的細節做到完美、將表演呈現地淋淋盡致、開永無止盡的會議以反覆確認所有的工作坊能夠保持在最佳的狀態,才發現從前認為很傻的要求完美與自我要求才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特質。

     

    才發現從前認為很傻的要求完美與自我要求才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特質。

     

    其中幾個工作坊的內容

     

    最後,終於成功地和身旁的東亞人們一起完成了一個我一生中永遠不可取代且完美的會議。所有身旁的同學也對這次的會議讚不絕口,説他們終於更了解我們的文化,也學到了很多關於東亞的事,甚至有老師跟大家說這是十年來最好的一個會議。(詳細會議中安排了什麼歡迎閱讀品恩的文章)聽到這些讚美與肯定才終於相信這整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個活動對我的重要性不僅只是用AC這個舞台讓我們的文化能夠好好地被看見與欣賞、不再被AC的主流淹沒與誤解、將我的人生故事與文化展現給大家,同時也是一個讓我終於能夠慢慢接納自己的轉捩點。在慢慢地長出對自己文化的喜愛時,才開始懂的欣賞自己擁有的價值觀:對效率、組織、工作品質的堅持不是他人說的不懂得通融,而是我們將事情做得完善的方式;不願意到處炫耀並隨時注中的謙虛,不是他人說的悶騷,而是我們做人處事的智慧;願意默默地把工作承擔起來的特質,不是他人說的愛吃苦,而是我們尊重別人的準則。也是因為這些所有的價值觀才讓我成為了現在的我、塑造了我身邊這群我稱為「家人」的東亞人。

     

    是一個讓我終於能夠慢慢接納自己的轉捩點。在慢慢地長出對自己文化的喜愛時,才開始懂的欣賞自己擁有的價值觀

    把東亞的「夜市」搬到威爾斯

     

    我會永遠記得在會議中為了將所有的鄉愁勾銷而把中國菜吃到肚子塞不下的疼痛、身旁的人因為吃到想念的食物而開始落淚的畫面、為了準備夜市煮了四個小時的菜後滿足的心情、和東亞人一起大聲歌唱與跳出在學校從不被播放的K-pop、用跳舞與戲劇展現自己以前在公立國中準備會考的經驗、教同學玩老鷹抓小雞的樂趣、和中國人一起講述兩岸關係的工作坊、在活動的最後一個舞台上用眼角看見身邊的人激動又興奮地跳出屬於我們的舞蹈與大聲唱出我們的語言的感動、會記得重新愛上自身文化的我們。

     

    會記得重新愛上自身文化的我們。

     

    終於,能夠開始珍惜自己擁有的身份認同與對「家」的歸屬感、終於能夠接受塑造出我的價值觀與文化;終於,能停止羨慕其他National Group有的特質、終於能夠地說出「混血兒很好,但是我有個毋庸質疑的家。」終於,能夠肯定且自信地說:「I am proud of being an East Asian. I am proud of being a Taiwanese」。當然,也同時不斷地警惕自己這些自信不代表能夠盲目地為自己的文化驕傲,而是學會看見自己文化應得的讚賞並且接受因著這些文化與社會而形塑成的自己。

     

    學會看見自己文化應得的讚賞並且接受因著這些文化與社會而形塑成的自己。

     

    Phoenix Conference 最後一個舞台

     

    二、UWC體驗

    [渺小與希望]

    當然,在這學期裡,那些一個一個來自身旁的人震撼人心又發人深省的故事也不會少。在各種場合之中,聽到土耳其人激動且憤怒地講自己國家的女權問題與對女性的迫害;來自印度的室友是家族唯一一個有超過小學學歷的女生、穆斯林在印度被迫害的經驗;在營火前聽敘利亞人邊哭泣邊分享因為制裁而無法幫忙大地震的災情的國際社會。看著眼前閃爍的營火,聽著這些同學止不住的哭泣聲,才又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無能;加勒比海的人對於殖民與奴隸制度的憤怒、甘比亞語言喪失的哀傷、 烏克蘭人對家鄉的擔心、伊拉克人對美國入侵的憤怒、伊朗人對國家限制的無奈、肯亞人因為政府腐敗而無法伸張自己的權益、印度人的性向因為社會氛圍而不被尊重的難受、許多女生分享自己#Me Too的親身受害經驗等等,這些真真實實又令人心痛的的故事總是成為我在AC當頭棒喝的提醒,意識到這些重大災難、國際制裁、政治角力發生時,身為一個小小的學生,真的好少我們可以做的事;也不斷地提醒我離開了AC這個美麗的泡泡,是一個充滿不正義不平等不和平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心酸的環境、是一個身為一個小小的學生很難去改變的社會、是一個令人感到渺小無助又無能的現實、是一個還需要好多好多努力去改進的地方。

     

    離開了AC這個美麗的泡泡,是一個充滿不正義不平等不和平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心酸的環境、是一個身為一個小小的學生很難去改變的社會、是一個令人感到渺小無助又無能的現實、是一個還需要好多好多努力去改進的地方。

     

    左:As We Know It:學生講述和被性騷擾、被父權社會迫害等等經驗的活動。右:在營火前聽敘利亞學生的故事

    但是,慶幸的是,在這裡也聽到很多為了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勵志故事,其中包括為了爭取印度女性的平權與划船運動的包容性而到世界各地參加國際級划船比賽、正在申請奧運的學姊、為了改善台灣煙蒂污染而打造一個動員上千個學生一起做出行動的摯友、為了抵抗家鄉的校園性騷擾而向學校寫請願書的學生、為了將和自己遭遇相同痛苦的人被看見而上紀錄片的室友、為了改善偏鄉教育而決定設立學校的學長姐、為了改善聾啞人士的溝通困難而努力寫程式的朋友、為了提倡土耳其政府問題而寫歌的同學等等。聽到這些已經為世界的不公平而做出的努力,也同時不斷地的督促我要做得更好、要懂的善用自己已經有的資源、要繼續全力以赴不管有多麽困難、要知道單單是個學生也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更重要的:要懂的做出行動

