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Page 1

Showing items for tag UWC Changshu in China

  • Vic 中國校區 畢業年度2026

    Published 30/04/25, by Web Editor

    UWCCSC Term1 reflection-啟登啦

    從更高處啟登

    自收到第一封來自中國常熟UWC的第一封郵件起,我好像不怎麼為出國念書這件事感到緊張,或許是本該佔據腦袋的期待和顧慮已被臺灣山林完全覆蓋。機艙的安全帶指示燈熄滅,儘管我不怎麼喜歡雪山 — — 「啊,高過聖母峰了。」這句話還是浮出了心頭。看著背包繡著的TAIWAN字樣和上面的百步蛇紋,我愈發緊張起來。出門前才發現的orientation week(新生訓練週)行程表截圖是我此刻的離線地圖,沒計劃過的那種,裏頭根本看不懂的活動還有測驗讓我徹徹底底慌了。與一路的緊張相伴後,到了校門,一大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揮舞著五顏六色的旗幟,然後…

    「Which house?」

    「Me..raki(?」

    「MERAAKIIIIII!!!」

    再下一幀,我和我的行李就被護送到宿舍門口。我的房間在六樓,門後是窗外的陽光映著幾個陌生行李箱的影子,湊近點看還有湖面的波光反射,也是在這個瞬間我對這所學校的期待來了,遲來了。

    第一天到宿舍的時候。

    我是誰,我在哪

    剛開始的兩三周,在這個宣稱多樣、包容的社群裡,每個新生都充滿交友的動力,或者說這段時間找人開啟話題沒有隔閡,畢竟還沒有小圈圈形成。這段時間認識了一些有趣的人,跑了趴踢,參加很多jam sessions,在UWC day舉辦了工作坊,和朋友們打撞球、看電影、打水漂,還遇到了創校以來最強的颱風。颱風幫學校帶來暫時的瀑布、溪流(很好玩),但三棟學生宿舍也都大漏水,還正逢中秋假日期間,很多人都不在校,包括我三個中國室友都回家了。接到漏水通知後馬上衝回房間,看見一個陌生人提著水桶走出我的房門,上前詢問才知道這位來自黎巴嫩的同學跑了整棟宿舍樓幫大家清理漏水,我也馬上加入這行列,捐獻出我三條毛巾當抹布,與另一位來自奈及利亞同學處理了很多泡水的電線和濕透的走廊,累壞了。

    剛開始一個月內認識了好多新朋友、也沈浸在新奇的課堂裡,儘管英文並不是特別流利,但這裡的一切讓我沒那麼懼怕開口,生活似乎都在變好。

    但也在覺得事情都在變好的時候,第一份生物實驗作業的2分和一句老師的評語還是重創了我(滿分是7分),其他科也一樣,來自體制內私立高中的我,在以前的班上屬於比較能言善道的學生,但在UWC這菁英聚集的環境我的每一個課堂報告卻顯得單薄無力。加上常常因為在課堂或會議上不輕易將還未完整的意見分享或是習慣將機會「讓」給別人而責怪自己的無用。這份一點一點累積起的自卑感讓我瘋狂尋找更多更多課外的項目加入,可是越來越忙的生活並沒有讓自己得到解放,反而有點分身乏術,顧不到每個項目導致自己的無力感行成惡性循環。

    更讓我感受到自己的無力是我在「怕事」,我們宿舍新接受的house challenge 蒐集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翻譯同一句話,聽到的當下我就在群組裡自告奮勇地喊出「I can do taiwanese!!」。影片出來時,中華民國國旗就這樣與我同框地被丟在微信群組裡,下面還有一群中國同學樂乎乎地討論著。不知道是前陣子有臺灣同學發文被中國同學威脅檢舉,全校大合照的臺灣地圖被p掉,還是UWC day的影片裡臺灣人的畫面被學校整段剪掉,這些都好像在暗示著這樣很危險,尤其要公開在媒體上時,畢竟學校對臺灣的一切都極其敏感,連地圖都要修掉。於是我主動要求能否幫我把國旗從影片去掉,負責剪輯的是一個來自波蘭的同學,她以爲冒犯到我了便不停道歉,我向她解釋過後她也表示理解,但那一刻我內心深處其實是掙扎跟懷疑的,雖然來中國常熟UWC之前就早已認知到可能會發生類似的事,但即使刺耳或想反駁,我也能做到聆聽與我不一樣甚至對立的聲音,也算是「怕事」在UWC帶給我的一項收穫。

    左上:我們以sustainability council名義辦的工作坊 、中上&左下:UWC day 與朋友合照、右:乖乖傳教成功嘿嘿、中下:和朋友在grass circle 赤腳玩排球、下:生物兩分作業的評語。

    UWC day 和臺灣人合照。

    蚊蟲與狗屎救贖

    在UWC的生活也會有很多很多覺得被一句話或一個場景救贖的瞬間。

    像是某一個週五吃午餐時,朋友們揪我隔天騎車去上海,但完全沒有計畫,只知道我們凌晨會從學校出發,然後會帶著一塊布和幾條繩子,當作我們那晚的家。隔天的下午,我們真的在上海某條熱鬧小巷裡的公廁解放。公廁旁,一位阿姨扲著一袋袋水果和蔬菜,盯著四個肩負大背包、頭頂安全帽的少年,操著華東口音,反覆說了幾遍:「兩個中國人?」 。四人裡唯一聽得懂中文的我也聽了四五次才理解,但我沒辦法思考,太累了,臉上只浮現臺灣人招牌的尷尬卻又不失禮貌的微笑,點了點頭便離開了。上完廁所後四人踩著車在上海市區尋找著營地,其中一個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朋友問了我那位阿姨剛剛說了什麼,我告訴了他,但聽了我的回覆後,便低下聲「You should have kept your identity, bro」 。

    在負一度的夜裡選擇一個隨機路邊搭營,又冷又累的直接睡死到隔天才發現我們扎營在一大堆狗屎上方,我們一邊崩潰一邊清理著那塊布但還是覺得荒謬地大笑了起來,回程的整路都在開有關屎的玩笑。

    或是和一群臺灣朋友在晚餐後找一間空的音樂教室接上筆電開始大唱臺灣ktv 、下課衝向攀岩牆抱石、night check 後在蘇州冬天的操場上與朋友裸腳間歇跑、與housemate 的徹夜長談、24小時電影創作挑戰、又或是自己跑到湖邊做作業,天暗了就找棵樹掛上露營燈繼續做。有時候也會和來自鄭州的朋友一起去湖邊,我搭天幕,他拿吉他和口琴,我們都會多備幾把椅子,招攬路過的同學加入,一樣天黑了就掛燈、煮烏龍奶茶,但人群總是會吸引億大堆湖邊灌叢裡的蚊子過來。天幕下的一群人,有人編曲,有人寫文章,有人看書,也有人準備鄰近的考試。那把木吉他總會彈著李志的廣場,也常會讓我想起在食堂被他大罵的那句「你就應該為自己覺得正確的事發聲,怎麼會輪到我來教你?」。

    左上:朋友披著巴勒斯坦的國旗(結論是蘇州麵館的老闆們都分不清楚巴勒斯坦跟巴基斯坦)、右上:朋友們在上海路邊遇到老鄉停下車來聊了一陣子、左下:UWCCSC反光背心+用僅會的三個中文單詞想搭便車的朋友(他沒搭到)、右下:我在湖邊趕作業。

    左上:黃金週假日跟著朋友回四川,煮台式三杯雞和四川抄手吃(九層塔超難買)、右上:自己跑到湖邊寫作業、下:和同學同一天生日 慶祝一下。

    離世界更近

    在FP(foundation programme) year裡,有一門獨有的必修課peace and sustainability(和平與永續發展),第一堂課來自紐西蘭的老師用毛利語自我介紹,嚮往原民自然智慧的我一下課就跑去找老師聊天,也剛好有談到兩地的一些政策和生態「We are colonizers, but I wish I wasn’t 」,這是他的話,但和我的想法一模一樣。不過流的血不妨礙我們熱衷生態、學習傳統的自然智慧!

    當然課餘時間也會與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朋友們分享各自在自己家鄉拍攝的街景、方言、分享喜歡的歌還有電影,當然也有很多故事。其中,台灣腔和黎巴嫩的阿拉伯語一樣都會被其他說著同樣語言的人們覺得「嗲」,飽受模仿的我們就找到了知音一樣。還記得有一天由亞美尼亞同學們主持的GIF(global issue forum)提及被人們忽視或被政府刻意蒙蔽的議題後,我在grass circle遇到他,天是灰的,學校隔壁的言里村又和以往一樣在白天放煙火,但震撼的是他在煙火聲之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每次他聽見這個煙火聲都會跑到窗戶檢查是不是有飛彈,這是我第一次覺得這個世界好像沒那麼事不關己。類似的還有來自巴勒斯坦的同學在喝水喝到一半時,突然很感傷地說我之前和家人都喝坦克車裡的水,又恢復笑容,當時我說不出半句話,而且一輩子都忘不掉這畫面。

    來UWC後,發現人們的生活非常不一樣,但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他人無法承受和輕易揭開的傷疤,這幾個例子只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事,其他很多數也數不清。

    左上:和朋友下山回學校招車中、右上:FP project week 來自比利時和新加坡的朋友爬到堡壘上吃午餐、左下:中文課、右下:和advisory group 一起煮茶葉蛋參加慈善市集。

    現實在這裡壓迫理想,但有些人讓理想翻過出現實的高牆之外

    與前輩們在reflection中反覆提及的一樣,UWC並不是烏托邦,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待解決的問題小到生活習慣的差異、學校制度,大到各種全球議題都可以靠學生解決。

    舉個身邊的例子吧,我advisory group 裡一位來自越南的同學曾和我在社團博覽會前後和我說過他想加入bird conservation 社團,但這個社團只用中文溝通。然而我必須說,在這所學校裡,只會抱怨體制或現況而不邁出自己那一步或甚至阻饒別人前進的學生會過的很辛苦,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這所學校裡做什麼,也改變不了什麼。

    希望我能邁出自己的那一步,這學期太多怯步,只空有理想,太多項目都胎死腹中。那位來自鄭州的朋友甚至還評論過我房間是一個想法打火石,能聚集很多人、擦出很多想法,但沒有火絨能延續柴火。後來我仔細思考了一番,在校的四個月裡,唯一能稱的上「改變」的可能只有在sustainability council 和其他core team成員向學校提出處理食堂廚餘的堆肥方案 ,還有更多更多問題有機會被解決!期許自己未來可以做到為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做出行動與發聲。

    相較於這些屬於外在的「改變」,來到UWC更多的是內在層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是養分。布農族歌手Tulbus Mangququ曾說過:「很多大家都講分工合作,但Bunun不是,是先動。動,然後自然而然,理解你的位置在哪裡。」我在UWC得到的養分會化成這種動力,透過屬於臺灣的模式,找到自己、回歸社會、最後滋養大地。

    朋友做的一堵牆,可以自由發表意見。

    - 01.05.2025 皓

    Read More
  • Eason 中國校區 畢業年度2026

    Published 30/04/25, by Web Editor

    UWCCSC 第一學期回顧

    今天是2024.12.21,我正坐在浦東機場第37登機門前的長椅上等著兩小時後飛回臺灣度過聖誕假,耳機裡聽的是滅火器的《長途夜車》。甫結束在CSC的第一學期,帶來的感受包含而不僅限衝擊、疲累、興奮而又刻骨銘心,為此嘗試在本文以雜亂無章的文字試著記錄下自己層層堆疊的思緒,奈何文筆一向不佳請多見諒!

