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Howard 荷蘭UWC 畢業年度2025

26 April 2024

【轉挑戰於舒適:我的 UWC Term 1記錄】

在荷蘭就讀UWC Maastricht的Howard在第一學期結束後所抒發的自我審視與所見所聞。

-

「我最終識得了自己屬於哪個文化是上天所安排,但是否將自己的大門開啟,將自己內心築起的高牆打倒來迎接異己是自己的選擇。」

-

文中Howard說明著自己在UWC Maastricht面對到的問題與挑戰,最終立志習慣於挑戰,藉此轉變成舒適。

 

正文:

UWC Maastricht 1st term reflection

以下是我今年2023在UWC Maastricht第一學期的留學心得。在開始之前,我想先謝謝我的父母親及家人能夠支持我的出國留學,也要謝謝UWC Taiwan給予我這個美好的機會。正文如下:

 

我們樓層的floor dinner,所有都是層友們自己煮的 (我負責炒麵)

 

學校淺談

UWC Maastricht是一個充滿著多元國籍的校區,雖然佔地不大,卻擁有著超過100個不同的國籍,以及容納900多位學生。此學校的一大特點是他是一所K12的學校,涵蓋了小學、國中、與高中生。平時上課時會見到小學生在校園內玩耍,聽聞他們的嬉笑聲。學校的人口組成分為兩種,當地學生及住宿生。以下我來介紹我於校內的所見與反思。

 

包容性與否

「UWC Maastricht是一個包容不同文化、族群的學校」,校內常有不少活動,提倡著多元文化的交流。在剛踏入學校的第一刻,我見著了好幾個學長姐架著不同的國旗形成一個小隧道,歡迎著我們的到來。我當時心想著這就是所謂的包容多元吧,每個國家到來的人都一樣重要,每個人的價值都是平等被看待的。

在開學的第一周,我們校內有一個學生主辦的才藝表演,當時我仍在與我來自孟加拉的室友抱怨我們東亞中華文化的族群沒有一個自己文化的表演時,他突然問我要不要參加他們南亞文化的舞蹈,我一口答應了。在排演及練舞時,他們也非常熱心的教我,且很歡迎我的加入。雖說UWC是個很包容的地方,我曾未想過會是如此的包容。

開學的前兩周,生活似乎像是如我所預期的,在學校食堂內每個飯桌上都是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在談天、分享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過去等等。好似人與人之間一切距離一瞬間全消失了。我可以隨心所欲的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交朋友。但漸漸的,我發現了事實並如我所想像的美好,相同文化的人大多都與和自己有共同背景的人們交流,逐漸的架起隱形的圍牆。在食堂內很明顯的可以見到來自西亞文化,中華文化、歐洲文化、非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等的學生們組成了各自的群體,以自己的語言相互交流、溝通。起初的我曾試著加入幾個會講西班牙語的朋友群內,在吃午餐時加入他們所在的座位,殊不知即便我的存在,他們仍頻繁的以自己的語言溝通。

我最終識得了自己屬於哪個文化是上天所安排,但是否將自己的大門開啟,將自己內心築起的高牆打倒來迎接異己是自己的選擇。

在UWC Maastricht 的這第一學期內,我遊走於不同的群體中,我嘗試著破除不同的刻板印象,我加入種種校內活動,共享著文化的多元。即便數次不順,我認為這些都是學習的機會。

 

國慶日事件

接下來時間來到了我們雙十節,也是我們國慶日的時間。在十號的前一晚,我趕出了大約十五張左右的海報,慶祝我們國家的誕生日。當我不會用影印機的時候,我向兩位中國來的朋友們求助,他們也很樂意的使用了自己的影印額度幫我把海報印了出來。隔日,我穿起了UWC Taiwan的帽踢,披上我的國旗,將我的海報貼到校園的各個布告欄與角落。過程中,一位來自哥斯大黎加與一位來自塞浦路斯的朋友們與我一同張貼海報,慶祝著我國的節日。

 

中間是來自塞浦路斯的朋友,右邊則是來自哥斯大黎加的朋友

 