     

    要知道單單是個學生也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更重要的:要懂的做出行動

     

    [全力以赴試試看吧]

    當大家聽到我們下午一點就放學時,時常問我大家都拿這些自由時間做什麼?我的回答可以有很多種,但是有一個肯定的回答是:絕對不是閒著。UWC持續了整整六個月的第二個學期包括永不停止的作業與考試、課後活動、學校大型計畫(前面提及的會議、Ted Talks、為了現代奴隸募款的24小時跑步活動、駭客松、National Evenings、舞台劇等等充實又有意義的活動)等等緊湊的行程。除了這些課外活動,由於自己擔任了學校八個計畫以上的負責人與成員,很少有機會可以好好停下來喘息。有好幾個忙了一整天後呆坐在床上欲哭無淚的虛脫、有好多個只睡了不到五小時的夜晚、有好幾個需要在友情、課業、家人、計畫、自己的身體需求之間拉扯的時刻。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在學習如何排出一個自己滿意的優先順序。

     

    左:記錄學校學生的故事的團隊,右:駭客松活動

     

    UWC想要提倡的不僅只是跨文化的交流與了解,同時也是學生利用自己擁有的資源貢獻社會的精神。不過由於學校有太多的活動與永不停止的課業壓力,時常會忘記同時兼顧回饋社會的理想,導致即使是很重要的計畫參加的人依舊少之又少。尤其在一個給學生相當大自由度的UWC,所有計畫的深度都取決於自己願意投入的程度:有些人僅僅得到一個聽起來厲害的職位名稱卻什麼行動都沒有執行、有些人只要課業開始忙便完全將計畫擱置一邊,因此,來到這裡後更發現需要學習如何不怕孤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執行替自己設下的目標、學會如何獨自走心之所向的路以達成理想、在百忙之中不迷失自己、學習保持改變的決心和執行企劃的行動力、學習不管別人「可能」的眼光和想法,因為要和自己相處最久與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人終究還是自己。

     

    要和自己相處最久與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人終究還是自己。

     

    左:為了現代奴隸而募款的路跑活動(24 Hour Race),右:活動宣傳期

     

    幸運的是,這些所有的付出都漸漸地在這個校園裡結花成果。在這些由學校支持的成功經驗裡也讓我更相信改變的可能和做出行動的重要性。其中幾個令我最驕傲的包括:

    • 身為F21(在學校勵志於改善月經貧窮的學生組織)的主席,我親自寫了提案書給學校,希望可以讓學校開始提供學生免費的生理用品以確保每個人的需求都能夠被照顧到。在經過幾輪的討論和商討後,學校真的開始在所有的廁所提供免費的各式生理用品。於此同時我們也成功地從威爾斯政府拿到免費的永續生理用品(可以重複利用的衛生棉、月經杯等)發給學校的學生、在各個宿舍裝設可以清理月經杯的設施等等。在推動這些計劃的同時,我們也同時在三個月內為孟加拉的女孩們募款兩萬多元以提供他們生理用品。

     

    F21 募款活動

     

    • 選上東亞地區的領導者(National Leader),負責規劃下一次東亞地區的表演、活動、聚會等等。
    • 選上學校Amnesty International (人權特赦組織)的領導者,未來將負責辦活動、演講、人權寫信等等。
    • 注意到來自不同背景學生因為身處在歐美文化為主的學校,所以沒辦法好好慶祝對自己重要的文化與宗教節日後,我寫了計劃案給學校希望可以批准因爲「文化」理由而請假的制度。經過多次討論後,下學期將成功在學校實施這個請假制度。

     

    選上National Leader

     

    • 成功被選上去波蘭參觀集中營的學習機會(詳細文章請看:不一樣的學歷史體驗:參觀奧斯威辛集中營
    • 組織同學們一起夠過騎腳踏車的方式為發展中國家的女性教育權募款的活動(活動連結:https://www.1000coffee.org/events/uwc-ride-for-peace)

     

    腳踏車募款活動

     

    [我想記得...]

    即使過著永不停歇的生活,我還是在這之中創造了好多個值得不斷回味的回憶:我會記得每個和同學一起度過的電影之夜、和東亞人們一起在草地上打滾的快樂、在Holi節被粉染成五顏六色的白色上衣與七彩繽紛的臉頰、 在Hay Book Festival 聽講座、逛書店、看小鎮、吃美食、讀詩,度過了暖洋洋的一天、跟排球隊去比賽時開心地呼喊、互相打氣、吃麥當勞的幸福、體驗穆斯林齋戒月又餓又痛的肚子、和同學們在Day room畫Hanna聽音樂聊信仰的夜晚、Project Week (每年學生們可以選一個主題去執行一個為期一週的計畫,其中包括去船上度過一週、自己去爬山露營、蓋太陽能板等等的計畫)在10幾度的低溫下跳海游泳、溯溪的刺激、因為24 Hour Race跑了30公里起的大水泡與凌晨爬起來跑步的無奈、趁著週末有空跟同學Ilhaam去附近的小鎮Bridgend的小旅行、18歲生日時一群人在半夜走進讀書室給我的花束、祝我生日快樂、唱稻香給我聽、送我一整本卡片、為了準備考試苦讀時相視一笑的瞬間、沒日沒夜地為了年終考試讀了一整個月的書後拿到好成績的喜悅、考完大考後和東亞人們一起去Cardiff吃想念的韓國料理的一天、和好友Sofia在讀書室分享心事到凌晨的幸福、在畢業典禮前夕的狂歡與痛哭、看著心愛的學長姐們畢業離開校園時流下臉頰的眼淚與熱淚盈匡的眼睛、在太陽下吃飯聊天笑到肚子痛的回憶、偷偷跑去其他人宿舍看電影聊天的興奮。有好多好多數不清的時刻,都讓我明白這裡已經不在是校園,而是歸屬地、是承載回憶的地方、是創造無限可能的城堡、最重要的:是家。

