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Page 6

  • Tanya 哥斯大黎加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13/09/22, by Web Editor

    Tanya 在哥斯大黎加UWC的一年回顧。

    我終於終於,即將成為UWC的二年級,我也終於終於,在開學之際體會停滯後的成長痛。

    在UWC的兩年,我一直在尋找內在與外在的平衡,學習和自己超級敏感,放不下的感受相處。第四個學期,我已經足夠熟悉UWC與課業的節奏,能夠在課堂裡自在表達,擁有一群給我安全感的朋友,能夠傾訴煩惱的老師們,知道放學後去哪裡買冰淇淋盪鞦韆。一切的一切都很美好,都是我初踏入UWC時最嚮往的狀態。除了自己的完美主義。無意識的完美主義讓我常常把自己逼到絕境,在半夜無法完成作業時崩潰,好幾次放棄、缺交。我討厭這樣的自己,卻又不知道怎麼跨過那道「我不夠好」的心坎。

    曾經有很多人對我說過,你的敏感與完美,應該無違和走上藝術這條路啊!但我在回台灣休息、創作的兩個月中發現—對一名藝術家來說,追求完美是天性,學習擁抱不完美,才是一輩子的功課。

    暑假回家時,我在兩廳院參加了為期一週的舞蹈劇場工作坊。其中「自由步」,編舞者引導我們由一個部位出發,探索可能的路徑。「為難你自己」,我們接收指引,「不夠為難」「再為難一點」。至此,你會以為藝術確實只是一件為難身心的工作。隨著舞蹈的時間拉長,我們開始覺得累、喘,休息的渴望逐漸強烈。我們在為難自己與放過自己之間游移,終於,「停」。「一開始很好看,然後慢慢的專注不見了,表演者不見了,你們看起來很無聊。」很無聊,怎麼辦?可是我真的沒有力氣了。「越累,越要誠懇。你可以把動作放小,可是專注更多。」然後我們又開始無數次練習。原來,休息是有方法,有招式的。原來一支好看的舞,是有為難,有休息;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組成的。

    回到生活裡,我開始思考,完美主義沒有錯。但完美的定義不該是不斷為難自己,而是讓整體維持恆定的品質。而因為我們的身心、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聰明的休息,如何事半功倍,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如果能夠回到上學期末,我想告訴自己,不要那麼糾結於第一段落的第一個句子;和老師求救不是示弱,是負責;接受自己永遠不會是完美的,不完美讓我們成為真實且有趣的人。過去的雖然已無法改變,但我想帶著這些很珍貴的發現與成長,好好享受在UWC的最後一年。

    或許乍看很像對於兩廳院的反思,但我相信是這些年在UWC的刺激、養分與內化,讓我能在此時此刻,天時地利人和,有幸體會這樣的成長痛。謝謝所有陪伴我,接住我,引領我的人們,請原諒我遲來的解剖自己紀錄書。

    我要回去哥斯大黎加了!這是我第一次真心滿懷期待,準備開學。我想我已經充飽電,願意面對所有到來的挑戰;完美,與不完美的自己。

    Read More
  • Jill 加拿大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8/08/22, by Web Editor

    Jill在加拿大UWC的一年回顧。

    在加拿大UWC的這九個月真的過得很快,快到我在回台灣前夕,都能在腦海裡清晰的建構出新竹街景的樣子,在隔離時再次喝到迷可夏的時候,感覺好像我真的沒有離開很久。但總是在認真回想起去年的自己時,發現現在的自己和去年有多不一樣,多了很多過去的我無從想像的經驗。

    第二學期回到學校後,春天慢慢的到來吹散了冬天因為日照太短而有的憂鬱,突然就非常感謝學校美好的天氣,以及燦爛的自然風光,讓第二學期就算壓力更大,有更多事需要被完成,卻還是有一種漸入佳境的感覺。學期初一開始漫長的隔離生活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活動範圍以及資源下取樂,例如每天在房間做Youtube上的健身影片,突然有人敲門進來然後因為看清楚我們在幹嘛就傻眼的表情真的很好笑。又或是一起去學校餐廳 要食材,然後煮出一鍋鍋長得像冒泡泡的巫婆藥水,但其實味道很不錯的湯。所以就算只能見到住在同一個宿舍的人,也完全沒有出校園或訂外送的機會,但這次隔離卻讓大家變得越來越緊密。也讓我更感謝我的室友,在隔離期間我們基本上是24小時都待在一起,是彼此真正意義上的家人,感謝我們對彼此的尊重與包容,讓我們在上不同線上課並需要發言時能夠和平相處,以及我們都願意撥出一些時間和對方相處,做好玩的事,或是陪我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我想和室友相處真的是UWC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遇到這麼這麼好的室友真的是我上輩子燒了八百年的香XD