    CSC的校園坐落在昆承湖畔,於我來說踏入CSC彷如是從臺灣這座大島登上了一座很不一樣的小島,一座由100多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無數語言、想法、立場交織而成的島嶼。我喜歡在鄰近深夜時去往湖邊的橋上仰望群星;在週末早晨給自己泡杯冰美式,這讓我感覺自己活著而又煥然一新。我愛這所學校的人們(多數啦),他們永遠熱情而又充滿活力,和他們small talk後能讓我早已疲憊的身心靈充滿電,而更有動力做事或至少能醒著不要一直莫名其妙睡著^^。

    會和Eunice拿著手機一顆一顆比對星星名字的夜空

    講到一直睡著,不得不稱讚一下宿舍的床真的蠻好睡的,常常下午一點吃完午餐之後想說小睡半小時結果醒來已經五點,根本精神時光屋⋯⋯


    在CSC求學說實話挺累,或更精確的是IB體制真的不好讀,數不盡的essay, presentation, research study, lab report, major assessment一直追著這裡的每一個人跑,大概十一月開始到十二月中多數人都一臉死樣(這我)。我常常跟朋友形容在這裡讀書很像在臺灣拼繁星,因為幾乎所有東西都會採計在term grade裡面所以每一項作業、考試都很重要,此外還有社團、表演等等各種大小活動要兼顧,睡眠、社交、學業這三個重要課題只能三擇二,很明顯我常放掉睡眠因為我都三點多睡八點多起床,黑眼圈超級重的可惡啊!

    選自己所愛 愛自己所選

    剛上島的我很不適應這裡高度社交的環境。比起主動去認識別人,很i的我更傾向和他人透過長期的相處後慢慢變熟,這是我更喜歡的社交方式。因此我在第一週的orientation week(迎新週)真的超級痛苦,我沒辦法一直保持很高的能量和每一個人說話,偏偏學校又組織了很多不一樣的活動給新生,用英文這一不是我母語的語言更加深了難度,這對我來說是很overwhelming的一週。

    更overwhelming的是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學習,在臺灣已經讀完高中三年甚至把學測跟分科都考完的我,早已習慣了選擇題和所謂填鴨式教育,但UWC所實行的IB體制強調的是實作以及用完整論述清晰表達自己想法,為此非常掙扎並且不只一次想要放棄。我在好幾個夜晚問自己,在臺灣努力了這麼久也考上了臺大,究竟放棄這些來到異鄉重讀高中值不值得,何不放棄這兒回臺灣走一條安穩而順遂的道路就好?但我不願意回到那個環境,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不願讀著自己沒興趣的東西,於是我咬牙苦撐。

    不得不說政治環境也帶來了無形中的壓力,身為臺灣人的我跑來社會普遍認為是「敵國」的中國求學,總讓我在和中國同學對話時進行嚴格的自我言論審查。我在和他們討論相關議題前,得先思考並猜測他們的反應會是如何並且不太能把真正的想法表露出來,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UWC Day的Flag video。身為校園內前三大群體的臺灣人,理所當然地有協助拍攝Flag video,我們驕傲而自豪地穿著臺灣理事會的衣服、舉著臺灣地圖拍攝,但在UWC Day當天我們卻被學校一聲不吭地從影片中刪除,只留下滿滿的錯愕與不解。那是一個很難過的畫面,當影片中的所有人笑著舉起國旗揮舞,身為臺灣人卻沒辦法感受他們的半點雀躍,只有滿滿的失落以及無力感,那種已經妥協而卻仍然改變不了現狀的陰霾環繞著我們,即便在來此求學前早已知道會發生這些事,但實際體會後實屬錯愕以及難受,只得在大合照時舉起奧會梅花旗讓手不要那麼空。我曾和advisor反應並透過他reach out 副校長討論,但得出的結論是我們不能穿、拿任何有臺灣元素的東西出現在鏡頭內,這便是努力的結果而終究無功而返。
    ps.對 大合照也不能舉地圖==

    Taiwan+Togo+Armenia

    CSC’s Taiwanese

    UWC day group photo

    自我認同

    覺得UWC還有一點很特別是匯集了世界各個國家、各個角落的文化,我們能夠在這個文化的熔爐裡肆意地吸收、內化,並在潛移默化間增強自己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在臺灣時的我,幾乎不曾留意這座小島的美以及它的獨特性,一心只想著要跳脫舒適圈離開這裡,往更美好更遠的未來邁進。但到了CSC後,前兩個月真的超級想家,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臺灣的人事物,常常會半夜躺在床上拉上床簾,偷偷地懷念家裡溫暖的被窩、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有很好吃的滷肉飯和蚵仔煎。這些想家的思緒默默地轉化成了對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認同感,並且大概在臺灣拿到12強棒球賽冠軍時達到巔峰😆我很驕傲自己生在這座美麗的小島並且跟美好的人們一同成長茁壯,「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

    在國外看到拿冠軍真的超級開心哈哈哈

    Culture Exchange

    CSC有著各式各樣由學生組織的表演,舉凡依照大洲分門別類的的culture week、UWC Day Performance、One World Concert等等都能很好的認識並透過藝術層面了解他人文化,而我認為另一種了解文化的方式便是從食物著手。學校提供的廚房該有的配備應有盡有,我們會在心理課跑去烘焙、在法文課去做法式吐司、在社團時間去做餅乾幫忙義賣、抑或是因為想家所以一群台灣人跑去煮飯以解思鄉之情,這些都是除了課堂中討論及與朋友私下聊天外,交換彼此文化並從中學習的好機會!

    參加巴勒斯坦傳統舞蹈的表演

    心理課去做布朗尼 不得不說很難吃但齁勝!

    冬至跟逮丸郎一起做湯圓

    私心放我的健身BRO 下學期繼續準時23:00 gym集合

    結尾

    初來乍到CSC的前一到兩個月都還在適應,但適應後覺得自己慢慢的跨出舒適圈也無形之間把CSC活成了自己的另一個舒適圈,就算因為身在中國而讓這個campus少了其他校區具備的自由度也因此欠缺了一些UWC Values,但總的來說UWC確實是很努力地讓教育成為團結世界的力量,提供的need -based financial aid(基於資金需求的助學金)更讓像我這類需要助學金才能完成出國夢想機會的學生一個闖蕩的機會,推推!

    在這裡偷偷感謝遇到的所有人:

    謝謝爸媽和弟弟,就算我人常常不在臺灣但請記得我愛你們!

    謝謝NC選了我讓我有機會能出國闖蕩看看世界!

    謝謝CSC的臺灣人永遠最挺 !

    謝謝所有的朋友們 你們給了我好多能量和支持讓我知道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

    願事事順遂 平安順心

     

    Read More
  • Janice 中國校區 畢業年度2027

    Published 29/04/25, by Web Editor

    UWC Term 1: 在昆成湖小島上的四個月

    坐在返台的班機上看向窗外發呆,可能因為腦袋還未將這學期已經結束的事實消化完全,面對空白的「Term 1 Reflection」文檔,我遲遲寫不出一個字。直到返校的班機上,我再次打開這份文檔,終於開始一點一點的回味這四個月。我很難將這學期的所有事情都寫在這小小的一份反思裡,但我會盡力。

    不倒翁

    為什麼是不倒翁,是因為有一種搖擺不定的感覺。

    我很愛昆成湖的風景。每次划著皮划艇時抬頭望向四周,風掠過耳畔,將心中的雜念一併帶走。我也愛常熟的天氣,尤其是十到十一月,那時氣溫恰到好處,十幾到二十度的溫度,陽光透過薄雲灑下,溫暖而柔和。我更愛的是這所學校的人們。與他們交談時,總能感受到鮮活的生命力,他們每一個人都那麼獨特,帶著屬於自己的光芒。

    When dream touches reality

    在這座小島上,感覺學校的時間線密密麻麻的,緊湊的像是把我2024的下半年開了兩倍速一樣,每一天都被忙碌填滿 — — 要調整作息、複習功課、練習樂器,還有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學時,我曾雄心勃勃地給自己定下計劃,比如要積極運動。然而,現實是,每當完成了那天的「必要」事項後,我總是只想躺在床上放空。那些「不必要」的目標,最終還是被拋諸腦後。

    在放假前的那天,當我拖著行李箱離開宿舍,坐在通往校外的車子上時,才突然回過神來:咦,這麼快就過了一個學期嗎?

    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一個反應慢的人,情緒都是在做完事情後才後知後覺的出現。我想⋯在CSC的第一學期對我而言絕對是快速的,或許與我初來 UWC 時的期待有所不同,或許我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掛著笑容,但我沒有後悔。

    我很喜歡翻開相簿,一張張地回看照片,彷彿能將時間拉回到那些瞬間。我想,我是個念舊的人,時常想念過去在家裡的日子,但同時也捨不得放下這裡的一切。這座小島上的生活,雖然忙碌而不完美,卻有著屬於它的精彩。

    學習與環境共處

    在16歲這年來到異鄉讀書對我是有挑戰的,特別是對台灣人來說很危險的「中國」。我必須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儘管這所學校已經相較疫情幾年開放了很多,儘管在我接觸到的大多數同學對於非極端的言論抱持中立與理解的態度,但這無法改變這間學校畢竟坐落在中國境內的事實。

    UWC Day那天,大螢幕上播的是Flags Video,一個個國家的旗幟依次出現在畫面中。儘管我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台灣不會出現在其中,但當影片結束,四周仍響著熱烈的掌聲與歡呼時,我的內心卻被某種複雜的情緒籠罩 — — 無奈。

    作為台灣人,我不能驕傲地舉著國旗出現在大家面前。

    那天晚上和朋友聊到我作為台灣人,在CSC是一個很尷尬的處境,我時常被大家誤認為是中國人。從外貌上,我自己都難以說出我和中國人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從語言上,不懂中文的人無法分辨我們之間的口音差異;而國籍,身處中國境內,我的國籍對許多人來說似乎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其實,這些我在來之前就已經清楚。我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我這樣選擇,真的有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感覺。」

    由於種種政治因素,台灣人在這裡披著國旗驕傲的站立是一種奢望。或許,許多人對台灣的認知非常片面,甚至帶有誤解,但於我而言,台灣首先是家,然後才是國。我經常告訴身邊的朋友:「我可以列出台灣一百件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無論如何,我依然打從心底深愛這片養育我的土地。」

    不得不說,FP(Pre-IB)很完美的給了一個我所想像的過度期,課業壓力並不算太沈重,校區距離家也沒有遙不可及,生活也不至於一成不變或過於平順。這一切,讓我在陌生的環境中有了適應的空間,同時也推著我迎接新的挑戰。

    即使英文對我來說不是一種陌生或不熟練的語言,但在充斥著中國人的FP裡,我感覺很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家長用最高規格的投資」長大的,一個月的觀察下來,看著他們上課彷彿就不是在學習而是在複習。

    英文課上,我無法洋洋灑灑的隨手寫出一大篇的感想或分析;化學課上,我會時不時的跟不上同學的節奏;地理課上,一個隨堂做的數據分析,別人寫的永遠是我的兩三倍。

    我想,落差感就是這樣慢慢地建立起來的。一個科目的差距我可能會覺得是我一方面的技不如人,但當我發現很多人幾乎在全部科目都領先我一大步時,我需要認真的去調適,去聆聽自己的需求。

    “The FP year is designed for students to make mistakes.”