     

    有好多好多數不清的時刻,都讓我明白這裡已經不在是校園,而是歸屬地、是承載回憶的地方、是創造無限可能的城堡、最重要的:是家。

    左:去愛丁堡旅行,右:學校Holi慶祝活動

     

    左:18歲慶生,右:學長姐畢業前夕野餐

    三、當然,又是跌倒與站起來的循環

    [思鄉、挫折、失望]

    「生活就像是個心電圖,總是有高有低起起伏伏地在前進。如果它不再有高低起伏,表示你死了。」,經歷了這學期將每天的生活變得多彩多姿又緊張刺激的高速運轉AC雲霄飛車後,更能夠親身感受這句話的意思。

    原本以為經過了第一個學期的磨練,自己能變得更勇敢而堅強,更能面對迎面而來的挑戰,卻發現UWC永遠有不同的難題與挑戰等我去克服。

    首先第一個需要的克服是第一個沒有家人的農曆過年。身為一個每年農曆過年都可以打麻將、吃年夜飯、玩刮刮樂、旅遊、聊天、吃阿嬤煮的飯的幸福小孩,一個沒有這一切的農曆過年絕對是一大難關。還記得在大年夜時雖然身邊有朋友圍繞著一起包餃子吃火鍋,卻還是抵不過心裡強烈的孤單和想念。回宿舍後是止不住的空虛與孤獨,看著手機上朋友們一則一則慶祝過年的動態與貼文,唯一能夠安慰且陪伴自己的是一盒來自台灣的蛋捲和無處安放的春聯。也只能用打掃房間的方式去轉移自己無法治癒的鄉愁。

     

    看著手機上朋友們一則一則慶祝過年的動態與貼文,唯一能夠安慰且陪伴自己的是一盒來自台灣的蛋捲和無處安放的春聯。

    左:過年做餃子,右:年夜飯

     

    由於在宿舍裡的學長姐總是講話大聲又頭頭是道,自己其實很不喜歡在宿舍會議裡說話表達自己的意見。不過久而久之就演變成時常自己的意見不被尊重、不被聽見、不被重視的情況。以前在台灣總是能夠輕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叫做被忽視、被看輕。

    努力想要替難民營做些什麼而奮力地做了許多教英文的簡報、希望可以訪問難民的問卷、希望可以幫助到難民們的教材,結果卻因為身處在寄宿學校的限制與大人不願意聽取小孩的建議的因素而白費了所有精力,到最後還是回到只是每週顧小孩當保姆的位置。這些挫折與否定讓我意識到要在UWC外的世界推動改變是多麽地的困難,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是多麽地不容易。

    即使在這個注重永續與和平的學校,還是有許多令人失望的時刻,包括學生在學校群組吵了好幾天是否廢除週一素食日、完全沒有實質意義只有紙上談兵的駭客松、學校因為「Safeguarding issues」禁止學生出版花了好幾個月準備,紀錄我們學校學生生命故事的書、喝醉酒的學生在荷蘭皇室面前幾乎毫無準備地表演、好幾個人在一個聚會中喝得爛醉差點被送去醫院的夜晚、還有很多原本以為這麼有理念的學校不應該發生的事。

    在這些挫折之中,影響我最深的還是三月舉行的Peace Council 主席選舉。學校的Peace Council是一個致力於提倡學校裡對關於衝突、戰爭、平權、歷史、政治等議題討論的學生組織。對於一個熱愛國際政治與人權議題的我來說,Peace Council 不僅僅是我來到這裡的原因,也是我願意付出所有去努力經營的團體。所以當Peace Council開放一年級生參加主席競選時,由於受到很多身邊的人鼓勵與支持,自已也由衷地相信一整年來為學校付出許多和「和平」相關的事物有被大家看見,我鼓起極大的勇氣、抱著滿心的期待與決心報名了選舉。但是在最後,卻以僅僅個位數的票數之差輸了選舉。對於一個將自己的自信建立在他人的肯定的我來說,沒有比這個更痛心、更令人絕望的結果了。得知結果後,心裡是憤怒、難過、失望、自我否定、懷疑自我價值、寂寞、不甘心的心痛以及撕心裂肺且持續好幾個小時的哭泣。心裡知道自己如果選上能做出多少改變,知道自己能夠為Peace Council多盡心盡力,知道自己能夠成為多麼負責任的主席,不過卻依舊被眾人拒絕了這樣的機會。不過,遇到這樣的事時,才是真的考驗自己是否能夠在困難重重、不被眾人認同的狀態下持續去做自己有熱情的事、繼續耕耘符合自己理想的計畫與付諸行動。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變堅強,但背後所需的力量和必經的難受是那麼的巨大。所有告訴自己要重新站起來的道理是那麽的簡單,不過真正要讓自己轉念與實踐這些理念需要好大的勇氣。在這些心碎的過程中只能再次提醒自己,就是這些心碎與悲痛才能幫助我成長。由於AC的生活從來不會為了你而停下來、更不會因為你而減少任何課業壓力與課外活動,自己只好經過一個晚上的痛哭後擦乾眼淚,迎接相信一切會更好的明天繼續走下去、並且努力將心中依舊想為和平努力的熱情轉為繼續向前的燃料。一直到現在我也還努力抱持著:「即使受到挫折、不被他人肯定,也要繼續做自己喜歡且堅信的事,因為如果真的熱愛著的話,無論如何都要全力以赴才夠意思吧!」的心態。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變堅強,但背後所需的力量和必經的難受是那麼的巨大。所有告訴自己要重新站起來的道理是那麽的簡單,不過真正要讓自己轉念與實踐這些理念需要好大的勇氣。

