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June 2022

  • 黃品恩 英國 UWC 第二學期心得分享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品恩去年從北一女畢業,帶著想改變社會的熱忱前往英國 UWC。本來躊躇滿志的她,卻在社交、課業和課外活動上掙扎。那她是如何走出種種陰霾並找到自己的呢?一起來讀品恩的第一學年反思吧!

    「雖然真的經歷了很多失敗,雖然一路上常會懷疑自己是否不會有找到出口的一天,也雖然,即便走到學期最後,或是未來,挫折也還是會經常將和煦的陽光藏在烏雲身後,讓人失去勇氣和希望。

    但親愛的品恩,無論如何,請永遠別忘了屬於你的這份『相信』,相信一切都會走向更好。

    因為是真的,努力的妳,一定會因為這一路的風景,而不斷不斷地,去長大,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還記得上學期剛來到UWC,那個不適應新環境與文化、在學校沒有存在感被當成幽靈(Ghost)、挫折又無助的我嗎?(詳見:UWC第一學期生活分享:夢幻學校下最真實的記錄

    這學期,5個半月,164天的日子,我花了好多時間努力去調整那個封閉的自己、努力去讓UWC不是只有課業和那些「該完成的事」,而是充滿著課外活動、認識更多人、更多文化和議題等,這些我出國「真正想做的事」,讓UWC生活更接近我理想的樣貌。

    不過,一切並非這麼容易。堅持了好久,卻始終沒有進展;任憑我再怎麼努力、不放棄、遇到困難重新調整自己,似乎依舊都沒有轉機。

    當投入大半心力的project看不見任何成果、當參與社交依舊被當成空氣、當原本就負荷不來的課業逐漸將我吞噬、當身體無情的抗議、當生活逐漸只剩壓力……每一次跌倒後,再站起來,卻又再跌倒,真的讓我好想好想放棄…

    我不斷質疑著為什麼我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沒有任何成果?質疑著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條路?質疑著這兩年對我人生而言究竟意義是什麼?

    最後發現:

    這些堅持、嘗試、努力的過程,本身就為我帶來了莫大的意義。」

     

    圖 / 羅雋甯

     

    一、反思後重新出發,努力讓生活不只是課業

    時間回到2022年1月,當時剛寫完第一學期的回顧,面對即將到來的新學期,我寫下了對自己的期許:

    「勇氣就是,即便身處在現實桎梏下,依然努力保持清醒,不忘初衷。」

    我告訴自己即便課業壓力再大,或取得好成績再誘人,如果那對我並非真的重要,我應該要學會取捨、去專注於自己為何而來,而不被現實與環境牽著走。

    帶著這樣的決心,開學之後,課外活動真的變成了我課後生活的重心。

     

    參加學校的 Holi festival(印度教節日)

     

    1.社交:努力認識身旁各式各樣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也讓大家更認識真正的我(我不是一個封閉、只讀書的人!)

    首先是社交:以前我根本不喜歡在人擠人的學校食堂吃飯,總是拿著保溫盒裝食物回宿舍;這學期前半段我卻是三餐幾乎都會去找人一起坐或加入人群,甚至連短暫的下課時間也都鼓勵自己去「挑戰」。

    除此之外,相較於上學期我因為經常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英文不好,而不敢參加活動、爭取職位;這學期我幾乎任何有興趣的活動都鼓勵自己盡可能嘗試。

    例如:這學期我主動申請擔任 PeaCo Monologue(和平議題故事分享活動)的講者教練,用説故事的專長幫忙講者整理自己的故事;而對社會創新有興趣的我,也參加了連續24小時的 Hackathon(黑客松),高強度的搜集資料、討論、規劃提案,甚至即時準備簡報pitch。

     

    參加 24 小時 Hackathon

    不過,一切對我來說依舊不容易。還記得剛開始大家因為對我上學期的印象已定,明明我加入了圍起來的大圈圈,左右的人卻會無意識的轉向另一邊,可能覺得我不容易聊天吧。

    我常常遇到打擊,常常感受到難以融入,常常體驗著被當成空氣、想加入卻完全沒有縫隙的感覺。我討厭著自己內向的性格、討厭著自己聊天總是過於認真、無法輕鬆的特質、討厭著那個天生就不那麼主流的自己。

    儘管如此,強大的意志力還是讓我不斷不斷堅持。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只要成功和多一個人聊天,一整天就值得慶祝,甚至任何深夜派對、聚會我也都要求自己參加,試圖把握每一個大大小小能讓人意識到我的存在的機會。

     

    Subconti Conference(南亞文化主題活動)

     

    2.Project:挖掘UWC學生們充滿價值的生命故事,將這些故事錄製成影片分享給世界各地的青少年。

    除了社交,在project上我也相當努力,每天晚上開會討論到半夜、白天努力行動,成為了我和團隊的日常。

    我們從0開始發想,想著怎麼樣才能讓派對娛樂風氣盛行的校園,也能有更多認真、深層的交流活動;想著怎麼把相當精彩的UWC學生故事分享出去,讓台灣、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也能藉由同齡人的視角和生命經歷,去感受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以及這些學生的勇敢和行動力。

    就這樣討論討論著,最初的兩人團隊一起寫下了滿滿24頁的企劃書。

     

    我們的 Logo(圖 / Nela Cestojanova)

     

    但由於這個project是希望訪談身旁同學們的故事,在一般社交對我來說都還不容易、英文表達都還不完整的情況下,到底要如何進行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但當時因為真的很想執行這個project,在想都還沒想好、設備也都還沒齊全的情況下,我就開始走到哪裡都嘗試著和不同人對話。想當然耳,剛開始一點都不順利。

    因為社交能力的缺乏,光是找到有故事、願意分享的講者都相當困難。而好不容易找到了,卻也因為沒有即時和人深度聊天的能力,只好照著寫好的題目一一訪問;但錄下來的內容卻冗長又不連貫,根本剪不出吸引人的影片。

     

    訪談同學的故事(圖 / 程惟揚)

     

    我們也嘗試過擴大團隊,於是準備了很久很久,辦了一場分享會,找來了8個有興趣的同學。原以為一切就要起飛,大家加入後卻各自忙碌於自己的課業和其他活動中;而每次開會即便我已經事先做足任何可能的準備工作,卻依然礙於我的表達而沒有任何產出和效率。

    就這樣,真的努力了好久,也承受了各式各樣的打擊(英文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領導能力……)一方面不斷在懷疑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到,另一方面卻還是只能一一去調整、加強自己。

    每一天,我不斷努力去抗衡著自己依舊不怎麼能運用自如的英文能力、安慰著高敏感容易受傷的內心、承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敗和想放棄的念頭。真的,每一天都很努力很努力在嘗試,用盡各種方法。

     

    來自2022/1/10的日記

     

    二、硬撐著,失衡的生活Balance

    不過,雖然每天單單投入於課外活動就已經花費相當大量的時間與心力,「課業」的重擔依然沒有就這麼消失。尤其,UWC採用的又是學科困難度極高的「IB文憑」。

    光是像我上學期那樣,幾乎把所有時間全部花在課業,連吃飯、社交等都經常擺在一邊,最後卻都還是表現得差強人意了,更何況這學期還多了許多課外活動。

    可是…又不能就這麼放棄。因為放掉project,就等於放棄了來到UWC渴望實踐的理想;放掉課業,等於上課需要承受莫大的壓力、未來的選擇也會有所受限;而放掉社交,則意味著又要像上學期一樣被當成幽靈。

    於是,隨著報告、考試壓力越來越大,生活就也越來越超出負荷。當時的我,每天都像是欠債未還,又不斷積欠更多債務一樣,每一刻覺得壓力大到快喘不過氣。

     

    來自2022/2/21的日記

     

    「今天的生活…就還是很努力在做事,夾縫中再更努力參與社交…我真的…只能撐下去,沒有任何放棄或休息的機會…」 — — 來自2/26的日記

     

    來自某頁日記的角落

     

    三、終於,徹底失去希望

    3、4月左右是校內各種組織交接職位的日子,每天平均大約會收到10–15封email,介紹著大大小小的組織、project、職務,而其中,最讓我心動的職位是以下兩個:

    1. National Leader

    不同區域的學生代表,以我而言是「East Asia東亞」。除了幫忙負責組織聚會,也會帶領籌辦 National Evening 文化表演,或是爭取學校每年3場的 Conference(全校兩天不上課的主題式活動)。

    雖然帶領近百位學生是我在AC還沒嘗試過的事,National Leader 卻是我真的很想挑戰的任務,因為儘管學校強調「多元性」,但在較為活躍、外向、主流的西方文化下,較為內向、謙遜的亞洲文化依舊經常不受到重視,甚至也會有許多刻板印象或誤解。

    因此,我非常想向學校爭取舉辦 「東亞Conference」,運用有創意、有趣的活動,讓全校更認識東亞文化。

     

    International Show Fisherman Dance(參加日本傳統「漁夫舞」表演)

    2. Peer Listener

    第二個有興趣的職位類似「同學界的輔導老師」,是AC獨有的傳統。每個宿舍會選舉2名學生,接受心理諮商相關的訓練,讓學生們在遇到困難時,有辦法找到能夠理解、幫忙你的對象,說說話、分擔煩惱。

     

    圖 / Unsplash

     

    對我來說,Peer Listener 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想擔任,也覺得自己適合的角色。即便上學期在宿舍裡沒那麼有存在感,我依然相信大家眼中的我是友善、平易近人的,況且我這個學期也努力參與了很多社交和活動,而為人帶來力量也是我一直相當有自信的事。

    於是我便填寫申請書、準備面試,鼓起勇氣申請了這兩個職位

     

    Photo by Roma Kaiuk🇺🇦 on Unsplash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 —

    「兩個職位我都落選了…!」

    剛開始接收到消息的時候我還很難以置信,National Leader 沒上就算了,因為我畢竟在學校不是一個那麼活躍、突出、善於表達的人;但 Peer Listener 可以說是我相當有自信的角色,而身旁的朋友們也都告訴我「全宿舍沒有比我更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選了」

    我還記得宣佈結果前,學長姐還特地把我找出去,告訴我「雖然我沒有錄取,但不代表我不好」。那個當下我一點都不難過,甚至心裡還在偷笑,因為我以為他們在惡整我、以為他們只是想要給我一個大驚喜。