    這是我開學第一週時聽到我們副校長說的話,他讓我們在這一年裡,在進入IBDP前的一年裡不停地去試錯、去探索,跌倒了沒關係,因為有許多的機會重來,情緒崩潰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崩潰後有沒有繼續向前的勇氣。

    學習用心感受

    五天的 Project Week 旅程像是是為我急促的校園生活按了零點五倍速。在這段日子裡,有整整三天我與網路和電子產品徹底隔絕,沒有熱水洗澡,沒有豐盛的三餐。爬山對我來說是一件耗力的事,但當雙腳踏在地上,枯葉與落葉在腳下發出沙沙的聲音,眼前的山景無限延展,所有的疲憊與汗水都彷彿變得微不足道。

    我很喜歡音樂,因為它不需要翻譯,也無需理解特定的語言,因為音樂是用心去感受的,是一種能直接連結世界與文化的共通情感。

    和朋友一起聊天、吃飯,抱怨永遠都做不完的作業,有時在宿舍裡放歌盡情瘋狂,或者在 common room 裡和大家聊到凌晨。那些看似平凡的小瞬間,其實都格外珍貴。

    其實還有太多太多值得記錄的片段,我所遇到的人,我所聽到的故事。感謝常熟給我的這四個月,當我回過神來才驚覺,我已經將這座小島視作了自己的家。

    2025/1/5 在返回學校的路上:)

    Read More
  • Hazel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8/24, by Web Editor

    UWC|世界聯合學院中國校區第一學期回顧

     

    圖一:Hiking Zhixing組織的爬花山活動 超累

     

    「剛結束八天多的旅遊,聽著回春丹的鮮花坐在順風車回學校的這段路上我竟然萌生一種「回家了」的感覺。這還蠻可怕的,我竟然這麼快就把一個陌生的地方認成了家。」

    這是剛結束十天的十月黃金週假期後我在備忘錄裡寫下的話,而現在的我坐在前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火車上也有同樣的感覺 — — — 我竟然把那所在蘇州的校園當成了家的一部分。

    這學期確實平平穩穩的過去了,我會嘗試在短短篇幅中說出這將近四個月的酸甜苦辣。

     

    課業方面

    這學期的UWC體驗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一再回憶的。我有著一群很好的朋友、過著還算規律的生活,吃得好、穿得暖,盡力去做每一件事情和每一個作業。

    CSC據說是所有UWC學校中課業最繁重的一所,但我認為和以前在高中的課業壓力相比還算可以接受(也或許是因為現在還只是第一學期而我的選課也不算難)。和在台灣六年的「臺式教育」不一樣,在UWC一個班只有十幾個學生,大家拿著一台電腦在八點半的時候陸陸續續進教室找個位子坐下,上課有許多討論、說服、提問的聲音。在我十二年來受到的教育影響,我從國小時頻頻舉手逐漸變成機械性抄著黑板上重點、不去思考對錯的學生,有時候還能放空睡覺後再找同學抄筆記。但在這裡,學生是主體,老師只是傳遞知識的其中一種媒介,所有知識都要靠你主動去爭取:老師給的題目、作業等等。舉例來說,我的其中一門課是學電影的,而我的老師從來就沒有具體講過電影理論或如何拍攝,而是直接讓你動手寫劇本、拍戲、剪片,從做中學習。(但這其實也取決於每個老師的風格)

    雖然課綱是定好的,但IB給老師發揮的空間很大,基本上老師想上什麼都可以,只要跟著課綱上的有教到就好。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天氣很好,我們一進教室就跟老師說:「老師,天氣這麼好能不能讓我們到中央草地上面上課呀?」於是我們那堂課就全班一起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聽著音樂討論著心理學裡面的篇章。還有一次因為其他中文課老師烤地瓜給他們班上的學生吃,我們為了也吃到烤地瓜在課上以「中文課吃烤地瓜的必要」和老師進行了一番關於烤地瓜和中文的關係的激烈辯論,最後也真的吃到了烤地瓜!

    在常熟的課上(雖然也蠻看老師的)常常會發生一些這樣子很隨意的事情但也是因此讓每天一成不變的上課生活多了很多的趣味。

    圖二:我的選課

     

    補充一下,Theory of Knowledge是每個IB學生必修的課,在課上老師會問你一些很抽象的問題,像是:你覺得知識是可以共享的還是只能屬於一個特定群體、你覺得科學知識一定優於其他領域的知識嗎…等等、很像哲學課,在其他課堂上也會有ToK內容,旨在讓你理解「你是如何『知道』的過程」,而藉此讓你的學習經歷更有因果關係、而不是死死的只是裝著知識但不會活用。

    每間UWC開設ToK的時間都不太一樣,像是在常熟分校的話是整個dp1學年,上學期一週兩次、下學期一週三次,還有開中文課程。雖然ToK在學期中不算分,但是每學期都會有exhibition (展示,基本上就是口語報告),然後最終你的IB成績也會有一分是ToK的。有很多人覺得ToK沒什麼用,但我覺得這還蠻取決於自己上課的心態是想要獲得知識還是想要鞏固自己的觀念 — — 在ToK中最可貴的就是一步一步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學、自己的知識能應用到哪,而且每次上課都可以和同學辯論自己的世界觀還蠻有趣的!

     

     

    CAS (Zhixing)

    IB三大要素的其中很大一項就是CAS (在CSC叫做Zhixing 知行),而在我們學校不只可以選擇三個Zhixing,還能成為其他Zhixing的非正式成員或者參加hub(非官方Zhixing)。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詳細講過的Diversability Week 就是其中一個服務型Zhixing:Children of Stars(來自星星的孩子) 的活動,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Zhixing。我們每週都會到常熟市內的自閉症中心做志工,帶自閉孩童們一起玩耍、運動、畫畫、學習。而我也參加了各種Hub,像是Genki(日本文化)、Latin Dance (拉丁風格舞蹈)和 Empossible (簡單來說是促進學校工作人員權益的組織),雖然這些活動在以後不會顯示在IB成績上,但卻是我認為最UWC的一部分 — — 我們只是因為興趣和共同目的而聚集,並嘗試將這個社區變得更好。

    圖三:Genki一起做大阪燒

    圖四:我的所有Zhixing合照(包含Unofficial)

     

    做Zhixing活動就像以往在台灣的時候做社團一樣,不過學校會更支持你們的決定,只要你申請還會有活動經費補助,像是我們舉辦活動啊、到校外做實驗啊、甚至你參加別的Zhixing的活動都可以申請補助(我就免費的爬山和看電影過)。雖然如此,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主動爭取:去想出新的想法 、去規劃、去實現。合理且有新的規劃學校是不怎麼會反對的。

    這也是來CSC之後我改變的比較大的點之一。我一直都是空有想法卻懶得實踐/怕失敗而不去嘗試的人,也因為以往傳統高中對社團的不重視,我頂多就是遵照社團傳統辦辦寒訓或成發。但來了CSC後,當真的成為整個社區運作的一份子,當想法真的可以被學校高層聽到,我真的開始嘗試跨出那些以往因為惰性或害怕而不敢做出的行動。勇敢舉手、做了再說,是我在這邊學到最大的收穫。

    活動

    接續上面所說,學校除了Zhixing外也有很多自發性發起的活動。像是我處在的組織ARDEI就不是Zhixing,是一個以消弭彼此偏見和歧視的組織,我們會不定期舉辦討論會討論一些在大型集會沒辦法討論的主題(包含台灣人的身份認同這類敏感話題)。學校也有很多學生舉辦的隨機討論、草地表演或音樂會,甚至運動會都是學生自發性舉辦的(也會有一些很好玩的像是和校長吃午餐)。我像往常一樣自己組了樂隊,在學校的各個演出中爭取表演機會。此外,我也和一群亞洲同學舉辦了Asian Day亞洲日,用亞洲傳統夜市的形式宣揚我們各自國家的飲食特色、一起弘揚最重要的UWC價值之一:慶祝和包容不同celebrate and embrace our differences。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有兩個禮拜不到的時間去準備這些事情,但當大家都懷揣著熱忱並相信彼此時,我發現事情其實很容易成功的。

    圖五:Day of the Death

     

    圖中這個活動是拉丁美洲的同學舉辦的亡靈節活動,也向學校申請了經費,而我作為宣傳和化妝部門的負責人參與了這個活動的籌劃。學校裡常常會有這樣不同文化的活動舉行,也是一個很好的認識其他文化的機會:你不一定只能是活動的參與者,也能成為籌劃者,和這個文化的同學更深入的了解他們舉辦這個活動的起因。

    圖六:Asian Day夜市 台灣攤位

     

    之後應該會再更新一篇文章仔細說一下亞洲日的東西!