     

    落選後大家送來的禮物

     

    經過這學期後,再次貼身地體會到一首歌的歌詞:「Maybe a hundred bad days made a hundred good stories」

    [面對與領悟]

    在面對為期六個月的學期時,究竟如何面對這樣漫長的學期成為了每個學生必修的學分。在每個枯燥乏味的課堂與讀書的過程中,我漸漸地學會利用每週的「小確幸」去增加自己繼續前進的能量。每週安排一個值得期待的事:可能是一個小旅行、和朋友們看一部電影、跟家鄉的朋友講一通電話、吃一個自己喜歡的零食,利用這些小事將冗長的半年分隔成一個一個值得開心的小時光。

    面對從前每天煩惱的社交狀況,自己也慢慢訓練出了適合自己的心態。之前會希望能夠跟各種不同的人、來自不同國家、背景、文化的人做朋友,這樣才叫「國際化」、才叫做有好好達到當初來UWC對自己的期許。不過現在卻發現所謂的「國際化」並不是指能夠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為麻吉,而是能夠有足夠對政治與文化的敏感度去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並尊重彼此的不同。漸漸清楚地重新提醒自己來到這邊的初衷:來到UWC是為了遇見有相同理想的人,而不是去討好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挑選朋友時慢慢地忠於自己的心去選擇讓自己舒適、能夠帶給自己力量的朋友們。最後終於在這學期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步調與適合自己的行程與朋友圈,因爲慢慢地發現唯有衷於自己的心才能夠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地方生存下去。

     

    所謂的「國際化」並不是指能夠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為麻吉,而是能夠有足夠對政治與文化的敏感度去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並尊重彼此的不同。

     

     

    創造自己的舒適圈

    UWC的生活緊湊又豐富,不但沒有沈澱自己情緒的方式也沒時間執著在一些不開心的事,因為所有的事總是像洪水一樣迎面而來且外在的環境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刻。因此,培養出一個能夠和自己和平共處的模式、學會打從心底地愛自己、從自己內心找自信以面對所有的外在因素便成為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慢慢地學會愛自己不是喜歡上自己的優點,而是接受那個充滿缺陷卻依舊完整的自己。在練習保護自己時,開始學會了必要的自私,卻也同時要求自己懂得給予他人毫不保留的溫暖、開始接納和東亞人親近的自己。當對自己的情緒感到不知所措時,提醒自己接納這個錯綜複雜的自己,因為這樣才是在用力地活著呀!

     

    慢慢地學會愛自己不是喜歡上自己的優點,而是接受那個充滿缺陷卻依舊完整的自己。

     

    當羨慕他人時,學會不去複製自己羨慕的生活,而是打造讓自己滿意的回憶。學會相信自己的決定並且確信自己不願意用任何一個回憶、一滴眼淚、一次大笑、一個特質、一段過去、一份友誼去交換任何自己羨慕其他人擁有的東西。

    開始懂得在所有小事中找到正面之處以確保自己堅持下去、要不斷地保持著「既然放棄不是一個選項,那就全力以赴地鋪出一條自己滿意的路吧!」的心態。遇到不被選上、被其他人拿走機會的狀況時,不斷地告訴自己:「如果自己是房間裡最厲害的人,就太無聊了。本來就不預期來到這裡一帆風順吧?」以燃起自己要變得更好的決心。

     

    既然放棄不是一個選項,那就全力以赴地鋪出一條自己滿意的路吧!

     

    每次停下來回頭看自己所經歷過的事,都會恍然發覺AC發生的事真的好多好讓人措手不及,甚至來到這裡才發現許多自己從來沒有感受過的情緒與複雜的情感。在面對這些情緒時,也對自己有了更多新的認識與理解:面對長期的思鄉才發現想念這件事可以變成基本設定、開始慢慢地習慣將對台灣的思念變成一個一直放在心底但不影響生活的心態、原來自己需要時不時地在陽光下睡著給心靈充電、原來自己需要定期地和朋友們訴苦以清空自己的煩惱、原來與朋友相互支持的狀態可以帶來這麼多的力量。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消化不了的心情:或許是一首歌、一個零食、一個Youtube頻道、一個朋友、一個擁抱。不過,即使有那麼多幫助我的工具,每當我以爲我搞懂了、想通了、明白了、適應了的時候,AC永遠有辦法創造新的難關與挑戰等我去克服

     

    左:Project Week去溯溪,右:考完試後和東亞人去吃韓式料理

    [愛上這裡]

    雖然生活依舊在許多不確定與挫折中度過,這學期還是長出了許多對這個地方的喜愛。

    隨著每天越來越長的日照時間、越來越溫暖的天氣,在這裡的生活似乎也一點一點地迎來生機、能量、與希望。有一天在讀書室讀書時突然心中有一股暖暖的感激,突然很感謝爸媽讓我有機會讓我來到這間學校。有好大的舞台等著我去發揮、有充滿支持與肯定的人們幫助我去完成想要的計畫、有豐富又多元的資源讓我去探索新事物、有隨時能啟發我讓我看見很多人生可能性的人生故事、有許多讓我重新思考如何在這個巨大的世界裡將渺小的自己生活得更精彩的機會、有不僅僅是種族而是社會階層的多元化。我真的完全愛上了這個讓人覺得改變有可能、個人的行動能夠有成果、心裡的信念能達成的學校。

