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Page 1

Showing items for tag Pearson College UWC

  • Louis 加拿大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24/04/24, by Web Editor

    在加拿大UWC就讀的Louis Lee在第一學期結束後所抒發的所見所聞與反思。

    -

    「『什麼是成功?我想要什麼?我認同的東西是有理有據的嗎?』在來到Pearson,與許多人對話後,這些問題就在我的腦袋裡揮之不去。」

    -

    文中探討著Louis自己對於UWC Pearson校園風氣的探討、自我價值的審視、與嘗試著實現UWC的價值,塑造出自己的UWC旅途。

     

    【UWC理想,真的能夠實現?】UWC Term 1 Reflection

    這篇文章主要會反思在UWC Pearson College第一學期的所見所聞,探討校園生活中那應該被討論,卻被每天匆忙生活給吞噬的一面。(圖片跟各個小節沒什麼關係。)

    學校臨海,空氣中多了一絲海的氣味,也多了一份寧靜。

     

    “Our mission is to foster an anti-racist, diverse, inclusive, accessible, and equitable community where all our members are supported to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Pearson College UWC

     

    多元?

     

    「Pearson校園提倡多元文化和對多元族群的包容」,我在入學第一周被反覆的這樣提醒著,「希望同學們別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多容納各種不同種族、性別、國籍的人」老師如是說。開學的前幾周,大家似乎是聽了進去,想要找任何人講話都非常容易,不會感到特別的排斥感。

     

    但這樣的景象維持不久,取代而之的是各個明顯的小團體,在食堂時尤其明顯。我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圈子,我只是在一旁觀察著,或許和我自己有些孤僻和不喜受拘束的性格有關。團體的分別明顯是以文化區分,西方文化、東亞、中南非、拉丁等,各種不同的圈子。我是能夠理解的,文化影響了個體的價值觀,而與價值觀相近的人談話總是要輕鬆一點,能聊的事情也比較多,在課業壓力、課外活動多樣的情況下,開學時營造出來的氛圍,似乎也煙消雲散。到了這個時候,想要融入特別一個族群,就顯得有些困難了。

     

    UWC Value在這個方面,彷彿變成了一種掛在嘴邊的理想。雖然確實一個圈子裡有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國籍,但這就是多元嗎?表面上看來是非常多元的,但卻與我心中的多元相差甚遠。多元應包容價值、文化上的不同,理解並尊重彼此的意見,但在這裡,比較多的是同溫層吧。

    自由派?

    以我的觀察,Pearson校園是個充滿了各式各樣liberal的地方,老師在課堂上開川普的玩笑無傷大雅。我知道UWC本身的價值就偏自由派,所以我並不訝異這邊聚集了許多擁有自由派價值的人。

     

    讓我訝異的是他們對於保守意見的包容程度。當他們本身的價值受到質疑,最常看到的反應是驚訝與不解。我非常喜歡在對話時挖根究底的詢問對方信仰(無關宗教性質)背後的理由與原因,但在過程中卻發現得到的回應有些空泛,甚至被懷疑我是否反對UWC Value。例如,為什麼我們應該保存弱勢文化?在問問題時,我並非保持著一種否定此特定價值的心態,而是單純想了解他們如此認為背後的脈絡。但我被投以的是難以置信的眼光,即使我解釋我並沒有反對或支持的想法。而因此我逐漸發現,來這邊的人,並不是每個都了解他們為什麼支持UWC mission,為什麼自己所支持的思想應該受到支持。

     

    UWC Day 與多明尼加、不丹的朋友們互換彼此國旗合照

     

    西方文化的強勢

    雖然各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節日,但在Pearson,西方文化的節日通常受到較廣泛,且校園性的慶祝(如食堂提供特殊晚餐、宿舍有萬聖節或聖誕節裝扮等)。我可以理解可能在校園裡,慶祝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感恩節的人口較多,所以慶祝的規模較盛大,但校方參與並支持慶祝,我就無法苟同。

     