    沒想到,宿舍會議上,當錄取者名字一一被唸出,卻始終沒有我的;當同學一一被恭喜,卻只有我在一旁愣愣地拍手著、愣愣地看著擁抱在一起的人群。那一刻,我才發現是真的 —「我真的什麼都沒上…!」

    淚水在眼眶中不停不停的打轉。

     

    Photo by Louis Galvez on Unsplash

     

    落選,是大家都有過的經歷,並不足為奇

    但之所以我會這麼的難過,是因為,我真的已經努力好久了。

    從一月初開學,一直到當時的四月,我沒有放棄過。每一天努力投入社交、參加活動、逼迫內向的自己適應屬於外向者的文化,去學習small talk、去爭取職位、去讓大家看見我存在的身影。

    我克服自己的不自信、恐懼和完美主義,去觸及很受歡迎的人、去讓同學認識真正的我:是一個想要為社會帶來多一點美好和價值的人。

    而對我來說相當沈重的課業也沒有被我遺忘。

    我扛著這些重擔,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走,一路上雖然看不見出口的光,甚至連自己是否走在對的方向都不知道,我依然不斷地向前、不斷地摸索和嘗試。

     

    圖 / Unsplash

     

    但是這麼努力的結果,卻是,依舊沒有辦法被認可、被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扛起一些重要職位的。

    「為什麼我努力了這麼久,但上學期給人ghost的印象,到現在似乎還是一樣…?」我忍不住對朋友哭訴著。

    我也知道,沒錄取的原因一定不是這麼的單一,能力也好、團隊適配度也好、其他的考量也好。但那時候已經是四月了,出國已經超過8個月,一想到project依舊沒有任何成果,社交也依然頻頻受挫,我不知道我能怎麼回家,向那麼相信我、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們交代?

    我不知道我還能相信什麼,還能拿什麼去相信,快過完的這個學期還有變得更好的機會?還能拿什麼去說服自己,UWC真的是一個好地方,一個能夠讓我實踐理想、為社會帶來更多貢獻的好地方?

    那一刻我甚至我開始覺得,曾經在台灣所獲得的每一個成就,或許真的都只是運氣好而已;因為在這裡,當真正是自己一個人、一切從頭來過的時候,我發現:

    「我根本沒辦法把任何一件事做好。」

     

    圖 / Unsplash

     

    五、真的不行了,就去旅行充電吧 — 法國巴黎之旅

    不過或許,上天還是對我很好的,讓我在最失意、最想放棄的時候,迎來了整整10天的春假。

    於是我拖著行李,接連搭上了公車、火車、地鐵,再乘著歐洲之星,越過海底隧道,像逃難似的逃離了位於英國威爾斯偏僻小鎮上的12世紀古堡(AC)。

    我來到了浪漫氣息包圍著、讓人一踏入就捨不得離開的法國巴黎。

     

    圖 / 羅雋甯

     

    和好久不見的高中朋友見面,一整個禮拜暢聊著過往的回憶和彼此的生活。我像個小孩一樣的玩耍大笑、慵懶的躺在綠油油的草皮,仰望無邊際的藍天,當然,也沒忘了享受美味得讓人著迷的法式甜點。

    就這樣,在校內日積月累的疲憊與無力感,慢慢被沖淡了 —

    「原來生活其實還是可以很快樂!」

     

    來巴黎找高中最好的朋友旅行

     

    六、充飽電後,為著Finals蓄勢待發

    隨著期末大考將至,假期結束從法國回學校後,排山倒海的壓力再度朝我襲來。

    有別於台灣國高中每學期都有三次段考,IB的平時考試雖然也不少,但真正的「大考」一年來卻就只有期末一次而已,也就是所謂的 Finals。不僅範圍是一整年學過的內容、申論題考試的難度也真的高得嚇人,再加上當時距離考試只剩短短兩週了,我於是終於不得不放手其他事務,專心準備考試。

     

    崩潰的考前複習進度

     

    而隨著課堂上各科老師們開始一一介紹著考題形式、發放著模擬試卷,我才真正意識到一切有多麽不容易

    舉例來說,光是兩個小時的「人類學」考試,除了要先閱讀一份2頁民族誌(Ethnography)節選,還要回答5道申論題,其中,至少三道題都要寫大約「千字」的作文,也就是一場考試下來,通常都是「8、9頁滿滿的手寫卷」跑不掉

    再論難度,讓我頭痛的「全球政治」雖然就只考一題申論題,但難度和 IB 預期的答題水準,卻遠遠超出了我的負荷範圍。

    舉其中一個考題為例:

    一句話的題目,就要寫一整篇議論文來回答。

    我還記得第一次模擬考,老師讓我們事先回家擬大綱。但盯著題目兩個小時的我,卻一個字都打不出來,崩潰得不知道怎麼辦。後來我為此特地請了一天的假,躲在房間努力把大綱「鉅細彌遺」的寫出來,才讓隔天的考試順利在一小時內完成。

    結果沒想到,滿分7分的考試,我只拿到了4分,在班上幾乎是倒數的

     

    圖 / Unsplash

     

    那時候,距離考試只剩10天,我才發現快兩個學期下來,雖然一直都很認真努力在上課、做報告,但我的學習方向是錯誤的,導致最後考試幾乎完完全全什麼都不會。而即便已經事先準備了,也還是達不到考試的標準,更何況正式考試只有短短的一小時。

    不過,雖然真的很崩潰、很挫折,考試在即,也沒時間停留在情緒中,只能趕緊去理解考題、學習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於是,我就這樣每天去問老師、問厲害的同學。

     

    圖 / Unsplash

     

    剛開始,光是課堂上學過的各種政治議題(例如:俄烏危機、中國南海爭議、black lives matter等等)對我來說都很難全盤消化並能夠去論述了,我只好一個字一個句的努力讀著資料、嘗試解釋給同學聽。

    接著,還要去搞懂考題可能包含的各種「政治概念」、「政治理論」,以及「學者的觀點」等等。最後,則是看著考古題、列出大綱、寫出完整的一篇作文。

    不過,即便腦中有了這麼多以上的知識,最後一步還是相當困難,因為光是一個段落就要有「論點、案例佐證、反例、理論、分析、結論」這麼多,一整篇作文則至少寫三段,再加上開頭和結論。

     

    雲端硬碟上滿滿的政治筆記

     

    於是我就這樣每天含著淚水,不斷地練習、不斷地找同學問問題、不斷地加強自己的論點和寫作深度。

    7分在IB幾乎是難以觸及的頂尖成績,通常每班只會有一兩個人拿到,對我這個英文非母語的人而言更是格外遙遠。不過,在這樣密集的訓練下,最後…我竟然真的做到了!

    從4分,一路進步到滿分7分,連老師都感到很不可置信。

     

    第一次自己順利產出大綱!(圖 / 段必安)

     

    除了政治之外,那兩週的時間,我也同時還有中文、英文、人類學、環境學、數學等其他科目需要照顧。而除了數學,其餘每一科一開始也都是像政治一樣的狀況慘烈。

    例如人類學,從最剛開學我就是班上程度數一數二差的,考試時間內同學們都寫完3頁了,我半頁都還寫不滿,常常哭著交考卷。

     

    Photo by Mojtaba Ravanbakhsh on Unsplash

     

    但可能因為我上課、作業一直都很認真,所以老師也總是很努力幫助我,考前我更是拼了命地讀書、練習。

    而期末發考卷的時候,老師單獨把我叫了出去。

    當下我都快哭了,心想「是不是寫得很糟,需要被約談…?」

    結果老師卻認真的看著我,告訴我,他真的很感動我從上學期寫不出來到現在的進步,他說…

    「我展現出了一個老師最期待看見學生的成長曲線。」

     

    Photo by Aya Okawa on Unsplash

     

    就這樣,我從第一學期明明已經很努力,卻還是只有32/42的成績(我原本還以為不差,實際上才發現是身邊朋友間、學長姐間最差的!),在第二學期的finals進步到39/42,期末的預估成績甚至更高。

    一切,就像奇蹟一樣……。

     

    圖 / 羅雋甯

     

    學習真正的意義

    不過這段準備考試的過程帶給我的,遠遠不是只有成績而已,更是「學習真正的意義」。

    我發現在台灣考試體制下的我,考前擅長的讀書方式就是去「背誦」許多知識、細節,強迫大腦記憶那些明明google就查得到的資料。我知道怎麼做能考好,也總是真的能考得不錯,但也在這樣「背完就考,考完就忘」的過程中失去學習的意義。

    不過,IB的考試不是這樣的。光是記憶知識沒有用,還要能夠將他們「應用」於自己的論點當中,組織一篇有說服力、具批判性的文章。這樣的學習讓我能夠真的去要求自己把課堂概念融會貫通,真的去

    把「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真實世界」以及「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對我來說,這才是學習真正的意義,也是我在IB終於體會到的。

     

    圖 / Unsplash

     

    七、春天來了,一切也都開始萌芽了

    隨著課業的落幕,我又重新把生活重心轉回了一直堅持的project。

    當時距離二年級畢業只剩一週,但因為真的很想多聽聽學長姐們的故事,於是,我和團隊拼了命的用三天籌辦一場「What Makes You Who You Are」的故事分享活動。

     

    第一次舉辦 project 分享活動

     

    短短三天,我們主動去接觸還不認識的二年級、尋找講者、協助整理故事;我們也製作海報、寄郵件到全校email和群組、到處見到人就宣傳;又或是準備點心、申請場地、拜託老師支援、自己嘗試主持活動等,好多好多都是說來輕鬆但實際上一點都不容易的「第一次」。那三天,我所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努力,甚至超越當時菸沒綠洲舉辦淨街前的準備。

    然而,一如既往,又再度以失敗作收。

    明明大家已經用盡了全力宣傳,最後出現的觀眾卻還是不多;明明已經盡可能協助講者準備故事,卻因為畢業前大家都很忙,只有少數講者有真正花心思去準備,甚至還有一個活動前一刻才說要退出。

    活動結束後的那個夜裡,我哭到沒有辦法睡覺;隔天上學見到人更是覺得丟臉,辦了這樣失敗的活動。這對我來說格外挫折,因為:

    以前在台灣,我從來沒有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嘗到失敗的滋味。」

     

    圖 / Unsplash

     

    雖然真的很挫折,但,這也讓我終於有機會問自己:

    「如果沒有掌聲,我是不是還是願意繼續做下去?」

    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雖然一直沒有成果,但光是努力跨出舒適圈接觸人、聽著同學真誠分享生命故事、和越來越多人擁有深度交流的機會,這樣的過程中,本身就帶給了我很多成長和滿足感,這是無關乎後續成敗與否的。

