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Page 3

  • Michelle 香港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11/01/23, by Web Editor

    不少人覺得香港文化跟台灣文化接近而不願到香港UWC就學。在香港UWC度過了一學期的Michelle 描述她在香港這個「又近又遠的家。」的經歷。第二輪甄選已經開始,挪威校區今年提供專屬原住民的名額,報名請到 http://bit.ly/3IbN1bl,1月28日截止報名。

    展信悅

    廣闊汪洋是校園放眼望去的景色, 熊熊營火是學生課後休閒的娛樂,文化晚會是學校交流傳播的特色,漫遊香港是朋友領略探索的時刻,然而繁雜的IB課程, 非母語溝通的障礙,身處異地的迷惑與徬徨,寄宿生活的協調與讓步,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理解,精彩、新奇、挫折、難過、躊躇、成長,你準備好了嗎?

    香港是個又近又遠的家

    與親友告別,我背著行囊,走進了離境的大門。意外地,比起傷感流淚,更多的是期待雀躍,面對陌生的粵語,記憶中不太清晰的香港城市,我踏上了lpc的旅程。 香港是矛盾的,它是繁華鬧區也是海邊小鎮, 它是快速緊湊也是放鬆平靜,它有山也有海,有異國風情也有傳統文化,有摩天大樓也有羊腸小徑,有繁華街景卻也有窄小籠屋。在這我看著熟悉的中文字卻聽著陌生的廣東話,我喝著珍珠奶茶吃著豪大大雞排卻尋不著蘋果西打與蝦味先,香港似近似遠,是雷同卻又迥然有異的。

    IB是截然不同的挑戰

    從小到大於薇閣就讀,每天的夜自習,高國三的週六課程,寒暑假的課程輔導,早已習以為常,學習是超前、快速、按部就班的;然而香港UWC卻如小型大學般,八點上學三點放學,預習與自習的教學模式,申論與essay的作答方式,課餘時間的自主安排,生活作息的自我管理,學習不再是填鴨而是思考,不再是造表操課而是彈性靈活,當少了老師與家長的督促,剩下的便是生活的平衡。

    原本應升高三的我,已學習完所有台灣課綱的必修和選修課程,因此掌握IB課程深度是相對容易的,然而語言與答題方式卻使得學習截然不同,挑戰重重。即使在台灣自認英文與口語都是相對具有優勢的,然而當環境驟然轉換為24小時英語互動,上課時即便全神貫注也許也只能掌握7 、8 成,考試前閱讀幾十頁的課本和資料時,更得一個個專有名詞上網查詢中文解析,面對考試時因題目沒百分百看懂而文不對題,因單字量不足而分析深度略淺,因抓不準評分標準即使拚盡全力仍毫無進展,當周遭大多同學都是讀過IB 和IGCSE 課程,早已掌握了學習系統的竅門,而我卻仍在為如何回答才能貼合IB標準而掙扎,當老師並不再給予許多練習與考古題,而在沒有家教輔導下只能上網搜尋,自立自強,當看著二年級的學長姐為了每天寫不完的論文、大學申請和考試而挑燈夜戰,我不禁懷疑放棄在台灣已擁有的一切,來到香港,重頭來過值得嗎?

    住宿生活是自我的鍛鍊

    UWC 除了是IB 高中更是一所所寄宿的國際學校;依稀記得當初面試時曾說:「 我嚮往在UWC 學習,想像與來自八十幾個國家的同學朝夕相處,我定能了解多元文化並懂得理解與包容。」然而現實卻總比幻想來的困難、殘忍、裸露。四人一間的宿舍,在這裡沒有門與隔板,有的僅僅是一人一角,窗簾一拉,享受自我的小天地;以前雖然每天晚自習到九點,然而回家之後總能舒舒服服的洗個熱水澡把時間留給自己,然而在這有社團活動,有團體報告,還要運動、要社交、要學習,每個人都像是自己的掌舵者,當汪洋沒有固定航線,有的便只是自身的智慧與努力;當多元文化相遇,總會有交互碰撞,面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如何學會理解與包容便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宿舍裡有人怕光、有人怕吵、有人怕冷,如何達成共識便是在自我與妥協間找尋平衡;深夜的走廊上有人精神抖擻,有人浴室高歌,集體生活正是相互尊重與體諒的學習;當校園不再是放學熄燈,而是直至深夜仍生氣蓬勃,八卦與流言也如洶湧濤水般襲來,如何在多元開放的校園中不迷失自我,成為最自信美麗的自己,我逐漸茁壯成長。

    聆聽與溝通是致命的關鍵

    當面對中文課卻有60%的時間都說著廣東話;當明明按時繳交了作業,卻被誤會未繳交而被拒絕批改;當詳細的project week 計畫,卻因沒有足夠superviser而被否決;當期待於校慶30/50 週年擔任vvip tour guide,卻因成為密切接觸者必須在旅館隔離;當多人確診新冠於方艙隔離,兩年一度的apec 文化週卻無法找尋空檔推遲;當香港與台灣因身份認同問題,整個apec 團體照必須刪除重拍;聆聽需求、說明想法、給予尊重是學校教會我的為人處世。在這裡,學校不再幫你排定計畫,老師不再為你籌劃未來軌跡,這裡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學習引導,唯有說出自己的需求,勇敢為自我發聲,聲音才有機會能夠被聽見,也才能有希望轉化、融匯成巨大能量,明亮璀璨。

    多元文化是亮麗炫爛的彩虹

    昂首高歌,高舉國旗,我看著80多國旗幟七彩飛揚。文化晚會上,同學們翩翩起舞、樂聲動人,娓娓道來著屬於自我文化的浪漫故事;活動晚宴上,只見穿著傳統服飾的學生們分享當地美食,品嚐各色佳餚。如果不是UWC,我從來都不曉得,原來在烏干達,勇敢出櫃展現真我,卻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我從來也不知曉,原來在對岸,也有許多人們為與台灣的緊張情勢而憂心忡忡,記得在新生訓練週時,正值Nancy Pelosi來台,來自上海的朋友在簡單問候後,輕聲擔憂的問了句:「我和我的朋友們在港口看見了一艘艘軍艦出港演練,當實彈訓練頻繁,台海關係緊張,我們都很擔心,在台灣的你們一切都還好嗎?」;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在烏俄戰爭後,前蘇聯國家在無形的默契中不再流行說俄文,在學校中既使遇見俄羅斯同學,也不在用熟悉的俄語問候;我更從來不明白,原來在巴勒斯坦麥當勞是一種奢侈,身處紛亂複雜與戰火連連的中心,巴勒斯坦人們多麼希望受西方操控的紛亂局面能有撥雲見光的一日。

    UWC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人間現實

    的確,UWC不是完美的,面對著IB的大量寫作,多元文化的交互碰撞,生活平衡的歷練挑戰,大學申請的未知茫然,有不安、有困惑,也曾有懷疑,可從中我卻也收穫了難能可貴的交流體驗,一群溫暖知心的好友,拓展眼界的寶藏經驗,相互理解的包容尊重,如果你問我,來香港UWC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坦白說我不知道,因為人生本就是一條悲欣交集尋尋覓覓的路,我們看山、聽海,雨聲綿綿,鳥聲蟬蟬,人生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有淚水也就有收穫,而在路的盡頭,我堅信一定有禮物,面對這半年來的酸甜苦辣,喜悅、淚水、反思、成長,我會說我從不後悔,走好選擇的路,別走好走的路,人生除了感慨,更能自信的走上一遭,從容卻又坦承,耕耘然後成長。

    安好 2023

     

    可能是 5 個人、瀑布和大自然的圖像

    可能是 5 個人和大家坐著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和大家坐著的圖像

    可能是 8 個人、大家站著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6 個人、薯條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大家坐著、火車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6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大家站著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Read More
  • Peggy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11/01/23, by Web Editor

    Peggy回顧她在中國UWC第一個學期的經歷。中國UWC計畫在下學期重新錄取海外學生,相信在中國校區的學生們將會有一個完整的UWC體驗。第二輪甄選已經開始,挪威校區今年提供專屬原住民的名額,報名請到 http://bit.ly/3IbN1bl,1月28日截止報名。

    因為疫情以及當地政策,中國國內的各種活動、部門都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很可惜地UWC中國分校也同樣地必須接受這一波沈重的打擊。

    ​當初UWC最吸引我的一個亮點便是能夠在一個多元的環境中學習: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一起分享彼此的國家、故事、看法,和不同文化的室友體驗因為背景不同而帶給我們的生活衝突,和大家從世界層面的不同角度去討論我們共同的全球問題並一起讓他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行動,和不同國家的老師學習他們精心設計、有彈性、體驗式的課程以及聽他們分享獨特的生活經歷與故事……。我有太多太多的期望都寄託在這個多元的環境和人群能夠帶來的體驗。

    ​其實在決定前往CSC之前,我就清楚知道,因為疫情的緣故,外國學生拿不到visa進不了中國,所以學校高達90%以上都會是中國學生。老實說,在還沒出發前就必須面對自己最大的期望受到狠狠打擊,是真的件蠻失望的事,不過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用「國家」來定義多元性真的太狹隘了,而且中國這塊土地這麼大,相信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們一起生活、學習也是很有意義很獨特的機會。也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重拾信心和期待在8/16踏上了這趟旅程......。

    ​現在回顧起這四個月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的UWC life,我想我體悟最深的便是我與「學業」間的平衡了。我知道UWC是個能帶來遠比學業更多的地方,但我必須坦承在100多天的日子裡,我多數的經歷都盤旋在與「讀書」間的奮鬥。我常常很懊悔與失望為什麼自己的UWC experience都環繞在功課、考試上,而並非自己最初所追求的樣貌,而當看見其他分校的朋友分享他們UWC生活時,我更會忍不住質疑自己來到的是不是UWC?自己當初為什麼要來UWC?