    圖七:國慶日的我們

     

    台灣困境

    作為在中國讀書的台灣人,最先會面臨的果然還是身份認同問題吧。

    台灣人面臨的困境可以說是我在這所學校除了課業壓力外遇到的最大挫折,也是時常致使我心情低落的罪魁禍首。

    首先,眾所週知,在學校我們是不被考慮在國際學生的範圍內的,但是我們不只和其他國際學生一樣來自一個不一樣的國家理事會,也一樣的對這個陌生的國家一無所知,只是恰巧也會說中文罷了。學校在幫國際學生處理電話卡和銀行賬戶(因為在中國一定要有在地銀行卡才能比較方便的付錢)時直接忽略了台灣學生的需求,甚至在我自行辦理完的三個禮拜後才後知後覺地問我「你是不是需要辦銀行帳戶」。而在UWC Day時,學校發郵件給所有國際學生徵求UWC day的歌單,唯獨台灣學生沒有收到;他們還發郵件通知所有國際學生在某天要到學校操場上拍穿傳統服飾揮舞國旗的影片,想當然爾台灣學生對這件事情也是渾然不知。更過分的是,學校的中國老師、副校長等都會對你的國籍或公然或隱晦地糾正,你也不能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有關台灣國旗的東西。

    我常常覺得不知所措,國際學生把我們當成也會講中文的萬事通(但我們跟他們一樣對中國一知半解),但中國學生也會因為我們的口音很輕易就將我們認為是「另一種人」。在我們學校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之間隔閡很深的情況下,台灣人總是會變得裡外不是人,不知道自己該融入哪個群體而無所適從。幸運的是我有一群對我非常好的朋友,我們會在假日一起在廚房做各自國家的傳統早餐、互相分享帶來的零食、在我被學校氣得哭出來的時候勇敢地在路校長面前為我辯護。有他們在,我感覺像有了靠山一樣,有他們在我感覺像有了家。

    圖八:好朋友做的傳統墨西哥早餐

     

    學校裡的老師也常常支援我。學校的一個英文老師的妻子是日本籍,除了常常邀請我到他家玩之外,也會跟我說日本人永遠跟台灣人站在一起。我會勇敢地在Panel Discussion上傾訴我作為台灣人在學校的身份認同困境也是老師向我保證會捍衛我的安全、鼓勵我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才讓我有了這些底氣在這個地方說出我真正的想法。在中國的日子我常常會有很強烈的撕裂感,因為整個社會環境對於我的身份來說就是一個絕對的結構性暴力。明明說是「同胞」,住宿卻只能訂接納外賓的昂貴酒店(我曾經在大晚上的入住時才知道我訂的青旅不能接受台灣人)、到處都要走很麻煩的外國人通道,我常常只能苦笑地接納這個現實。經歷過這些不愉快的種種,我才發現我更愛更愛台灣了,我才發現那些我以前認為稀鬆平常的瑣事,卻是來中國之後費盡千辛萬苦都無法得到的。

    但是至少在這所學校,我能用盡自己的努力去告訴所有人我的國家和中國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我和不懂兩岸關係和歷史的土耳其同學科普為什麼我們會有現在的困境、舉辦亞洲日並大聲說出這是來自台灣的滷肉飯、在學校公佈欄上紀念和宣導228紀念日。我並不是想要推翻學校的任何政策,只是想在不違反校規的同時和大家介紹我來自中華民國,簡稱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卻聚集著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

    圖九:和平紀念日當天我寫的文章

     

    自我成長

    總的來說,在課業或知識的成長還是有的,但這半年的經驗中,更珍貴的還是我在心境上的改變。我不再是以往那個有些懶惰、或因為完美主義而拖延一切的人,現在的我會說出:做了再說!一話。我也開始勇於邁出腳步嘗試以往認為不會在我人生中出現的事物,不再因為害怕而主動遠離。我變得更愛我的根、我的家人、我的家鄉和我的朋友了。有他們才有現在的我,我十分感謝他們讓我能體驗這些獨一無二的經驗。

    我也踏上了一趟走訪八個中國城市的獨自旅行。這個之後有空再說吧,但不可否認的是眼界開闊了之後,心境真的會平和很多。

    Looking forward to my term 2 in UWCCSC!

    Read More
  • Eunice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6/05/24, by Web Editor

    在中國UWC就讀的Eunice在第一學期結束後的反思與心得。

    我與UWC

    這是我在UWC中國常熟校區的第二年,也是正式進入IB課程的第一年。雖然我已經在這邊待了一年半,但所有事情對我來說都還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一直沒有一個安穩的平衡點。我跟的UWC的關係很微妙,從來就沒有「甜蜜期」這種東西,一上來就是辛苦的「磨合期」,但能說我不愛他嗎?不行,因為我很愛他。

    UWC一點都不簡單,因為他本來就不只是一間普通的學校,每天去學校你只需要專注在你的學業上面,「得高分」成為了主要的目的。然而,這間學校最初的使命是希望透過教育開創更和平、永續的未來,很帥吧,我也覺得,但是身為一個學生你一定會懷疑自己,感覺這個使命離我很遠,我一個小小的力量怎麼可以做到。但是!我覺得最最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不忘初心,不要忘記你最一開始進UWC那種決心,那種出身之犢不畏虎的熱忱,然後帶著這份初心向前走每一步。

    常態是最可怕的東西

    因為前幾年的疫情,讓CSC有三年是沒有國際生的,我的第一年也經歷過全校沒有國際生的UWC CSC,但是幸好今年終於又重新有國際生的參與,但也因為疫情那三年,讓一開始進這間學校的我,感受不到任何的多元化,淺移默化的也跟著這邊的「內卷」風氣一樣,漸漸的目光只注意在課業。

    但很幸運的今年國際生的到來,重重的提醒到我,我是為著什麼來UWC的,也讓我重新拾起被我遺忘的初心,重新轉移我的目光,不單單只是短淺的注重課業,而是也開始思考我如何把握我在UWC剩下的時間,課業、成績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在課業以及享受UWC experience中抓一個平衡點,讓你的UWC生活變得精彩。

    結論

    你玩過七巧板嗎?各種歪七扭八的板子,竟然最後可以拼接成正正方方的一體,過程中就是不斷地不斷的試,拿起各種看似不可能的碎片,扭轉成各種角度、面向,甚至無數次看似要成功的時候,就總是輸在最後一片放不進去,還是必須拆掉全部,換一個再試。

    UWC,這真的是一條充滿各種不知道的道路,過程中,不斷的破碎所有原本的自己,但都沒有關係,因為最重要的是你會認真的思考如何築起新的你。

    在UWC我有好多失敗,常常失敗到我找不到我了,但這就是他好玩的地方,然後我就想到國小老師教的,「沒有暗礁,怎麼激起美麗的浪花」,雖然很雞湯,但真的就是如此,正是因為失敗,才需要一直一直一直的重新。這裡,不是烏托邦,不是完美的學校,不是應該期待這間學校能給你什麼,而是你自己想要在這間學校 你的高中創造出什麼屬於你的 不一樣的高中。

    Read More
  • Bob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6/05/24, by Web Editor

    在中國常熟UWC就讀的Bob在學期結束後的反思與心得。

    是甚麼讓我那麼倔強,使我被環境圍剿後卻不停歇?是甚麼提醒我該培養新的技能?又是甚麼讓我從半山腰前進?這座山不是所有人一生中一定能爬的山,如果誰有幸參與那肯定需要具備無數個理想,因為在攀登的路途上參雜了需多試錯成本和些許環境上的限制,無論你是否曾經挑戰爭取這座山的門票,或是你已經入園了,請告訴自己沒有任何停留的餘地,培養多一技能來斬草除根。

    想想從UWC畢業後你想要留下的回憶是甚麼?是那個你撐過每一個夜晚寫文書拼命奮鬥的回憶,還是享受與人聯繫時刻?這些回憶是能讓你在畢業後一回想起會不自覺地流淚那樣的感慨,那會是甚麼?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如果在網路上搜尋IB體制和其他體制的難度,應該都知道IB體制是高難度的體制,尤其UWC更重視人與人、文化與文化連結的地方;要把學業顧好和培養人脈的地方,需要專注於當下,當下的核心人物就是自己,如何替自己創造價值才能具備影響他人的機會。

    UWC因為種族多樣性,人們代表自己的文化相互學習,就像是一個小聯合國一樣,我們每一個人拿到門票的人都是一位小外交官。UWC日那天,我和同我是布農族的同學穿著布農族服裝到處合影,引起一些人的關注,其中有一位老師興沖沖的和我們聊天,話題由服裝轉到原住民的歷史,我很高興有老師能關注到我們一群穿著獨特的原住民,但我們好像還沒做好推銷的準備,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扛起責任去宣傳我們的文化。我希望下學期能夠瞄準機會準備少數民族相關提案,並且希望能聚集校園裡的少數民族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參與,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去做田野調查,並用田野調查的方式來組織幾次尋根之旅。以上是對下學期初步的規劃,這是我其中一項較大的理想,也是我覺得最為重要的一項。組織團隊的設想是因為少數民族在任何國家地區都是面臨文化傳承的問題,不管是傳承語言、儀式、還是歌謠等等。我希望能藉由在UWC找到幾位具有少數民族血統的人一同參與文化復甦的活動,以實現UWC Mission。

    UWC就像是一座山,它帶給我勇於冒險的精神,儘管中間會有多少個難關,都不會成為阻礙我的絆腳石,我覺得身為青少年的我應該要提早意識到如何在冒險中成長,在冒險的過程中需要適時承受風險並學會愛自己,意識到過錯就及時修正。上學期帶給我的反思是傳承,前輩的智慧是我們的借鑑,後輩的智慧是前輩的總和加上自己的解讀,所以後輩是在為前輩接續完成他們的夢想,於是我想引用自學校餐廳牆上的佳句:「地球並非是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子孫後代借來的」。

    Read More
  • Esperanza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5/24, by Web Editor

    在中國常熟UWC就讀的Esperanza在第一學期結束後的反思與心得。

     

    正文:

     

    現實與理想的距離:UWC CSC term 1 reflection

     

    前言

    「去UWC對你自己好不好,只有你自己去了才知道」,這句話是面試官在UWC selection最後一輪面試中親口對我說的。當下的我基於對夢寐以求的UWC充滿無數美好的期待,默默在心裡道:「一定是好的」。然而,現實的UWC與我所想卻不盡相同……

               台灣定位

    身處中國校區,又身為台灣人,最常討論的問題無非就是「台灣主權」。然而,除中國同學、台灣同學、及美國同學對此議題相當了解,來自其他國家的同學似乎都只是有「台灣與中國關係緊張」的知識背景,而這些同學大部分(並不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故使用「大部分」)也將台灣視為一個「國家」。然而在這方面,庫克族人相當了解我的立場,並進一步討論。儘管台灣與庫克族在性質上不同,卻都存在著我們的嚮往。這種跨國際、跨種族卻擁有類似背景而討論各自境遇的對話真的很有意思。

    112 國慶日與部分台灣人及美國朋友(左2)共同慶祝

    對於時常被中國同學問關於台灣主權問題,我直接表達我想法,畢竟我認為這是UWC values 之一,但與此同時卻擔心著因為見解不同而影響情誼。令我訝異的是,我得到的回覆不是批評或異樣眼光,而是認同我想法並分享他們的見解。「如果我是台灣人,我也會覺得獨立比較好」、「中國跟台灣是不是很不一樣,所以沒有統一的必要」……。當然也會遇到意見相左的時候,但得到多元回覆、思維模式使我看見UWC 價值,更讓我更勇敢表現自己想法。

