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加拿大校區 畢業年度2026

【初來乍到】Pearson College UWC 第一學期反思
這篇文章會試著將自己在Pearson第一個學期的見聞跟感悟用文字記錄下來,並反思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未被關注的細節。
啟程
8/14,這一天我踏上了從桃園飛往舊金山的班機,而很多事情在獨自一人入關、安檢前,總是顯得那麼的不真實。直到我辦好行李託運、在第二航廈的安檢入口與家人告別、回頭再看一眼默默擦拭眼淚的母親背影的時候,我才明白這一刻對我與家人來說是多麼得來不易。多年前,我透過我母親認識了UWC,中間一度進入體制內高中就讀,直到一年前萌生出國讀書的念頭時,剛好碰上了UWC台灣理事會招生,就這樣跌跌撞撞地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離開住了17年的台灣。這個決定對於我和家人來說,是些許意料之外的,不過當台灣理事會來電告知我願意提名我至加拿大皮爾森學院就讀時,我那止不住上揚的嘴角便說明了一切。後面的故事就不言而喻了,謝謝我的爸媽從不是很支持我出國留學到願意資助我並給予支持,讓我在這個年紀能夠體驗獨一無二的UWC生活。
因為疫情,我有五年沒有和住在加州的姑姑與姑丈見面了,趁著這次機會我刻意選擇在加州短暫停留,並在8/19這天正式從舊金山飛往溫哥華。由於沒有直飛航班與班機延誤等情況,降落維多利亞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鐘了,我拖著疲憊的身軀與受損的行李,在機場與學校的司機碰面,一個多小時後才終於看到了Pearson College UWC的牌子。一下車,熱情的Louis幫忙我把行李扛到宿舍,我環顧四周,有點難以想像這裡會是我未來兩年學習、生活、還有書寫回憶的地方。在皮爾森的第一個晚上我沒有過多記憶,因為在前方等著我的是我數不清的「第一次」。
Orientation Week
皮爾森的第一個禮拜是不上課的,取而代之的是行程滿檔的orientation week。Orientation week的目的是讓一年級的新生認識校園環境、透過各種小活動與co-year和second year培養感情,學校也在這週不斷推廣UWC values,期許我們擁抱彼此的不同、接納並尊重彼此的文化。在這週的時間裡面,我嘗試去和每個我遇到的人對話,也許是因為新學期剛開始的關係,與任何人聊天都特別的容易:每個人似乎都對於你的名字、來自的國家、選擇的課程特別感興趣,使我不禁開始懷疑這樣看似烏托邦的學校是否真的存在。可還沒等我找到答案,我便第一次感受到用盡的社交能量,從上午8點到晚上10點排滿的活動,讓我沒有時間休息和充電。在第三天晚上,我略加思索後決定不去當晚的musical cafe活動,儘管當時我有嚴重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但考量到自己的狀態,我很慶幸當時沒有逼迫自己參加,這也是我在皮爾森學到的第一件事:在這個學校裡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在發生,不要因為害怕錯過那一兩件事而疏忽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開學
學校正式開學後,全英文的授課方式和IB的課程體系和台灣常被說填鴨式的教育很不一樣。在皮爾森,每個學生總共會選六門課,分別從IB分類的Language A、Language B、Sciences、Humanities、Math、Art中各選一門。由於可以不選Art而在Sciences或Humanities中多選一門課,我選了Global Politics和Economics兩門Humanities,Sciences選了只有皮爾森提供的海洋科學Marine Science課程。在上了一個多月後,我對於海洋科學的課程認可度存在擔憂,因此轉到化學,並延續至今。原本我擔心更換課程會是一個難題,幸好學校了解我們一開始選的課程可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此在第一個月內保持寬鬆的換課標準,讓許多人都順利選擇自己想要的課程就讀。IB的授課方式也跟台灣不同,例如國際政治課,老師會先介紹一個概念,然後讓我們開放討論並舉出例子佐證,老師再把全班的討論結果融合簡報重點,重述一次給我們聽,這時事先討論的過程便能發揮其作用,讓我很快地便抓住課堂重點。而花費我較長時間適應的是IB的考試型態,除了化學,我修習的其他五門課的考卷見不到選擇題的影子,而是由一份一份的paper與開放式問答組成,就連數學也是要寫出完整的計算過程才會得分。這在台灣或許很難想像,但是在皮爾森,所有人都必須適應這一點,而IB也讓我有了第一次嘗試分析英文文本以及說明需求價格彈性的經驗。