    例如,感恩節,是在慶祝當初「發現」美洲大陸的歐裔移民者受到當地原住民族款待,但對原住民族來說,這無異是在慶祝侵略者的入侵行為。在以原住民語SENĆOŦEN作為宿舍名稱,且強調轉型正義的Pearson校園裡,這樣的慶祝是相當去脈絡化且矛盾的。

     

    再者,在聖誕節時,各個宿舍有自己的交換禮物活動,但卻沒被清楚告知能否選擇參加或不參加,導致參與後的許多困擾與不解。我能夠理解並接受聖誕節被慶祝,但並不認同被被動強迫參加是體驗文化的唯一途徑。西方文化的強勢在各種節日時顯得特別明顯,對校方所強調的inclusiveness,也有些諷刺。

     

    House Olympic,由五個不同宿舍參加,獲勝的宿舍會獲得大獎盃。

     

     

    以上三個小節是對整個環境的感想,接下來是對我個人的反思。我希望上面的文字並沒有讓你對整個UWC產生不好的印象,一個校園是不足以代表其他校園的特徵的。況且,我也只挑印象深刻的議題出來討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值得開心或紀念的時刻,但這不會是文章的重點,故省略不談。

     

    對自我價值的審視

    「什麼是成功?我想要什麼?我認同的東西是有理有據的嗎?」在來到Pearson,與許多人對話後,這些問題就在我的腦袋裡揮之不去。(在這裡感謝和我對話最多的愛沙尼亞M與馬其頓V同學。)

     

    出來留學就是成功?跟不同種族的人談話就是跨出舒適圈?成績對我來說有多重要?我為什麼喜歡我所喜歡的事物?問題要多少有多少,但我不打算在這裡抽絲剝繭的把我的內心暴露在網路上。我主要想談的是我對「我想要什麼?」在這一學期以來所產生的改變和思考過程。

     

    在來之前,我想要的大概是別人對我的認同,和金錢上的富足。(我想以頂大名系為夢想的台灣高中生可能並不陌生)在Pearson的一開始,語言的些許不適應、課綱的改變、文化的陌生,讓我非常注重在別人對我的認同,拚了命想要擠入主要的社交圈子,但過了一個禮拜就放棄了,不適合我的個性,也沒必要讓別人接受自己。

     

    於是我問自己,「為什麼我迫切地想要別人的認同?」我還真答不出來,但我想大概是對自己的不瞭解和不自信,所以得依靠別人來給予自己社會上的價值吧。所以我往回去找什麼樣的事情帶給我成就感和充實感,最後發現是對知識的追求,和發現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聽起來很簡單就找到了,但大概花了我一個月迷茫的在找吧。)

     

    我認為UWC確實提供一個了解自己的媒介,從與不同文化間的對話、學習看待事情的各種角度,讓我跳脫了在台灣體制內學習的窠臼。也是看到更多擁有獨特想法的人,才發現自己過去的視角有多狹隘和空虛,而當自己決定去面對時,建構、尋找、形成新的自己,便顯得沒這麼難了。雖然過程不怎麼愉悅,但完成後的踏實感是騙不了內心的。

     

    小結語

    初到Pearson,可能文化和國籍的多元性,讓人有一種實現UWC理想的感受。人們也時時提倡UWC Values,但人際關係、課業、行政方針等各式各樣複雜影響下,這樣的理想和現實存在著距離,如何在體認這種困難的過程中,讓自己更接近理想並伴隨著自我成長,是需要學習且習慣的。

    文章太長,就在這裡打個未完成的句點。希望下篇文章時,也就是第一個學年過去後,我能夠多講述我如何讓我自己的旅途更UWC。(正在努力中)

    2023/12/20,未完待續。

    Read More
  • Joyce 加拿大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18/04/24, by Web Editor

    【再見,永遠不是再也不見】- UWC 第四學期心得

    「我飛到地球彼端,自以為走進沒有歧視和紛擾的烏托邦,才明白這樣的理想並不存在,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但也因為最後一絲樂觀幻滅,我才不在繼續活在虛幻中,進而回頭抽絲剝繭何以造就現在的自己、看清自己在社會與人際中的角色,進而有改變的契機。」

    Joyce 在加拿大UWC畢業後的深度反思。如願接受挑戰,讓生命更富色彩!

