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e 哥斯大黎加 UWC 一學期回顧
哥斯大黎加UWC的Jae帶來的一學期回顧。
我的UWC之旅在二月初,得知自己很幸運地有了前往哥斯大黎加校區之後,就展開了。學校舉辦數次的town hall meeting讓我們有機會在抵達學校前和未來的同學初步認識,那也是我第一次和這麼多國家的同學們交流,也不免為此而感到些許忐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在那時候遇到了第一個人是一位來自波蘭的女生,然而因為緊張,我們兩個都不太知道要說些什麼,在問候了幾句後就陷入了沈默,直到會議結束。那時候還覺得自己徹底搞砸了而懊悔不已,完全沒想到現在我們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六月份的時候因為疫情,學校頻頻調整政策,縱而引起許多學生的不便,於是在和學校開會時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議,其中也難免有些衝突,但也讓我體會到了這個學校和之前所接受過的教育不同的地方,東亞社會盛行的集體主義讓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大概率的會選擇捨小我而顧大局,而歐美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可能使得了他們會直接表達出他們的感受和更多的考量到自身權益,但同時我也覺得,並沒有哪種主義是適合所有人的,尤其是現在這種多元的社會,最重要的還是要懂的傾聽,以及適當的表達。經過這件事後,也讓我更加等不及前往這所「與眾不同」的學校。
終於,在隔離了數天之後,八月中正式踏入校園,一下車二年級們便熱情得湧了上來,主動帶我們參觀並介紹學校的一切。用餐時聽著身旁的同學自我介紹,當下覺得一切真的太不真實了,這就是未來兩年的「家」了,幾個月前從未想過自己會在一個多數台灣人都感到陌生的中美洲國家和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一邊吃飯一邊談天說地。然而,一股沮喪也隨之而生,在英文和西班牙文的環境中,令話匣子以前從未關上的我無所適從,對話時常支支吾吾,想了半天好不容易想出什麼,又轉到了毫不相干的話題,社交體驗也因生長背景大受影響,聊來聊去發現自己之前的興趣愛好和多數人的都沾不上邊,導致有一陣子對社交活動甚感疲憊。後來因為隔離有了好多獨處的時間,在仔細的反思,學姊的建議,以及身邊幾個比較熟悉的朋友鼓勵下,調整好心態,決定重新出發,也很幸運地逐漸找到自己覺得舒服的社交圈。
就在一切似乎都步入正軌時,學校突然發生了一場由女生們主導的遊行。藉由罷課及靜坐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也在學校四處貼上了標語。一開始我還不太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的室友在當晚問我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時,我只回答了:「聽了他們的一些說法後,我覺得這個遊行蠻重要的,也很有意義,不過我並不知道究竟怎麼了,所以我好像也不該評斷太多。」結果幾個小時後,我才知道原來校園裡一些masculinity已經嚴重造成許多女生不舒服了,甚至侵害到了許多女生的權益,那刻起我才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程度,心裡十分複雜,一方面是想起之前聽過,在父系社會之下,男性天身就是有特權的,而莫名為自己的身份而反感,意識到自己很多方面做得不夠好,另一方面也為某些女生感到不平,有個標語是說,「這裡也是他們的『家』,但為什麼他們沒辦法在他們的家得到安全感?」。當下真的一種深刻愧疚與無力感油然而生。在事件過後幾天,宿舍內部和學校都招集了全體男生,一起反省這件事的重要性。後來我也偶然加入了一個計畫,旨在讓學校的男性們有healthier masculinity。坦白地說,我也不太能明白我在這方面的角色到底是什麼,我又到底能幫助到什麼呢?一直以來我本就不是一個符合傳統社會期待的那種具有足夠男性氣質且「陽剛」的男性,即使我也不太想要成為那種人,所以一開始我一直質疑自己這個舉動,直至後來跟這個計畫的相關負責人討論了許久,也在計劃慢慢中學習了很多關於男性氣質的一切,才漸漸找回動力。