    還記得UWC Day當天,大家各自拿著自己的國旗、穿著傳統服飾與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同學們合照,那是我第一次感到這麼「沒有歸屬感」,因為在中國校區,台灣國旗並不適合且並不鼓勵拿出來。但我必不想破壞這麼有意義的一天,仍然與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們合照、舉著他們的國旗共襄盛舉。然而,當來自保加利亞的同學問:「Didn’t you bring Taiwan’s flag here?」,我先是露出尷尬的表情,再解釋原因。即使每被問一次,我就必須解釋一次聽起來累人,但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台灣,我也不厭其的述說其中因緣。

     

    身分認同

    身在CSC,我時常感受到身份認同的問題,這使我相當不安。在一次DP1 Cohort Meeting中,學校提前發郵件告知學生,本次集合將將學生分為兩部分:Chines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中國學生將在Threater舉行“Cohort”;而國際學生則在圖館。看到郵件那一剎那,身份認同的問題再次擊打我心。首先,我不曉得自己屬於哪個群體;其次,我不曉得學校這樣操作的意義。這種分類給我不是很舒服的感覺,但也許是基於行政因素,我也只能給予尊重。

    到了Cohort當天,我沒有將身份認同視為我要去哪裡參加會議的決定因素,基於學校行政多數方面皆將台灣生視為非國際學生,我當天先去了Theater。然而,在Theater中,演講老師在談論「How to introduce our culture to our guests?」,看著中國學生很正常地坐著,我則是非常不安,想把自己埋起來,因為我打從心底不認為我應該出現在這。除了我個人身份認同的問題(我認為自己應屬於國際學生),再者就是此議題,我當然也是他們口中所謂的「guests」之一,我沒有理由、我也不想,出現坐在Theater裡,故我轉身離開,前往圖書館。

    圖書館中,則是校長被國際學生環繞,講述著對學校的不滿、討論可以如何改善的場面。來自各國的同學們發言聲此起彼落,發言權實在難求。我是倒數發言的人,於是我闡述身份認同的問題 “I don’t know who I am on campus. I feel like I’m neither Chinese n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當然我知道,因為在中國,許多UWC values 無法被落實,但我認為這是我表達自己的機會,更期盼改變的出現,所以選擇開口。

     

     

    多元群體?

    即使第一學期已過去,那日我第一天到UWC的畫面猶歷歷在目。

    跟我期待的差不多,在接駁車從機場前往校園的路途,我開心地與第一次見面、來自各洲、各國、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同學聊天。「這就是UWC diversity」,我告訴自己。大家興奮分享自己的經歷、想法、背景,等,UWC journey守章特別美好。

    然而,有個現象,我不將它稱為理想的破滅,反而視他為可以預見的情況。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南美洲人開始以群體為分類活動。各自吃飯、上課坐同一桌、各自健身……。這個現象很容易理解:文化背景相近的人、相同母語的人,自然更親近些。即是這隱形的分線不是太明顯,卻跟剛開學時,大家在canteen隨意找到位子就坐下、隨心所欲高談闊論的景象有所差異。

    我有時在餐廳吃飯,左邊坐墨西哥人,右邊則是來自秘魯的同學,而前面坐著智利朋友,餐桌上最常出現的不是國際共通語言,而是他的母語 — 西班牙語。我並沒有對這種情況反感,但他們每講完一段話就得摘要翻譯,好讓我理解,這使我覺得我的存在似乎造成了他們的麻煩。這個多元群體彷彿僅僅是多元「各」群體。

     

    Celebration of The Day of The Dead 亡靈節

     

     

    不同體系:不同學業、社交模式

    「卷」,可以理解為中國學業的代名詞。在UWC CSC今年 DP1中,中國學生及國際學生比例將近一比一。本以為校園中「卷」的氣氛來自中國同學,然而據我所知,不少國際學生更是拼命讀書,甚至願意跳過午餐,為課業做準備。課業固然重要,但在UWC中,過度專注於課業似乎會遺漏中有價值的事,這也使我認為校園中不那麼UWC。

     

     

    「UWC最大的價值在於人,20年後你絕對不會記得IB學了什麼,你會記得的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相處的瞬間。」這句話,從台灣理事會主席口中聽過數次,因此我將它銘記於心。有次走在校園中與蘇丹朋友聊天,他竟也說他的國家理事會跟他說過同樣的話,這是我們即使處於百般忙碌的課業中,仍然騰出時間、踴躍參與課外活動的原因。這使我第一學期在課業方面沒那麼專注,應該說,我還在展新的環境、國際體系中尋找與往不同、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然而學著時間推進,我也逐漸找到步伐、漸入佳境,知道該怎麼面對各科內容。

    可能是第一次在國際體系讀書,這裡的社交方式與在台灣讀書時非常不一樣。我時常覺得「為什麼要我主動跟別人講話,他們才會跟我講話?」「如果我不主動,就沒有人主動跟我講話嗎?」,我本以為這種感覺是我從一個無比外向的人轉變為表現出內向樣子的結果,但似乎並非如此。有一次與庫克族的朋友談論這個問題,他則表示認同,恰巧,這也是他第一次在國際學校讀書,或許這就是原因吧!對於初次體驗國際學校生活的學生而言,在社交方面也許無法像其他長期在國際體系中的同學們如魚得水,但我仍然交到許多交心、來自各國的好朋友。

     

    由左至右為:美國朋友、印尼朋友、我、馬來西亞/俄羅斯朋友 我們那晚在commmen room (CR) 過夜

    結語

    在第一學期中,我結交了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各國家,不同母語、不同種族的朋友,我學習他們的各種母語打招呼、開玩笑。這種每天都以友好擁抱、親吻臉頰的方式打招呼非常奇妙,真的彷彿置身在小聯合國之中。

    非常感謝、幸運能被台灣理事會選為代表之一,也非常感謝親友們支持,我才能有像做夢一般地體驗。

    儘管在中國校區使我在UWC的體驗會與其他校區有所差異,然而,從第一學期中除了交到各種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缺點及不足,我將在學期盡我可能做好時間管理、踴躍參與各種活動,以及在各分面更加積極。

     

    秋冬時,校園內的樹葉紛紛轉紅

    Read More
  • James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5/24, by Web Editor

    在中國常熟UWC就讀的James在第一學期結束後的所見與反思。

     

    正文:

    CSC-FP 第一學期回顧

    (起飛前用樂高隨手拚出來的UWC Twaiwan)

     

    UWC留學,只不過是我國中時向大家分享的一個夢想,沒想到經過了幾年後,我將這夢想變成了現實,現在想想還有點不可思議。而今年八月自認為已經完完全全準備好的我,收拾好了行李,搭上了飛機,向著我的夢想前進。四個月過得好快,一眨眼,我不再是那個每次孤僻的小子了,我可以大聲的說,我是CSC community的一份子了。這短短的上半學期,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而每件事都化為我的養分使我成長。

     

    (我的送機團隊,出發當天,我爸邀請我們家大大小小的親戚一起為我送行)

     

    我身邊的人聽到我要來中國讀書,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太可怕了吧,會不會很危險」而我自己只是笑著跟他們解釋,這是我的選擇,我自己會小心啦,不用擔心。我也跟他們說,你們不用把那邊想的那麼嚴重啦,我們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不需要去討厭或批評他們。他們欣慰的說:「聽你這麼說,那我們就放心了」。

    剛開學時學校就有提到UWC CSC 的生活分成三的部分,Study、Social、Sleep,在剛開學的前幾個禮拜,我想我只有sleep的部分做的最好,每天一回到房間就倒在床上,然後就睡了,再次睜開眼睛就只想著晚上回到我的床上,日復一日這樣子。

    漸漸的我發現這跟我之前所想的UWC 生活完完全全的不一樣,我應該要趁著這個在CSC的機會,好好認識其他人,不管是中國內地的學生、香港學生甚至是從其他國家來的學生,我也可以好好磨練磨練我的英文能力,於是我就開始參加學校所舉辦的活動,HOUSE 活動也好,去球場打球跟其他人組隊也好,而我真的賭對了,我慢慢認識其他人了,我的朋友圈不再只限於台灣人或是說中文的人了,有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同學了。我和那些朋友經常聊天,分享各自喜歡的事物,分享曾經旅遊過的地方,分享各自國家的美好,但卻不提起兩岸關係,因為怕會引起不必要的爭執。我就有一個室友,他對於兩岸的關係特別的激進,在剛開學時他就特別喜歡拉著我講兩岸的關係,但我是真的很不想談論這個,每次他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堆,但我都只簡簡單單的回復了他幾句,最後他好像也發現我好像不喜歡聊到這個話題,他也就不再談這個話題。雖然說UWC是個很開放的地方,想說什麼做什麼都可以,但有些事情就真的沒辦法。

     

    (CSC Male Varsity)

     

    此外,我也加入了籃球知行和阿卡貝拉知行,在這兩個知行裡,我得到了很大的鼓勵,首先,籃球是我最喜歡的運動,透過籃球,我可以抒發我的壓力,緩解身邊周遭帶給我的焦慮,同時我也很高興能夠在第一年就入選為一隊,代表學校於其他國際學校比賽是我的榮幸,目標是為CSC贏得冠軍。另外,前幾年待在合唱團的我,決定調查看看之前沒有玩過的阿卡貝拉,我沒有像其他人對於音樂有很高的造詣,但我就是喜歡唱歌,而在經歷過幾次的練習以後,最終我們也在Christmas Concert 為 CSC Community 獻上一首「hallelujah」,備受好評我只能說。

     

    (阿卡貝拉,沒有Lilian,因為他當時不知道跑去哪裡了)

     

    再來是STUDY的部分,要適應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對於我來說太困難了,整個上課方式跟我之前所遇過的完全不同,這無形之中都成了我的壓力,我不懂不會的地方,我也不敢問,我的成績就一直不是很理想,而在一次與我的Advisory談話中,我就有向他提到我的問題,而他有給了我幫助,告訴我不要害怕,不要感到有壓力,壓力使人成長嘛。上課不懂就問同學、問老師,課前預習,課後複習,consultation time 也可以去找老師問問題,於是我聽取了他的建議,不懂就問,而我的成績也慢慢的好了起來,髓然說進步的空間還很大,但我相信只要我繼續努力,一定會越來越好的。而是乎我的Social、Study和Sleep漸漸地達到了平衡,我也不在像前幾禮拜過的那麼掙扎了。

     

    (Me and my DT product)

     

    第一個學期過的特別快,當還在認為我只是剛到的新生時,一瞬間,第一個 Summative week,Golden week,Project week,第二個 Summative week,然後在一個Christmas concert 就放假了,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我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不再是那羞澀的毛頭小子。