    ​過去天天和學業奮鬥的日子非常痛苦,總是充滿疑問與迷茫,但現在往回看去,我不得不說,自己也因為這些經歷成長了很多也更認識了自己。或許我這學期的體驗一點都不UWC,但我相信也是只有這樣親自來到UWC CSC我才能夠有這些體悟與成長的。下面我把自己尋找與學業間的平衡的這趟旅程簡單地劃分成了四個階段:

    <衝擊期>

    ​出發到CSC之前,當身旁親友聽見我要去中國讀書時,他們的第一個反應總是「中國那邊讀書壓力很大欸」「那邊的競爭很激烈欸」,但我自己清楚,我要去的是UWC,它跟一般的高中並不一樣,更何況我來到UWC所追求的並不只是「學業」而已,而且即便外在的讀書壓力再大,我自己也是能夠為我的在校生活作主的吧?所以一直到開學當天,我都並不是很在意其他人的這些憂慮,堅信著自己的選擇以及盼望著課程的開始。不過很很快地,開學不到一星期,親友們口中的高壓讀書環境開始一步步吞噬我的校園生活。

    ​記得第一次上每堂課時,提早幾分鐘進教室的我幾乎都是班上第一二個坐在教室的,同學們大多都踩點上課,進教室後也不太跟彼此交流,只顧著滑自己的手機,讓一直望著教室門口希望能認識新同學的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在上完第一週的課程後,我開始發現自己心中對課堂上學習模式的失望逐漸增強:課堂中多數是聽老師講課,很少有實作、小組討論的機會,而大多小組討論的時候,同學們也不是很願意一起提供想法一起討論。時間久了,我也開始習慣於這樣的學習模式,而心中那份體驗式、交流式的學習期盼也逐漸地暗淡掉。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在一個全年級的會議裡,我在匿名調查裡甚至支持了「更傾向老師課堂中以講課為主的學習模式」,因為當時的我認為,與其讓時間在那些沒有人講話的小組討論中流逝掉,為何不讓老師教授一些更有意義的內容呢?

    ​剛來到CSC時,和新朋友的對話幾乎都這麼開始的:「你叫什麼名字?」「是DP1的學生嗎?」「你是哪一個house的啊?」,然而巧妙的是,每個同學緊接的問題總會不知不覺共同地來到:「你以後想讀哪一間大學呀?」。起初的我並不覺得這是個什麼太大的問題,但隨著在校日子變長、體驗到的更多後我逐漸發現這句話深深地影響了我的UWC experience。

    ​我相信每個人來到UWC都有他們自己的初衷和故事,但在學校我感覺到的是,似乎多數同學們聚集在這裡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他們「未來的大學」。學期剛開始時我問我的新朋友為什麼他要換課,他跟我說「喔因為那個老師上課在講他的貓咪,太水了」,或是只要有成績出來,同學們之間總會不斷地討論彼此的成績,評論哪個老師給分好不好,即使那只是個零佔比的小作業而已,或是有一次在餐廳我看見一個學生巴著老師不放地在爭執分數,讓老師最後很無奈地詢問他他能不能先好好地吃一頓飯,又或者是學生們常常彼此分享「該怎麼舔老師」來拿到好分數,這些都是在校園裡屢見不鮮的事情,似乎學業和成績已成了大家的核心。

    ​對於剛來到學校的我,這些新體驗真的帶給了我很大的衝擊,而從小就在台灣體制內長大的我,體驗過也知道「成績」在我們教育裡的重要性,但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它可以被玩成這個全新的高度!不過或許是因為心中對UWC的憧憬、希望還熊熊地燃燒著,這些現象並沒有帶給我太大的反感或反彈,我反而認為這一切很新奇,並很享受地接收這一切「新體驗」。

    <迷惘掙扎期>

    ​隨著課堂學習的內容逐漸累積,作業與考試也開始變多。面對第一次接觸IB體制,學習內容、課堂重點、考試方式我都必須從頭開始學起,再加上多了一道英文的語言障礙,一開始的適應期的種種挑戰經常讓我備感壓力、懷疑自己的能力。

    ​因為今年幾乎沒有外國學生,班上的同學大多都是從FP升上來的,再加上這一屆新加入的中國同學們在來之前多數都是待在其他類似體制的國際學校,所以很多老師經常把部分教學內容預設成大家都已經學過了,而直接進入到新的內容。這讓原本還在尋找學習步調的我更加跟不上大家的腳步,更加擔心自己和其他同學間的距離不斷擴大......。

    ​逐漸的,我開始每天到圖書館報到。15:50一下課我便到自習區一路到吃晚餐,晚飯吃完後我再沿原路回到圖書館複習、做作業,一直到睡前,我的行程真的只有讀書而已:我有趕不完的deadline,有一定得預習的上課內容否則隔天上課會跟不上,有提早要開始準備的考試......。生活變得非常規律但單調。

    ​在這樣作息的壓榨下我也逐漸承受不住了,我開始拖延手上的工作,開始逃避各種跟學業相關的東西,開始不再期待每一堂課,開始思考這一切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開始去翻找自己出發前記錄下的期許與初衷......。但最後往往我又再次屈服於現實中排山倒海的deadline和考試。

    <爆發點>

    ​我記得那天是一週裡課最少的星期三,早上第一節空堂我就跑去圖書館開始做中文作業,中間上完課吃過飯後我又再回到電腦前繼續把作業完成,最後,很幸運地在吃晚餐前把兩個功課完成上傳。正當我坐在common room和朋友們吃著晚點心放鬆時,我忽然發覺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自己甚至連手機也不想滑,所以只好坐在地上發呆,不過馬上,我又被「沒在讀書」的罪惡感給襲捲了,最後我回到房間把電腦打開,一再一再地去查看課表和deadline,結果沒想到又多出了一個經濟作文作業,我當下心裡真的慌了而且感到非常的害怕:作業不停的向我撲過來,我的日子被環環包圍在學業之間,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只有「讀書」兩個字......。最後,我在朋友的一句「你還好嗎?」下,終於撐不住,痛徹心肺的哭了一場...。

    <調整期>

    ​在反覆地和advisor聊過後,我嘗試了很多種方法來改變我的現況,像是每天劃分至少一小時的時間給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看看電影或讀本書都好,讓這個時間內的自己好好的放鬆好好的投入自己的興趣,或是和自己約定晚上10:00後就絕不碰任何有關課業的事,把各種焦慮課業的時間拿來好好地去探索學業以外的各種新面貌。一開始要讓我停下手邊做到一半的工作而去放鬆常常讓我感到焦慮和擔心,不過在不斷地嘗試和堅持下,這個看似很簡單的新計畫在不到一星期後就出乎意料地開始起了作用。我感覺到自己好像逐漸從絕望的無底洞爬了出來,好像逐漸撿回對學校的熱情和期待,好像整個人又充滿了活力一樣,而且當看見自己在課業以外的目標也不斷地有新進展時,更是覺得有成就感更是充滿動力地想繼續努力下去......。

    ​不過尋找自己最好的狀態也並不是這麼容易的。時不時,我還是因為成績的壓力而又向原形退回了一步。記得有一次,老師一個個發下分數後,大家便開始熱烈的討論分數以及自己是怎麼在deadline前幾個小時瘋狂趕完的,在聽見同學們都拿接近滿分的高分,又想到自己天天為這項作業投入了這麼多時間精力卻比不上別人後,我再次被壓力籠罩,整個人鬱鬱寡歡了起來,上課的心情也大大受到影響。後來下課我仔細數了一下分數後我發現老師少幫我加了10分而去找老師再次確認,當我看見我的分數被加回我自認為跟其他同學相同水平的成績時,我感覺自己像從地獄直接飛上了天堂,非常的高興,而那天剩下的時間裡我幾乎都是掛著笑容的。

    ​但我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心情是多麽如此受到一個「分數」而波動。就因為一個10分,我的心情、我的日子整個大起大伏:我的生活像是被成績主宰著一般。當下我發覺,光是硬式的新計畫是遠遠不足的,於是決定要從內在的心態去調整來改變我與學業間的關係來找到我們之間的平衡。

    ​面對成績,我嘗試把它看淡,轉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知識的吸收以及過程中的成長,中間的過程我竭盡全力地去理解、嘗試,不管最後的成績是好是壞我抱持著隨緣的心態。面對學習,我嘗試從一個長期的角度來看待,而並非以短期的成績與成果來評斷我的成長:學習重要的是過程的成長而非最終結果。面對同儕壓力,我認清每個人來到學校的背景都不同,有些人從小就在這個教育體系長大、有些人對某種領域特別有興趣特別拿手、有些人為了一個作業願意投入非常多的時間精力......,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我們看見的常常只是別人的部分或是最耀眼的樣子,不要貿然地就把自己和他們做比較,與其科科都和最厲害的同學拼到最好的成績,最後卻發覺不知道自己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何不嘗試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全心投入不斷地向上成長呢?不過,我也會提醒自己,停止比較並不是完全地忽視其他人的表現,應該是藉由這些機會看見一個東西能夠發展的多元性以及能夠達到的不同高度,同時又可以藉由這視野激勵自己、借鏡學習。

    <現在>

    ​我曾經讀過一首小詩《紐約比加州時間早3個小時》,其中寫到「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3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歐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當時還是國中生的我就深深地被這富有含意的小詩給吸引了,但在經歷過這四個月的洗禮後,我更能深刻地與它有所連結、更能體會到其中層層的含義。雖然說這四個月真的很艱難,但我也很感謝、珍惜這樣的體驗,它讓我學習如何在摔得重遍體鱗傷後再次爬起來向前行,讓一個經常盲目追求最好的我學會傾聽自己的內心,讓我更了解自己並逐漸找到與學習間的平衡......。我很幸運也很感謝在這一路上收到很多人的鼓勵與支持,不管是遠在台灣的家人的加油打氣,或是同樣飽受精神折磨卻願意傾聽我的煩惱並給我建議的朋友們,又或者是在路上剛好看見我在落淚跟我分享自己經驗和技巧的同學們,以及總是很關心我、跟我一起尋找解決方法的各個老師們,如果不是他們,我相信我是沒有辦法獨自走到現在這一步的!