    解除隔離後我們就迎來今年最後一個regional day (文化分享日),這次是由來自MESACANA(MA=middle east中東, SA=south asia南亞, CA=central asia中亞, NA=north africa北非)的同學主辦。這次的文化分享日真的讓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吃的小吃,放的音樂,餐廳布置,到一整天的氣氛。

    MESACANA文化分享日為學校帶來已經很久沒有過的熱鬧歡樂,這天大家又唱又跳讓我感受到了單純的喜悅,大家都是UWC的一份子的喜悅。因為有UWC我們才能在這個青澀的17 18 19歲提前看過這個世界,體驗過原本要到那個國家去才能體驗到的東西和文化和人,若是平常可能要等我賺了好幾年錢才能經歷到吧,少說也要快30歲才可以,不禁讓我更感謝能處在這個環境,也更有我是UWC的一份子的感覺。

    MESACANA文化分享日最後的表演我覺得也真的只有UWC能把很沉重讓我聽到哭的演說跟其他熱鬧歡樂非常有活力的舞放在一起,個個節目切換間還完全不尷尬,大家都不會滯留在前一個節目,都心胸開闊的對切換保持彈性態度。MESACANA 讓我感覺他們真的很以自己背後的文化驕傲,他們就是單純地做自己,完全沒有把文化商業化或要討好別的文化的人的感覺,他們就很奔放的沉浸在自己文化歡快有節奏感的快樂中,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他們不會覺得觀眾看到這個就應該是什麼感覺,有個正確答案。MESACANA就是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各個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快樂,例如跳舞時有些人倚在欄杆吃夜市的食物笑著看也很開心,他們就只是純粹的展現自己文化中他們喜歡享受想分享得東西,讓大家感受到他們的心情他們的愛。被他們這種氣氛感染,讓我很想也成為MESACANA 地區的一部分,或是向他們的處事態度學習。

    總結來說,我有點難過這一年的時間真的過得太快,希望我能把第一年沒做到的事,通通塞到第二年裡,活好活滿!

    Read More
  • Sienna 德國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4/08/22, by Web Editor

    迷惘是很多學生會遇到的人生課題,也是所有UWC學生都會上的第一課。

    Sienna是我們去年選拔上的學生,她有著臺灣和韓國的成長背景。讓我們來讀讀在德國UWC一年後,Sienna是如何面對在UWC的迷惘。

     

    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二號:我的班機抵達了桃園機場。提著兩袋重到讓我懷疑人生的行李,我下了飛機,走向回家的路。我還記得我那時候的嘴角一直忍不住上揚,在跟媽媽報備時還一直說道「我真得好開心,我不敢相信我回來了。」

     

    然後我就去隔離了。:|

    被囚禁七天後,我立馬去找了我的高中同學。從捷運站出口到學校還有段距離,在那段路上我一直在茫茫的人群中找我認識的朋友。當終於看到一個朋友並向他走去時,她竟然躲開了!

     

    打擊+1

    我立馬抓住她,然後跟她說「誒!是我啊!」,過了漫長的30秒後她才想起來我是誰,並不忘記補一句「我以為你是怪人」。在我罵罵咧咧的抗議中我們寒喧了幾句,然後我就繼續的往前走,終於到了校門口時我看到那群我無比珍惜的朋友。我假裝陌生人走過他們,並在他們身後等待被發現。其中一個朋友轉過來,我在口罩底下藏著我的喜悅,但當我們對視時,她…轉回去了? 我叫住了她「誒!是我啊!」,他們一群人不約而同的擺出綜藝式的驚嘆號臉。剛剛那位同學叫到「天啊!我想說怎麼會有一個怪阿姨一直看我們!」

    打擊+2

    果然是真朋友,講的都是「針」心話。

    其實,我沒有因為他們認不出我感到意外,我的確變了很多。減了一個到下巴的髮型,增了一個七、八公斤的身體,加上口罩和我從來不帶的帽子,在鏡子面前的我也覺得自己像一個陌生人。

     