然而好景不常,在下午放學時,我繞回我所張貼海報的地方時,發現了不少海報被玷汙,上面寫著各種輕蔑的字眼。第一次,我如此的感覺自己的尊嚴被糟蹋;第一次,我覺得我有義務為我們國家發聲。我首先在自己的社群媒體表示出自己的不滿。接下來與另一個來自台灣的朋友一同發了一封郵件給校方,訴說此事件對於自己的不尊重與權利的剝削,希望與校方一同處理此事件。途中,不少其他UWC分校的台灣學生給予我鼓勵與方法來解決此事,這使我意識到UWC Taiwan是如此的團結。即便是我素未謀面的學姐,也在第一時間給予關心與幫助,使我萬分珍惜UWC Taiwan這大家庭。校方在隔天早上第一時間的給予了我們回覆,我們一同在線下討論解決辦法,校方也對於此事向我們表示歉意,且承諾我們會幫助我們處裡此事。

 

遭塗鴉的海報,上方為德文的"早日康復",下方為德文的髒話

 

但是在我意料之外,這整件事情從事發到最終的「結束」因為途中有了一個禮拜的假,整整費時一個多月。最終根據校規,我們有一個與另一方面談的機會。面談後校方走完了該走的流程,做出的承諾為若此事再次發生,將會有很嚴重的懲罰。

此事件過後,我對於校方的處理方式仍有著些許不滿。這同時也可繞回前段所說的包容性,校方雖然走過了應當的流程,但給予我的感覺卻仍是沒被解決且不足的。

這是一個可以使我提早見證事實的機會,即便是如此擁有如此理想的地方中,遭受到同學貶低的事件仍然是會發生的。這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不需要強求他人接受自己,但當自己的權利與自尊受到剝削的時候要為自己發聲。

 

身分認同

有一次,來自塞浦路斯的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們同意自己以『中華台北』的名字參加國際項目 ? 」當時,我只草草的回一句,有的參加機會總比沒有好。然而,不久後我重新的審視過這問題,我頓時自相矛盾。我為什麼叫自己台灣人 ? 我可否叫自己中國 (中華民國) 人 ? 我們為什麼要貶低自己身分而稱自己為「中華台北」?

在此我沒有想摻入政治、歷史、地理因素,純純是納悶於我該如何代表自己的國家,來介紹他、宣傳其文化。逐漸的,當我介紹我的國家時,若時間簡短,我稱自己為 “Taiwanese”,反之,則為 “I’m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 commonly known as Taiwan.”

身處於國外,遠離於充滿著「自己人」的國度,我時常要解釋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國籍,以及為什麼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與他人的理解是如此重要的事情。他人如何看待我的國家並非由我所定,但我有義務去說明我的出處與堅持。這可以連接到我的下一個章節。

 

我所想要的UWC Experience

所謂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這是我從小到大就被灌輸的價值。在UWC Maastricht的這三個月以來,「我到底想要什麼 ?」與「我希望在我的UWC Experience中得到什麼 ?」此二問題時常在我的腦海裡繚繞。出國留學又如何 ? 做出什麼樣的抉擇才是正確的 ?

時常,當我頻繁的與來自共同說中文的朋友們聚在一堂,以自己的語言溝通時,我內心充斥著矛盾,我在此處舒服,但我卻成為了自己不想成為的人之一,築起高牆,拒他人至門外。

同時,我亦嘗試著打破自己的舒適圈,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課堂中、宿舍同樓中,探討不同的問題,參加額外的活動等。我想,在我的UWC Experience中,我所想要獲得到的並非排斥舒適圈,而是將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沒接觸過的人們、想都沒想過的問題納入自己的舒適圈,挑戰與接受他們,習慣於挑戰,藉此轉變成舒適。

 

總結

在UWC Maastricht的這三個月內,我做出了許多決定,許多trials and errors,每一個挫敗皆可轉變為學習的機會。即便第一學期的UWC並非如同我一開始所預期的,亦非完全如UWC理想的環境,但是什麼都可以成為一個學習的機會,是我們身為學生,身為一個UWCer,身為自己來破除這個障礙,塑造出自己所嚮往的UWC旅途。

旅途並未結束,在此祝自己有所成長,共勉之。

 

校內的樹,願未來如櫻花樹般綻放

 

Please enter some content for your blog pos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