    最後我想感謝:我的父母、原聲教育協會、UWC Taiwan、Bari house、我的Advisory group、在CSC的台灣朋友們以及其他CSC的朋友們對我的鼓勵、支持與幫助,讓我能夠在UWC CSC擁有那麼美好的回憶。

     

    (My favorite Bari house)

    Read More
  • Leo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01/05/24, by Web Editor

    【非凡的體驗 新穎的體會】

    在中國常熟UWC就讀的Leo在第一學期結束後的所見與反思。

    -

    「無論是語言,傳統服飾,祭儀,飲食或者音樂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我常與室友談起文化差異的不同,第一次說神話故事給他們聽,第一次穿傳統服飾給他們看,找些傳統祭典的圖片及影片,分享歌曲等等,最有趣的是語言,有時在與家人通話時不時就會說族語的我常常讓他們好奇心發作,也想一起學族語,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不斷省思自己的身分認同,在UWC裡,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與溝通是多麼珍貴的回憶。」

    -

    文中探討著Leo自己對於UWC CSC的初印象、課外活動、身分認同等,且分享自己獨有的文化。

     

    正文:

     

    前言:

    大家好我是來自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族Leo,去年到中國常熟UWC校區就讀,以下分成四大部分分享我在UWCCSC上半學期的感想與省思。

    一. 校園初印象

    我在去年8月份(2023)來到了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就讀(以下稱CSC),沒想到小時候希望可以到外面看看世界增廣見聞的機會真的就實現了,沉浸在美好的幻想裡,我不斷想像來到學校會遇到的事情,有可能交到非常多朋友,作業一大堆與時間賽跑又或者沒發生過的新鮮事等等。剛到機場時為了找接駁車走了一段路,最後終於找到CSC的老師們,也遇見了一群同車的國際生們,頓時就聊了起來,社交就是那麼的突然又有趣,與對方介紹來自哪裡,興趣,喜歡的科目等等,使我對CSC擁有的多元文化感到滿意,搭了將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抵達了學校,炙熱的陽光灑進車裡喚醒還在夢中的我,緩緩揹起背包下車,第一眼看到的卻不是自己的家當,而是滿批人群站在校門口拿著各house的旗幟用力揮舞著,搭配著耳熟能詳的熱門歌曲,學長姊們熱烈的歡迎我們,指引新生到所屬的house放置行李,途中有人為我拖行李與我寒暄幾句,到寢室門口時也不忘微笑歡迎我,短短的五分鐘就讓人備感溫馨。

     

    Different houses on campus

     

     

    剛開始與室友們的接觸有點尷尬,他們都是在中國不同地方長大的,雖然都是用中文溝通,卻因為口音不同使溝通多些挑戰性,尤其我的台灣腔夾雜點原住民腔調在聊天時都要放慢語速他們才聽得懂,但也是很特別的經驗,不只口音,簡繁體、注音符號還有我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我與室友之間談話增加許多,課堂上同學們也都跟我有不錯的交流,無論是個人或者小組報告,多數人都很樂意分享心中想法。雖然跟想像中與外國人(國際生)接觸的機會不多,但在陌生的環境裡,大家都用心與來自各地的人交流也是我對UWC的想像之一。

    二. 校外活動(Project Week)

    Project Week時我們FP學生分別到兩座不同的小山體驗不同的戶外活動,例如爬山,蓋步道,高空繩索與製作橡皮輪胎等等,許多的活動都不是自己能夠完成的,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學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例如爬山時,有人看地圖指引方向,有人負責隊伍的安全,也有人保護環境的整潔,大家都有屬於各自的工作要做,也會在有困難時互相指教幫助對方。

     

    Group of members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晚間大家一起煮晚餐的時光,所有食材都是靠大家平分背上山,在搭完帳篷之後小組集合分材料開始烹煮晚飯,不太下廚的我看到大家都在幹活時,也主動靠了過去詢問需要甚麼幫忙,我切了小黃瓜,煮沸了開水也把鍋碗洗了乾淨,不會下廚的拿起菜刀切起蘿蔔,不太說話的默默指導哪個材料先下,大家雖然做起平時不太擅長的事,但最終同心協力完成了今晚的一餐,累了一天的大家與supervisor一起吃晚餐順便聊聊近況,夜幕中天上的幾顆星星點綴著,我好像回到家裡一樣與家人一起吃飯聊天,不再總是一個人聽著音樂讀著書,朋友們晚上活力四射的玩起遊戲也暫時擺脫學校課業的重擔,只能說那次的經驗使我認識了更多的人,難忘且溫馨。

     

    夜幕下的帳篷與夜景

     

    三. 身分認同

    在華人居多的環境裡,我總感覺不到自己與他人有甚麼不同,但相處久了自己也有種屬於自己的歸屬感。在宿舍裡或課堂上,我常常與他人分享我的文化,對他們來說對台灣原住民族的認知是少之又少,在他人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不斷地回答所有問題,也漸漸發覺身分獨特的地方。無論是語言,傳統服飾,祭儀,飲食或者音樂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我常與室友談起文化差異的不同,第一次說神話故事給他們聽,第一次穿傳統服飾給他們看,找些傳統祭典的圖片及影片,分享歌曲等等,最有趣的是語言,有時在與家人通話時不時就會說族語的我常常讓他們好奇心發作,也想一起學族語,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不斷省思自己的身分認同,在UWC裡,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與溝通是多麼珍貴的回憶。

     

    House photo on UWC day

     

    在UWC日這天,每個人都會穿上代表自己國家與文化的傳統服飾,大家不分你我地玩在一塊,欣賞各自獨特的服飾與裝扮,按下快門記錄這永恆的瞬間,也是最能凸顯自身獨特之處的一天,穿上族服的我深感欣慰,能將族群世世代代傳下的傳統服飾讓更多人看見,也代表台灣多元文化的象徵。

    我和朋友穿上族服的合照

     

     

    四. 結語

    懷著感恩的心,一路上要感謝的人是非常的多,我在這裡感謝每一位在這道路上陪伴並給予我鼓勵的每一位天使,讓我能夠有這特別的機會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也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總結這半學期的種種經歷,雖然有時不是心中想像一模一樣的UWC生活,但也在每一次的錯誤中學習,化成繼續向前努力的養分。

    如果選最能代表這段時間的一個字,那就是「新」,與新的人們交流,新的制度學習,新的環境適應以及接受新的自己,許多的第一次就在這裡發生,無論是之後的新學期或者挑戰都還是未待續的故事,期許自己放寬心,真誠對待每一次學習的機會與過程。

    Read More
  • Janice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29/04/24, by Web Editor

    【在這裡,使我成長的是挫敗和痛苦】

    在中國常熟就讀UWC CSC校區的Janice在第一學期結束後所抒發的感想與反思。

    -

    「包容自己犯錯,以及千千萬萬次的試錯,不斷體驗和享受人生的各種階段,即便重來也並不要緊畢竟人生的漫長和不可預測都增添了生命的厚度和深度,來到UWC的第一個學期,感到未知和難以掌控的感覺正推進著我,跨出舒適圈的決定瞬間和過程很難,在這些旅途中的各種失意或喜悅都是人生中澆灌的養分,你要相信自己,準備好自己,當機會和時機來臨時,懷抱著冒險的勇氣去闖蕩,在人生中便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

    在文中Janice說了自己在UWC常熟校區的成長與經歷,亦介紹了學校內的活動等。

     

    正文:

    UWC CHANGSHU CHINA [TERM1]

    誌謝

    在此大抵出自於由衷的感謝,謝謝生命中一路走來遇見的人們。

    高中時的英文老師及班導,工作場合遇見的同事和長輩們,以及我的摯友及擦肩而過的人們,他們給予了我在需要肯定自我的時刻,莫多的力量和鼓勵,因為他們的善意和溫暖,造就了我對人性的正面想像,在此受用終生。

    以及我的母親,在找尋自我及抉擇人生中賦予我自由的意識,能在人生軌道間穿梭及體驗,全來自於母親的支持和堅定。

    謝謝UWC台灣理事會 給予了可貴的機會和更高遠的視野,讓我塑造生命的韌性,讓我在未來能付出貢獻和回饋在這個社會及世界,成為有同理心和溫柔的人,並且將這份力量和意念渲染傳遞下去。

    並且謝謝自己憑藉一腔孤勇,義無反顧的素履以往,下定了心前往未知的領域,重新了人生中的某一部分,卻是另一個開創價值和眼界的時刻。

    啟航

    當飛機低鳴聲在耳邊震耳欲聾,第一次的航行體驗是正在前往中國留學的航途中,我知道自己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便隻身帶著緊張不安的心情,拖行著行李抵達陌生的國度。揮手熱烈迎接的師生們在機場大廳等候著大家的抵達,在接駁車上遙望著中國街邊及自然的景色,不免開始想像對於未來的嚮往和期盼,會是開心或是受挫?

    迎新周的開始帶來一連串的文化交流活動和認識彼此的機會,我遇見了來自不同種族及背景的同儕,紛紛熱情的展現自己國家的文化和傳統,來自非洲及印度的同學在工作坊中帶領我們攜手共舞,在這裡充滿多國交流和認識的機會,並且在UWC DAY的到來時,更是看見了一種特別的美,彼此尊重及交融,這是一種視覺的饗宴,竊見了來自世界各地服飾的美妙和背後的傳統意念。

     

    [UWC DAY] 在這天,我們穿上來自自身民族國家的傳統服飾

     

     

    磨練

    中國校區的讀書風氣較為盛行,撇除剛開學的空閒期,接踵而來的作業量讓人多了一種壓迫,因為這裡的教學方式都由學生表現居多,則是會有相當多的小組專案,個人上台簡報等,有別於台灣的教育方式的確是一種新的體驗和挑戰,即便全班和老師都是中國人也會是不說中文的全英文教育,剛來到時因為不習慣這樣的模式,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學習英文,到後來因為浸泡在全英文的環境,多了很多與國外朋友交流及與師長對談的必要,才漸漸習慣了全英文的氛圍,並且為了寫小論文及專案或是複習考試內容,讀到三更也變成家常便飯,這些壓力和焦慮都讓我成長許多,這些上台的恐懼和畏縮都銘記在我的腦海裡,每個時刻都想要逃離,但我知道這是我的選擇,我必須熬過這些。

    這些恐懼和焦慮促使我成長。

     