    一切終於產生了好轉

    不過,雖然跌跌撞撞,結果也不全然是這麼的差。後來我才發現,活動當天觀眾少的好處是,只有這些少數人看見了最差強人意的景象,其他很多人在我們的努力宣傳之下接收到了訊息,雖然礙於畢業前的忙碌而沒能參與,但也在心中對我們團隊開始產生了印象。

    後來,在全校重大的提案競賽中,我們團隊也憑著當初完整的企劃書和一點一滴累積的行動經驗,最終獲得了最大獎「一萬英鎊」的實作經費,為接下來更多的行動揭開了序幕。

    而緊接著,我們又被邀請在UWC最大的贊助者來訪的活動中,站上舞台,對著貴賓,以及全校師生們分享著我們的project。就這樣,我們終於漸漸被大家認識、甚至建立起了不錯的形象。

     

    Lighthouse Prize 榮獲最大獎「一萬英鎊」

     

    而在這樣忙碌於project、或是全心全意投入於課業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在「社交」方面的成長。

    一年下來,我認知到自己不應該只躲在房間內專注於自己的事,而幾乎不與人互動,但同時,也沒有必要一昧為了社交而社交,最後把自己累垮。

    我意識到「會合的人,自然就會聊得來;合不來的,勉強了也沒有用。」即便和學校大部分很popular的人還是沒那麼常互動,不太能夠融入他們的圈圈,但現在的我,也不再去感到自卑或因而討厭自己內向的特質。而這同時也是因為,身旁有了一群真的很好很好的朋友、團隊,support each other whenever we’re in need。

    和好朋友一起去海邊玩

     

    最後,還記得當初申請的 National Leader 嗎?

    在學期末,另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是,雖然我依舊沒有錄取,學長姐們卻給了我「Conference 代表」的特別職位,讓我能和四位 National Leaders 一起實踐出我想像中的「東亞Conference」,進而讓全校更認識真正的東亞文化。

    學校的 Conference 選拔其實是相當競爭激烈的,因為除了東亞以外,其他許多 National Groups(例如中東、西歐、東歐、非洲等),或是各種議題性的組織(例如環保、女權、性別平權等),又或是對於特定主題很有興趣的人(例如藝術、科學、宗教等),大家都會想辦法爭取那僅僅3張,舉辦 Conference 的門票,一手為全校師生規劃兩天的體驗活動與課程。

    而最後,擅長活動規劃、創意發想的我,也在與團隊的合作之下,讓「東亞Conference」順利脫穎而出,成為明年學校的大活動之一。

     

    明年的「東亞 Conference」,主題:Phoenix 鳳凰

     

    八、親愛的品恩,別忘了你的那份「相信」

    就這樣,這麼漫長又辛苦的一學期、一年,終於被我走完了。回想起來真的一點都不輕鬆,但也真的又學到了好多、成長了好多。

    原本一整年常會一直去懷疑自己明明高中已經畢業,又來到UWC,到底是不是對的選擇?感覺不只多花了兩年,好多學校裡的活動和氛圍也都跟想像中的不一樣,自己更不如以前有空間發揮所長。

    但後來,隨著繼續踏實努力的走著、認真感受著生活當中的喜怒哀樂,並永遠不放棄去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最後,也還是又走到了去「感恩自己來到這裡、感恩自己是這樣幸運」的一刻。

    還記得這學期的最初,我在日記本翻開的第一頁寫下了這樣的句子:

    「永遠不放棄去相信 / 命運會帶著努力的你 / 走向更好。」

    現在一個學期過去,我還是想告訴自己:

    「雖然真的經歷了很多失敗,雖然一路上常會懷疑自己是否不會有找到出口的一天,也雖然,即便走到學期最後,或是未來,挫折也還是會經常將和煦的陽光藏在烏雲身後,讓人失去勇氣和希望。

    但親愛的品恩,無論如何,請永遠別忘了屬於你的這份『相信』,相信一切都會走向更好。

    因為是真的,努力的妳,一定會因為這一路的風景,而不斷不斷地,去長大,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圖 / 程惟揚

     

    如果沒有當初,就不會有最後

    記錄了這些故事,我想說的是:大部分人在回顧歷程時,好像都只會記得自己最後成長了什麼,而忘了前期的準備與過程。導致無論是旁人看來或是自己事後回顧,都會變得好像一切成長都很理所當然、很意料之內、很輕鬆容易,好像只要跨出去就一定會有收穫一樣。

    但我的故事想表達的是:

    最後的結果確實是成長沒錯,不過,卻並非那麼的理所當然。

    剛開始跨出舒適圈的失敗與挫折、過程中無止盡的辛苦與疲憊、每一次堅持卻仍舊失敗,那無限輪迴的自我懷疑與否定,這些,才是真真實實的成長過程;也是這些,才為後續的我帶來了許多無法想像的機會,才造就了學期的最後能夠成長許多、漸漸找到自己的我。

    真的,如果沒有當初「明明知道自己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卻依舊勇敢申請 National leader 」的嘗試,最後我也不會獲得成為 Conference 籌辦團隊的一員、順利爭取到門票的機會。而如果沒有一整個學期為了project的累積,不斷去訪問故事、嘗試舉辦活動,最後也沒有辦法獲得這麼大的舞台,讓全校師生真正認識我們。

    「嘗試的過程雖然充滿著失敗,但也正因為這些嘗試,才開啟了後續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哈利波特「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圖 / 程惟揚)

    謝謝大家這麼認真看到了最後!陪我走完了這164天的漫長旅程:)

    Read More
  • Kimmy 哥斯大尼加 UWC 一年回顧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Kimmy帶來她在哥斯大尼加UWC的一年回顧。

     

    「UWC是一個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一個人的地方。」這是我在UWC這一學年裡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對話中得出的結論。

    第二學期剛回到學校宿舍時,走進已經相處了一學期的房間,看到牆上貼著的皺皺的海報、我和室友散落在床上沒有整理好的衣服,突然有一種安心、溫暖的感覺,那一刻我知道UWC已經真正成為我的第二個家了。

    因為已經有了一學期的UWC經驗,許多在初來乍到時讓我緊張興奮的事都變成了日常,我也把一些只有在UWC能夠體驗到的活動當成了理所當然,忽略了其實UWC的學生享受很多只屬於我們的特權,我們可以在三月八號的時候罷課、參與婦女平權遊行;可以在來自不同國家的黑人的帶領下一同紀念黑人歷史月、理解非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黑人文化;甚至可以在國際政治課的時候聽到來自各個國家的看法,這些其他普通高中學生無法體驗的課程和活動,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UWC經驗中的冰山一角。

    正是這些擴展我們國際觀的課程、學生自主發起的活動、同學之間的嬉笑談話,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默默地改變我們,我發現現在的我會反思自己的每個行動,特別是在生氣或是難過的時候,我比以前更有能力消化自己的情緒並檢討自己不對的地方。在二月中的時候我變得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因為參加了bald for a cause,所以理了平頭,對於幾乎沒有留過短髮的我來說,是一個心理上的挑戰。在下定決心要參加這個活動的時候非常猶豫,但是因為想要支持癌症患者,又想到身邊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以及支持,所以帶著興奮的心情把頭髮剪掉,雖然剪完頭髮之後並不難過也不後悔自己做的決定,但是在剛剪完頭髮的前兩個禮拜,我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幾乎去到哪裡都習慣戴著帽子,深怕別人批評我的外貌。

    時間慢慢地沖淡我的焦慮,也深刻地讓我體驗到癌症患者失去頭髮時的感受,而在這段歷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我身邊的人和UWC是如何給我勇氣做許多我以前不敢做的事,從朋友幫忙泡的一杯茶、Residence Coordinator留在桌上的巧克力、到每天課間課後的那些擁抱,都一點一滴地形成一個UWC特有的防護罩,讓我有自信做自己。

    UWC有很多學生領導的活動,而學生們聚集起來能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力,這學期剛開始,我加入了英國UWC學生會主導的Inter UWC Sustainability Movement,一同幫忙倡導學生提出的UWC永續方案,我剛開始對於這個活動並不抱持很大的期待,因為要集結18個UWC學生們的力量是很困難的,不過最後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各校都交出了一些成果,在我感動的同時,我也意識到如果真正去執行一件自己很有熱忱的事,不管有多困難都有機會成功。

    在UWC這個人才輩出的地方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最後一個月的時候,不僅要準備期末考、參加社交活動,還有學生代表的選舉,在多方面的壓力之下,每天很少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也沒辦法好好的放鬆,而同儕之間的競爭和不服氣也成為了壓倒我的最後一根稻草。UWC是一個很現實的小型社會,在互相競爭之下必定有人受傷,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療癒自己在挑戰自我時所受的傷,是我相信大家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回到台灣已經過了三個禮拜,有時起床時還會有一瞬間覺得自己還待在Costa Rica,就算知道下學期回到學校之後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承受更大的壓力,現在的我還是會想念朋友之間的打鬧、沁涼的冰棒、Costa Rica溫煦的陽光和早晨迎面吹來的那一縷微風,我想這就是UWC Costa Rica的魅力吧!

    Read More
  • 羽婕 加拿大 UWC 第二學期心得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羽婕在加拿大UWC第二學期心得,很有點鳳凰涅槃的境界👏👏👏

     

    走進溫哥華機場,上飛機睡覺,走出桃園機場,這十幾個小時彷彿是一晃眼的事,對著檢驗人員不小心脫口而出的英文,心裡還沒察覺到自己身在何處,直到潮濕與悶熱迎面而來,熟悉的感覺用身體的記憶呼喚我,那一刻才清楚地意識到,原來我回來了,親愛的臺灣。

    現實的生活正像是纏綿在一起的長長的膠卷,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只不過是選擇其中的精彩圖片。 — — 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

     

    九個月,時間過得好快又好慢,再次走進機場,心中的感覺好複雜。

     

    第一次不在家人身邊的過年
    今年的農曆過年,正巧遇到我在UWC的第一場雪,雖然沒有積雪遍地,但對生長於亞熱帶地區的我們卻是又一次驚豔。那時的我因為身邊朋友離去而正值低潮,但看見大家興高采烈的樣子,便加入了一起準備食材和生火、寫春聯和交換不知道哪裡變出來的紅包的行列,竭盡所能在這個異國荒涼的島嶼上營造過年的氣氛。那時我明白了他鄉遇故知為什麼會是人生四大喜之一,因為雖然人漂泊在國外,卻感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真的很溫暖也很有力量。

     

     

    跟學校裡其他華人一起吃火鍋,還有在除夕夜的寒風中倒數新年!