還記得在徵選過程中碰巧提到兩岸問題,當時還因為自己的中國背景,覺得自己如果真的在未來UWC生活中和中國同學發生爭執時能巧妙的化解。在來到這邊之後,確實沒有因為某些政治議題而爭吵,然而卻發現了太多太多的差異,小的從發音,像是常熟來的同學時常提醒我們:「是常『熟ㄕㄨˊ』不是常『熟ㄕㄡˊ』啦」到用詞上的意識形態和精確程度:「要說『大陸』,不是『中國』」,再到對彼此生活方面的不理解,都讓我覺得以前的我真是自信過頭,也因為和誤解和想法而發生過一些矛盾。仔細想想,發現兩岸之間的不理解和不知,真是不計其數,毋需提至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了,光是生活層面的差異就足已使彼此頭混腦脹了。在經歷了種種後,發覺或許自己真的理解的太少,說得太多,又過於自大。也突然覺得這間學校也在潛移默化中教導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不過,多數時候,大家一同聚在一起時還是特別快樂,一起做菜,一起大笑, 一起唱歌的時候,一起抱怨的時候,一起難過的時候,那些爭執似乎再也不重要了。
我在UWC收穫最多的一堂課之一莫過於人類學了,從一開始什麼都看不懂,回答也只能籠統地說個幾句,到現在勉強可以理解文章主旨,甚至可以寫下一些心得札記,真的是我這半年來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雖然開學沒多久每天都因為不知所云且大量的ethnography而頭昏眼花(現在其實也是)。這堂課教給我不僅僅是學科內的知識,更多的是對許多事物的全新見解,以及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人類學老師說過,任何事都是一個光譜,沒有什麼絕對。這一番話後來也刺激了我學會不要輕易斷言,也讓我反省了很多之前未經太多思考的而妄下的定論。記憶猶新的是一堂討論關於特權的課,我們透過拍賣競標特權的活動來反省特權的存在,也透過和同學的討論激發了我許多從未有過的想法。我真的沒有後悔過選擇這門課,還很慶幸自己留了下來,也更加期待繼續探索這門有趣的學科,並希望在經過這門課的洗禮和磨練的一年半後能迎來一個更好的自己。
某天晚上,正當我們在享受假期時,突然看到了一則震撼全台灣的消息—臺灣和尼加拉瓜斷交了,而且還是第二次。還記得在二零一七年至二零一九年之間爆發的外交危機,三年內陸續和六個國家斷交,在當時只淡淡得覺得遺憾,然而這次斷交卻百感交集,不僅是因身處的地方是第一個和台灣斷交的中美洲國家,也是第一次察覺斷交危機靠自己這麼近,明明前幾個月才去了大使館辦理了公證...得知這則消息的我和Kimmy坐在沙發上,說不出話來,籠罩在強大的無力感之下。尼加拉瓜的同學和我們道了歉,並說到目前尼加拉瓜政局動盪,情勢危急,甚至有內戰可能—這也是他們選擇待在學校的主因;其他同學也向我們道了遺憾,可是我們都明白,這不是誰的問題、不是任何人的錯,也不是我們能解決的事情,但就是不甘心,不甘心我們似乎在一點點的不完整,明明我們一直在變好,明明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明明那麼希望讓世界看到我們,我們深知我們不是誰的籌碼,最後還是因為利益而被出賣,或者說這就是現實?是潛規則?是國際政治?而講了這麼多,我能幫些什麼呢?我連自己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都無法清楚地陳述,又該怎麼幫助我的家呢?那種深深的絕望使得我來到這邊後第一次的正視自己的身份,作為校園裡少數來自一個主權未定論的國家,又或者地區的人,我到底能做什麼?而未來我又該怎麼具體的幫助臺灣呢?我無法立刻給出一個好歹讓我自己滿意的答案,或許這是一個我會付出一輩子時間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但我也終於意識到,我沒有辦法,也不該再逃避了,因為這是我的家,是我成長的家,是我愛的家。
「UWC從來不是理想鄉」相信每個讀UWC的人都聽過,或說過這句話。在看了眾多校友的分享後,我估摸著自己應該已經參透這句話的涵義了,便不打算抱著什麼理想或期待來到UWC,並更將他視為一種接受另一種教育,或者一個新的開始的機會。然而在這學期遇到的種種挫折和失意後,赫然發現自己還是對這個學校抱有很大的理想,像在「想要一個新的開始」這個理由之下,潛藏更多的是「能在新學校逃避以前遭遇的種種問題和失望」的期待。出國前哥哥和我說過:「換個地方問題不會自動消失,相反的,更多的問體可能隨之衍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面對,學著解決問題。」的確,在一個學期的跌跌撞撞後,我終於學會實際面對生活上的起伏。這個地方確實不是那麼理想,煙、酒、毒、性都確實存在,然而那也只是一種選擇罷了。認真生活,在這個地方盡可能地活出自己的理想,縱然很難,但又何嘗不是一種值得努力的選擇?
還記得我的buddy和我說過,每個人一定都是因為某個理由來到這邊的,有時候會因現實而不可免地感到難過,但永遠不要質疑自己在這間學校的存在,或覺得與一切都格格不入。現在我也逐漸找到自己在學校的定位,希望能好好把握接下來的三個學期,不要太多後悔,且更多的是好好生活。
在此感謝台灣理事會願意相信我,給我這個改變一生的機會。也感謝我的父母和哥哥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朋友們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