    ​現在的我其實還沒有辦法自信地說我已經找到那個平衡點了,我相信那個點是不斷地在移動的,我也都還在嘗試不斷的調整去找到自己最好的狀態。不過現在往回看我覺得自己這個學期似乎都還停留在與學業的奮鬥、停留在偏向個人的層面。下個學期我期許自己能夠創造更多與朋友、校園、社區的互動與連結,讓自己的UWC experience拓展至不同的寬度與深度,並努力追求、實現自己當初來到UWC的初衷和理想。我知道接下來的過程也將會很艱難,但也就是這些一路走來的種種才能讓我有如此深刻的新體悟、才能交織出更好的自己不斷前進吧!

    <其他小感悟>

    雖然這四個月真的是被種種的學業給佔滿了,但其實這些日子裡我也體驗到很多特殊的經歷,有了很多不同深刻的感悟:

    (一)最深刻的一堂UWC課

    ​因為學校裡的學術氣氛濃厚,課堂內容明顯都是朝著考試在做準備的。記得一次剛考完summative,心理學老師設計了一個跟考試沒有什麼關聯的活動讓我們在課堂上參與、討論。這個活動大致上是讓我們體會作為難民被迫離開家園時必須面對的種種抉擇與困難,並討論、思考這個社會和世界中的「不公平」。我必須承認那是我第一次感覺自己身處在UWC裡學習!當天上完課的我真的非常興奮,不停地跟朋友們分享這堂課,甚至還傳了訊息謝謝老師他在這個滿是學科壓力的氣氛下帶給了我們這一堂課。我想,或許學校氣氛在某種程度上真的和想像中的UWC不一樣,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正一起在努力地改變這個現狀,為我們找回我們所追求的UWC;或許我來到CSC,表面上它沒有辦法馬上帶給我我所期盼的那些體驗,但其實這並不意味著它已經脫離”UWC”,它只是將這些寶貴的體驗藏在更深的的地方,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自己去創造而已!

    (二)白紙運動

    ​11月底,在我認識白紙運動前,校園裡、朋友圈中便開始可以看見相關的標語了(還記得當時的我還很傻地跟朋友們討論著貼在電梯裡的白紙是幹麻用的!),而隨著事件的蔓延,一些「比較極端」的支持方式也開始出現。在那週三的house meeting裡,大家彼此間沈重的心情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很多同學都用著自己的方式在聲援這個運動,但似乎就是受到了種種的束縛,最終只能留下氣憤、無解的心情。當下的我第一次體會到作為一個生在台灣的孩子是件多麽的幸福事、看見言論自由是個多麽珍貴而非理所當然的權利以及看見民主的得來不易和寶貴。這次經驗的震撼是我永遠無法用文字形容出來的,這個新視野讓我更珍惜那些我視為理應擁有的一切,也讓我想用行動把這一切分享出去。

    (三)關於新聞媒體

    ​從小開始,在台灣新聞媒體上看見有關中國的評論通常都偏向負面,但常常又聽見媽媽與大陸同事間的對話後,我總很疑惑他們和電視上報導的樣貌間的差距。這一趟去了中國後,我深刻地看見社群網路對我們能夠造成的影響有多大,有多麽容易因為不理解而挑起人們之間的對立與隔閡。在中國,那些以前看見的負面新聞確實偶爾會出現,但大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我們所看見的經常只是事件的一部分而已,而且甚至可能是精心挑選過最差的樣貌,在親自與這邊的老師、同學、陌生人有過交集和互動後,我發現大家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所成長的背景、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有所不同,可能造成彼此的不適應罷了,而如果因為政治關係係去否定這個國家的其他部分真的是件蠻可惜的事。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坐著、食物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大家坐著和炒麵的圖像

    可能是 6 個人、大家站著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6 個人、大家站著和街道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食物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食物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筆記型電腦和室內的圖像

    Read More
  • Anthony 德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11/01/23, by Web Editor

    Anthony紀錄他在德國UWC的精彩生活,喜歡騎自行車環島的同學們大概也會很嚮往一個穿梭德法的12小時騎車之旅。第二輪甄選已經開始,挪威校區今年提供專屬原住民的名額,報名請到 http://bit.ly/3IbN1bl, 1月28日截止報名。

    三十多小時的旅途,一個陌生的國度。一切都得來不易:歷經了一年的艱辛,終究,僅存的信念賦予了我最棒的機會。「失敗都不怕了,何須畏懼努力呢?」嶄新生活的降臨,事前再多的準備和調適,不是為了擁有如魚得水的奮鬥過程;是向著未來的冀許──在大門開啟、陽光灑地的那刻,我能夠擡頭挺胸地邁向那我所選擇,獨一無二的青春。

    現實中的UWC,雖不如想像中的那般綺麗與夢幻,但他是自我最真實的反射。就如同一面全身鏡,時刻提醒著、喚醒著真正的自己。

    在第一學期中,我嘗試在課業還不那麼繁重的時間下,多做各種不同的嘗試。在十月中旬的某日近午、溫煦陽光的吸引下,我與朋友毅然決然地起行:騎車前往了法國科爾馬。在整整12小時的來回旅途中,我們在萊茵河的懷抱下盡情揮灑著汗水,不停地踩動著已麻木的雙腿。我們在單車道上與快車道並行,在圓環的指引下穿梭在德法國界、二戰堡壘砲檯之間、在科爾馬街道上隨機騎達了科爾馬大教堂與法國政治的示威遊行──世界的遼闊與德法鄰國之間的不同風土民情近在眼前,撫癒著我們疲累不堪的身軀,卻仍充斥著好奇、驚豔的心靈。在這裡,UWC提供了我們做出自我挑戰的機會,雖然身體素質與強度遠遠不及受過經驗豐富的專業自行車選手,卻仍然會想為了自己,那欲一探究竟的渴望,接受發自內心的瘋狂挑戰──在Google地圖上顯示來回五小時車程,在對周遭環境好奇心的驅使下,把握住機會花了12小時到處遊歷,用了疲憊不堪的身體換來了心靈上從未感受過的滿足。也同時,感謝於德法邊境的安全與對自行車的支持與保護,我們能不受困於意外與危險之中,順利完成這趟旅途。

    在UWC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平衡學業生活、個人空間、與社交的時間。我很感謝在短短第一學期的時間內就可以遇到個性與興趣相投的好友,彼此在課業上與運動習慣的建立上激勵、督促著,共譜了一個雖在混亂卻又充實的UWC開頭中,一處相互安定、沈澱的空間。初抵達RBC之時、廣尋朋友之際,我每天充斥著相互矛盾的情緒──怯懦、不甘、緊張、歡笑。在畏懼與人接觸的同時,錯失接觸機會的剎那間,蜂擁而至的是對膽小自己的失望。感謝時間的幫助與那硬著頭皮踏破舒適圈的自己,如今遇到的興趣與價值觀相投的朋友,是UWC生活下最大的支柱。

    在這裡,想做的很多、甚至太多。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時間與健康狀況其實不允許如此勞碌的生活。在學期的最後,我大病了兩場,徹底與生活切割、與Karthaus做出了完全的隔離。無奈病倒於床上的這些時間,反到,復得了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平靜、安穩。雖然我錯過了Block Week之後最後一週的所有課堂,但或許,記得在生活中留一處給自己的空間,返回與自己的對話,適度享受那曾經擁有、卻忘記的孤獨。

    可能是 2 個人、大家在演奏樂器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5 個人、大家坐著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6 個人、大家坐著、大家站著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飲料和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大自然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大家站著、樹、天空和暮光的圖像

    Read More
  • Debby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31/12/22, by Web Editor

    Debby 分享她在中國UWC的成長,相信中國校區明年會重新開放錄取海外學生,還有高額助學金提供給中低收入或原住民等學生。大家千萬別錯過第二輪甄選,報名請到http://bit.ly/3IbN1bl,1月28日截止報名。

    UWCCSC 生活經驗分享

    在艷陽高招的午後抵達廈門機場,引擎聲漸弱的同時,心跳聲也逐漸增强,望向窗外,一場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旅程即將就此展開…

    入境or困境?

    8月底入境中國,為配合當地防疫政策,我一下飛機就被帶往了所謂的“盲盒旅館”,當時雖然祈禱了許久卻還是抽中了網路票選倒數幾名的防疫旅館,幸好到達旅館時防疫人員都十分的親切,還給了我們入住小禮品,讓我對於隔離的初印象并不是那麽的糟。然而,當夜幕漸漸落下,看著空蕩的房間和城市,一股不知如何形容的情緒突然涌上心頭,和媽媽通電話時眼淚便不爭氣的流了下來,一聲“再見”瞬間變得難以說出口,因爲不知道下次見面究竟會是何時…?