    深刻地記得有一天早上起床走出宿舍時,暖洋洋又溫和的太陽照在臉頰上、清新的空氣裡伴隨了草香與早晨的露珠、一切都很寧靜。我深吸了一口氣看著大海的波動,意識到自己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裡的生活與人事物。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想像不在這裡生活的日子。這裡有許多多采多姿的事物等著我去探索,對於總是在尋找新奇事物的我怎麼能不愛這樣瞬息萬變的生活呢?

    不過這不代表自己正過著心目中完美的生活。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聊到自己全部被填滿的生活,突然開始哽咽,我才發現自己對於沒時間當個發瘋做傻事的「青少年」還是抱著遺憾與難過。不過仔細想過後,心裡深刻的知道,如果要我重新選擇,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現在的道路。

    實在無法用三言兩語描述AC如何改變我,但能用一股打從心裡的微笑訴說我有多幸福。也謝謝將這篇文章看到這裡的你,聽我分享這半年來的點點滴滴。

     

    左:最後的週末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右:宿舍的野餐聚會

    [給自己的期許]

    最後,在這裡寫下給自己期許:要永遠懂得知足於自己現在享有的資源;要永遠懂得欣賞與擁抱自己經歷過的大小事;要永遠懂得知足於自己的文化;要永遠要懂得知足自己擁有的運氣;要永遠不知足於了解其他文化,因為文化是足夠用一生去了解的課題;要永遠不知足於自己做過的善事,因為世界還有太多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要永遠不知足於自己看過的世界,因為世界真的好大好大;要永遠不知足於自已已經克服的難關,因為不再困惑的狀態是停止成長的線索。

     

    不再困惑的狀態是停止成長的線索。

     

    2023/07/17 。台灣。

     

     

    Read More
  • Bob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Bob在中國UWC的一年回顧。2024年度甄選將於8月開始,申請書將可在FB/IG下載,詳情請留意FB/IG。

    1. UWC帶給我的改變

    UWC像 是一座山,有時我敬佩它帶給我的視野,身處在其中我才感受到UWC的壯觀。在第一學期最讓我感到戰戰兢兢了,因為我對口說英文沒什麼自信,但在經過第一學期的體驗後,我覺得我對常熟校區周遭的環境是越來越有點適應,便會偶爾出去校外逛逛。除了適應環境,最具挑戰性的是學習的過程,記得剛開學的第一天第一節課我就走錯教室導致遲到,其他老師見狀便來到我們班上耐心的對這狀況加以說明。那時侯,在經過了幾天的上課過程當中,卻也自己發現本身的程度跟其他學生般比真的是落後許多,於是就導致上課經常不敢說話與表達,甚至有時還會考慮何時翹課,因為當時的每節課對我來說都充滿著許多壓力。直到第二學期,我便開始學習向老師求助了,也就在幾位老師的耐心協助與指導之下,我告訴自己要變得更加堅強,現在回想起來,對於老師的指導、幫助及輔導,心中對他們更是感恩在心。

    2. 校園風氣

    校園的風氣自由,鼓勵學生多元發展,且活動大多由學生自己組成、發起,老師也會給予一定的指導與輔助。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活動有-UWC日、萬聖節派對、耶誕晚會、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文化晚會、項目周,或偶爾有某幾天由同學們組成主辦workshop的活動,這讓學生有很多共同討論議題的空間。另外,除了多元的活動以外,還有很多閒暇的時間可以拿來安排做規劃,例如:出校走走體驗蘇州當地的文化。此外,學校裡的配備及設施也很齊全,例如:圖書館、體育館、虞山書院、四季廳、餐廳、國際廚房、劇院等,裡面都充滿著幾個不同國家的氣息,我最常去的地方是體育館和圖書館,因為我喜歡打籃球和健身,一方面是抒壓、另一方面是要保持健康的體態,而圖書館有討論區和自習區供學生們作良好的學習環境,再說,圖書館的書也經常更新,只要隨身攜帶學生證就可以自由地借書、還書。然而,劇院是集會所,是全校會議及年級會議的聚所,像有些特殊活動也會在這裡舉辦,而四季廳的用途也很廣泛,例如:開派對、數學研討會及音樂、舞蹈表演等等。所以學校的教學模式都非常特別,學生和老師的思想都很開放,所以老師常常會帶一些活動讓學生們互相討論,不僅僅是老師傳授知識,老師會透過詢問學生的意見,從中相互學習並給予反饋,如此一來能讓學生多方面聆聽及包容,並且獲得不一樣的靈感。

    3. 如何調適心態上的變化

    當處於迷茫狀態,就必須找你信任的老師或是好友談談,有心事憋在心裡只會讓自己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這裡有UWC學生都必須知道的三個指標---1.學業、2.社交、3.睡眠,只要能找到這三項的平衡點就能有較好的狀態和表現。總時常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偷懶,功課不會做的時候就拖延,這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明明知道繳交作業期限要到了卻還沒動工,也曾在夜裡因還沒做完功課而驚醒,也曾整日待在圖書館寫作業卻產不出東西,但這些是我最寶貴的經驗,因為遇到的大小事其實並不困難,只是我把事情想得太過複雜,卻一直在原地打轉,到了現在我終於明白要如何透過自我要求而把事情做好。經過一年的體驗,我大概知道如何調整生活的節奏了,也知道如何緩和自己的情緒,這些是我今年最大的收穫。