    動物保護 知行

    跨越山稜的遠山夕陽

    FP project week是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一次經驗。

    在整整一周的旅程中,我們以小組形式體驗了高空攀繩、用竹子及橡皮輪胎和繩子打造一艘可以承載五個人的船隻、急救訓練、及竹林造路,製作船隻的過程學習到繩結的綁法及如何使結構穩定,原本以為看似簡陋的橡皮船,直到後來可以讓五個人平穩地搭乘在上面很是讓人感動和成就感,和隊友一起飄盪在平靜的湖面上划小船,揚起的漣漪及撒落金箔似的陽光很愜意,也有其他組因為奇特的結構發想,因此當他們一搭上船便整艘翻船。在竹林造路中有莫名的感動湧出心頭,因為我們一大隊在未被開發的竹林中修復道路,從山下搬十幾塊磚頭上到山坡面,透過敲打磚頭使之貼合泥土路面,協力搬起沉重的石板磚鋪在磚頭上,打造一階階的石磚階梯,隊員及帶隊老師皆嘖嘖稱奇我們的成果,每一步踏下的階梯都是我們從凹凸不平的土坡慢慢搭建上來的,就像是美好的成果都必須是自己親手鋪下,唯有努力和不懈才能得到甜蜜的結果。

     

    [團隊合作]造筏

     

    [社區服務]竹林修復道路

     

     

    徒步登山的過程讓我痛不欲生,每天背負著與自己上半身一樣高度及沉重的登山背包,承載了一周的食物和行囊,翻過層層山頭和陡峭的土坡,在蓊鬱的山林間漫遊了35公里以上的路程,那是沒有手機的體驗,以身心五官去體會空氣、太陽、雲霧、歡笑,更多的是增進與同學的交流和感情,能感受清晨薄霧裡的日光如畫筆輕撫天空畫布,抹去蒼穹星辰,能走進傍晚餘暉安靜的隧道中,點起手燈進入陶醉。綿延不斷似長城的階梯和偶有荊棘的山坡地中,每走一步路、每抬起一次腿都必須麻醉說服自己的四肢和軀幹,逼迫自己遺忘無視那些腳底連至小腿骨的刺痛,安慰自己快到終點了,在陡峭的坡上滑倒了在側身翻起爬回來,近乎九十度的坡必須要靠隊友的攙扶和拉扯才得以安全的歸隊,踏入草堆的腳被荊棘堆包覆,叢生的荊棘刺穿褲裝,忍著痛拔起腿繼續跟上隊伍,幸好天氣足夠好,當我們縱走在茅山山稜線時,山風吹乾了濕濡的衣衫,目睹那明亮及透澈的日光在頭頂閃耀,山間谷地皆被暖光輕柔包覆,那樣的景色在身體疲累之時便得更為耀眼壯麗和安慰。

    那時候心裡的感受是我做不到,我好累,我好想就這樣停在這裡休息。可當我抵達最後的盡頭時猛然發現,我做到了,我完成了,我撐過來了。

    你要告訴自己:「你做得到的。」

    一天接連一天的徒步爬山,身心俱疲的狀況下,是我的同伴一路彼此扶持鼓勵和精神喊話,我們在山林間歌唱,聲響悠悠迴盪在花草樹木間;我們在夜晚提著頭燈照明並烹飪果腹,香氣逸散至鼻腔深入腦門並豐富味蕾,獲得簡單幸福的感受和共同下廚的特別體驗;我們在蟲鳴鳥叫間,仰望偌大的林木,瞅見深藏在林間的廟宇,任憑光線照射臉龐、微風輕撫髮絲,那些與你們在短短一周打造的回憶,一幀幀的記憶片段深植大腦皮質,總會在日子裡不經意地想起,想起那些時日是多麼的深刻和銘心。

     

     

    期盼

    包容自己犯錯,以及千千萬萬次的試錯,不斷體驗和享受人生的各種階段,即便重來也並不要緊畢竟人生的漫長和不可預測都增添了生命的厚度和深度,來到UWC的第一個學期,感到未知和難以掌控的感覺正推進著我,跨出舒適圈的決定瞬間和過程很難,在這些旅途中的各種失意或喜悅都是人生中澆灌的養分,你要相信自己,準備好自己,當機會和時機來臨時,懷抱著冒險的勇氣去闖蕩,在人生中便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清晨在露營區的雲景

    Read More
  • Sophia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十年級的Sophia回顧過去一年在中國UWC的經歷,在中國UWC學習也可以收穫滿滿的!

    正文:

    不一樣的高一:UWC CSC FP 一年回顧

     

    〈前言〉:

    2/28日,晚上10:10,我正坐在書桌前,手機的一聲震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打開一看,” I am delighted to formally offer you a place at UWC Atlantic” (我很高興正式向您提供英國UWC大西洋學院的學位)。

    從收到英國分校的錄取通知那一刻起,我為這學期設下了一個目標:「不要留下遺憾」。我知道這將是我在中國大陸度過的最後一年,因為明年我將前往英國分校繼續我的學業。因此,我希望這最後一年能夠充實而有意義,並且在離別時我不會對自己後悔。這學期,我的態度與以往不同,我學會了活在當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在 CSC的日子。同學們都在過著「第一次」,而我則在過著「最後一次」,這獨特的感受讓我愈加勇敢嘗試,不再被他人的眼光和期望所拘束。每當害怕與不安籠罩,我總會問自己:「我如果不做,明年會後悔嗎?」而這問題成為我勇敢前進的動力。

    一、活在當下

    〈反正就試試看〉

    我在這學期中發起了一個名為「舊生帶新生」(Buddy Program) 的計畫,旨在幫助新生順利適應學校生活。這個計畫起源於我自身的經驗,當初進入這所學校時發現這方面並未受到學校足夠的重視,因此我決定自己發起這個計畫。為了讓計畫更加順利實施,我與校長、副校長和教導主任進行了會面,討論了計畫的目標和實施方式。

    回想起國中時期與校長開會時的情景,因為在學校待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彼此都很熟悉,這讓我感到比較輕鬆和自在。然而,這次的會面與之前有所不同,這所學校規模較大,我之前並未與校長有過交流,因此我感到比較緊張和不安。但這份緊張並沒有阻礙我繼續向前,我決定勇敢地面對挑戰,因為我深知這個計畫對新生的幫助至關重要。

    然而,計畫的進行並不一帆風順,學校曾答應協助我們,但卻未能履行承諾。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沒有氣餒,反而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方案。我不再依賴他人,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找到了克服困難的方法。這段經歷讓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原來我也有能力獨立面對挑戰,我也可以成為他人的領路人。

    這個計畫讓我感受到成就感和喜悅,因為我知道自己為新生們帶來了幫助和影響。透過這個計畫,我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和價值,也更加確信自己在這個社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我加入 UWC 的最初動機,當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改變和貢獻,我願意繼續成為其中的一員,影響和啟發更多的人。

    與同學在assembly (周會)上介紹 Buddy Program

    〈不被「完美」束縛〉

    在4/18日,我們學校組織的「FP 項目週」終於起程了。本應該辦在上學期的活動,因為疫情的關係被延到了這學期。學校希望我們在項目週學會獨立、踏出舒適圈,並安排了各種「體力活」的活動。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登山。登山活行的方式是將學生們分到各個小組,以組為單位爬指定的山。我被分到了第三組,而「第三組」將成為最「出名」的小組。

    我們第三組的路途非常坎坷,突如其來的暴雨、指導人員的設備故障、對路線不熟悉等因素,使我們原本應該下午四點抵達營區的計畫,被硬性改為「被困山中8小時」。當時我們因為迷路,跟路線的位子走偏了,導致我們被困在山谷裡,被迫待著等待救援。我們就這樣,穿著被雨水浸泡的裝備、沒有水、沒有食物,從下午三點坐到了晚上九點多。等待的同時,我們有人安靜休息、有人聊天、而我旁邊有帶相機的同學開始:錄遺言。雖然那時只是為了抒發情緒讓自己不那麼緊張,懷著開玩笑的心,但因為救援隊遲遲早不到我們的定位,老師和領隊的手機也皆被大雨浸濕而無法開機,我們心中真實存在那一絲恐懼的心情。幸好,因為有同伴帶了屬於違禁品的平板,在家長群組裡將定位發給校方,救援隊有找到我們。等到救援隊到來時,我們依舊需要靠著自己的能力走出去,我們摸著黑,從九點多開始走下山,當走到平地時,已經到了隔天的凌晨一點多了。

    項目週時,我和組員們下山後的合照

    我離開CSC的前一週,有一位同學傳了微信問我:「妳有空嗎?我想採訪妳」。我當時相當訝異,畢竟我沒有跟這位同學聊過幾次天,也沒有被面試過。但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答應了她。我被她採訪的那天,正是我離開CSC的前一天。那天,我去了學校的 Learning Center ,看到了她和另外兩位同學親切的招呼我。一開始仍有些緊張,但開始錄影之後,我們就像聊天一樣,輕鬆的講了半個多小時。聊到項目週時,我們的對話情緒來到了轉折點,本來高興地聊著開心的回憶,突然聊到了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驗:

    “Which group were you in on Project Week? ”「妳在項目週是哪一組的呢?」

    “ Group 3 ”「第三組」

    “…Do you regret it?「…妳後悔嗎?」

    我愣的一下,我想到不在我們這組的同學,每當得知我們是「傳說中的第三組」時,會想聽我們陳述事情的過程、會想找個「替罪羔羊」責怪、會覺得我們應該後悔這次的活動。但我一點都不後悔當「第三組」的成員之一,有一點都不後悔跟著學校去了這次的項目週。我們的經驗雖然不是完美的,雖然比其他組別刻苦,但卻拉近了我們彼此的關係,更為這次活動留下了不可取代的回憶。也就是因為我們的項目週第一天就如此刻苦,使剩下的幾天有「倒吃甘蔗」的感覺,接下來的活動皆難不倒我們!