     

    壓力與困難接踵而至
    第二學期開學沒多久便是考試週,壓力大可想而知;同學們從世界各地回來,為確保所有人的安全與健康,學校選擇以宿舍為單位隔離、線上課程、分流用餐等政策,使得我們錯失許多與朋友交流的時間,雖然同在一個校園卻咫尺千里。二月初時,又因為發生了嚴重的仇恨言論事件,洗去了返校相見的歡樂,也使得我其中一個朋友被迫離開,接連引發全校對種族歧視議題、每個人擁有的特權(priviledge)等討論,讓我更真切地見識到人並不真的生而平等、有太多方面都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當我還正在試圖從思考到實際行動的過程中,疫情再一次開始在校園中橫掃肆虐,每天十幾個人快篩陽性(全校只有約200人),總是不斷更新確診和隔離人數,看著班上同學一個個消失,除了感慨也很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生病的人。

     

     

    疫情過後,大家分別參加不同的 Project Week,我選的是寫歌,和朋友們到錄音室錄音和拍影片!

     

    徜徉於自然,永遠不會嫌多
    學校裡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簡直無可挑剔。厭倦了臺北城市的喧囂,小島生活總能讓我重新感受到真正的存在,而自然療癒了心,看著人們竟也覺得可愛。那些散落在日常的片段美好堆疊成塔後,我才驚覺濾鏡下的世界並不那麼糟糕,比如清晨在凜冽寒風中走向沙灘等待日出,空堂時在無人的校園裡漫步體會悠遊,午後時在安靜的圖書館角落欣賞陽光透過窗櫺的明媚,傍晚站在船塢上迎著海風品嚐夕陽的溫存,深夜在帳篷裡用微弱的光閱讀胡晴舫的《旅人》,凌晨不開手電筒走進森林裡感受黑暗與星空。生活在開車近一小時才能到市區、走十幾分鐘有有湖有海有山林、爬上天文台便能仰望滿天星斗、常有浣熊、鹿、熊和其他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如果晴空萬里躺在草地上以面受花,就像臺灣的冬陽能同時溫暖身心;如果細雨迷濛坐臥江口,總有種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詩意與美;如果遇到下大雨又有興致的夜晚就去葬花 — — 就是《紅樓夢》裡林黛玉做了三次、擁有不同象徵意義的那件事 — — 葬去一部分的自己、捨棄自己舊有的偏見,使我重生。

     

     

    這是從我房間就能看到的櫻花。深夜時我會爬到屋頂,享受一個人的寧靜與自然的美。

     

    來到UWC,不就是想多做些考試以外的事嗎?
    臨近期末,考試、小論文(Internal Assessment)和報告的壓力接踵而至,我封閉了自己,甚至連吃飯時間都不到食堂社交,只為了完成待辦事項。直到某個交不出報告的凌晨,我發現自己不再是那個知道怎麼考好試的學生,更清楚自己始終沒有擺脫掉在乎成績的這個標籤 ── 如其他們對我們東亞學生的刻板印象一樣 ── 驚覺自己正在背離來到這裡的初衷:好好認識身邊的人。這很諷刺,我是為了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才來到UWC,身邊圍繞著一群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學校也提供資源讓我們實踐,我卻還做著在臺灣就能做的事。

     

     

    戲劇課的其中一項作業要和組員合作,一起編導出一部十五分鐘的表演,再寫八千字的分析報告。

     

    當我們終於可以不去特別提到彼此的國籍時,才真正放下成見
    還記得去年剛到學校時,總是很興奮地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聊天,想從他們身上印證自己學過的知識,對於「異國」下意識地感到憧憬與崇拜,總把對方當成特別的人來對待,連說話都小心翼翼。但經歷過這一年,已不再像初來的劉姥姥,滿心驚奇地指認每個人的國籍,而能自然而然地與大家交流,就像在臺灣交朋友那樣的平凡,加上環境使然,越來越能與人用英文流暢地溝通,逐漸累積對UWC的了解使我擁有控制感而安心,從一開始把出國留學視為長期旅行,到現在能踏踏實實地過每一天,我才了解原來平凡地過生活就能很滿足。

     

     

    幫朋友(也是我的室友)慶生!

     

    撕下標籤,才使我們真正認識彼此
    一開始,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的校區與城市那麼遙遠,若想培育有影響力的人,不就應該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社會嗎?在UWC,我們常強調「特權」,包括國籍、種族、性別、經濟背景、身份地位等等,我不再擁有一切的優勢,也知道有太多人的生活我根本無法想像,其實我很平凡很普通,頹靡之餘卻也了解到校區偏僻的用意,是為了盡可能剷除造成不平等的因素,使我們在這個群體中學習尊重、謙卑和放下成見理解彼此,這也是UWC最難的可貴的地方:你可以公開承認自己的Queer身份、不同膚色的人們齊聚一堂,身旁有一群願意響應你瘋狂點子的朋友。記得有個停電的夜晚,因為天黑的太早,人們都無所事事,便點起了燈升起了火,圍著中央的光源聊天,我才發現原來失去能區分貧富的電力之後,人們終將回歸生存的本質,縱使我們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其實那麼相像。

     

     

    一起參加氣候變遷遊行的室友們,還有宿舍離期間最溫暖的朋友們!

     

    青春是一本太過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 — — 席慕容〈青春〉

    UWC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住宿學校的特別,它使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不間斷地相處,可以在夜晚的火爐邊閒聊,可以為了藝術表演徹夜不眠,可以和彼此分享家鄉的文化與美食。這也是我第一次有了室友,知道他們的生活、喜好與祕密,每天見到彼此已成了習慣,有時抱怨著惱人的小事,卻也因此忘卻了這份珍貴多麼得來不易。因為機票的關係,無奈只能提早離開校園,雖然知道明年還會回來,卻也明白有一大半的人或許這輩子很難再有機會見面,也可惜著沒再多和許多人交流,更甚有些人從沒說過話……直到坐上車離開前,我們擁抱彼此,有默契地不提到未來與離別,因為旅途上的萍水相逢,將會以緣份使我們再次相遇。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如果有機會能和一年前的自己聊一聊,一定可以發現那個抱著不切實際幻想的自己已經有所成長,UWC引發了太多思考,觸及到過往生活中從不需要思考的問題,有時會質疑自己為什麼不繼續待在舒適圈就好?從打破舊有的價值觀,感覺一切都混亂失序,到現在終於開始學著接受,並重新定義、思考自己是誰和能做什麼。走出國,意味著過往擁有的優勢不再,也才明白我所渴望的「跨出舒適圈,直面自己的感覺,設下目標,去做也許你過往不敢做的嘗試,和世界產生碰撞」原來會那麼痛:受盡了被剝奪自己優勢的挫折、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接受有些現實就是沒辦法改變。生活了一年,終於懂得拿掉異國文化的濾鏡、拿掉對出國留學的嚮往、拿掉崇洋媚外的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我才明白UWC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對每個人都有不同方面的影響,無論是對自己或對世界的了解,參加了什麼活動學到什麼樣的能力,都是由自己在每天一連串的選擇中決定了自己的UWC experience。我們抱著改變世界的夢想,卻發現區區一個人、一個青少年實在太渺小,幾乎無法為一個更好的社會做出貢獻,也許短期內還沒辦法看見顯著的成長,可是至少UWC給了我們能夠了解他人的環境,且UWC改變了我們,讓我們未來能去改變世界。

     

     

    我最喜歡的 Pearson(UWC加拿大校區的名字)的陽光!

    2022 端午 有陽光的台北午後
    2022/01/09~2022/05/23

    Read More
  • 黃品恩 英國 UWC 第一學期生活分享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UWC 從來都不是讓人證明自己的地方,在那些華麗精彩的照片背後,都是挫敗和心傷。學會與失敗的自己共存,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會遇見更好的自己。謝謝品恩不吝嗇地分享她的脆弱,UWC 絕非烏托邦,想申請UWC的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翻開日記本,仔細閱讀這一整個學期留下來的文字,嘗試從內容零散但數量龐大的字句中,整理出來到UWC這三個多月以來的心得。最後發現,能總結我第一學期的,是這樣的一句: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

    圖 / 程惟揚

    UWC是我高中三年夢寐以求的地方

    還記得高一剛得知有這樣一個學生背景多元、充滿社會使命感與行動力的學校,對於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雖然表現得不差,卻充滿壓抑和痛苦的我來說,無疑是心之所向。

    於是我花了三年的時間,勇敢、努力的投入熱愛的領域,把自己準備好。然後說服爸媽,並放棄已經申請上的大學,毅然決然選擇前往UWC。(相關閱讀:UWC完整介紹&申請經驗&心得

    八月底在機場告別家人、真的抵達英國的時候,一切感覺就像在作夢一般,好不真實。

    「我的夢想成真了…!」

    即便當下的我因為第一次與家人分別而眼睛紅腫、因為長達14小時的飛機和隻身一人扛著3、40公斤的行李而疲憊不堪,但內心的興奮與期待依舊不減。

    那時候的我不知道的是,我的夢想成真了,卻也,很快就破滅了。

    在機場告別家人 (圖 / Serena_JE Photographer)

     

    剛抵達的不適應:生活、語言與社交

    剛來到UWC,我因為生活、語言、社交、食物、環境等各方面的不適應而相當辛苦。

    兩週的隔離期間,每天既吃不飽也睡不好,再加上第一次體驗毫無個人空間的住宿生活、又第一次需要自己打理生活的一切,疲勞、慌亂與不安侵蝕著我的身心。

     

    剛抵達學校:凌亂的房間

    但除了這些之外,更困擾我的,是語言、是社交、是和他人的對話與相處。

    雖然本來就知道自己英文表達還需要加強,但憑藉在台灣考試能輕鬆拿高分、平時能順利和外國人交談的經驗,我以為自己不會那麼辛苦。怎知,才過沒多久就發現,我大概是…

    「全宿舍英文口說最差的一個」

    面對來自各種不同國家、文化的同學,我很希望能和每個人好好交流。但因為英文沒辦法像其他人那麼好,光是要聽懂大家非常快的語速、適時簡短回應他人的問題,就都需要很努力了,更遑論自己還要主動社交。