    “中國” — 一個對於台灣人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在我確定要來到中國讀書之後,身邊免不俗的傳來很多的聲音,儘管是在UWC這樣一座充滿國際氛圍的學校,整體來説擔心仍然大於看好。然而,旁人投來的異樣眼光和評語對我來説,在UWC Value的面前都不算什麽,因爲只有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怎麽來的?又是爲何而來?與其盲目的傾聽旁人的流言蜚語,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認識這座城市。

    初登小島

    經歷了令人挫折的隔離期之後,登上小島的感覺真的讓我仿佛來到了“世外桃園”,儘管在來之前我已經在校網看了不下幾十次的校園3D導覽,親自造訪之後,我仍深深的被整座校園的宏偉給震撼得久久不能回神。CSC的校園,如果要我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偏僻”,雖然生活機能確實不太方便,但是中國發達的“外賣軟體”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點,有什麽需要的只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基本就能送到眼前。而平時,正也是因爲這清幽的學習環境,所以使人沒什麽太多的雜念和誘惑,能好好享受學習,享受UWC life。

    UWC Study

    IBDP, 又名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如果對其稍有瞭解的讀者們應該知道,IBDP其實是一個奇妙的平衡體,無論是在課内及課外的活動,抑或是在學習科目上的安排,都讓學生能夠有很大的彈性來爲自己安排學習步調,然而,正也是因爲這樣的彈性,若是自己不夠自主,很容易就會失去掉原本平衡的生活狀態,對於一個從小在體制内讀書長大,課業學習總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我,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及生活步調,無疑是我上島之後所要面臨的一大課題。

    所幸,在UWCCSC裏,我們有很棒的教學團隊很優質的advisors,總是能夠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給予我們及時的幫助,因爲全校無論學生或老師都生活在一起,總人數也就700多人上下,所以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很親近的。加上IBDP採取自主選課及小班制,一般班級人數基本都不超過20人(甚至我的西班牙語班只有4個人><),所以老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針對個人的學習狀況來做輔導。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因爲我剛轉到難度較高的數學班,所以被數學老師叫到辦公室補前面沒上到的課,老師跟我説,無論之後遇到什麽困難都歡迎到辦公室找他算數學,直接當場把知識點學會,因爲他不希望我們還要自己花錢補習,“我自己就有能力教給你們的東西,爲什麽還要讓學生自己去花錢補習呢?” 這句話真的令我十分感動,感覺老師是真的在為學生着想的。在UWCCSC裏,老師們常常會對學生說:“You know I’ll always be here for you.” 對於尤其像我這樣在異鄉求學的學生來説,真的感覺十分溫暖,學校真的就像是“家”一樣。

    UWC Life

    在CSC,雖然今年因爲疫情,我們仍然沒有太多的“真”國際學生,感覺有點可惜,但很慶幸的是,學校依然透過很多元的活動來維持UWC value的展現,如:UWC day, color run…等,在這幾個月内,我也有幸的跟大多數的國際學生成爲了朋友,他們分別來自韓國,澳洲,玻利維亞…等。大約一個月前發生的梨泰院踩踏事故,我也和來自韓國的同學稍微聊了一下她的看法,果然對事情也有了不一樣的見解。

    在CSC這樣一所全住宿學校,宿舍生活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因爲不同於一般室友的關係,每天就連假日都生活在一起,其實彼此之間更像是家人一般,我們總是會在common room一起看電影,一起吃飯,有時也會舉行house activity,算是非常繽紛的住宿生活了!在CSC,我們共有11個house,每個house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吉祥物和代表色,以我自己來説,我被分配到的是“Bayt”,在阿拉伯語中就是“家”的意思,而我們的吉祥物是鯊魚,代表色是藍色,我們在集會會喊的口號就是:“Shark bayt ooh ha ha!”,很有趣的是,我們的Hoh常常會用“sharks”來稱呼我們,據我所知,我們house當中基本上每個人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鯊魚小物,像我有的就是一隻鯊魚娃娃,very proud of being a shark of bayt!

    逆境與挫折

    在CSC生活的這四個月來,其實我自認是過得算比較快樂的一群人了,近幾年在中國,“卷”這個形容詞相信不少人都聽過,為了能夠考進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許多人寧願“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別人”。在來到中國之前,我就不斷告訴自己,要跟自己比,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不是一昧盲目的跟別人比較,或許是已經做好了思想和心理上的準備,來到這座大多由中國學生組成的校園後,我並沒有被卷得很慘,相反地,我看著每天平均睡眠3小時的同學們,竟還覺得自己十分幸福,至少每天睡滿了7小時還可以完成該做的作業。

    但說實在的,看著別人每天熬夜然後拿著all 7的成績單,我心裡不免還是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直到我跟advisor聊過之後,他告訴我:“你要選擇當跑長途的跑者還是跑短程的衝刺者?如果沒有好的精神和健康的身體,妳還能夠好好讀書嗎?”這一番話真的點醒我了,也讓我更堅定的知道自己要找對努力的方法,認清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昨天的自己!

    而除了同儕間的學業競爭,“兩岸關係”勢必也是台灣學生一定要面對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部份,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沒有遇到過例如歧視的問題,因為我確實聽說了身邊的台灣同學在自我介紹時說了:“I’m from Taiwan”而被糾正的事情,而我的西班牙語老師也告訴我,說自己有次在教課時不過是把Taiwan和 China 同時寫在了白板上(因為當時班上有台灣學生,老師剛好要教如何用西語自我介紹),就被其他的中國學生糾正說這兩個地方不能同時出現。

    我必須說,諸如此類的問題確實會發生在CSC的校園裡,但難道只因為我們是少數來自台灣的學生,就只能默默忍受嗎?其實並非如此!為了翻轉中國學生對台灣的刻板印象,我主動在課堂上介紹台灣特有的文化,例如:注音和倉頡的使用及台灣和中國的發音及用詞差異等,大家其實都十分的有興趣,有一個同學甚至主動的跑來跟我說我的台灣口音很可愛,不但在上課的時候學我的口音說話,還叫我多教她多一點台灣用詞呢!

    結尾

    總的來説,一個學期已經結束,我在UWCCSC的1/4也已經過去了,在CSC的這4個月裏,我過的算是十分的愜意,生活在異地,有歡笑當然也有淚水,但無論經歷什麽樣的困難與低潮,我很慶幸身邊總是有如同家人一般的老師及朋友們陪我一起面對,也很慶幸我所遇到的人都還蠻善良及熱情的。雖然這一年經過疫情的衝擊,我們的生活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學校還是竭盡所能的用各種辦法在維持UWC該有的生活體系,也幸好在2022的最後終於傳來好消息,2023中國將重新開放,不但意味著防疫條件放寬,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將迎來更多的國際學生,為UWCCSC注入更加多元的文化及更加活力的學習環境。

    最後,我也想再一次的感謝給我這個難得機會的UWC Taiwan理事會及我的媽媽,也謝謝一路陪伴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同學(家人)們,在新的學期及新的一年,希望我們可以有更豐富的UWC life,一起加油吧!!!

    可能是 1 人和站立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可能是室內的圖像

    可能是 4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戶外和樹的圖像

    可能是橋樑的圖像

    可能是天空、摩天大樓和紀念碑的圖像

    Read More
  • April 英國UWC 畢業年度2024

    Published 31/12/22, by Web Editor

    聖誕快樂🎄🎅🤶🎄! 聖誕夜帶來英國UWC April的分享,祝大家節日快樂!

    在從維也納前往法國南部的火車上,嘗試著在七個小時裡,將這四個月以來複雜的情緒和豐富的體驗轉換成文字,卻發現無法用三言兩語描述這四個月以來自己的變化與體悟。回想這學期,絕對是今生最緊湊、最情緒化、又多采多姿的一段時間。

    UWC 是我從國中以來便夢寐以求的學校。第一次聽到這間學校就被它促進和平的理想、多元背景的學生、回饋社會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住。而三年後,自己終於成功申請上這間與眾不同的學校,並且抱著忐忑與興奮的心情踏上了追逐自己理想的旅程。

    在前往英國前,寫下了對自己的期許:

    「希望自己可以不忘自己前往的初衷,記得在台灣這片土地的溫暖與人們,銘記所有自己曾接受的幫助,並且保持著這一切去坦然地擁抱所有接下來的際遇」

    經過了16個小時的飛機後,馬上開始了獨一無二的UWC體驗。在前往學校的4個小時巴士上遇到了來自黎巴嫩和阿根廷的學生,和她們聊了各自的生活、文化、政治與國家。以前在新聞上看到的黎巴嫩大爆炸、阿根廷示威遊行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與敘述。

    經過一整天的長途跋涉抵達學校後,便開始為期一個禮拜,每天瘋狂15小時社交時間。

    一到學校便馬上注意到整個學校的國際化: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混血兒、一生中在多個國家居住、在不同國家的國際學校就讀、同時會講三四個語言都是非常普遍的能力。對於從小在台灣長大、爸媽也都是台灣人的我來說,如何在這些充滿色彩與國際化的學生們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變成為了我的第一個功課。

    一、心境轉變

    <自我認同與肯定>

    在這裡,每個人都有非常特殊的故事、擁有多重國籍、精彩的人生體驗、具有特別的才藝,我也時常因為這些光鮮亮麗又自信的人覺得相形失色,覺得自己很渺小、很無趣。後來讓自己稍微能夠度過心坎的方式是開始不斷地問自己:「我願意用我現在擁有經驗去換取他們那些「我羨慕」的體驗嗎?」。時常透過這樣的反思才能夠再次找回對自己的賞識和自信,並且對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感到驕傲。