     

    正文:

    「我畢業了?我真的要離開了?」

    寫完卡片、收完行李,走過住了兩年的宿舍,我望著空無一物房間,竟如此陌生,陌生到連風竄入的回音都惹得眼眶泛紅,卻又有些迷茫。

    從深夜開始,每個小時走去停車場,與朋友相擁、哭泣,望著巴士絕塵而去,堅持揮手到最後看不見的一刻,走回 Dayroom 與朋友聊天,下個整點再一次,反覆了整夜。黎明時分,輪到我上車時,校園裡已空蕩得我再也不認識。坐在車上時還有些恍惚,直到轉過彎、從窗戶再也看不到任何人時,意識到明年我並沒有要再回來,眼淚才不由自主地流下,此刻世界是沉默的。

    這就是世界結束的方式:
    並非一聲巨響,而是一陣嗚咽。 — — 艾略特《荒原》

     

    💫 叛逆的城市女孩,在荒野與冰雪中愛上自然與運動

    對體力超差又容易中暑的我而言,從小上學最討厭的就是體育課,每一次老師要求的跑步圈數都是在挑戰自己,而且還得跟上同儕的步伐。即使在高中時遇到好老師,讓我逐漸不再害怕,卻仍沒有從中體會到樂趣,進而在生活中逐漸遠離運動。我從沒想過我能享受運動,直到來 Pearson 後,我才意識到自己是臺灣體能教育下的受害者。

    在依山傍海的 Pearson,徜徉於自然是生活的一大部分。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可以在無風無浪的海洋上划船和潛水,也有無數的山林步道可以健行,更有各種不同地形提供海洋科學的教學,而學校的時程安排裡有一周兩次的 CAS 和 Fitness,因此我兩年間加入了 Wilderness、Kayaking、Canoeing 和 Diving,更藉各種機會嘗試溜冰和滑雪。這兩年,我把過往沒享受到的運動樂趣全都體驗回來,學到怎麼和自己的身體好好相處,更意識到運動過程的心態調適,也能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對抗壓力,顧好心理健康。

    我是個生於城市、長於城市,但討厭城市的人,即使燈紅酒綠迷眩了現實,夜夜笙歌帶來強烈感官刺激,到頭來仍有些空虛,總感覺自己在陸地上漂流,找不到自己的根,亦沒有歸屬。相對來說,自然就單純很多,沒有爾虞我詐與塵囂,因為山與海會不會批判我,只會溫柔地擁抱我,讓我靜靜地與自己相處,享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這些時刻總讓我覺得自己真正回到「家」,彷彿在那澄澈的海洋與波粼、從林蔭間透出的熹微晨光中,我看見自己靈魂的樣貌,反璞到人類最原始的樣貌,原始、狂野、洪荒、沉靜。

    感謝自然這份天賜,我才得以不迷失自己。

     

    💫 持續尋找神的所在 — — 走進伊斯蘭教的世界

     

    2023/03/23 ~ 2023/04/20,我完成了整整一個月的齋戒,只因為一份執念,答應了朋友要更了解伊斯蘭的執念。

    Ramanda(رمضان‎)是伊斯蘭曆法中的第九個月,也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實行齋戒的月份。根據記載,這是「真主」阿拉將《古蘭經》下降給先知穆罕默德的月份,因此對穆斯林而言,這是一年中最神聖的月份。然而,對宗教感到好奇,卻沒有成長於此背景的我,怎麼也無法明白其中的涵義,因此我決定親身體驗,試圖更加了解這份神秘的文化!

    「禁食是練習自我控制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藉此體會飢餓和口渴的痛苦,並意識到那些因為負擔不起而無法開齋、不幸的人們,因而更加感激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此外,透過戒除不潔的活動和思想,穆斯林能夠淨化他們的靈魂,並與真主阿拉建立更牢固的聯繫。」

    “Ramadan is like a rare flower that blossoms once a year and just as you begin to smell its fragrance, it disappears for another year.”