    宿舍一起隔離的兩週,有好多時候,當看著大家聚集在草地上聊天、聽音樂、跳舞,我選擇待在房間。並不是因為不喜歡、不想加入,才沒有跟大家一起聊一起笑;而是因為輕鬆、開玩笑的口語英文我根本很難聽懂、無法加入對話,因而沒有辦法融入在情境當中。

    圖 / 程惟揚

    開學後,課業填滿了生活

    開學後的課業則更是把我推向深淵。因為英文能力不足,上課時我需要非常專心才勉強能聽得懂,下課後則需要花上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完成作業,甚至要額外和老師要簡報預習,才能夠跟得上課堂進度。

    如果說這裡的教育就跟台灣一樣,單純聽講、讀書、準備考試,那我這樣的學習方式或許還能讓我維持不錯的成績。

    但又因為IB教育著重思辨、論述、寫作等知識「應用」與「輸出」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很少培養的,因此,面對著沒有任何一題選擇題的考試、無時無刻都要繃緊神經的課堂,每天我都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各科筆記(真的花很多心思在課業)

     

    明明來到了UWC,校園中充滿著很多課外活動及還不認識的人等著我去探索,但每天我最在乎、最放在心上的事,不是去體驗這裡的文化、不是去透過各種活動學習新的知識,而是把待辦事項清空、把所有必要活動都完成,否則就會影響到下一天,導致壓力滾雪球般的越滾越大。

    這樣的生活當然不是我所期待的UWC,但我也根本無能為力。

    圖 / 程惟揚

    乍看豐富的課外活動,其實內部是空虛的

    不過,即便課業為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壓力,我依然沒有就這麼忘記自己來到UWC的初衷,每天只要有空,我還是很努力參與校園生活,希望能在UWC的環境中汲取國際文化的養分。

    舉例來說,中午時間我會嘗試和不同人一起吃午餐、對話,而非只待在說中文的群體中;每天晚上學校有不同學生組織(Council)舉辦各種議題的工作坊,我也都儘量參與,雖然從來不是活躍的人,但也擔任Wellbeing Council的代表,並參與過永續環保組織發起的「COP26罷課遊行」等活動。

    COP26氣候罷課遊行

     

    而在CAS方面,我加入羽球社,並因為打得不錯而被選入羽球隊;我也加入Lighthouse,一個類似「孵化器」的學校組織,專門提供各種資源,協助有想法的學生把解決社會議題的點子變成實際行動。學期間我們辦了一場全校性的大型活動,以及和歐盟高峰會(EU Conference)合作的工作坊與會議。

    歐盟高峰會 EU Conference(圖 / Lighthouse)

    這些大大小小的頭銜聽起來好像很多、很厲害,但誠實的說,在每一個活動之下,我感受到的,卻有種「華而不實的空虛」

    以Lighthouse為例,開學時我們嘗試舉辦一場向全校介紹我們組織的活動。就我的想像,辦展覽、分享會、有內容的去做快閃宣傳等,都能讓有想法的學生真的認識我們。

    但當時大家提出的點子,同時也是受到認同的,都是偏向食物、派對、音樂等娛樂、好玩的元素。於是最後,我們準備了點心和飲料、邀請了樂團,也成功辦了一場聚集非常多學生的活動。但說真的,我能感到到當天來的學生們大部分結束後還是不認識我們組織。

    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樂團表演

    而其實,這也是我整個學期在校園中感受到的風氣。原本以為來到UWC會經歷許多深度對話、深入認識身邊來自不同背景同學的故事、進而認識更大的世界。但實際上,除了學校中少數重大活動以外,同學之間的社交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對話,也就是打招呼、問候日常、討論娛樂和校園瑣事等。

    學校中有理念、有深度的活動幾乎都非常小眾。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很忙、校園裡的活動又太多,導致人群相當分散;另一方面也因為課業相當耗費心力,多數學生無力在課外花太多心思於很深的議題,相較之下,娛樂性質的活動似乎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當然,很精彩、讓我印象深刻的活動也是有的,例如當阿富汗同學分享著自己家鄉正經歷戰爭的狀況、當身為巴勒斯坦難民的同學訴說著從小到大在難民營的經歷、又或是當跨性別的同學解釋著一路上遭遇的誤解。這些真的都讓我相當震撼,也很慶幸自己有機會來到UWC、認識這個世界的多元。

    但這些比較認真的活動,相較於每週的派對或娛樂等,真的太少發生了。

     

    Queer Conference 活動會場佈置

     

    重感冒帶來孤獨與無助

    而就在我因為課業填滿生活而心力交瘁、課外想融入校園的氛圍也因為語言和文化而受限時,身體的虛弱更是把我糟糕的狀態推向高峰。

    還記得在秋假期間,我先是被室友傳染而咳嗽咳不停,接著又發燒到全身發抖、無力,最後則是吐,自己一個人無助的躺在健康中心過夜。

    圖 / Unsplash

     

    當隔著電話和遠在台灣的爸媽通話時,曾經那樣舒適、受到照顧、被關愛包圍著的生活,以及離開臺灣以來獨自一人經歷的各種辛苦,一一在我腦海中浮現。我終於忍不住潰堤。

    從小到大,我似乎從來沒有為了要維持生活、照顧自己,每天都過得這麼疲憊、辛苦;沒有因為課業,壓力大到即便熬夜也做不完作業、顧不好成績;沒有因為語言限制了表達能力,而造成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這麼多的挫折和困難;更從來沒有隻身離家,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孤獨和無助。

     

    圖 / Unsplash

     

    雖然來到UWC是自己的選擇,但那一刻我真的好懷疑我當時的決定、好想就這麼回家。我不理解,為什麼來到這裡的我,狀態反而比以前在台灣更差了?曾經的勇氣、行動力和能帶給人溫暖的能力,來到這裡後,似乎反而都失去了?

    圖 / Unsplash

     

    一心一意為了SAT和政治報告而封閉社交

    而即便我一直想著要做點改變,依舊忙碌的生活也讓我無法動彈。

    11月,距離先前報名的SAT只剩下一個月的準備時間,白天為著上課、活動、作業實在分身乏術的我,只好規定自己每天5點起床讀書。

    天還沒亮就趕緊起床讀SAT,還要小心翼翼不吵醒室友

     

    原本還維持著勉強撐得下去的平衡,結果又突然出現一個政治課的「期末口頭報告」,不僅要運用課堂學習的政治概念去分析政治議題,更需要把內容全部背起來,沒有簡報、沒有稿子的講10分鐘,期間全程錄影。

     

    這樣的任務對幾乎從來沒有用全英文演講或報告過的我來說,是個巨大挑戰,也讓本來就已經很緊繃的生活,又更加令人喘不過氣。

    於是這時候,我從原本還會努力在課業的夾縫中參與社交、吃飯時間和人對話、各種有興趣的活動還是抓住機會參加,到完完全全排除所有額外事物、一心一意只想著要把兩項大任務完成

    那時候的生活是這樣的:

    每天早上5點起床練習SAT、8點上課、中午不去食堂吃飯、放學後直奔回房間,然後就一直從中午做政治報告到半夜、早起再繼續準備SAT……。從閱讀上百篇資料,到寫完近2千字的報告,最後再一字一句把它們背起來,這整個過程真的充滿了淚水。

     

    努力準備政治口頭報告

    終於,在12月的第一週,我一次完成了這兩大任務。

    這麼努力、一心一意為著目標堅持、無論多麼困難都沒有放棄的我,以為會在任務結束的那一刻,像以前在台灣一樣,得到身邊家人、朋友的肯定和鼓勵;沒想到,當我解除壓力、想回歸正常生活、重新融入群體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像是已經和整個校園脫節了一樣。

     

     

    吃飯時間,我嘗試在食堂找人聊天,但一群一群逐漸穩固的朋友圈,讓我不知道該如何融入;而在聖誕晚宴的時候,當二年級們根據一整個學期的觀察,一一頒發適合的title給一年級時,眼看著身旁其他人陸續獲得了「Dancing Queen」、「Sweetest Smile」、「Master Chef」等頭銜,我滿心期待,不知道自己的什麼特質會被大家看見、記住。

    沒想到,最後我獲得的竟是一個「Ghost」的title,代表著整個學期很少和大家互動、常常自己在房間裡過著幽靈般的生活。

    聖誕晚宴獲頒「Ghost」頭銜(圖 / 程惟揚)

     

    雖然是開玩笑,但這樣的結果,依然讓我相當受傷。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以為自己自從來到UWC以來就一直很努力在生活、很努力在跟人相處,但其實,在他人眼裡,大部分時間我就是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根本沒有真正融入在這個校園中

    也是直到那時候,我開始去回顧自己一整個學期究竟把時間都花在哪裡、得到了什麼?以及「來到UWC,我要的到底是什麼?」

     

    圖 / Unsplash

     

    才發現,因為從小到大在學校一直都表現得不錯,我從來沒有因為上課完全聽不懂、和別人討論完全表達不出內容,而被當成「笨蛋」;但來到這裡,因為語言的關係,無論在課業、人際關係或課外活動,我幾乎沒有任何一件真的做得好的事。

    而也因為接受不了被看輕的自己、接受不了努力了卻還是做不好的自己,我於是在課業上投入大量時間,因為那是最可能直接看見成果的。但,這麼做的同時,我卻忘了問自己…

    即便真的拿到高分、即便讓大家覺得我很聰明、很厲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真的是我來到UWC的目的嗎?

     

    不,顯然不是。

    那一刻,我終於開始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好好認識身旁的每個人,好好認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因為我之所以來UWC,根本不是為了讓世界縮小到只剩房間和電腦,而是為了開拓視野、為了看見更大的世界。

     

    來到UWC的目的:看見更大的世界

     

    理想中的UWC生活

    於是,在政治報告完、SAT結束後,學期最後一、兩個禮拜的時間,我拼命努力去克服恐懼和語言障礙,認識校園中不同的人。雖然剛開始就跟原本一樣失敗,也就是聊到一半經常尷尬的不知道要講什麼、不一定聽得懂別人的問題或非常快的語速,又或是勇敢找人對話卻被忽略。

    但…這一次我卻不像之前一樣,一遇到挫折就這麼放棄。

    我上網搜尋了各種和人深入對話的方法,學習抱著好奇的心態和人交流,也事先準備好輕鬆但又可能聊得深的話題(超好用的方法!)