    4. 一年來的省思

    今年看似沒達到我對我自己的期許,但在UWC我卻學習到了許多知識與人事物間的對待關係,更覺得UWC真的是個有很多微妙的地方,比方它有很多可以嘗試的新事物,但一切也都不簡單,因為一切大多都得靠自主性的安排及規劃。想到自當初來到現在,對於人生的定義又有很大的轉變、對於待人處事及照顧自己也有了一些方法及進步了許多,不過,還需要更大膽地去嘗試、及更勇敢的去面對,因為人每進入到了不同的階段都會蛻變,但蛻變的幅度取決於你做出的貢獻及承擔的風險,我一直抱持著信心,但就是缺少動力,期望下個學年我會再更努力的去創造不同面向的UWC體驗。

    5. 總結

    總之,我還是要感謝UWC台灣理事會能讓我有這個機會唸UWC,在探索UWC價值的同時,我也會盡心協力的去分享我的經驗,讓UWC愛的種子散佈在更多需要的每個角落,但真心也要謝謝這一路上支持我的師長們及幫助我的家人、朋友們,謝謝你們,由於你們的愛心與幫助,讓我在UWC學習與經歷得到了許多的幫助進而感到充實,我將永遠感恩在心,並會時常告訴自己一定要越來越優秀,等將來有了能力,也要同樣去幫助別人,貢獻社會。

    可能是 5 個人和皮筏艇的圖像

    可能是 10 個人、大家在讀書、醫院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10 個人、大家在露營和道路的圖像

    可能是 10 個人、大家在打美式足球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8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9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13 個人、大家在打籃球、大家在打排球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Read More
  • Tanya 哥斯大黎加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剛在哥斯大尼加校區畢業的Tanya分享她在UWC三年的心路歷程。

    逆風而行,只要心知所向。

    棉花糖2.0〈一切都是為了與你相遇〉

    /一切都是為了與你相遇

    才經歷了這麼多的事情

    原來每段旅程都有意義/

    我畢業了耶,三年,將近1000個日子,我好難用短短的篇幅記下長長的感動。但或許每一個擁抱,每一滴眼淚都有魔法,代替我說出找不到言語的一切。畢典落幕後,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看著自己上台,奔向Paula擁抱的影片。20秒,卻感覺花了好久才走到。好久好久,從台東,常熟,到哥斯大黎加。終於,我能夠緊緊抱住自己,說你很棒,你做到了。

    /飄飄盪盪 我落在一片海洋

    你乘著小船 撈起我放心上/

    遠遠的,有人大聲叫我—Yun—然後張開雙手,把我拉進懷裡。我一直都很喜歡被這樣呼喚。或許是因為長大的過程中,花了很多力氣找自己,所以更加珍惜這樣能夠以自己身份、名字為傲的時刻。還記得在二年級的迎新活動上,我拿著麥克風,努力讓聲音停止顫抖的說:「身為台灣人,找尋認同的路從來就不容易。我們都因為想要更靠近這個世界而來到UWC,卻發現認識世界之前,得先認識自己。」而UWC,就是一趟與自己的旅行。社群媒體上,UWC呈現的常常是繽紛絢爛,宛如小地球村的樣子。但其實,真正讓我成長最多的不是身邊有多麽不一樣的人,而是在這個環境裡誠實面對自己。

    第一學期,我寫下:「國際觀對我來說,是在尋找自己的文化和理解他人的文化的過程中,學習更open-minded,更柔軟的處理不一樣的人、事、物。」我成為更柔軟的人了嗎?

    第二學期,我寫下:「這三百天,雖然常常覺得無能為力,但其實理解本身就富有能量,要相信這些種子,會帶你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我有帶著這些種子,繼續旅行嗎?

    第三學期,我寫下:「任何理由都值得一個擁抱:考試失常?抱抱!放學心累?抱抱!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更要抱抱!」我會好想念隨時隨地都能抱抱的校園!

    第四學期,我寫下:「我想我已經充飽電,願意面對所有到來的挑戰;完美,與不完美的自己。」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嗎?

    UWC教會我寬柔、教會我照顧自己、教會我道別,在我的生命裡揉入酵母。我常常想講這三年的經歷是養分,但有時候聽起來太雞湯。不過「酵母」很剛好,酵母需要時間慢慢發酵、作用。

    /跌跌撞撞 那就先欣賞海浪

    把船槳放下 隨著風擺放/

    這一小撮酵母,讓我從心底長出勇氣,去相信自己,走向真正渴望的、有點不一樣的未來。從UWC畢業後,我選擇回台灣讀大學。對,台灣。

    在UWC的最後一學期,除了熟悉的豐饒之岸的一切,還多了選擇大學的糾結和成長。十二月中,一個完全意料之外(並且剛睡醒)的中午,收到了師大的榜單,然後驚訝的看到上面寫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自己。那一刻很開心很開心。從小在體制外長大的我,常常覺得受到體制內教育的認可是一件好想要,可是好遙遠的事情。卻沒想到在世界繞了一圈,居然有大學欣賞這個陵陵角角的我。然而喜悅之後,做出回家的決定一點也不簡單。尤其在二月收到心儀的美國大學錄取後,更讓我糾結了整整兩個月。每天不斷問自己,畢業後我想要怎麼樣的生活?我真的願意放棄超級自由的學術環境嗎?就這樣回家了嗎?我會適應嗎?我準備好面對reverse culture shock和原生文化的磨合了嗎?好多好多質疑、擔心、害怕,可是也感受到對新環境、新嘗試和體驗的渴望。生日那天,我從8M遊行回來後,打給了看著我長大的老師。我有太多不知道怎麼處理的議題,卻被一句:「你已經夠勇敢了」給療癒。擦乾眼淚之後,我知道自己會選擇回家。