    學校裡不只有我一位非穆斯林想要嘗試,而在群組中,擁有多年經驗的朋友常會提醒我們生活中的細節,比如每天晚上開齋前要先喝水和吃椰棗(Dates),才能開始吃飯,並關心我們每天缺乏食物和水的感受。我很喜歡每天晚上大家聚集在食堂,拿好食物後和大家禱告,並一起享用一天中唯一的一餐,當我看著他們因為信仰而堅定承受痛苦時,我一方面覺得很美好,一方面也懷疑若心中無神,我做這件事是否終究只有表面?

    由於加拿大的緯度較高,實行時已過春分,因此禁食的白天幾乎天天都是從早上四點到晚上八點,就像在白天實行 168 斷食法。剛開始幾天,對時常忘記吃飯的我而言並不辛苦,可是因為懶得三點起床吃早餐,卻還得過著正常的生活 — — 照常上課、運動和睡眠,因為進食的目的正是要讓我們體驗飢餓的苦。然而,如同天天飢餓三十的生活,我的身體漸漸無法承受,當有意識被禁止飲食,尤其喝水時,便會更渴望獲得。但是,撐過這段陣痛期(生理期間可以恢復正常),我越來越發現飢餓可以使我更加專注,也讓腦中混亂的思緒逐漸平息;雖然自始至終,「神」之於我依然飄渺遙遠,我仍不明白我所感悟到的境界,在各種宗教裡是否能被定義或接受。但即使說不明白,我仍很享受這個過程,如果明年有機會,我會願意再嘗試一次。

    💫 No pain, no gain,但不是有付出就有收穫

     

    「繼續留在國外?還是回去念臺大?」

    從北一女畢業,保留了臺大休學的學籍,看似我用兩年換得比別人多一條路的選擇,實際上我從沒把回臺灣念大學當作一個選項,因為在 UWC 看到太多的可能性,感嘆於世界之大而更激起想探索的熱情,加上認為自己還不足夠有能力回饋臺灣,所以希望能在國外繼續磨練,培養並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因此,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我要留在國外。

    時間回到開學前一個禮拜,彼時我在大雪紛飛的夜晚,掐著凌晨截止時間交出最後一份申請,心中沒有徹底釋然,而是憂喜參半,因為成績不是滿分又需要獎學金的亞裔,美國頂尖大學可不怎麼友善。

    臺灣的大學申請有學測、分科測驗、特殊選材、繁星、各種保送等複雜制度,讓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適合的管道。然而,美國大學的方式很單一,成績好是基本的,還需要各方面的課外活動,藉由文書展現(包裝)自己的優秀,以及考慮一些我們生來便無法改變的特質 — — 種族與經濟背景。如果說申請大學之路是一條馬拉松,那相比臺灣的制度,美國申請中每個人的起點差異更大,因為各種 privilege 占太高的比例了。

    我意識到我自己很「中間」,永遠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不會受到特殊保障,卻難以競爭過比自己更「上層」的人們,尤其我不是英文母語者,這種寫作也不是我過往習慣的模式,剖析自己的過程中也容易陷入回憶的漩渦,因此反覆思考、修改與反芻,成為地獄般的無限迴圈。接連被 EA、ED2 的學校拒絕,或者錄取卻沒有足夠的獎學金,我深受挫折,同時也不斷懷疑自己真的不夠好、不值得繼續走在夢想的道路上嗎?

    所幸,依然有學校願意給予我這個機會。

    最終,我拿了全額獎學金到佛羅里達大學 — — 雖然與我原本的預期落差甚大,但卻已是我擁有的選項中最好的了。這個過程讓過往升學幾乎沒有遭遇挫折的我,深刻體會到許多事並不只是努力就能達成,更需要機緣與時運,因此更能理解失敗或天生劣勢的人們的處境,也更能坦然面對生命的無奈。誠然,UWC 給予我們改變生命的機會,但我不會說它是名校的跳板,因為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我明白申請過程的重重阻礙,並不能簡單化約為一句輕鬆的「跳板」,箇中的辛酸更會加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因為出國留學這條路從來都不好走,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之下,仍有無數的掙扎、踟躕、思念與自我價值低落的苦。

    “I am not lucky. You know what I am? I am smart, I am talented, I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that come my way and I work really, really hard. Don’t call me lucky. Call me a badass.” — Shonda Rhimes

     

    💫 來自靈魂深處的探問 — — 我是誰?