    我把每一次的對話都當成「實驗」,每天早餐、午餐、晚餐時間,以及每一節下課,都去找不同人嘗試,失敗了就再換人或換題目。

    而也隨著放比較多心思在社交,慢慢的,我也找到越來越多友善的、不會讓我感受到講英文很有壓力的人,進而開始有了越來越廣泛的交友圈,同時也和原本的朋友更加親近。

     

    最好最好的朋友

     

    另一方面,由於意識到校園中較少深層對話與深度交流的風氣,我也開始和同學策劃著舉辦「故事分享」的活動。

    因為相信來到UWC的每個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我們想去挖掘這些大家生命中的寶藏,想促成大家願意去互相分享故事的風氣,想讓所有人都能更認識彼此真實的樣貌、建立更深層的信任關係,想讓每個人透過不一樣的故事去看見更大的世界,也想讓UWC變成更接近我們想像中的樣貌。

     

    理想的UWC生活:彼此更深層的信任關係

    或許是最後一週的課業不像先前一樣繁忙,讓我終於能盡情的去探索這個校園;也或許是我真的把重心從課業轉移到了其他面向,讓我能花更多心思與人交流、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無論如何,學期的最後,我確實發現自己似乎活出了想像中的UWC生活,也突然好享受在校園中能和他人交流、能自由安排自己課後生活的每一刻,甚至根本捨不得放假。

     

    總結

    這三個多月的UWC生活,經歷了想像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這是為什麼我會以這句話來總結: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

    但經過校園生活最後幾週思維的調整,我認為這句話後面似乎應該再補上一句: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嗎?

    不,真正的UWC生活才正要開始!

    圖 / 程惟揚

    後記

    就這樣,不知不覺度過了在AC的第一學期,很誠實的說,和期待中、想像中的相比,揭開面紗以後,我並不喜歡真正的UWC、不滿意自己這三個月的生活。

    那是因為,UWC對過去的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我努力了好久、放棄了在台灣的好多幸運,毅然決然選擇前來。我以為它會是一個教育理想國、一個什麼都會很美好的地方;但其實恰恰相反,來到UWC,幾乎是把所有我生命中還沒克服的缺點或不擅長的事物一一挑出來,攻擊我、帶給我考驗。

    有時候我會忘記自己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在台灣過得好好的,身旁隨時有愛我的家人朋友、自己也能輕鬆取得好成績、好成就,為什麼要來到這裡,讓所擁有的一切全部歸零?真的有必要讓自己這麼辛苦嗎?這樣的磨練,真的值得嗎?我不斷不斷在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

    但也或許,這就是UWC最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吧。因為成長本來就是由跨越困難和挫折而來的;而要了解最完整的自己,本來就是要先把自己打碎、嘗試各種喜歡不喜歡的事物,再慢慢拼湊出自己最理想的模樣。

    最讚的羽球夥伴

     

    而也是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原來UWC並不是一個你把自己丟進來,就會自動長大的地方。UWC在各個面向都提供了最充足的資源、環境,例如文化多元性、例如IB課業的困難程度、又例如豐富到參加不完的課外活動。常常真的會覺得一切都太多太滿,也來得太快了,一件接著一件,讓人沒有任何喘息的空間。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才讓人真正懂得去反思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有沒有需要為了追求完美而拼命努力?」

    「有沒有勇氣,去放掉那些可以為自己贏得掌聲的事,而把時間花在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做得好,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原來,理想的UWC生活,是要自己去從琳瑯滿目的選項中取捨,選擇出真正最在乎的那幾個,然後自己去動手努力創造的。

    理想生活要自己去動手創造(圖 / 程惟揚)

     

    這一整個學期,一路上真的有太多太多的辛苦、不適應、擔心、害怕、不知所措了;明明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路,但這些從未經歷過的複雜情緒、從未面臨過的壓力和挑戰,以及過程中不停產生的自我懷疑,都讓我好想好想回家。

    還好,現在的我在經過回顧與沈澱後,重新充飽了電。我不敢說下個學期的生活會有很多轉變或會真的變得很精彩,但我知道,我會像一直以來的我一樣,很努力的面對生活、堅持不放棄的追尋著理想。

    只是這一次,我的目標不再是「讓人看見我是誰」,而是「讓我自己了解我是誰、想要的是什麼」。

    2021.12.27 品恩 凌晨3點於倫敦

    Read More
  • 莉惠 中國 UWC 心得分享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中國UWC十年級的莉惠帶來的分享。

     

     

    在UWC CSC的這一年,說充實的確很充實,但很遺憾的疫情還是欠了我們很多UWC life以及更多本該有的交流的時光。

    記得去年七月離開這個寶島時的我是充滿著期待和不安,並且下飛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經歷42天的飯店時光。離開父母的懷抱自己一個人生活在舒適圈以外的環境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為只要日子一天天過去,心理和外界壓力也會一天天增加。面對任何事情一向都相對樂觀的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事情在自己內心被消化掉,但是我認為這一些都是我們在面對未來出國讀書以及出社會之後都必須要具備且要有心理準備的事情。但回顧這不到一年在UWC CSC的時光,不只是學術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時間上的管理、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UWC真的帶給了我很多具有價值、很有意義的東西。因為疫情的影響一年的時光被縮短了許多,但這裡又帶給了我許多珍貴的友誼,而這個友誼更不只是同年紀的同輩們,更多的是和樓長、advisors、老師、以及相近年齡層的夥伴們在這兩個學期一點一滴培養出來具有溫度的友誼。

    很遺憾的是疫情讓我們失去了更多本該有的交流的時光。不只是在校內的線上教學或是和dp2學長姐們突如其來的分離,行事曆上的校內活動或是本來能夠組織的校外活動都被影響了。學校努力安排出來的團體活動更是我們寶貴的時光,是能夠放下手邊的課業,盡情地和老師及朋友們交流玩鬧的時候。後半年被影響的實在是太多了,但是在內心的某一個角落還是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吸附著我們,每一天都不忘和彼此聊幾句、分享彼此現在的日子。在被壓縮的短短的這一年裡,我遇到了能夠在課後花時間互相幫助彼此課業的讀書夥伴、能夠像家人一樣相處的同年齡層的好朋友們、以及把我們當自己親孩子一樣照顧我們的樓長和老師們,我認為這些都是真的踏出了自己舒適圈來到UWC才能體驗到的。

    在這不到一年的時光裡,其實還留了一些遺憾,但是疫情下的UWC讓我們學習到了許多事情,這次的疫情也是經驗裡的一項挑戰,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會遇到挑戰,而且這個挑戰很有可能會突如其來的降臨,需要我們從不同經驗累積學習要如何臨機應變面對挑戰。

    2022年 5月29日

    邱莉惠 Marie

    Read More
  • Melanie 中國 UWC 一年回顧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在中國UWC就讀十年級的Melanie分享她的一年回顧:

    你們好!這是一期 deep reflection.

    又是一個半年,我又有很多話想說。雖然這半年我們幾乎是在網課和網課中度過,但學業

    之餘,我覺得我改變最多的地方,是打破了原先對自己精神層面的認知,然後重新去了解

    自己心情的運作方式,讓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在最好的狀態。

    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各個層面都蠻獨立的,國中的三年,幾乎每個放學回家的晚上都是我自

    己一個人在家度過的。生活上的事情,我的家人也選擇相信我的每一個想法,甚至很多時

    候我們遇到困難也是一起解決。所以出去之前,我其實不太擔心自己的心靈狀況。

    (前情提要:雖然跟家人還是可以打電話,但是畢竟不是無時無刻在一起,很多時候還是

    要靠自己)

    但現在看來,我覺得自己錯了,過去雖然我覺得自己是獨立的,但實際上我仍然非常依靠

    家人的心靈支持,在剛到大陸的那半年,我基本上是用學業來麻痺自己的心情,直到二月

    份因為疫情「嚴重」開始上網課之後,我才發現自己的心靈狀況已經非常不好了。

    好長一陣子我都是和朋友們黏在一起,因為我曾經覺得那樣是最舒服的狀態,但是可能因

    為我們開始不能出學校之後整個學校氛圍變得更壓抑了,我才開始清醒,知道外在的依靠

    也只是一種麻痹自己的方式,其實沒有辦法根本上的解決問題。(不是朋友的錯,朋友很

    好)

    那時候,我才開始反省自己在過去那幾個月,應該要選擇更好的紓壓方式,於是我開啟了

    很長一段的「了解自己」的路程。也是從那時候我開始有了寫日記的習慣,生活上的各種

    事情,我都會寫進去,只是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每次難過的原因、時間、當下的感覺和結果

    都記錄下來。可能我比較多愁善感,所以不到一個月就寫了快一本。所以我時不時都會去

    翻翻那個本子,發現自己難過還是有一些規律的(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所以在每次我

    又要開始做和上次難過的原因一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就會馬上有反應然後停止那些動作。

    那當然不是說我開始寫日記就是人生勝利組了,從開始記錄心情到現在我還是一樣有很多

    崩潰的瞬間和睡不著的夜晚,但是我覺得精神上要獨立本來就會是一個很長的路程。我不

    是特別喜歡去把所有的負能量都撒給身邊的朋友,很多時候你周遭的人也不是都了解你的

    過去和一些對未來的想法,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也最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去探索自己

    的心情絕對只有好處。

    我覺得好的心情就像是一個大樓的根基,只有好的心情才能讓自己繼續專心讀書,繼續追 夢。如果沒有健康的精神,即便成績再好,成就再多,哪天全部一起崩潰了,仍然什麼都 沒有。所以我覺得這是我這一年 Foundation Program (十年級)生活最大的領悟吧,也可能這就是 UWC Life 最大的一 部分。

    Read More
  • 慕靈 非洲史瓦帝尼 UWC 心路歷程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慕靈分享她在非洲史瓦帝尼UWC的心路歷程。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抗拒到非洲留學,可慕靈過去兩年的收穫和高速成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2023年甄選將於8月開始,請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的FB。

    我來分享我的綜合感想跟旅遊的心得了!