    當然不只有外貌上的改變,我的思考邏輯、價值觀和個性其實都變了。剛回來時我感到很迷惘,不知道是因為突然很多與自己的時間,我意識到我已經不是以前剛到德國的自己了,而且我並不知道這個改變是好是壞。

     

     

    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想這兩個問題:「為什麼我會這樣的迷惘?」以及「我要怎麼讓自己不再陷入迷惘?」以下是我想出的回答。

    「沒有自律的日子,沒有自責的樣子」

    來到RBC時,我、以及我那來自100個不同家的同學應該都是被一波又一波的「自由」淹沒。離開了爸媽管控的屋簷下,住進了與同年齡層共享的宿舍中,我瞬間明白自己能夠做選擇的決定像exponential function一樣,飆升了。

    但我沒有明白的是,我的自由中少了自律

    因為沒有媽媽的嘮叨,我意識到我可以決定我想幾點睡覺。就這樣我的睡覺時間從十點變到十二點、十二點變到一點、最後因為課業的關係,又拖到了兩、三點。

     

    紀錄一次讀到凌晨4:30

     

    我其實並沒有發覺這樣的睡眠習慣間接影響了我的注意集中力、體力、和思考能力。每天如同行屍走肉,靠著咖啡當點滴,去學校上完課就回房間小睡一下再去吃晚餐。當然一般上課時間時,我都是正常的,但一但回到宿舍,我全身就會像是撐了整天的氣球一樣直接洩氣攤倒。

    就連飲食習慣也跟著混亂了起來。因為afternoon nap錯過了晚餐時間,半夜突然肚子餓,就給自己做了頓豐盛的宵夜。因為可以自己定外送,所以有時候晚餐就只吃油油的披薩。沒有自律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

     

    偷偷(?下樓做湯圓 P.S這是寫完EE first draft 的獎勵

     

    「我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在這樣有規律卻沒自律的日子下,時間很快就過了,雖然寫Extended Essay (IB文憑中的論文)時間還是過的很慢 ^^ 但我發現,時間過得快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停下來「想」。

    升高三的暑假其實不算在放假,因為它是一個被大學申請的種種deadline詛咒的暑假。在這幾天的精神崩潰中,我發現我其實沒有好好去想過我要怎麼去實現我的夢想。在RBC的這一年,我很少撥時間給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花在課業上或者是社交上。少了一個定期的自我反省,我做的一切、我經歷的一切都被記憶模糊了。少了反省,就算參加一個多麼重要的活動,也無法從中帶走什麼,一切都徒勞無功。

    在這次的反省中,我理解了反省的重要。也是因為寫了這一篇reflection (反省文)我明白了我迷惘的原因,以及如何不再陷入迷惘的方法。

    以上是我這學年的心得感想,謝謝大家。

    .      .      .

    哈哈我又回來了。我其實想推薦一本書,它叫Atomic Habits

    我在逛書店時,無意間看到這本書,也是因為閱讀了它,我才會寫出這樣的反省。Atomic Habits 主要是在介紹/帶領你養成一個好習慣以及強調它習慣的重要性,並改變你對成長的迷思。

    “It is so easy to ov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one defining moment and underestimate the value of making small improvements on a daily basis.”

    這一句quote點醒了我一直想要一次就改變我整個人的慾望,並讓我重新的去思考我到底要怎麼透過改變我的習慣來達到我的目標。

    希望大家也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發!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連結:https://www.amazon.com/Atomic-Habits-Proven-Build Break/dp/0735211299

    Read More
  • Thomas 哥斯大尼加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4/08/22, by Web Editor

    哥斯大尼加UWC的Thomas帶來的一年回顧。

     

    轉眼間已經過了一年,這是我第一次離家這麼久,坐了三班飛機飛過了半個地球,終於抵達台灣。由於防疫計程車司機很專心開車不太想跟我聊天,沿途看著高速公路上的風景,不禁感受到這一年滿滿的收穫,同時也慶幸自己有這個榮幸認識到UWC,並且做了這個改變我一生的決定。

    在這一年裡,尤其是第二學期,個人成長最多的是學會如何抗壓,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跟社團活動,很多科目常常要考試、討論或做小組報告,很少能騰出時間休息,甚至不時會犧牲睡眠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有條理的規劃學習及紓解壓力就顯得非常重要,而能同時完成這兩件事的關鍵辦法就是培養習慣,在第二學期的中後段,我開始給自己設定待在圖書館的時間,並穿插休息時間,在休息時間我會拿來社交、運動、還有跟尼加拉瓜朋友聽音樂唱歌,這樣便能放鬆壓力。