     

    兩年前申請 UWC 時,我在「英文名字」那欄毫不猶豫地填上 Joyce,雖然只是小時候英文課老師隨意取的,卻是我生命中唯一擁有的英文名字。然而,在團體面試與進入 UWC 初期,身旁人以 Joyce 稱呼我時,我常會忘記要有反應,因為這個名字和我過往的生活沒有連結,我不認為它代表我;但當我逐漸習慣 UWC 的生活、習慣被稱為 Joyce 的日常後,我暑假回到臺灣卻開始忘記自己的中文名字,也不願意被如此稱呼。

              那麼,「我」到底是誰呢?

    寒冷與濕熱、英文與中文、城市與自然、與人的相處模式、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 …… 強烈的文化差異與對比,令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在地球的另一端,彷彿時空錯亂闖入另一個世界。即使我不認為自己的獨特性足以代表臺灣或東亞,因為我本質上和臺灣的傳統文化與飲食十分疏離,卻因為外表、說英文的口音與種種自己也沒意識到的因素,比如內斂或謙虛,加深「外國人」對我的刻板印象。然而,當我和來自各國的朋友們聊天、意識到彼此間的差距後,便愈加羨慕作為白人、英文母語者、外向善於社交與經濟富足的 privilege,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努力地想成為他們。我討厭過去花費大量時間在(他們眼中沒有意義的)讀書考試上的自己,討厭安靜內向沒有存在感的自己,討厭一事無成膽小懦弱的自己,因此我本就容易受環氛圍感染,又長期沉浸於此般文化,使我學會新的社交的模式,逐漸洗去身上使我自卑的元素,喜歡上習慣歐美文化、能與朋友相談甚歡徹夜瘋狂的 Joyce,所以開始否認自己的中文名字,似乎就能否認在臺灣的一切,否認我討厭的自己。

    可是,每當夜幕低垂,獨自躺在床上,耳機裡放著我最愛的中文歌單,我心底明白那終究不是我,至少不是我的全部。人永遠洗去不了自己的過去,因為人的身分本就是藉由過往經歷累積而成,即使時間長短不一定對應著影響程度的深遠,但肯定不會徹底消失。現在,我傾向相信換一種語言和國家,就像換了一個身分,而中文和英文名字是它的分野,使我在不同場域與時空能表現出應然的言行舉止,本質上我之所以為我的部分並不會改變,只是我必須學會如何接受並與之共存。

    我不再積極地高喊我是臺灣人,但也不否認自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事實;我並不是在「扮演 Joyce」,也不是「我就是 Joyce」,而是「我也是 Joyce」。

    💫 「我不後悔,這是我目前為止生命中最快樂的兩年。」

     

     

    💫 「我不後悔,這是我目前為止生命中最快樂的兩年。」

     

    「多花這兩年的時間和錢,值得嗎?」

    四年前得知 UWC,三年前開始申請,兩年前隻身一人出國,幾個月前確定申請上美國大學,我的人生在 16 歲決定準備出國那年,就再也無法平凡;而 18 歲時將這個選擇攤在陽光下、被眾人檢視,我看似就必須給出完美的答案。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整整兩年:最初,我害怕辜負親朋好友的期待與贊助人的支持,在「努力成為被眾人肯定」的道路上步步維艱,竭盡所能爭取完美的成績、成為活動領導者、和外國人交朋友。可是好累啊,越是遇到挫折,越激發思考,才明白追求這些表面的成就並沒有太大意義;反之,我飛到地球彼端,自以為走進沒有歧視和紛擾的烏托邦,才明白這樣的理想並不存在,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但也因為最後一絲樂觀幻滅,我才不再繼續活在虛幻中,進而回頭抽絲剝繭何以造就現在的自己、看清自己在社會與人際中的角色,進而有改變的契機。