    <與台灣的連結>

    以前在台灣時,時常會認為國外的教育、悠閒的生活、歷史悠久的環境、開放的價值觀與懂得享樂的文化比自己在台灣的文化好,不過這種「崇洋媚外」的既定想法也在UWC漸漸被打破。隨著生活在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校園、和外國人生活在一起的體驗中,深刻地看到了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與其說變得更加喜歡自己的文化,更接近的描述是認知到文化的差異(像是國外的個人主義vs亞洲文化的集體主義、外國的要有自信vs儒家思想的謙虛等等的),並且從中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觀、產生自己文化的自豪。「要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才會有自信」變成重要的思考模式。

    在一個所有人都不同的環境裡,對於自己身為「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也更深地刻在心裡。有時甚至覺得自己更像「台灣人」了。在中秋節時因為想家所以第一次吃了月餅,以前從來不關注國慶日的我,在這天將青天白日升到學校的旗杆上,以前從不提的佛教徒身份也被我多次搬出檯面。

    當所有身邊的人事物都不是在台灣視為「理所當然」時,所有和台灣有關聯的事物都會變得無比特殊(珍珠奶茶、米、中文、注音、水餃、小籠包、麻糬),而聽中文歌也變成一種療癒自己和與保持和台灣的連結的方式。對於台灣的認同、喜愛、思念、驕傲都在每個自我介紹中滋生,也隨著在這裡的日子變得越來越深刻。看到許多人因爲國際化的背景而產生自我認同危機,我才認知到和一片土地擁有深根蒂固的連結是一種幸福。「台灣人」成為我最深的自我認同,也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中國人的連結>

    有趣的是,來到這裡,也讓我和許多中國人產生了特殊的連結。

    第一次和中國人產生連結時是在一年級露營時(一半的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個月的月底,一起在一個週末去露營),大家在晚會時輪流用自己的語言唱屬於自己文化的音樂。和中國人一起唱著周杰倫的「稻香」時不禁打從心裡感到欣慰,同時也因為這種許久不見的強烈歸屬感哽咽了幾秒鐘。在這個所有人都擁有不同的膚色、髮色、語言、國籍、家庭背景的環境裡,會讓人更加珍惜跟自己擁有同樣文化的人們,也會讓人更感受到和同樣文化、語言、價值觀的人相處是多麼的輕鬆自在。雖然身為台灣人來到UWC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讓世界看到台灣與中國的不同,但是兩個國家的相似性依舊讓我開始視中國人為在校園中家人一樣的存在。

    除了更加認識自己的文化,也在這四個月中對於外國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跟體會。

    二、「UWC」體驗

    <人的故事>

    當初來到UWC是希望可以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聽他們的故事與理解他們的文化。這四個月裡經歷了無限個因為聽到別人的故事而讓自己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的時刻,在這裡簡單地提幾個印象較深刻的例子:

    在第一次的Peace Council(學校中由學生經營的組織,每週介紹一個跟和平相關的議題。這學期的幾個議題包括:亞美尼亞和亞賽拜然戰爭、伊朗女權抗爭、卡達世界盃人權爭議、蘇格蘭獨立、東南亞移工人權等等的)中便聽到了來自烏克蘭、葉門、黎巴嫩、阿富汗的難民們分享他們的故事,有些人必須要偷渡出國家來到英國讀書、並且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次見到家人;有些人的朋友、家人、同學都還每天活在戰火與恐懼之下;有些人是朋友中唯一有幸繼續接受教育的人。以前在冷冰冰的螢幕上的新聞,血淋淋地在我眼前被講述著。看著他們眼裡的淚光,也更讓我感受到這些世界議題和我之間的距離真的沒有那麼遙遠。看見他們一個一個堅強又抱著理想地站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也不禁對他們的韌性與勇氣感到敬佩,同時也再次警惕自己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特權與運氣。我也感到很榮幸能夠在這包容、安全又友善的環境裡遇見這些勇敢的人們,

    在品恩(台灣的二年級學姊)辦的Human Library 聽到有人從小需要幫忙種田養家、因為沒有錢買新衣買書買鞋被霸凌、因為自己的家境被人嘲笑、為了證明自己而用功讀書最後終於爭取到來這裡的機會。一個一個激勵人心又讓人心酸的故事被栩栩如生的講述著,而自己除了感到心疼外,也感受到炙熱的罪惡感正在吞噬自己。自己是生活在多麽幸福,有資源又支持自己的環境,我怎麼沒有嘗試替世界做更多事?怎麼沒有更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特權?怎麼沒有更用力地去推動讓世界變的更美好的事?怎麼還在抱怨自己的家庭不好,條件沒別人好?那天晚上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讓我不禁掉了一個小時的眼淚,同時也再次期許自己能夠開始做出更多改變世界的行動。

    同時也有聽烏蘭學生談論戰爭與創傷、庫德族的朋友用詩寫出他對於自己民族被壓迫的憤怒、了解威爾斯學生對於英格蘭的無奈、伊朗朋友對自己國家封閉的自嘲等等的,這些充滿意義又重要的話題時不時會在UWC的日常中出現。

    <有意義的計畫>

    在這間學校,關注環保和永續是一件很酷的事,而不是像在台灣是個丟臉或著會被嘲笑的堅持。學校的Sustainability Council(學校中由學生經營的組織,每週介紹一個和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這個學期的幾個議題包括:非洲的永續發展、東南亞因為氣候變遷被迫離家的人、糧食主權、殖民主義與永續發展等等)也努力在學校推動週一素食日,並且告訴大家「我們學校吃素不是因為我們喜歡,是因為我們是UWC,我們有我們的使命和理想」。這句話也讓我知道自己來到了對的地方,來到了一個有一群人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學校。

    因為希望可以持續做自己來到UWC想做的事-回饋社會-所以我也在整個學期中陸陸續續加入了許多不一樣的計畫。包括Peace Council 的house代表、Sustainability Council 的社交媒體團隊、F21 (由學生組織的組織,致力於改善月經貧窮的問題)主席、下一屆UWC Day 的組織團隊、ALIEM (替難民打造學語言的平台)的課程團隊、24 Hour race(替改善現代奴隸和人口販賣募款)的外宣團隊。雖然我們學校在下午一點就放學了,但是這些不同的企劃填滿了大部分的課外時間。時常會出現忙了一整天沒什麼時間讀書的狀況,不過在做計畫時看到這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會覺得一切的努力都很值得。

    <有趣的體驗>

    當然,UWC不單單只是做企劃、讀書、聊天而已。整個學校也充滿了青春又熱血的活動,包括:在大雨中進行house(宿舍)之間的體育比賽、在寒冷的12度下海游泳、半夜五點被學長姐挖起來做house tradition。這學期我也和同學們創造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特別坐一個半小時的火車去看電影、在Sea front(海邊)唱歌跳舞、坐車去鎮裡買冰淇淋、在難民營和小孩玩、和來自七個不同國家的人一起開始倫敦之旅(包括吃各個國家的料理、和中國學生熬夜聊政治、在廣場和陌生人跳舞、在London eye下聊理想、在China town介紹台灣食物給大家)、躺在草地上欣賞滿天的星星。

    其中一個影響我最大的活動便是11月的剃頭了。對於頭髮非常在意的我原本是完全沒有打算要踢光頭(甚至認為要剃光頭的人瘋了),沒想到在當天看到身旁的朋友一個一個快樂地把長髮剃掉後,自己也下定決心要加入他們。由於UWC真的可以算是 once in a life time的體驗,所以自己也覺得想要做一些挑戰自己的選擇。剃了光頭後對自己的不自信被迫自己重新定義自己、找到不一樣且更穩固的信心基礎。有更深刻地體會到AC或許就是一個找自己的旅程、也是重新思考想用什麼定義自己、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好機會。

    三、震驚與不適應

    <對國外文化的震驚>

    從小小的生活細節中都可以輕易地感受到文化的不同。例如:在課堂中,老師問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是每天的上課日常。還記得一開始我以為在台灣算是活躍的我應該也可以成為課堂中積極的學生,並且持續用台灣的模式(老師問問題後學生先和老師乾瞪眼3秒鐘,老師東張西望2秒鐘,我再舉手回答問題)就可以順利地進行問答環節。沒想到在這裡,老師只要一問問題大家便會踴躍地舉手和回答(都是4、5個人起跳),接著馬上就輪到下個問題了。大家都有條有理的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也不害怕自己的回答是不「標準」的答案。一開始會被大家有自信且急迫表達自己的熱情嚇到,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但過了一陣子後就習慣了這樣活躍的課堂,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國外互動式的教育模式。

    <掙扎>

    當然,如果沒有不適應和失落,就不是UWC體驗了。

    英國的UWC是一間非常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學校,學校的學生也以歐洲人居多,或著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從小在當地的國際學校長大的。對於歐美文化只有一些接觸的我常常會遇到大家聊的明星、流行樂、電影、影集、迷因、笑話我一個都沒聽過的狀況。當無法和人簡單地產生共鳴、找到相同的話題時,要融入大家就變成了需要額外花力氣去努力的負擔。有好幾個夜晚都被沒有歸屬感的焦慮與害怕留下壞印象的恐懼盤據,同時也害怕自己沒辦法做到來到UWC希望和不同人交談的目的。

    UWC真的像照妖鏡一樣把自己所有的不安全感、焦慮和渴望都顯現出來,而我也還在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負面情緒與身體的需求跟極限。在一個完全沒有家人可以依靠、沒有自己的空間可以沉澱(學校四個人一間的宿舍是完全沒有間隔的)的環境下,如何獨立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況也是一大挑戰。