社交
第一個學期的皮爾森,社交被重視的程度遠高於學業,當任何一個一年級在課後進入圖書館學習的時候,眾人總會投去異樣的眼光,仿佛說著:你又不是二年級要申請大學/有IA和EE要交,你為什麼在學習?對皮爾森的人來說,第一個學期不是該lock in的學期,一年級們應該要多去體驗Pearson Experience,並在下學期慢慢轉換跑道把重心放多一點在學習上。而這個現象不只存在於學生之間,校方也不例外(一年級的朋友因為報了SAT而被老師寄email勸他第一學期不應該急著考試而是去多體驗生活)。因此,社交成為了大部分學生的重心,而這時候擁有足夠的社交能量就變得至關重要。皮爾森每天都上演著各種活動:同學的生日派對、課後CAS活動、週六的hike、電影之夜與合唱團等等,而每一個場合都是社交的場合。對於外向且喜歡戶外活動的人來說,皮爾森提供了很多機會讓你去探索自己的興趣並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對於比較內向或是將學業看得比較重的人來說,這些活動無形中形成了一股壓力,好像你沒去參加這個活動,就會和其他人少了一個共同話題,並與他人漸漸脫節。雖然我認為我自己偏向後者,但我並不會過度擔心,因為我對於自己在皮爾森所參加的活動/加入的CAS,甚至是社交的頻率是滿意的,因此我在這個學期幸運地找到了與自己相處的模式。這也成為了我在皮爾森學到的第二件事:在皮爾森要時刻記得自己是誰,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一昧想著成為他人眼中的完美,而在過程中迷失了自我。
插曲
我想利用這個段落來書寫一些我不認同的觀念。在皮爾森時常會有discussion的發生,內容從性別平權到LGBTQ+不等,由認為這些議題值得被討論的學生領導。還記得有一次有人舉辦了Conversation About Race Session (CAR,種族的對話) 的討論,出席的人數卻沒有達到校園人數的1/10。因此在週日晚上的house meeting,便有一位領導CAR的二年級學生發言,他告訴我們他很失望這個學校沒有人願意騰出一個小時來關心種族議題,並表示他要看到我們所有人出席下一次的CAR,而沒出席的人便會被認為是不認同UWC value。當下便有人跳出來反駁,說沒有出席並不代表不關心,更不代表不認同UWC value,但是這位二年級學生不這麼認為,硬是要求所有人排除萬難也要出席下一次的CAR。這件事雖然在house parent的息事寧人下便不再被提起,可是每每到了有discussion的時候,我總是在出席與不出席之間猶豫不決,明明這理應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加入的討論,卻因為與UWC value產生了連結,無形之中產生一種約束。在皮爾森這樣的事情頻繁發生,曾經有人因為在dayroom看電影跟彈吉他就被指責如果你有時間練習跳舞跟表演為什麼沒有時間出席一場presentation。因此,我認為皮爾森的學生應該用更正面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出席presentation和discussion,也應該尊重每個學生出席的自由意志,避免情緒勒索。
小結
皮爾森絕不是個完美的地方,但它承載者文化包容的使命與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決心。雖然不是所有的UWC value都被完全實現,但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將UWC value作為辦學方針,已然成為做出改變的第一步。而對我來說,皮爾森的第一個學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學習一個人獨立生活、與自己對話,學習訂定目標並實踐,學習適時休息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還有學習感恩一路上幫助自己的人。在皮爾森的第一個學期是新奇、精彩與充實的,文化的多元性在皮爾森成為了現實,我也藉由皮爾森看到了更廣的世界。期許自己在皮爾森的第二、第三、還有第四學期能持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成功平衡學業社交與睡眠,並且發揮自身影響力來回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