    在這樣一間全球化的學校就讀,令我非常有感觸的事情是,世界發生的每一件事,彷彿都離自己很近,而我們也有義務,需要嚴肅看待這些議題。當俄羅斯發動戰爭的那一天,我並不是透過手機的新聞了解,而是聽到烏克蘭同學在我們宿舍邊哭邊告訴我們他的家人在逃往其他城市,這讓我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對周遭的人帶來的傷害。

    第二學期疫情漸漸緩解,學校放寬了規定,我們也終於可以出去走走。哥斯大黎加是一個有著豐富動植物的國家,走在校園裡,時常能看到不同的動物,還記得剛到學校的前幾個禮拜,走回宿舍的途中看到一群浣熊在覓食,有時也會遇到犰狳或是鬣蜥在草叢裡或樹上,這麼生物多樣化的校園是我在臺灣從來沒有體驗過的。

    在UWC的日子裡,學習到獨立生活,調適壓力,以及兼顧學業和課外活動,不得不說IB課程真的時刻充滿挑戰,但也讓我收穫滿滿,不僅在心智上變得成熟許多,也與朋友們製造了難忘的回憶。IB2即將迎來更多的挑戰,希望在未來的一年能夠更加充實。

    Read More
  • 羽婕 加拿大 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4/08/22, by Web Editor

    羽婕在加拿大UWC的經歷讓她思考作為台灣人的身分認同。

     

    【Where are you from?】- 作為臺灣人的身份認同

     

    手拿臺灣國旗,我是政治上的臺灣人;
    身穿古典旗袍,我文化上屬於大中華。

     

    “Hi everyone, I am Joyce, and I come from Taiwan.’’

     

    這是我剛到UWC時最常講的一句話,因為當兩百個青少年聚集在一起時,最簡單快速區分不同人的方法,除了外觀的皮膚、頭髮和眼睛顏色差異之外,大概就是國籍了。而且,這裡是被稱為「小聯合國」的小型社會,特色就是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人,穿著各式傳統服裝、拿自己的國旗拍照看起來色彩繽紛。

    我們興高采烈地聊天,自然而然在自我介紹中把名字和國家並列,剛開始這很有趣,因為聽到好多以前只在新聞和地理課本裡才有的名詞,然而新鮮感過去之後我意識到這很奇怪,明明在臺灣時我不曾強調自己是新北人或永和人,為什麼在這裡地名突然變得重要了?

    剛來的第一個禮拜,老師放了泰雅絲(Taiye Selasi)的演講,他提到,當我們說自己來自某個國家,好像它們是永恆、獨一、自然發生的東西,是個在時空下固定的某個點,持續不變的絕對實體。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從歷史課上學到許多現在已經消失的國家,比如南斯拉夫、奧匈帝國,現在已經不能用「過時」的名詞定義自己的國籍;比如歷經一系列革命與血戰後獨立的拉丁美洲,過去的世界國家列表裡沒有它們的一席之地。歷史是真實的,文化是真實的,但國家是人編造出來的,為了區分彼此,為了在內團體中表現「我群」與「他者」的認知與感覺。

    因此,似乎有種氛圍形塑學生們去分辨和記憶每個人來自的地方,期望你代表自己的根源,最好從一個人身上就能看到這個國家的特色與發展脈絡,作為見證該文化活生生的證據,以驗證或從書上、網路上得知的資訊,比如遇到法國人,劈頭就問法式熱吻是真的嗎、去過塞納河畔喝咖啡嗎?或者聽到非洲就聯想到攝影師的照片、先入為主地認為那裡很熱、人們很貧窮等等。而我,在這裡代表的似乎該是一個「臺灣人」的形象,我應該很喜歡喝茶,尤其是珍珠奶茶,最好還要有能做出來給大家喝的能力;我被期待要在食堂做亞洲菜時說明這道菜的特色,展現特殊餐具的使用方式,可是我到國中才學會怎麼用筷子,至今依然能不用就避開。

    我在臺灣出生、求學、成長,我和父母都只有臺灣國籍,比起很多擁有複雜背景的同學,我不該是有國籍與民族認同問題的人。但是,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當用外國人對臺灣人的刻板印象檢視自己時,我越發覺自己不能扮演好他們渴望看到的角色:我不懂也不喜歡臺灣的流行文化、不信仰本地神祇、不太會講閩南語、不慶祝很多傳統節慶、不完全認同社會普遍的價值與道德、幾乎不用臺灣自產的東西、對臺灣的歷史與原住民文化沒興趣也不了解、愛吃馬鈴薯與麵條勝於米飯和粥、也沒有外顯的親切與熱情……雖然我喜歡讀古文和詩詞,也很開心這些文化特色是「我族」的一部分,但同時困惑於自身所在的文化背景。

    那麼,我是誰?