    每天都不斷地在課業、社交、做計畫之間拉扯,不知道到底把重心放在哪邊未來的自己才不會感到後悔。

    看著家鄉的朋友快樂地與身旁熟悉的人度過最後的高中生活、替青春劃下美好的句點,我卻還在異國他鄉努力去融入身旁陌生的人們。

    由於巨大時差的關係,這邊的一下課就是台灣的就寢時間,所以能夠和家人朋友講話的時間少之又少。學校非常多的學生的家人都是在歐洲居住或工作,所以時不時能夠看到同學們和家人見面相擁的畫面。雖然自己能夠看到在手機上小小視窗裡的家人,但始終明白還要漫長的好幾個月後才能和他們重逢。

    在UWC當然也有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例如整個學校非常強烈的派對、喝酒文化、時常非常具有UWC Value的活動只有不到1/10的學生參加、大部分的人在學期開始一個月後就開始將自己封閉起來停止認識新的人、大家將難民的經歷當作習以為常的故事、永遠只有幾個人做事的分組報告、每個晚上宿舍水槽都會堆滿大家沒清理的碗盤、日常的對話依舊只是淺淺的對話、明明去難民營卻沒有可以實質幫助他們的方式。這些不同的挫折都讓原本對於UWC擁有非常高的期待的我感到很沮喪,也同時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失落。

    不過,慶幸的是我有幾個很好的朋友能夠聽我訴說我的不適應和掙扎、分享大家共同的經驗。時常聽了大家的感受,發現並不是只有我在經歷這樣的痛苦時才鬆了一大口氣。「有時候顯示自己的脆弱與難處反而能為身旁也在掙扎的人帶來勇氣與安心。」變成了最大的體悟之一。

    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孤單和怕無法融入的恐懼。同時也努力在每個快要失去勇氣的時刻提醒自己前往的初衷,並且期許自己不盲目的跟隨學校裡的潮流。在無限個感到難過、沮喪、無奈的時刻告訴自已:沒有現在的思鄉、孤獨、惆悵、無奈就不會有未來的自我成長和脫胎換骨。堅定地相信每次的崩潰與流淚都會造就更完整的自已。很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韌性和面對自己的情緒的技巧都被思鄉與被迫建立的勇敢給逼了出來。

    總結來說,這是個由新奇的體驗、豐富的情緒、無數的歡樂與淚水交織成的第一個學期。很期待繼續看見自己在未來的UWC時間裡的變化,期許自己有力量與韌性去面對等著我的挫折與失望,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繼續保持著初衷走下去。

    可能是 9 個人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小孩、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一或多人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Read More
  • Trista 加拿大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13/09/22, by Web Editor

    Trista在加拿大UWC的一年回顧。

    拖了快三個月,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從一開始整篇的covid體驗文,到充滿抱怨的倒垃圾文,直到現在勉強能稱得上是一篇值得分享的反思文...,雖然直至此時我也仍然沒有將第二學期所發生的一切釐清。

    第二學期雖說比第一學期長,時間卻過得比第一學期快了許多。一天一天,時間不自覺就進入尾聲很快的我回到了台灣,這樣時光飛逝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一開始變種病毒的傳播使全校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所有學生都只能待在宿舍裡上網課及用餐,也可能是為了預估分數而認真讀書。

    在學校的封鎖期間因為變種病毒的爆發,學校決定除了加拿大籍的學生可以在家裡線上學習之外,其餘的學生必須如期回到學校進行為期兩周的隔離,在這兩週裡,每天的活動空間被侷限在宿舍,早餐及午餐單要由每棟宿舍的人拿到宿舍的公共空間,唯一的放風時間便是每天被安排好的2小時戶外活動及30分鐘的晚餐時間,因此人際互動完全被限制住了,但也因此這段時間讓同一個宿舍的人關係變得無比緊密。在那段時間裡我有了到學校以來從未有過的經驗,大家一起做蛋糕、比賽、做比薩、看影片、開派對(跳舞及唱歌)、玩遊戲,甚至是有許多人在宿舍的公共空間裡一起睡覺,透過這些活動能感受到大家都為了讓宿舍的氣氛更正面而盡心盡力地籌畫、合作、分享...,或許大家都把宿舍當自己的家了(希望明年的我也可以收穫這樣的感覺)。

    再者,學校每年都有三個文化分享日 ,而下學期便輪到MESACANA (MA=middle east中東, SA=south asia南亞, CA=central asia中亞, NA=north africa北非) 但因為確診的原因,我無法到場參加這項活動,心理屬實是失望的,因為文化分享日是一個專屬於UWC的獨特日子,當天會有不同的國家的同儕舉辦有關社會議題的工作坊或是文化體驗工作坊,大家也會做自己國家的特色食物,並在當天的晚上舉行一場小型演唱會。在那場表演中,幾乎每個國家都會有代表性的文化表演,有些是傳統舞蹈,有些是音樂,不管是哪種表演,全校只要有興趣的同學幾乎都能報名參加。

    除此之外,因為今年是我們第一次拿到預估分數,大部分的人花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讀書,學校的老師雖然不會給學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常常會叫學生放輕鬆,但還是有許多人因為壓力大而有心理健康的問題,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能收獲到幫助。雖然國際文憑對大多數人都是困難及不熟悉的,但學校裡的同儕會設立群組互相學習,有些學生犧牲自己的時間去教導他人自己熟悉的科目,也會有老師在課後開設額外課程並回答學生的問題,因此在學校如果積極主動學習,就可以獲得很好的資源。

    IB這個課程給了我許多不一樣的知識,TOK(知識理論課)讓我開始培養出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我不再一味地接受知識,而是會將資訊重整並思考可信度。 經濟讓我第一次能將理論與社會新聞及趨勢連結並用現有的知識去解釋現象....。UWC的生活對我而言也許並不完美,因為我必須應付太多太多的事,並且並不是所有的事我都能應付自如,我也知道第二年我將會面臨更大更難的挑戰,以及更繁忙的生活,但我相信學習處理這些事情變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Read More
  • Sonya 香港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13/09/22, by Web Editor

    Sonya細膩的文筆訴說過去一年在香港UWC的精彩經歷和成長。

    今年暑假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在香港過得好嗎?老實說,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要怎麼將一年的酸甜苦辣,茁壯成長濃縮在僅僅一個字中呢?回到台灣,熟悉的街道與親友讓UWC的一切彷彿似個夢境,最精彩的夢境…

    那是個平靜的夏日~我拖著行李,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得走進桃園機場,忍不住回頭望向揮著手的家人,他們也忍著淚。十六歲,青春,我選擇了不一樣的青春。坐在登機門,離夢想中的香港LPCUWC僅僅一個多小時的距離,突然襲來的真實感卻讓我一陣呆滯。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三週獨自一人的飯店隔離。再接著,是九個月的未知。即便兩地只隔了一道狹窄的海峽,疫情下嚴格的禁令讓家成了最遙遠的地方。但如果時光能倒帶,我希望能告訴那個穿著UWC帽T, 在空蕩蕩的桃園機場中大步走著的女孩,別擔心,繼續向前跨,未來會很好。

    別擔心,你會充滿溫暖。和250個來自80國家的學生共處,最初校園顯得很遼闊又陌生。第一週到食堂用餐時,完全是美國高中影集中拿著餐盤環顧四周,尋找看起來最友善的一桌,那種興奮又尷尬的體驗。但逐漸的,在說了幾百遍⎾大家好!⏌之後,你會找到一群最熱情也最貼心的朋友。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們會成為你的基石。你會和中國的Sophia看嘔心瀝血的陸劇,又在夜晚的街道唱小幸運壯膽 ; 你會和約旦的Hamzeh在頂樓談政治,因中東和美國的關係一次次激辯再以oreo餅乾和好 ;你會和俄羅斯室友Yasmina聊家鄉,聽著他身為蒙古族人在莫斯科上學的故事 ;你會和愛爾蘭的Isabel到市區逛逛,看他對亞洲大城的一切感到驚奇;你會和巴勒斯坦的Ghazal和海地的Marly 一同跳舞,在節奏和韻律中找到共同的語言;你會和巴基斯坦的Saahifa和印度的Deeya喝香料拉茶,再回宿舍靜靜得談心;你會和牙買加的Justin在海邊散步,在海風中談著天南地北的文化,家庭,童年與夢想。而在這一切中,你會明白無論種族,膚色,宗教,政治的差異,你們都是孩子,離鄉背井來築夢的孩子。你們會一起歡笑,偶爾也會抱成一團哭著想家。但因為有彼此,LPC的日子總是充滿溫暖。我真心感謝這群人,讓LPC,讓這729萬人的城市成為第二個家。