    回到自己的國家升學(尤其是亞洲)在UWC真的是一個很少見的選擇。大家隨口的關心:「誒你大學去哪裡」常常讓我不知所措。但我想,就是因為UWC這三年帶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教會我對自己誠實,給我滿滿的愛,讓我知道即便這是一個有點逆風的決定,只要心知所向,一切都會好好的。

    /搖搖晃晃 卻能跟著你流浪

    平凡的日常 最值得珍藏/

    決定學校的那晚,我一邊啜泣,一邊說著:「萬一我再也找不到這樣好的學校怎麼辦」「萬一我在新環境不快樂怎麼辦」。我知道那些害怕俠著對未來的不安,還有對UWC的感謝與不捨。

    我要謝謝這三年,每個照顧我,成全我的人。無數個日子我常常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覺得迷路,是你們讓我找到回家的方向。謝謝我的心理師—Rene—陪我梳理生命,聽我說話。謝謝我的老師們—Mariano,Sam,Jess, Tessa,Christoph,Rich—在我相信自己之前,就相信我可以。謝謝三年間,不厭其煩的來我房間叫我起床、帶我去吃飯、陪我哭、愛我的你們—Twelve House,段必安,幸,陸卉媫,暢,佐藤花,邱莉惠—我無以回報,只好煮一桌菜餵食大家。還要謝謝在我初次申請落選時,特別寫了一封信鼓勵我的Ashlee,所以現在我才有機會在這裡,記下畢業的感動。

    人生很長,UWC很短,但我遇見了你們。我何其有幸被這樣對待。

    以後一定會超級想念哥斯大黎加的溫暖、自由與奔放,想著想著眼淚就掉了下來。但我知道在UWC建立的友情、走過的路、收穫的風景,會繼續支持著下一段旅程。或許每個人都曾在申請書上,期許自己要跨出舒適圈。三年來,UWC也成為了我的某一個舒適圈。畢業的我們,能夠帶著勇氣與祝福,再次離開舒適圈嗎?讓我們在踏出校門之前,抱抱彼此、想哭就哭。哥斯大黎加、UWC、街口的Botanicas、公園的Helados、我們手牽手就像擁有了世界的時刻,會永遠永遠烙印在生命裡的。所以放心去飛吧,就算逆風而行,那又怎樣?

    逆風才飛得高啊。

    /於是我不再懼怕 未知的遠方

    而遠方不過只是 還沒到的某個地方/

    每次寫reflection都以未完待續收筆,但這次不一樣了—

    UWC生活,完。

    寫於2023年5月21日

    9.939134, -84.180611

    後記:給台東黏踢踢的土地、阿暉和Fish

    2019的尾聲,是我最後一個月在台東上學。當時的我一方面嚮往UWC的生活,一方面卻也不知道如何道別,如何處理自己還未解開的困惑。我捨不得離開最愛的國際連結(CS)與兩位老師,翻來覆去,於是約了Fish。我和Fish說著有多享受他們給的每一個挑戰,有多想永遠上他們的課。Fish和我並肩坐在PAC的走廊上,望著操場。他靜靜的聽著15歲的不安、憂愁,然後一字一句的說,未來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去找他,想看什麼書他都可以推薦,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繼續CS。結束前Fish抱了我,說了祝福,把我送回宿舍。我已淚眼汪汪。台東給了我意識,去在乎土地、在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雖然後來的日子我很少主動聯絡Fish,但出走的這三年,我一直都記得來不及上完的CS,記得自己在高一樂舞展演後寫下:「不管身在何處,都要帶著對土地的尊敬和文化的自信,大步邁向世界。」現在的我,能夠大聲的說出 here I am 了。我想,我也在UWC完成了屬於自己的CS吧。不知道阿暉和Fish會不會看到這些文字,但想和你們說謝謝,你們在我的UWC旅程中,也是一份很重要的力量,讓我知道我是誰,我要去哪裡。很想你們!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Read More
  • Lilian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當我開始我的留學生活時,我對自己說 “這是你的機會,要好好把握”。初來乍到的我對新的環境和文化感到有些不適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正是我需要的成長經驗。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下我就讀UWCCSC所經歷的心得感想。

    首先,一句我認知的UWC是提供了一個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使學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更好地瞭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學習其他語言,這是相當有意義的。同時,透過加入各種不同的校內活動、社團和志願服務,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一起工作和合作,增強了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技巧。除此之外,也更加理解了如何在國際化的環境中順利地適應和運用自己的技能。然而今年常熟校區國際學生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得到簽證來就讀中國校區,所以學生群體裏只占比1成,這些少數國際學生都是住在內地和混血組成。雖然在面試當中理事會也提醒了因為疫情因素,中國學生的組成會比較不同。抵達學校後這樣的現實確實讓我對當時所幻想的UWCCSC LIFE 有所差距,但這不影響我在UWC生活能多精彩和快樂。