    誠然,我會有年齡焦慮,尤其暑假和臺灣同齡的朋友相聚、大家聊起大學生活時,我無法參與亦沒能共鳴;即使自信滿滿地說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卻始終跌跌撞撞,總在夜深人靜時質疑自己這是何苦,待在臺灣享受椰林大道的陽光不好嗎?可是,北一女和 UWC,我一個也不想放棄。正因為有北一女三年各科老師的啟蒙、數資班菁英環境中培養出的抗壓性、眾多資源間取捨的時間管理能力,以及學測準備期間的知識儲備,才使我擁有足夠成熟的心智面對 UWC 兩年的挑戰,並能認真反思自己經歷的一切。然而,若我選擇直接進入大學,無論在臺灣或任何國家,必然不會有 UWC 的多元性;沒有這兩年的經驗,我不會看見這個世界有多豐富,我不會是現在我喜歡的我。

    我要感謝 UWC 臺灣理事會、Ashlee、Lead for Taiwan,給我出走的機會;感謝支持我的朋友們及為我寫推薦信的老師,組成堅固的網接住墜落的我;感謝父母的開明與金援,讓我有足夠的資本與信心出國;感謝在 Pearson 遇見的所有人事物,讓我體驗另一種生活與快樂的方式。

    以及,唯二與我同甘共苦兩年、早已是家人的臺灣人,彤和棠。

     

    💫 Continuing……

     

    記得剛到 UWC 的第一學期,體驗一切新事物時,常會用「第一次xxx」來計算,然而儘管從第三學期的壓力與申請地獄脫離,進入第四學期卻使一切相反:最後一次生火、最後一次 Bay jump、最後一次露營、最後一次去 Victoria、最後一次上課…… 最後一學期的無時無刻都在倒數,那些放縱無拘無束的快樂,都是過往累積的努力後的甜頭,然而時間卻殘忍地流逝,我什麼也抓不住,身心靈都無法快速消化這些情緒。

    Transition Circle 時,所有人拿著蠟燭在黑夜裡,二年級和所有一年級對視。一張張種族、五官各異的臉,是整整九個月的族譜。仍有幾張臉全然陌生,可惜著沒能和他們有更深的交流,卻也知道沒必要後悔,因為重來一遍我仍不會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穿著畢業典禮後拿到的 PCAA (Pearson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的 T-shirt,我知道我已經成為校友,但直到我從內圈踏進一年級的圈,再往後退到外圈,我才意識到這個校園不再屬於我們 Year 48,它會變成 Year 49 & 50 學弟妹們的,以後是 Year 50 & 51,可是 Year 47、46、45、44等也會一直存在…… 我還沒有習慣這個身份轉換,還不能瀟灑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所以我沒辦法準備好將蠟燭吹熄,是我太多愁善感又儀式化的執念模糊了眼前……

    最後和朋友走了一遍校園,細數每個場域的回憶。最後的最後,站在 Dock 上,望向那片彼岸是家的海,孕育我成長、思念、和解和孤獨的一隅,剛巧趕上了日出的彩霞,學校也很應景地斷電斷網,一個兩年來任何重要時刻都會發生、所有人的共同回憶。離開時的天氣正好也無風雨也無晴,但我回首向來蕭瑟處,卻怎麼也沒有蘇軾那等定風波的胸懷。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啊。

    記得第一年學期結束前,某天晚上全校一起躺在星空下的草地上,學長姐說:「如果沒辦法概括這一年的心得,那我們用數字來感受吧!數一數你和朋友擁抱的次數、半夜交不出作業而哭的次數、多少次走到 cafe 卻只拿了蘋果就走…… 那麼,現在感覺到什麼了嗎?」滿天星斗的浪漫摻雜了些許不捨,幾聲嗚咽點綴了寂靜,像電影拉長了鏡頭,定格在失焦的身影。人生沒有盡頭,彷如重重胡同與混亂宇宙,有的只是無限的岔路。那麼,迎面而來的,是周而復始的圓,還是漸漸模糊的起點?