    別擔心,你會迎接成長。當然,並非是純純成績單能顯示的,但突然,你會發現自己也能買菜洗衣,搭地鐵打疫苗,包餃子煮年夜飯,甚至用零用錢買小型聖誕樹過節。有時拿了購物袋到賣場買特價水果時才發現,咦,我好像長大了不少。即使懷念家人的呵護,也為自己成長感到驕傲。離鄉會催促你獨立,除了打理生活更重要的是磨練心理。⎾勇氣,堅強,任性⏌這些空泛的詞頓時都有了意義。對家的思念,也從當初一種刺骨的痛化為一種濃濃的牽掛。想念是不變的,但既然決心跨出去了,就要勇敢得長大。除了生活,學業與活動也是如此。面對新的課綱,起初難免有些不適應,但在國際政治課談論中聽烏克蘭同學談論戰後的動盪,在經濟課聽烏干達同學抱怨中國強行買下的機場,在中文課和中港台三地的夥伴分享《台北人 》的篇章,你哪裡才能得到的機會呢?今年暑假在趕作文時,老師更鼓勵我們訪問周遭的同學。在政治議題上我問了位住在隔壁卻從未長久交談過的緬甸同學。原來,他的家人和羅興亞難民有親身抗爭的經歷,而他,就是在國家內亂中長大的孩子。我相當驚訝,更決心要在僅剩的一年好好認識校園中每位同學,聆聽他們的故事。除了課內的收穫,LPC的課外活動也會給予你前所未有的驚喜。這裡沒有體育課,但有舞龍舞獅和海洋深潛隊 ; 沒有豪華晚宴,但有各州學生輪流舉辦的文化晚會 ; 沒有高級的宿舍,但頂樓有一片山海環繞的平台。在這,有時會忘了自己是高中生,更忘了這是所校園。有時候,LPC很像一個濃縮的世界,座落在一塊小小的世外桃源。

    記得小時候我總愛玩地球儀,用手指滑過高山與海洋,細數著每個國家。那時的我知道世界很廣,但直到到了UWC,我才體會到那寬廣而多元的世界有多麽美。UWC並不是哈佛直升班,也絕不是個貴族學校,但它有種令人著迷的魅力。在這的體悟,困境與最終的成長,都是我最珍貴的養分。我感謝家人的支持和犧牲,讓我有勇氣追逐不一樣的路。感謝台灣理事會的信任,給我機會畫夢想回現實。感謝所有親朋好友,一直的關懷提醒著我要謹記台灣的根。也感謝十六歲在桃園機場的自己,踏出了那一步。

    你問,我在香港過得好嗎?

    挺好的~有驚奇歡喜與幸福,也有脆弱孤單與沮喪。但還有一年等著,好不好,都要繼續向前。

    歡迎大家瀏覽Sonya的博客 https://sonyaking0310.wixsite.com/my-site

    Read More
  • 恩頌 亞美尼亞UWC 畢業年度2022

    Published 13/09/22, by Web Editor

    今年剛從亞美尼亞UWC畢業的恩頌帶來一篇發人深省的回顧。

    這是一篇編輯時間近三個月的回顧。

    在第四學期返回校園的巴士上,心中還想著寒假獨自去 Garni 的旅程,而現在已經度過了暑假在青旅的時光,回到了台灣,甚至是已經到了美國。

    在這反思過去的現在,儘管看了過去自己記下的文字,仍感覺這是最靠近現在卻也虛幻的一個學期。腦中只有許多的片刻,有些部分消失了。在這學期中,似乎可以看見自己生命的轉變,卻無法看清成長的路徑。

    Regional evening 的練習、半夜書桌前的 LaTeX、大學的錄取/拒絕信、因雕塑而看見的墓園、在大雪中吃冰、成熟大人的蛋糕、宿舍窗台上碼的字、《醜奴兒》和床單、唸了一年半的茶葉蛋、對數學詳解的困惑、草皮上的自學中文和莫名其妙的環境科學、安溥演唱會的靴腿配上撲克、半夜的寂靜和 ms4 的星空、無數的對話和擁抱。

    寫到這邊突然想起安溥演唱會逐字稿中的「人生不是破碎的,而是非常瑣碎的。」被記住的都是那些生活的片段,而正是那些瑣碎組成了人生。在生命與生命的碰撞間,我們逐漸成人。

    [看見人]

    在某個拖延症發作的半夜,突然心血來潮點開了已經聽過的 podcast,那是記者劉致昕和百靈果的訪談。在談論新疆的部分時,他說:「看見人吧。就是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看不到人,就是真正的人。」而在數天後的下午,這句話浮現在我和同學間的對話間。爾後這句話默默地陪著我走到了現在。

    雖然這句話的語境有其特殊性,但這句話本身仍跳脫語境並不斷提醒著我要看見個人,要意識到自己放在他人身上的理所當然。縱使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標籤快速地看見一些什麼,但人先是個體,才是群體。在標籤下,個人仍有自己的獨特性。

    在那些無心的疑問後,得到那些真誠而震動人心的答案。在看到他人的閱讀紀錄後,意識到我們觀看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角度。這一切都是幸運的。謝謝那些敞開和真誠。

    在離別的擁抱中或許有淚水,但那些溫暖始終都在。

    [看見傷]

    在大屠殺紀念週 (Holocaust memorial focus week) 中有幸聽見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聲音。那是同學的奶奶,她用著自己的生命去述說那段歷史,但與此同時她的記憶也逐漸衰退,那些細節漸漸的被遺忘,甚至有些重要的事件是要她的家人提醒,她才想到要和我們分享的。縱使如此,她還是充滿笑容地與我們分享她的生命經驗。但那微笑背後,是經歷了多少路程,我們無從得知。

    「不要忘記,要記得。」忘了出自何處,但這是一句我不斷告訴自己的話。

    這世界有太多的傷是我們需要記得的。

    在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博物館 (Armenian Genocide Museum) 中看見那些被標記的面孔和那些背後的故事。看到那部黑白默片(《強奪亞美尼亞》Ravished Armenia)的震驚,在那寂靜的場合意識到有些震動、疼痛是不需要聲音的。在那些照片中,想起在勿忘我週 (forget me not focus week) 中,同學提及那些被隱去的姓氏,進而被遺忘的過去,才意識到名字不僅僅是名字,更是承載歷史、故事的載體。名字是很有力量的。

    最終在不同的悲劇中看見世界真的是一樣的。

    「如果流動的人群才是常態,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社會、文化、國族與認同?」

    這個問題是「有關人類學」中的文章〈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的結尾中所提出的問題。它好像總結了這兩年不斷探問自己的問題,當看見他人的故事、歷史、多元背景的認同,這一切的一切挑戰了我對於自身的認知,所有事情的邊界都變得模糊了,但那些邊界應該模糊嗎?我不知道。雖然至今沒有答案,也或許這問題從來就沒有答案。

    聽到來自納卡地區的同學談著他們對於亞美尼亞的認同,而那樣的認同對他們而言是那麼理所當然。民族自決這個字眼在那場分享中不斷迴盪。

    在這兩年中看見不同的認同,也在拋光自己的認同。當把距離拉開,好像更可以意識到台灣之於我這件事。

    在意外和老師交談的過程中,發覺自己對他人認同的理所當然,而忽略了每個國家內部那些不向外人道的差異。在那清晰的框架下,忽略了每個人仍有不同的故事。在他的說明中,意識到所有事情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看見了在同一個認同下的不同。

    [看見光]

    縱使同學總吐槽在亞美尼亞看修道院,看到最後都一模一樣,根本了無新意,但對我來說去修道院或是教堂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感受著每間建築的不同的氣味和光線,成了一件我特別喜愛的事情。

    在這兩年間意識到自己好喜歡光,好喜歡光作為一個意象這件事。那些是意識到自己是被許多人接住的那些時刻。

    「對自己的人生要再更有信心一點啊。」

    在這兩年間被好多人說了類似的話,但到了最後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持續了兩年的主題,直到大學選校前夕也才意識到這或許是自己最需要記著的一件事。

    謝謝那些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時所得到的信任。

    在那些日常中,改變逐漸地發生了。不僅僅是 UWC 作為一間學校所帶來知識上的學習,更是那些作為一個人如何面對社會、環境到群體乃至於個人的事。而能將之視為日常本身就是一種幸運。縱使在生活的當下都在質問自己「一個為何至此的原因」,好在現在看來一切都是感謝。

    շնորհակալություն (shnorakalutyun) 謝謝這塊充滿故事的土地和那些可愛的人們。

    謝謝因遠方而看見的星辰和人,那些遇見終歸是幸運的,回到最後都是何德何能。

    「祝你的生命中開滿花。」

    這是這學期四月的假期中跟著學校去 Byurakan,那些奶奶們跟我們說過最多次的一句話。謝謝那些無私的祝福。

    謝謝這一路上的人、事、物,謝謝這一切。謝謝。

    You are here to be light.