    於是,我的回答是:

    “No. It’s the mistakes that make it memorable” 「我不後悔,因為是路上的絆腳石讓這趟旅行變得更加甜美難忘」

    二、「我」是誰

    〈文化認同〉

    身為台灣的新移民二代,在這片土地上,我擁有著與眾不同的生長背景。在學校時,曾經有大陸的同學們好奇地問我:「妳英文這麼好,又不講方言(台語對他們而言是台灣的方言),真的是台灣人嗎?」這樣的問題讓我感到無所適從。我的語言環境與大部分台灣人不同,英文是我從小就掌握的母語,而我成長在中英雙語的環境中:在外講中文或英文,在家則是英文的交流。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時我會擔心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好的「台灣代表」:我不熟悉台語,家中的英文書籍也遠超過中文書。然而,隨著學期的歷練,我漸漸領悟到一個重要的道理:「文化認同沒有正確答案。」我不需要去迎合他人對於台灣文化的期待,也不必讓自己局限在別人給予的定義中。文化認同是多元且多樣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長背景和價值觀。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並不僅僅是語言或書本的表面,而是我內心深處對於這片土地的感情和連結。

    〈不為了迎合別人而活〉

    這學期,我最珍視的課程是「綜合人文課」,有同學戲稱它是最「水」的一門課。而我在上學期卻對它有所不以,覺得這門課浪費了太多時間。然而,這學期我的態度大轉變。在這堂課中,我學到了更多關於地理、歷史和經濟的知識,同時更深入地理解到這些學科之間的聯繫和交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期末考試以小組答辯取代了傳統的紙筆考試。這樣的形式強調團隊合作、分析數據、媒體素養和統整信譽等能力的培養。在答辯中,我感受到了共同奮鬥的力量,也體會到彼此協作所營造的智慧火花。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對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熱愛學習。

    期末答辯的現場

    三、總結在中國的這一年:

    去到中國之前,每次跟別人提起我要出國,迎來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去哪裡啊?」而當我信心滿滿地回答「中國呀」,對方的反應有驚訝的、有困惑的、有敬佩的,但我最常聽到的回覆依然是:「為什麼,很危險欸!」。但回顧我在中國的這一年,我發現現實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可怕。

    在台灣,我遇到了不少人對中國大陸有一些不正確的先入這主的想法。他們總是對我說,中國大陸是「危險的」、「學生只會讀書的」、「需要膽戰心驚的」,但現實並非完全如此。到了學校時,我曾被我的英文課上的同桌問起:「你們台灣是怎麼看待中國的?」,面對這個問題,我選擇如實回答,以理性的態度跟他敘述一些台灣人可能有的刻板印象。這位同學也出乎意料的願意聆聽,聽完還試著同理了這些想法。在中國時,雖然依舊有遇到學長因為網路發言被政府視為不適而微信被停用、有遇到「內卷」到凌晨三點還在讀書的同學、有遇到計程車司機逼問著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但這些僅僅是中國的一部分。每個地方都會遇到極端的人,而同理,在中國也會遇到很多很好的人。

    我遇到的老師和朋友大多數是抱持著「想互相學習」的態度,更經常聽到他們以「我學過的『真相』是xxx,妳呢?」但當然,我依然會在課堂上被問到:「妳對兩岸關係有何看法呢?」或是當我提到台灣時被同學指正用詞,改成「咱們中國」。

    出發前,我在面試中被問到:「妳會如何跟中國大陸的學生聊台灣/兩岸關係的議題?」而我的回答一直是:「不會想著要改變他們的想法」,而到了學校之後,我發現這個回答半對半錯。我遇到的同學們雖然大多數是善良的,是願意尊重我的,但難免會遇到一兩位特別激情的朋友。這時,我非常認同我當時的答案;我在學校的時間僅僅一年,認識這些同學只有幾個月,當我試圖去改變他們從小被灌輸的概念,如同對著牆壁理論,在他們眼中,他們被教的是對的。UWC的核心價值之一是「相互責任和尊重」(Mutu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我們雖然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難接受對方的理念,但我們能做的是「相互尊重」。我們雙方都盡量保持理性思考,以「尊重」代替「被迫接受」。

    四、離別

    還記得去年的這個時間,我剛離開就讀了8年的學校,離開了在台灣交的第一批朋友,離開了把我呵護培養大的師長們。這次的離別,卻顯得格外隆重。

    我的母校,與我在台灣的家僅一條馬路之隔。 UWC CSC,卻與我的家隔著一道海峽,更與我明年要就讀的學校相隔8個時區。我在母校認識的師長、交的朋友,每當我假期時回到台灣就可以見到他們。但為了見到我在UWC CSC 認識的師長朋友,許多卻因為地理因素要靠著「緣分」才能再相見。

    從小,因為在同一間學校讀了8年,跟同一群同學享樂,在同一個環境成長,於是我習慣了「慢熟」的態度。可以慢慢熟悉環境,慢慢認識周遭的人,不急著speed run自己的「夢想清單」。但今年不一樣,今年顯得格外的短,如同一眨眼,就來到了離別的那天。還記得,上學期每天盯著手機的倒數日記的我多麼期待著能回家,這學期這份期待卻伴隨著不捨的情緒。

    離開 CSC 的前一天跟朋友出門拍的合照

    <總結>:

    我明年即將遠赴英國分校,面對著新的環境和新的開始,我內心充滿了期待與挑戰。

    擁有這個前往英國分校的機會,我感到無比幸運。我相信,我可以依靠過去這年的動力,再度啟程,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戰。我知道,每一次的別離都是為了更好地尋找真正的自己,不斷地探索和成長,將離開CSC的不捨轉為在AC努力的動力!

    最後,我要感謝這一年的經歷和成長。感謝UWC Taiwan理事會,讓我有機會在中國讀高一,讓我遠赴英國讀完高中,讓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價值。感謝我的所有老師,(在上述提到的採訪中,我被問到我最想感謝的老師是誰,而我卻無法只說出一位老師的名字,我在UWC CSC遇到的每位老師都是我一輩子的好導師!)是你們的陪伴和教導,讓我更加堅強和自信。感謝我的所有朋友,尤其是我們的「九人小組」,謝謝你們當了我的姊姊、數學老師、人生導師、等等,你們將成為我離開 CSC後最想念的人。最後,最重要的,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不在我身邊,卻每天依然照三餐跟我傳訊息,讓我依舊有家的溫暖。

    未來的路或許充滿荊棘,但我將懷著堅定的信心前行。我期待著在英國分校的學習經歷,期待著遇見新的朋友和老師,期待著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廣闊與多樣。讓我帶著這一年的寶貴經驗,充滿著期待和希望,踏上新的旅程,繼續追尋著夢想的方向。

    Read More
  • Bob 中國UWC 畢業年度2025

    Published 25/08/23, by Web Editor

    Bob在中國UWC的一年回顧。2024年度甄選將於8月開始,申請書將可在FB/IG下載,詳情請留意FB/IG。

    1. UWC帶給我的改變

    UWC像 是一座山,有時我敬佩它帶給我的視野,身處在其中我才感受到UWC的壯觀。在第一學期最讓我感到戰戰兢兢了,因為我對口說英文沒什麼自信,但在經過第一學期的體驗後,我覺得我對常熟校區周遭的環境是越來越有點適應,便會偶爾出去校外逛逛。除了適應環境,最具挑戰性的是學習的過程,記得剛開學的第一天第一節課我就走錯教室導致遲到,其他老師見狀便來到我們班上耐心的對這狀況加以說明。那時侯,在經過了幾天的上課過程當中,卻也自己發現本身的程度跟其他學生般比真的是落後許多,於是就導致上課經常不敢說話與表達,甚至有時還會考慮何時翹課,因為當時的每節課對我來說都充滿著許多壓力。直到第二學期,我便開始學習向老師求助了,也就在幾位老師的耐心協助與指導之下,我告訴自己要變得更加堅強,現在回想起來,對於老師的指導、幫助及輔導,心中對他們更是感恩在心。

    2. 校園風氣

    校園的風氣自由,鼓勵學生多元發展,且活動大多由學生自己組成、發起,老師也會給予一定的指導與輔助。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活動有-UWC日、萬聖節派對、耶誕晚會、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文化晚會、項目周,或偶爾有某幾天由同學們組成主辦workshop的活動,這讓學生有很多共同討論議題的空間。另外,除了多元的活動以外,還有很多閒暇的時間可以拿來安排做規劃,例如:出校走走體驗蘇州當地的文化。此外,學校裡的配備及設施也很齊全,例如:圖書館、體育館、虞山書院、四季廳、餐廳、國際廚房、劇院等,裡面都充滿著幾個不同國家的氣息,我最常去的地方是體育館和圖書館,因為我喜歡打籃球和健身,一方面是抒壓、另一方面是要保持健康的體態,而圖書館有討論區和自習區供學生們作良好的學習環境,再說,圖書館的書也經常更新,只要隨身攜帶學生證就可以自由地借書、還書。然而,劇院是集會所,是全校會議及年級會議的聚所,像有些特殊活動也會在這裡舉辦,而四季廳的用途也很廣泛,例如:開派對、數學研討會及音樂、舞蹈表演等等。所以學校的教學模式都非常特別,學生和老師的思想都很開放,所以老師常常會帶一些活動讓學生們互相討論,不僅僅是老師傳授知識,老師會透過詢問學生的意見,從中相互學習並給予反饋,如此一來能讓學生多方面聆聽及包容,並且獲得不一樣的靈感。

    3. 如何調適心態上的變化

    當處於迷茫狀態,就必須找你信任的老師或是好友談談,有心事憋在心裡只會讓自己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這裡有UWC學生都必須知道的三個指標---1.學業、2.社交、3.睡眠,只要能找到這三項的平衡點就能有較好的狀態和表現。總時常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偷懶,功課不會做的時候就拖延,這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明明知道繳交作業期限要到了卻還沒動工,也曾在夜裡因還沒做完功課而驚醒,也曾整日待在圖書館寫作業卻產不出東西,但這些是我最寶貴的經驗,因為遇到的大小事其實並不困難,只是我把事情想得太過複雜,卻一直在原地打轉,到了現在我終於明白要如何透過自我要求而把事情做好。經過一年的體驗,我大概知道如何調整生活的節奏了,也知道如何緩和自己的情緒,這些是我今年最大的收穫。

    4. 一年來的省思

    今年看似沒達到我對我自己的期許,但在UWC我卻學習到了許多知識與人事物間的對待關係,更覺得UWC真的是個有很多微妙的地方,比方它有很多可以嘗試的新事物,但一切也都不簡單,因為一切大多都得靠自主性的安排及規劃。想到自當初來到現在,對於人生的定義又有很大的轉變、對於待人處事及照顧自己也有了一些方法及進步了許多,不過,還需要更大膽地去嘗試、及更勇敢的去面對,因為人每進入到了不同的階段都會蛻變,但蛻變的幅度取決於你做出的貢獻及承擔的風險,我一直抱持著信心,但就是缺少動力,期望下個學年我會再更努力的去創造不同面向的UWC體驗。

    5. 總結

    總之,我還是要感謝UWC台灣理事會能讓我有這個機會唸UWC,在探索UWC價值的同時,我也會盡心協力的去分享我的經驗,讓UWC愛的種子散佈在更多需要的每個角落,但真心也要謝謝這一路上支持我的師長們及幫助我的家人、朋友們,謝謝你們,由於你們的愛心與幫助,讓我在UWC學習與經歷得到了許多的幫助進而感到充實,我將永遠感恩在心,並會時常告訴自己一定要越來越優秀,等將來有了能力,也要同樣去幫助別人,貢獻社會。

    可能是 5 個人和皮筏艇的圖像

    可能是 10 個人、大家在讀書、醫院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10 個人、大家在露營和道路的圖像

    可能是 10 個人、大家在打美式足球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8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9 個人的圖像

    可能是 13 個人、大家在打籃球、大家在打排球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 3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