    「再見,我的桃花源,謝謝你豐富了我的人生。」我沒有答案。迎向維多利亞港的港,我將字句揉碎,送給了海風與陽光。

    因為我知道,我們終將再相遇。

     

    2023 夏末 永遠心之所歸的維多利亞

    (48.347199, -123.564452)

    2023/01/08~2023/05/23

     

     

     

    Read More
  • Joyce 加拿大分校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28/01/23, by Web Editor

    新年快樂,兔年行大運🐇🐇

    吃年夜飯之際,來閱讀正就讀UWC加拿大分校Joyce的年末反饋吧!就像我們每次和申請者提到的,UWC絕對不是完美的高中,讓我們透過Joyce的視角了解她的感受,也讓對第二階段申請有興趣的學生參考。

    shorturl.at/qGTW9

    *學生心得不代表UWC Taiwan理事會之立場

    ✔️第二輪甄選已經開始,挪威校區今年提供專屬原住民的名額,報名請到 http://bit.ly/3IbN1bl,1月28日截止報名。

    Read More
  • Trista 加拿大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13/09/22, by Web Editor

    Trista在加拿大UWC的一年回顧。

    拖了快三個月,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從一開始整篇的covid體驗文,到充滿抱怨的倒垃圾文,直到現在勉強能稱得上是一篇值得分享的反思文...,雖然直至此時我也仍然沒有將第二學期所發生的一切釐清。

    第二學期雖說比第一學期長,時間卻過得比第一學期快了許多。一天一天,時間不自覺就進入尾聲很快的我回到了台灣,這樣時光飛逝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一開始變種病毒的傳播使全校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所有學生都只能待在宿舍裡上網課及用餐,也可能是為了預估分數而認真讀書。

    在學校的封鎖期間因為變種病毒的爆發,學校決定除了加拿大籍的學生可以在家裡線上學習之外,其餘的學生必須如期回到學校進行為期兩周的隔離,在這兩週裡,每天的活動空間被侷限在宿舍,早餐及午餐單要由每棟宿舍的人拿到宿舍的公共空間,唯一的放風時間便是每天被安排好的2小時戶外活動及30分鐘的晚餐時間,因此人際互動完全被限制住了,但也因此這段時間讓同一個宿舍的人關係變得無比緊密。在那段時間裡我有了到學校以來從未有過的經驗,大家一起做蛋糕、比賽、做比薩、看影片、開派對(跳舞及唱歌)、玩遊戲,甚至是有許多人在宿舍的公共空間裡一起睡覺,透過這些活動能感受到大家都為了讓宿舍的氣氛更正面而盡心盡力地籌畫、合作、分享...,或許大家都把宿舍當自己的家了(希望明年的我也可以收穫這樣的感覺)。

    再者,學校每年都有三個文化分享日 ,而下學期便輪到MESACANA (MA=middle east中東, SA=south asia南亞, CA=central asia中亞, NA=north africa北非) 但因為確診的原因,我無法到場參加這項活動,心理屬實是失望的,因為文化分享日是一個專屬於UWC的獨特日子,當天會有不同的國家的同儕舉辦有關社會議題的工作坊或是文化體驗工作坊,大家也會做自己國家的特色食物,並在當天的晚上舉行一場小型演唱會。在那場表演中,幾乎每個國家都會有代表性的文化表演,有些是傳統舞蹈,有些是音樂,不管是哪種表演,全校只要有興趣的同學幾乎都能報名參加。

    除此之外,因為今年是我們第一次拿到預估分數,大部分的人花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讀書,學校的老師雖然不會給學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常常會叫學生放輕鬆,但還是有許多人因為壓力大而有心理健康的問題,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能收獲到幫助。雖然國際文憑對大多數人都是困難及不熟悉的,但學校裡的同儕會設立群組互相學習,有些學生犧牲自己的時間去教導他人自己熟悉的科目,也會有老師在課後開設額外課程並回答學生的問題,因此在學校如果積極主動學習,就可以獲得很好的資源。

    IB這個課程給了我許多不一樣的知識,TOK(知識理論課)讓我開始培養出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我不再一味地接受知識,而是會將資訊重整並思考可信度。 經濟讓我第一次能將理論與社會新聞及趨勢連結並用現有的知識去解釋現象....。UWC的生活對我而言也許並不完美,因為我必須應付太多太多的事,並且並不是所有的事我都能應付自如,我也知道第二年我將會面臨更大更難的挑戰,以及更繁忙的生活,但我相信學習處理這些事情變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Read More
  • Jill 加拿大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8/08/22, by Web Editor