    一開學我過得不盡然的快樂和輕鬆,周遭環境的變化讓我有些的不適應和壓力,尤其是對與英文和與不同背景的同學相處顯得緊張,我整整經過一個學期來適應全英文的課程環境,相較過去的學習環境許多的變化和改變,對我來說是全新的學習體制和不同人群文化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都相當地充滿挑戰。第一學期我因為畏懼使用英文和人群交流,我完全不進行社交,放學回家就待在宿舍房間,因為我怕我的表達會很有問題,因此為了避免使用英文,不管去餐廳吃學餐或是放學玩耍,也都從頭到尾和台灣人混在一起,我的朋友圈也只限定在台灣人群上,面對事情也都很依賴周遭台灣朋友。說起英文,來分享一件趣事,或許因為原住民身分,在五官長相上會必較特殊和特別,剛開學時有幾位中國學生跑來和我搭訕交友,他們一開口就使用英文,我英文不太好就也被嚇到,因為當時的我很拒絕使用英文和溝通,我就直接用中文回答對方,然而對方都相當的驚訝,感嘆我會使用中文溝通,會這樣說是因為大家一開始都誤以為我是來在印度的國際學生。回歸正題,經過一個寒假對於自己這樣的行為我做許多的改進,我反思自己選擇逃避的方式來面對不會英文的問題,這樣的行為是毫無幫助,和對於出國留學的價值觀重新的省思,認為得到這難得的機會來到UWC這樣的環境學習,只跟同鄉的朋友混在一起毫無意義所在。這些對於自己勉勵和反思,新的學期到來我確實在學校認識更多不同背景的學生了!當中也多虧Eunice,Todd ,Susing, Kaying and Bob 讓我接觸更多新朋友。

    說起交友,我的室友其中兩位是中國學生,另一位是來自澳洲的國際學生,我很幸運能和他們同住,一方面接觸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和能練習英文。我認識大部分國際學生都很友善當然中國學生也是,所以雖因為疫情,學校學生的組成很不符合uwc校園環境特色那樣的多元,但中國個地區的學生學校都可以見,各地區不管是生活上或是語言上都很多元,所以疫情雖然在國家簽證下造成學校國際學生的大量減少,但不影響學校的多元性,我發現多元性其實不只是建立在不同國籍上面,這當然是我來中國UWC前的刻板印象,真正進入到學校後感受到這次不能併論的價值。不只在國際學生身上學習,也在中國來自各地的學生身上了解許多中國的奧秘,也帶我們去學校附近玩耍,我也很榮幸和這些同學分享我的背景文化,也有些許的人問我我的族語名字是甚麼,我毅然地告訴他們Landeh.Ispalitav和他們分享他們好奇的部分。

    說到中國,我從我們台灣因為政治關係上造成的尷尬和刻板印象中有些不同之處。中國不像我們在台灣教育中提到那樣糟糕,每個人人都有不同感官,我也不能完全定義它其實不好或好,我只想說不是所有中國人都跟我們印象中的人一樣。學校的中國學生都很開放不管是思想上或是行為上,但因為自身文化上,封建國家造成的個性,相較國際學生還是會有差異,但他們都很友善。

    總之,就讀UWCCSC是我人生中非常寶貴的經驗。這裡提供了一個極為國際化和開放的學習環境,讓我從不同的文化、學科和經驗中學習到很多。這裡的學術課程及校內外的各式活動豐富多彩,讓我結交了許多寶貴的朋友,建立了有價值的人脈關係,並增加了我個人的自信心和自覺性。也正因如此,我希望所有想要前往留學的同學能在未來一次次地嘗試突破自己的極限去探索新的世界、新的文化及新的知識領域。作為一名臺灣學生,從小就對國外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期許往從UWC畢業後能往國外發展,真的非常感謝台灣理事會讓我有機會來UWCCSC讀書。在這裡的半年多時間裡,我經歷了許多難忘的點點滴滴,也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和老師,讓我對世界更多元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剛入學期間我體驗超奇特的冒險,我想真的沒有其他台灣學生遇到跟我一樣的經驗了吧,接下來我來說說。

    抵達學校前的第一個挑戰是入境疫情下嚴密的中國,根據防疫規定在中國需要隔離10天才能從北京搭車去常熟。這個挑戰也是在台灣沒體驗過的事情,我在隔離至第五天時被認定復陽,,我在台灣確診經驗也只有一個禮拜大概發生在六月底。中國對於核酸檢測的基準比較嚴格對於確診者也相當防範,因此立即被帶往中國地潭方艙醫院進行隔離,但確幸的是我當時身體並無什麼大礙,進去後經過醫院的檢查,核酸CT值都很正常因此在醫院隔離三天檢查無礙我就又被移送至另一家隔離酒店進行七天的隔離。在這當中讓我最懼怕的事情是,我正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且對於自己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完全沒有把握,所以要自己一個人面對所有事情。當時還沒辦理中國電信網路,我沒辦法聯絡師長、家人、朋友,只用僅存的流量來做通知聯繫,所以我根本就不知所措待在冰冷酷似實驗室的方艙隔離試住了三天,其中也哭了兩天。在我被帶離酒店前我都是黏著跟我一起出發的Eunice 同學一起。過去的我都是在團體生活中長大的,也沒有獨自離開群體生活過的經驗,離開台灣後許多事情後續都是自己將要獨自面對,自己膽怯又覺得承擔不了,在方艙接受這樣的事實,情緒穩定後發現自己缺乏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因此我告訴自己要認知現在在陌生的環境,自己只能依靠自己,應該要堅強勇敢的面對所有事情,並且冷靜!後續我獨自一個人搭火車順利回學校了,與其他人經歷不同的第一個挑戰我成長了一點-獨立。有機會我可以再更詳細說更多的細節故事,還有很多超奇特的經驗。這一次是第一次在中國隔離也是最後一次(我也不想再體驗了),我總共隔離18 days!

    目前我在UWCCSC的遊學經歷是一段極其珍貴和難忘的經歷。在這裡,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還認識了許多充滿熱情和才華的人,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我相信,這段經歷將永遠留在我心中,並對我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期待接下來遇到會精彩。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