    很長一段時間,我活在「我是個沒有根的人」的感受中。誠然,我能介紹臺灣、做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但當我在沒有月亮的夜晚說著中秋節的歷史故事、想起自己不曾在農曆八月十五賞月時,我感到一絲愧疚,我不配承載具有如此豐富意義的文化。當我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說「我是臺灣人」、「我愛臺灣」時,內心深處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我不具備一個典型臺灣人的條件,那我願意、或我有資格這樣自稱嗎?

    當然,沒人會反對我的話,因為我拿綠色的護照,簽證上印著臺灣,只是我面對不同人時,會有不同的說法:對其他洲的人我說自己來自亞洲,對亞洲人我說自己來自臺灣,對臺灣人我說自己來自新北市,對新北人我說自己來自永和,對永和人我會開始描述自家附近的店面。就事實而論這些句子都沒有錯,但我渴望的,是不要被「標籤化」地認識,我不要他們把我作為認識一個國家的工具,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標籤會強化既有的刻板印象,使對話或深入交流的過程中有無形的阻礙 — — 雖然隨著大家逐漸熟識後不需要再強調國籍,但只要談論相關議題時,還是不免會顧慮到彼此的國家,和自以為了解他人可能有過的經歷,而迴避某些人事物。

    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烏俄戰爭開打,在臺灣的我們生活非常安逸,但其實整個世界都在擔心台灣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剛好昨天有個在準備口試的日本同學問我為什麼覺得臺灣是獨立的國家,還特別強調沒有惡意只是好奇我的經歷而已,確實他沒有惡意,但我還是有點不舒服,所以我反問他,從小到大在日本成長的你會覺得自己是另一個國家的一部分嗎?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但我知道他肯定想說日本並不像臺灣具有爭議性,這時我才意識到就算我總是說自己是個獨立的國家,但在很多人眼中依然不是,至少得不到相同的待遇,畢竟聯合國不願也不能承認。

    好像我們必須不斷強調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他們才不會把我們混在一起,直到第一年結束前夕依然有人問我「你暑假要回中國嗎?」而我提起自己是臺灣人後對方不停地道歉……來到UWC,我才意識到生長於爭議區的特別,比衝突區還要罕見,因此剛來的時候,我會在對話中強調臺灣的好,在許多東西上貼小小的國旗貼紙,不厭其煩說明臺灣和中國無論語言(口音)、政治、自由程度的差別,也本能似地和香港或其他爭議區的同學特別投緣,但隨著和越來越多人談過後,我開始發現這也是作為臺灣人生來就必須承擔的重擔:充滿爭議的國籍、被放大檢視的政治和沒有公平待遇的國際地位。

    UWC的理想是盡量將這些區分敵我的因素拿掉,因此需要遠離城市,遠離那些被社會化過的地方,才好用環境氛圍讓大家放下成見,可是卻也因為有了這些條件或限制,讓我們與眾不同,更能在芸芸眾生中尋找自己的定位。我記得我在募資平台上寫過的話,「我要讓臺灣被世界看見」,所以我很努力介紹臺灣:我剪了串連起臺灣美食、風景和人文的影片、克服對英文的不自信站上舞台講「臺灣為什麼是個獨立的國家」、和中國人合作辦工作坊解釋中臺關係、國慶日和二二八的長信介紹,還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雖然我不是個那麼典型的台灣人,但我很努力去學、去了解,甚至涉略我完全沒有背景的原住民文化和他們的困境;「也讓臺灣看見世界」,我和大家談話,認真參加其他同學舉辦的活動,有機會就多聊聊彼此的生活經驗和想法。