    Read More
  • Sabinna 英國 UWC 畢業年度2022

    Published 13/09/22, by Web Editor

    數月前從英國UWC畢業的Sabinna總結她在UWC兩年的精彩時光。

    我畢業了。

    一個月前,我和36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和學弟妹在城堡的光影下道別。

    兩個月前,我坐在體育館裡臨時架設的桌子前,和其他政治課同學們振筆寫著IB大考申論題目。

    三個月前,我和其他三位東亞學生leaders籌辦了近一年的東亞文化晚會搬上了舞台。

    六個月前,我最後一次以學生的身分回到學校。

    一年前,我和同學們在台下看著學長姐們畢業。

    兩年前,我拖著兩隻沈重的行李,頭也不回的踏上這趟旅程。

    好像從我踏出第一步開始,我就不斷的在失去時間。每看一次夕陽,就少一次在城堡的午餐。每過一個節日,就少了和朋友相處的機會。每放一次假,UWC就又少了一點點。空氣裡的躁動一再的提醒我身邊的事物並非永恆,而我在過去兩年所習慣的一切也將要隨著夏天的到來而改變。

    大考前夕,理應為了考試而緊張的大家卻因為要畢業了而沒有心思擔憂考試。我也一樣。我看著熟悉的房舍、草原、城堡,羊群仍然故我,太陽依舊任性,浪頭還是高漲。我在這裡停留的時間太短,卻也剛好夠激起屬於我的浪花。

    我的母校師大附中很喜歡在畢業時引用詩人羅智成所說的:「原先只是一所中學,最後卻成為故鄉。」我想這用來形容AC也不為過。而這句話同時也呼應了威爾斯文裡的一詞”hiraeth”,英文無法直接翻譯,大意就是無法回到的故鄉、不再屬於自己的家、或是已不再存在的地方。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在某個晴朗的午後、躺在某間宿舍的床上,請刺青師朋友幫我們把這個詞刺在了手上,為的就是不忘了彼此、和此刻屬於我們的這裡。

    我想我是很幸運的,這輩子沒有一件事是做第一次就成功。因為這樣,面對挫折如我來說就是日常,失敗了不等於我就失去了價值,也不代表我所相信的世界會因此瓦解。考試成績不好就內省、社交不要感到挫折、生活不順學會改變。這是我給自己的約定。我身邊的人最常問我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兼顧學業、社交、睡眠,如何參加學校大大小小的活動,如何認識各式各樣的人而不怕被拒絕,如何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為那樣閃閃發光的人。

    事實是,我真的不知道。

    我發誓過,來到UWC,我要讓每天的日出令人興奮、日落令人留戀、就連雨天也充滿驚喜。所以我把我的世界妝點成我喜歡的樣子,即使再累我也能笑著走完。也許是這樣子的動力,讓我無意間也成為了那種因為熱情而發亮的人。我每天堅持用中文寫日記,把當天的快樂留在紙上、悲傷隨夜晚放掉。不知不覺就這樣寫了快七百篇。這兩年的生活充實,我也無悔了。

    現在的我在從維也納通往布達佩斯的火車上。我和朋友們半開玩笑計劃的畢業旅行真的成行了。在多瑙河畔騎著腳踏車、葡萄酒園裡的午餐、土耳其浴場的桑拿,朋友如當地嚮導般帶著我們在小巷和小吃店間穿梭著。這是UWC給我最好的畢業禮物,一輩子的回憶,和能一起闖天下的朋友。

    最後,我想引用某個在維也納的山坡上看星星的夜晚,我和朋友們的對話。

    「如果有來世,希望能再與你們共度這兩年。」

    「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存在,我希望每個宇宙的我們都能在這裡相遇。」

    Read More
  • Tanya 哥斯大黎加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13/09/22, by Web Editor

    Tanya 在哥斯大黎加UWC的一年回顧。

    我終於終於,即將成為UWC的二年級,我也終於終於,在開學之際體會停滯後的成長痛。

    在UWC的兩年,我一直在尋找內在與外在的平衡,學習和自己超級敏感,放不下的感受相處。第四個學期,我已經足夠熟悉UWC與課業的節奏,能夠在課堂裡自在表達,擁有一群給我安全感的朋友,能夠傾訴煩惱的老師們,知道放學後去哪裡買冰淇淋盪鞦韆。一切的一切都很美好,都是我初踏入UWC時最嚮往的狀態。除了自己的完美主義。無意識的完美主義讓我常常把自己逼到絕境,在半夜無法完成作業時崩潰,好幾次放棄、缺交。我討厭這樣的自己,卻又不知道怎麼跨過那道「我不夠好」的心坎。

    曾經有很多人對我說過,你的敏感與完美,應該無違和走上藝術這條路啊!但我在回台灣休息、創作的兩個月中發現—對一名藝術家來說,追求完美是天性,學習擁抱不完美,才是一輩子的功課。

    暑假回家時,我在兩廳院參加了為期一週的舞蹈劇場工作坊。其中「自由步」,編舞者引導我們由一個部位出發,探索可能的路徑。「為難你自己」,我們接收指引,「不夠為難」「再為難一點」。至此,你會以為藝術確實只是一件為難身心的工作。隨著舞蹈的時間拉長,我們開始覺得累、喘,休息的渴望逐漸強烈。我們在為難自己與放過自己之間游移,終於,「停」。「一開始很好看,然後慢慢的專注不見了,表演者不見了,你們看起來很無聊。」很無聊,怎麼辦?可是我真的沒有力氣了。「越累,越要誠懇。你可以把動作放小,可是專注更多。」然後我們又開始無數次練習。原來,休息是有方法,有招式的。原來一支好看的舞,是有為難,有休息;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組成的。

    回到生活裡,我開始思考,完美主義沒有錯。但完美的定義不該是不斷為難自己,而是讓整體維持恆定的品質。而因為我們的身心、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聰明的休息,如何事半功倍,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如果能夠回到上學期末,我想告訴自己,不要那麼糾結於第一段落的第一個句子;和老師求救不是示弱,是負責;接受自己永遠不會是完美的,不完美讓我們成為真實且有趣的人。過去的雖然已無法改變,但我想帶著這些很珍貴的發現與成長,好好享受在UWC的最後一年。

    或許乍看很像對於兩廳院的反思,但我相信是這些年在UWC的刺激、養分與內化,讓我能在此時此刻,天時地利人和,有幸體會這樣的成長痛。謝謝所有陪伴我,接住我,引領我的人們,請原諒我遲來的解剖自己紀錄書。

    我要回去哥斯大黎加了!這是我第一次真心滿懷期待,準備開學。我想我已經充飽電,願意面對所有到來的挑戰;完美,與不完美的自己。

    Read More
  • Jill 加拿大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8/08/22, by Web Editor

    Jill在加拿大UWC的一年回顧。UWC2023年度甄選開始了!申請書可在此下載https://www.facebook.com/899543320115902/posts/7623792637690903/?d=n。歡迎大家參加8/21線上說明會, 報名請到https://forms.gle/z33RNpVA34iLd8EYA。

    在加拿大UWC的這九個月真的過得很快,快到我在回台灣前夕,都能在腦海裡清晰的建構出新竹街景的樣子,在隔離時再次喝到迷可夏的時候,感覺好像我真的沒有離開很久。但總是在認真回想起去年的自己時,發現現在的自己和去年有多不一樣,多了很多過去的我無從想像的經驗。

    第二學期回到學校後,春天慢慢的到來吹散了冬天因為日照太短而有的憂鬱,突然就非常感謝學校美好的天氣,以及燦爛的自然風光,讓第二學期就算壓力更大,有更多事需要被完成,卻還是有一種漸入佳境的感覺。學期初一開始漫長的隔離生活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活動範圍以及資源下取樂,例如每天在房間做Youtube上的健身影片,突然有人敲門進來然後因為看清楚我們在幹嘛就傻眼的表情真的很好笑。又或是一起去學校餐廳 要食材,然後煮出一鍋鍋長得像冒泡泡的巫婆藥水,但其實味道很不錯的湯。所以就算只能見到住在同一個宿舍的人,也完全沒有出校園或訂外送的機會,但這次隔離卻讓大家變得越來越緊密。也讓我更感謝我的室友,在隔離期間我們基本上是24小時都待在一起,是彼此真正意義上的家人,感謝我們對彼此的尊重與包容,讓我們在上不同線上課並需要發言時能夠和平相處,以及我們都願意撥出一些時間和對方相處,做好玩的事,或是陪我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我想和室友相處真的是UWC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遇到這麼這麼好的室友真的是我上輩子燒了八百年的香XD

    解除隔離後我們就迎來今年最後一個regional day (文化分享日),這次是由來自MESACANA(MA=middle east中東, SA=south asia南亞, CA=central asia中亞, NA=north africa北非)的同學主辦。這次的文化分享日真的讓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吃的小吃,放的音樂,餐廳布置,到一整天的氣氛。

    MESACANA文化分享日為學校帶來已經很久沒有過的熱鬧歡樂,這天大家又唱又跳讓我感受到了單純的喜悅,大家都是UWC的一份子的喜悅。因為有UWC我們才能在這個青澀的17 18 19歲提前看過這個世界,體驗過原本要到那個國家去才能體驗到的東西和文化和人,若是平常可能要等我賺了好幾年錢才能經歷到吧,少說也要快30歲才可以,不禁讓我更感謝能處在這個環境,也更有我是UWC的一份子的感覺。

    MESACANA文化分享日最後的表演我覺得也真的只有UWC能把很沉重讓我聽到哭的演說跟其他熱鬧歡樂非常有活力的舞放在一起,個個節目切換間還完全不尷尬,大家都不會滯留在前一個節目,都心胸開闊的對切換保持彈性態度。MESACANA 讓我感覺他們真的很以自己背後的文化驕傲,他們就是單純地做自己,完全沒有把文化商業化或要討好別的文化的人的感覺,他們就很奔放的沉浸在自己文化歡快有節奏感的快樂中,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他們不會覺得觀眾看到這個就應該是什麼感覺,有個正確答案。MESACANA就是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各個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快樂,例如跳舞時有些人倚在欄杆吃夜市的食物笑著看也很開心,他們就只是純粹的展現自己文化中他們喜歡享受想分享得東西,讓大家感受到他們的心情他們的愛。被他們這種氣氛感染,讓我很想也成為MESACANA 地區的一部分,或是向他們的處事態度學習。

    總結來說,我有點難過這一年的時間真的過得太快,希望我能把第一年沒做到的事,通通塞到第二年裡,活好活滿!

    Read More
  • Sienna 德國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4/08/22, by Web Editor

    迷惘是很多學生會遇到的人生課題,也是所有UWC學生都會上的第一課。

    Sienna是我們去年選拔上的學生,她有著臺灣和韓國的成長背景。讓我們來讀讀在德國UWC一年後,Sienna是如何面對在UWC的迷惘。

    全文連結: https://reurl.cc/nOo34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