    Jill在加拿大UWC的一年回顧。UWC2023年度甄選開始了!申請書可在此下載https://www.facebook.com/899543320115902/posts/7623792637690903/?d=n。歡迎大家參加8/21線上說明會, 報名請到https://forms.gle/z33RNpVA34iLd8EYA。

    在加拿大UWC的這九個月真的過得很快,快到我在回台灣前夕,都能在腦海裡清晰的建構出新竹街景的樣子,在隔離時再次喝到迷可夏的時候,感覺好像我真的沒有離開很久。但總是在認真回想起去年的自己時,發現現在的自己和去年有多不一樣,多了很多過去的我無從想像的經驗。

    第二學期回到學校後,春天慢慢的到來吹散了冬天因為日照太短而有的憂鬱,突然就非常感謝學校美好的天氣,以及燦爛的自然風光,讓第二學期就算壓力更大,有更多事需要被完成,卻還是有一種漸入佳境的感覺。學期初一開始漫長的隔離生活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活動範圍以及資源下取樂,例如每天在房間做Youtube上的健身影片,突然有人敲門進來然後因為看清楚我們在幹嘛就傻眼的表情真的很好笑。又或是一起去學校餐廳 要食材,然後煮出一鍋鍋長得像冒泡泡的巫婆藥水,但其實味道很不錯的湯。所以就算只能見到住在同一個宿舍的人,也完全沒有出校園或訂外送的機會,但這次隔離卻讓大家變得越來越緊密。也讓我更感謝我的室友,在隔離期間我們基本上是24小時都待在一起,是彼此真正意義上的家人,感謝我們對彼此的尊重與包容,讓我們在上不同線上課並需要發言時能夠和平相處,以及我們都願意撥出一些時間和對方相處,做好玩的事,或是陪我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我想和室友相處真的是UWC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遇到這麼這麼好的室友真的是我上輩子燒了八百年的香XD

    解除隔離後我們就迎來今年最後一個regional day (文化分享日),這次是由來自MESACANA(MA=middle east中東, SA=south asia南亞, CA=central asia中亞, NA=north africa北非)的同學主辦。這次的文化分享日真的讓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吃的小吃,放的音樂,餐廳布置,到一整天的氣氛。

    MESACANA文化分享日為學校帶來已經很久沒有過的熱鬧歡樂,這天大家又唱又跳讓我感受到了單純的喜悅,大家都是UWC的一份子的喜悅。因為有UWC我們才能在這個青澀的17 18 19歲提前看過這個世界,體驗過原本要到那個國家去才能體驗到的東西和文化和人,若是平常可能要等我賺了好幾年錢才能經歷到吧,少說也要快30歲才可以,不禁讓我更感謝能處在這個環境,也更有我是UWC的一份子的感覺。

    MESACANA文化分享日最後的表演我覺得也真的只有UWC能把很沉重讓我聽到哭的演說跟其他熱鬧歡樂非常有活力的舞放在一起,個個節目切換間還完全不尷尬,大家都不會滯留在前一個節目,都心胸開闊的對切換保持彈性態度。MESACANA 讓我感覺他們真的很以自己背後的文化驕傲,他們就是單純地做自己,完全沒有把文化商業化或要討好別的文化的人的感覺,他們就很奔放的沉浸在自己文化歡快有節奏感的快樂中,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他們不會覺得觀眾看到這個就應該是什麼感覺,有個正確答案。MESACANA就是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各個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快樂,例如跳舞時有些人倚在欄杆吃夜市的食物笑著看也很開心,他們就只是純粹的展現自己文化中他們喜歡享受想分享得東西,讓大家感受到他們的心情他們的愛。被他們這種氣氛感染,讓我很想也成為MESACANA 地區的一部分,或是向他們的處事態度學習。

    總結來說,我有點難過這一年的時間真的過得太快,希望我能把第一年沒做到的事,通通塞到第二年裡,活好活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