    從東亞國家 - 台灣,到位於 eSwatini 的UWC,我了解了特權在人生中所佔的比重。

    我在 2021 年 6 月下旬經歷了 eSwatini 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內亂。那時全校緊急停課。我在校園裡,看到不遠處的天空中濃煙滾滾。那是我此生與人為的安全威脅的最接近的時刻,所以我難免會驚慌。我向一位朋友表達了我的緊張情緒。 「你在台灣沒有經歷過暴力衝突,對吧?」我的朋友用半開玩笑的方式問我。我認為的不安全情況,被我的朋友解釋成好像日常一樣。我對這種差異感到震驚。我從未真正思考過的,不同的個人背景和經歷會導致對人身安全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

    我一直隱性地假設我的同齡人來自與我相同的條件。我為自己所擁有的狹隘視角感到尷尬,因為我被完美地包在一個我永遠不會衡量的資源充足和安全的環境中。

    那時警衛和老師們正在努力確保我們在內亂期間的安全和健康。山下的暴力鎮壓及流血衝突讓山上異常的安靜的校園顯得格外諷刺。朋友們開著玩笑,說若示威者要來攻擊學校,我們把歐洲國家的同學放在最前陣線就沒事了,他們的國家會衝過來保護他們。

    因為當地的同學都回家了,校園和平的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好像我的生活與內亂無關。我的任務仍然是在上山上學習。這讓我感到,即使在一個資源懸殊的地方,我仍然受到來自我背景的繁榮的保護。

    如果我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見證這個不可預測和多變的世界,我可能永遠不會承認這種特權。多虧了父母、其他人的無數辛勤付出,我才得以在一個庇護的環境中成長。

    6月中旬,學校舉辦了一場名為“共同點”的活動。我們被隨機分組以分享我們的個人故事。我所在的小組由來自不同大陸、國籍和種族的人組成。在我小組中的人分享了他們關於不完整的家庭、失去親人或他們經歷的極端貧困的故事後,我無言以對。我很尷尬地認為我的困難,例如一開始的語言適應,好像根本不能拿出來講。我覺得我的問題立即變得如此相對微不足道,甚至想用養尊處優來形容自己。

    從我狹隘的角度來看,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有足夠的特權來擔心我的個人煩惱,而不是外在環境所帶來的不可抗力因素如何影響正常的生活(其實也無法定義什麼是正常啦)。

    之前全球政治課討論過一個問題:這一代到底該不該負責彌補自己的祖先所做過的錯事?

    這個問題問每個人都一定都有不同的答案。我認為新的一代雖然不需要被定罪,卻應該牢記歷史、了解歷史所帶來的創傷。還有因為這一代正在享受的繁榮及特權,或許是當初犧牲了哪些人才建造起來的,所以適當程度上的彌補是必須的。

    在資源充足的國家長大是一種特權。在看到更多後,我變得非常感謝我所擁有的一切、也感謝這個世界給我時間進步。讓我意識到差異、承認特權,並開始嘗試在我的周圍環境中實現可能的平衡。

    最後最後想分享兩年來在非洲旅遊的經驗。第一年很幸運的在疫情爆發前去了莫三比克及南非的約翰尼斯堡旅遊。

    在莫三比克的時候,住處的玻璃落地窗的鎖差點被一群小偷在半夜敲開。幸好一個朋友聽到聲音比較早發現,那群小偷就開車走了。後來大家說要輪流守夜。我怕到發抖想說我根本不可能還會睡著,結果卡通一放,我十分鐘後就在沙發上睡著了。講這個不是要加深治安差的印象,治安差的問題出了台灣全世界都有。只是這個經歷想起除了會慶幸沒人受傷,也會覺得滿好笑的而且是超特別的經驗。去約翰尼斯堡的藝術之旅時,我也被這個城市的色調還有氣質震懾住。

    第二年畢業後跟朋友們去了非洲最南端,印度洋及大西洋的交界處-開普敦玩。我想著如果我是google map 上面的黃色小人,我就是被從台灣拖曳到非洲最南端,看一個又一個的白色沙灘和一望無際的大海。感覺自由到看不見任何限制。世界很大很大,我真的很小。

    Read More
  • Angel 中國 UWC 一學期回顧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Angel在中國UWC帶來的一學期回顧。

     

    在來到常熟的短短這半年,我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不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

    首先,先來講講正面的。我們這一屆十年級的整體讀書氛圍非常好,這讓原本不是那麼自律的我變的更自律了。我會有效地規劃時間,按照進度完成,避免熬夜趕作業。再來,這裡課表的安排讓我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每天最晚三點五十下課,再加上兩個知行,剩餘的時間非常充足。在我的空閑時間,我除了會去完成作業,還會去運動。有一段時間我比較勤奮,大概每兩天就會上健身房或游泳池,但後來12月太冷我就停止運動了。接著,這裡的環境非常自由,我學到更多打理和照顧自己的能力了。在離家740公里外的地方,生病了沒辦法很方便的看醫生,所以我都特別注意身體,知道哪些食物該忌口,哪些食物要多吃。還有,宿舍裡面的環境要靠自己整理。衣服髒了自己洗,地板有灰塵要自己清理,很多瑣碎的小事都要學著自己來。

    就算這邊的環境提升我很多方面的能力,看起來很美好,但其實還是有一些讓我不太喜歡的地方。首先是環境適應能力。我一直都認為我很能適應一個新環境,社交、飲食、作息看起來都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我發現我錯了。剛開學的時候我很努力去跟大家都保持友好,多認識新朋友。過了幾個月後我發現,有一些朋友不是那麼的適合我,在一起不但不會一起進步,還會造成我心裡的負擔,有點類似於無效社交。漸漸地我就比較疏遠他們了… 好在我有三個很好的室友,我們都會一起聊天,大的小的事情都會聊,還會一起出去吃飯和玩。講到室友,其實我跟室友們也不是100%的合。他們三個跟我都不同屆且作息時間不太ㄧ樣。有時候,我很早就就寢了,但是他們還沒。他們吵鬧的聲音會影響到我。我知道我沒辦法改變他們的作息。於是我買了耳塞。此外,前面有提到這裡的讀書氛圍很好。但這種讀書氛圍是過度的好,以至於會讓我擁有很大的壓力。剛開學的時候,我覺得身邊同學的程度都非常好,英文很流利,想法很多,老師問的問題都能侃侃而談。相較起來,我有點遜色了。後來,我慢慢適應這樣的環境,發現其實自己沒有輸別人那麼多,只是比較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已。還有,這裡的同學很愛比較成績。每次考完試出成績後都想問別人的分數,或許是想要增加自己的同濟壓力。但這種壓力對於我來說有點過大了。後來我也知道如果面對這個問題,不要去跟別人交換自己的分數,只管好自己就好了。

    總結一下,其實我在第一學期過的並不如我的預期,多了很多意外和挫折。儘管如此,這些負面的事情不大會影響我繼續往前走。往後,我會更努力的學著調適自己的心情和心態,讓接下來的UWC life比較快樂。

    Read More
  • Candice 哥斯大黎加 UWC 分享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哥斯大黎加UWC二年級的Candice帶來的分享。

     

    這學期最大的亮點,大概就是每天晚上十二點過後,回宿舍時在路邊鏗鏗鏘鏘的浣熊了吧。雖然IB2的生活除了上課、讀書、打球、偶爾下下廚之外少有變化,不過在這個依然千變萬化、千奇百怪的國際學校,最最暖心的莫過於這裡可愛的人們。讀書之餘,我最享受的時光莫過於在圖書館裡摸魚的時候—自告奮勇幫忙圖書館來來去去的人修卡紙的印表機,去和看起來對數學十分困擾的IB1搭話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忙,在食堂飯不怎麼好吃的時候和同學一起看著Uber eats上琳琅滿目的食物流口水。

    成為二年級的我,除了多了過去經驗帶來的安全感,也更有餘裕和別人交流了。日復一日的讀書生活,我和同學們一起晚上喝咖啡,一起偷渡零食進圖書館,一起抱怨學校咖啡機熱巧克力怎麼又沒了。即使在這裡已經過了快要一年半,我還是驚奇於我們雖然都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卻還是能共享語言和感受的事實。有時候,有些情緒無須言語表述;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抱抱,所有共鳴與理解盡在不言中。

    如此的友誼除了帶來溫暖,更帶給我克服困難,向前邁進的勇氣。去年疫情嚴重之時,學校經常帶我們到溪邊或是泳池放鬆,但由於我十分怕水,即使心裡明白自己有游泳的能力,卻也只敢佇立在池邊一隅看著其他人享受戲水的樂趣,更遑論跳水一類更刺激的活動。有次我向同學們請教如何維持在水中站立漂浮的姿勢,一位墨西哥的同學便讓我搭著手,實際練習水中踢腿。雖然開頭頗為順利,但漂到一半時我開始因為恐懼而越發僵硬,在我們一起沉下去之前,我感受到一到把我往上推的力量,將我推回岸邊。回過神來我才發現,那位墨西哥同學為了把我推上岸,不惜犧牲自己沒入水中。為了讓我建立自信,同學們還自願擔任左右護法,陪我從泳池的一邊游到對岸,確保我不會中途溺水。在同學們努力不懈的說明和鼓勵下,我終於找回了游泳的初級能力。在瓜地馬拉造訪Semuc Champey,一個恬靜優美的山間河段時,面對深達三尺的水深,雖然我依然有幾分恐懼,但憶起當初以友誼堆砌的勇氣,我不再抱持「不可能」的想法,而是相信自己,也相信這段時間下來的累積。

    今年寒假我和Tanya一起到瓜地馬拉同學家過聖誕節和新年。除了終於拜訪了心心念念的中華民國大使館之外,我們也遊歷了當地許多景點,體驗了不少異國的新事物。剛來的第三天,同學家發生了電線走火事件,她家人於是把家裡電路關了等工人來修。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場大雨讓整個地區都一起停電了。最後,我們一共過了六天被停電停網路的日子。這些日子裡,我們點著蠟燭,吃著當地特色的麵包和玉米餅、坐在客廳裡玩大富翁學習用西文數數,對著手機裡僅有的音樂唱歌跳舞。後來我們也跟著他們家旅行,去了號稱沒去過就不算是去過瓜地馬拉的馬雅遺跡Tikal(還遇到馬雅冬至祭儀,超酷),有中美洲九寨溝之名的Semuc Champey,還去了西南部Mazatenango同學阿姨家過新年。跟著在地人走訪這個美麗而截然不同的國家,也讓我對當地的史地背景、風俗民情更加了解。很感謝同學家人對於我們兩個明明語言不通卻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的人類的包容。在瓜地馬拉的期間,我彷彿一個小跟班,總是跟在別人後面左顧右盼,聽到有趣的西文詞彙時還會跟著複誦,詢問那是什麼意思。還記得同學阿姨第一次做tortilla的時候,我們問了一句可以拍照嗎?他們說好之後,我們立刻衝上樓拿出兩台相機開始對著阿姨和她手上的tortilla瘋狂對焦。為了幫助彼此練習新語言,我們也開發出了我用西班牙文,他們用英文的溝通方式。雖然這種方式往往講不到兩三句就必須請出同學幫忙翻譯,不過一來一往之間仍非常有趣。

    在Tikal時,有次我走累了,便坐在某個金字塔階梯的一半之處休息。那時我便開始思考,我需要汲汲營營地強迫自己走上每一個台階呢,還是也可以安於某個小角落看出去的風景?我會有這些想法,到底是我太懶不思進取懶得爬樓梯,還是其實本來每個人的價值觀跟目標都不一樣,根本無需如此比較?最後,我並沒有爬到那個金字塔的頂端,也沒有在這題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想,UWC對我來說就像是那個人生金字塔的中途停靠點吧,一邊欣賞著人生風景,一邊思考著人生方向和意義。對於許許多多人生拋出的題目,我需要得到一個答案嗎?

    Read More
  • Sienna 德國 UWC 一學期回顧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Sienna 在德國UWC的一學期回顧。

    刪了又寫 寫了又刪

    UWC不完美。但它是我的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把uwc rbc 稱作「家」了。在一個國際學校,我們在這裡的身分不只有我們本身,還有我們所處的國家。出國之前,我僅僅是一個台灣人;出國之後,哇競價洗呆灣郎。在國內,國慶日只是一個放假、放煙火的一個日子;在國外,我看著我牆上掛的國旗,慢慢的,發現我非常非常愛台灣。

    在這裡我也慢慢的發現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我的黑長髮和我的制服,將我隱藏在其中。最新的流行,最近的消息。大家的生活逐漸獨一,甚至出現「有個性」來形容比較不一樣的人。但,我們本來就都應該有個性呀!憑什麼?憑什麼!我得將自己淡化?在rbc,我是我。我剪掉了我的黑長髮,我嘗試各種不同的衣服。我開始尋找,我真的喜歡的東西,我真的喜歡的音樂,我真的喜歡的自己。

    在English A裡,我們學會了如何應證自己的觀點。學習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自己。在uwc rbc裡,沒有一定的觀點。只要你能證明,只要你能理論,任何東西都可以被懷疑。特別在一個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的學校,學生的觀點會依據他們來自的地方和所處的環境變化。在TOK裡,我們必須憑記憶畫出世界地圖和指標,在不同的學生的地圖中,焦點都在不同的地方。

    在接下的三個學期當中,請多多請教。

    Read More
  • Grace 亞美尼亞 UWC 一學期回顧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Grace 在亞美尼亞UWC的一學期回顧。

     

     

    八月中,帶著累積已久的 deadlines 回到亞美尼亞。因為只接種一劑疫苗,所以由學校安排在學校附近的旅館隔離。至今仍覺得提早回去是一個明智的決定,至少在身體上是和現實連接的。

    九月

    平靜的表面維持了近一個月。那些累積許久的事物在壓力下爆發了。所有過去留下的東西就那樣打破了那本來就脆弱的平衡。所幸因為那些意料之外的光,在懸崖邊被拉住了。在塞凡湖邊的那個問題,好像讓所有事情暫時畫下了逗號。

    十月

    十月初。那其實是一個奇怪的決定,但總之我去了那場健行。關注著呼吸、步伐和腳下的路,我跟自己更加地貼近,也讓我愛上了健行。

    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順利的,一場大雨就可以擊倒尚未牢固的牆。在那瞬間沒有光,但若尋找,就尋見。

    十月中的長假讓課業按下了暫停鍵。跟著學校的那場旅行,讓我重新看見了一些微小但彌足珍貴的東西。而暫停也讓人有喘息的機會,再次審視人生的現狀。

    在一個星期後,因為確診的案例,全校又再次進入隔離。但好似因為已經習慣了,所以並沒有那麼令人感到難受。

    十一月

    十一月中,出隔離後,這學期其實也所剩無幾。而在最後的時間,其實就是平凡的生活,原訂在隔離期間的考試接踵而至,大學申請的期限也默默逼近。但現在回想那段時間好似靜止了。

    說什麼好像也沒辦法好好地總結這個學期,總之還是說聲謝謝吧。謝謝這一路上的人、事、物,謝謝這一切。謝謝。

    Let there be light, and you will see the light.

    寒假

    再度一個人身處葉里溫的街頭,街景依舊,但人變了。做了跟別人不同的決定,踏上了屬於自己的那場冒險,遇見了一些人,那些在生命中只會有一個交點,但卻留下了深刻印記的那些人。死前的最後一首歌、半夜的葉里溫、破舊的計程車、在雪地中等了四十分鐘的巴士。

    跳脫了日常,但也再度成了日常,而成了記憶。

    謝謝。

    人、青春和時間

    2022年1月2日 完稿

    2022年2月4日 增修

    Read More
  • Jill 加拿大 UWC 第一學期回顧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加拿大UWC的Jill分享她的一學期回顧。

     

    在Pearson的第一學期就這樣結束了,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很難用一句話或一個詞去總結,只能說有很多很多思緒盤旋著,我一直都還在尋找答案。其實還是不太敢相信第一學期就這樣結束了,四分之一的UWC經驗在後知後覺中就消失了。我現在坐在寄宿家庭溫暖的床上,滿心感謝我能走到這裡,感謝這一路上遇見的所有人,以及把我當成這個家的一份子照顧的Pat, Sherri, and Mira。說實話我並不覺得自己這五個月有突飛猛進的什麼大成長,至少不是讓我能夠充滿信心的申請我理想大學的成長,頂多是英文口說變得流暢了點,知道點有關英文crossword的皮毛,有了幾個好朋友(但還是有很多人我想找他們聊天)等等。

    但奇妙的是,若是從theater class的角度來看的話,我的的確確是有很大的進步的,從一開始講話的聲音小到只有我聽得見,和演出前兩天的焦慮症大爆發,到正確的掌握一句話裡細微的情緒轉換,和自然的英文語調,以及能傳送聲音到讓300個人都聽見。所以第一學期我學到的一件事是:即使有時候我需要想很久才想通些什麼,又或是釋懷,我還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在稍微正向的情緒裡,我學會提醒自己觀察當下的感官,讓離開情緒漩渦的時間越來越短,因為我不想失去控制(例如狂嗑劇或是陷入負面沼澤之類的)。

    例如在CAS Week前我對加拿大的食物,商店,枕頭等等影響生活品質很重要的東西都還不習慣,就經常碎碎念的想臺灣的食物多好吃又有創意呀,臺灣的商店和交通多方便呀等等等等,基本上就是覺得如果我能在臺灣生活的話會多舒服阿,也就經常活在不開心或不滿足中。但在CAS Week後我突然覺得,我孤身一人在國外,能有熱水洗澡,有我自己的床能睡覺(即便床墊和枕頭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被森林和海的美麗環繞著,CAS Week時能有一個大廚房跟朋友一起煮飯,如果我還有心力或social bettery的話,能開啟很多很棒的對話。能有這些我已經很感謝了,即便真的要比還是不比臺灣舒服,但如果我只想要舒服的話我根本不用來這裡啊,加上一直比較的話也只會越來越不快樂,我學會將專注力或心緒收回自己身上,或我所在的「現在」,感謝我現在有的東西,突然生活也就簡單了一些,也快樂了一些。

    在Pearson或是可以說整個加拿大現在都對原住民的和解或轉型正義很重視,有關原住民的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Day更是國定假日,學生會一起學習有關原住民的一切,歷史,現況等等。但對我這個國際學生來說,有些內容卻會讓我覺得不太舒服。例如大部分的加拿大人會很強調我們所在的土地是我們從原住民那邊搶來的,基本上在每個大家聚在一起的集會或偶爾簡報時都會先說一段Land Acknowledgement。在有一次的原住民歷史工作坊中,就有一個同學問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老師說:「如果在說Land Acknowledgement的時候,只有感謝這個感受的話是不是很有問題的一件事,就像是你搶了一個人的餅乾後再跟他說謝謝一樣。」而那個老師回答是。當下我就感覺有點生氣以及不舒服,因為problematic這個字在英文裡或至少在UWC裡是一個有重量的字,但現在我居然被貼上這個字,可是我和我的祖先既沒有搶了加拿大原住民的土地也沒有欺負過他們,對這個Land Acknowledgement我也真的只有感謝的情緒而已呀,我很感謝我能到這個學校來,難道要大家都滾出這片土地才是Land Acknowledgement的真正目的嗎?

    但在和一個從韓國移民到加拿大,並在加拿大出生的朋友聊過之後,他說更多時候Land Acknowledgement可能只是個提醒,因為有些人可能連感謝之意都沒有,把能身處在這片連原住民都不能上來的土地上(Pearson管理的一個自然保護區Race Rock)當作是理所當然的。我覺得在UWC的生活就是會比在家多了很多很多觸發你思考的機會,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是打開一個討論的起點。

    雖然Pearson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身處在當下更會讓我覺得我都來到UWC了,這個政策怎麼還是這樣?同時卻也讓我迷失了方向,如果我這樣想會不會太在意自己的利益?或是都來到UWC了,是不是有些就算很水的活動也要全神貫注地聽才算尊重?有時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因為害怕別人的雙眼才會對自己的想法有這麼多懷疑,還是即使沒有人會評斷我我還是會這樣想,我在看鏡子的時候,看到的到底是不是別人的眼睛?如今的我,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生問題或追尋都還沒有答案。在這個時代,琳瑯滿目的作品或電視節目都在傳遞某一種世界觀,每一種觀念或多或少都會和自己相違背或密合,讓成長過程中意志既堅又不堅的我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像被倒在盤子上的布丁。離開家的生活充斥著自我詮釋,自我解釋,以及被迫自我解釋與可能被誤解,認清自己是誰是一生的命題,也是我來到UWC後最大的挑戰。在這段成長過程中,也讓我很容易討厭自己。

    對第二學期的期許是希望能在各種場合多發聲,或是更勇敢地開啟話題,即便是向原住民或種族有關的敏感議題,以及能逐步練習到有更好的專注力。並想對自己說,認清自己是誰是一生的命題,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是很容易討厭自己或沮喪的,但要記住,那真的沒有關係。以此為記。

    Jill 2022/01/07 於 Colwood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