    也許,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感到困惑,不僅是因為臺灣複雜的政治與歷史關係,或至今仍不是聯合國的一份子,而是從來就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在臺灣,身旁的人都和自己一樣擁有黑頭髮黃皮膚,生活習慣和價值觀類似,就不假思索把自己劃入特定的概念裡、與一群團體同存共榮,於我,就不會特別有對於自身所屬國族的驕傲感和積極熱愛的情懷。所以,本來就沒有所謂「典型的臺灣人」,就算我不能表現出他們期待的樣子又如何?我喜歡臺灣,因為我們有最複雜但美麗的文字,即使更花時間我也會繁體字寫筆記;我可以用現金付款,沒人會得知我所有的一舉一動;就我個人經驗,即使半夜走在路上治安也很好;我不用擔心生病看不起醫生,因為健保讓醫療費變得幾乎所有人都能負擔;我可以自由地唱《玻璃心》和聽任何喜歡的歌、查想知道的資訊、看眼球中央電視台拿政治開玩笑……既然我無庸置疑地喜歡臺灣,那我當然可以驕傲地說我來自臺灣。

    彷彿只有以極端之姿擁抱它,支撐我們的土地才會堅實。 — Seamus Heaney

    嗨,我是臺灣人。

    Read More
  • 淳琪 亞美尼亞UWC 畢業年度2023

    Published 04/08/22, by Web Editor

    淳琪在亞美尼亞UWC的一年回顧。

     

    老實說...光擠出這三個字便花了我二十分鐘,五個多月以來的時光像是一張張被老式照相機捕捉的片片光影,在一瞬間的閃光下,喀嚓,飄落後,亂中有序地疊存在回憶的抽屜中,臨時要想起倒也不是件難事,只需要在一個小時的翻翻找找中,看一眼,如現實般的過去便翻雲覆湧地,猛然將我撞倒,叩一聲,我又淹沒在鬆軟潔白的厚雪中 ; 叩一聲,我又跪坐在廢棄工廠中哭泣 ; 叩一聲,我又光著腳在舞台上跳躍 ; 叩一聲,我又拿著攝像頭對著哽咽的人們 ; 叩叩叩叩,個不停...碰!我忽地甩上回憶的抽屜。噓,聽到飛竄的相片們被關起來而失去自由的哀號嗎?呼...幸好,既然好不容易開了次抽屜,那就且聽我緩緩道來。

    雪,還是羽毛,又或是棉絮,徐徐飄落,堆著堆著,變成一個個的雪糕,這是三月份的迪利然,冷得有點兒乾,卻還是冷,我穿著厚毛衣和黑靴,和朋友們在暖器故障的黑箱子裡(劇院),左手拿成堆凌亂的稿紙,右手在冷冽的空氣中胡亂比劃,嘴裡念念有詞,暗紫色的燈打在背景,時不時有人大喊著要挪動沙發的位置,我們在為幾天後「玩偶之家」的演出準備,「所有人,把稿子丟了。」老師對我們說,「台詞在一位角色失去本質和情境時重要嗎?Be it, not act like it.」我身旁的同學馬上放下手上的紙,轉身面對另一位同學便嘶吼著,她眼裡透著不屈和獨立,眼角噙著淚水,馬上就融入到了角色裡,演著,不對,成為,一位被父權丈夫和被社會期待綁架的婦女—娜拉。我和同組的演員們互相交換了一個驚訝的眼神,心中讚嘆不已,我也不甘示弱,立馬和隊友來了齣以為精彩卻略為尷尬的雙人劇。「ChunChi 妳在劇裡面,不要當一個演員。你的角色動機呢?」老師問。我起初還想辯解,但一時也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跟我搭配的隊友嘟囔說著我們選的片段劇情太簡單了,角色心境太難表現,其他組都是戲劇化的轉折點片段,倒是容易發揮,我扁扁嘴以示同意,但選了就不能改了,只好硬著頭皮上。比賽的前幾天,我們組雖然自認選材不利,但卻也每天都放學後拼命模擬表演,就想帶給全校最好的演出,每一個眼神、抬手、微笑、步伐都要精準又充滿動機,但偏偏完美的演出就得需小組所有人都賣力練習。表演當天結束後,當我們請觀眾給出評價和建議後,鮮少有人提到我們這組,都是直接略過,看著身邊同學被誇讚,站在舞台正中央的我顯得特別扭捏,低著頭默默聽著觀眾們對其他同學的讚賞,我只能面對觀眾硬擠出個笑容,心裡卻是失望的很,明明都準備這麼久的,評價結束後本來想直接離開,省略大家拍照的部分,但就在我走到黑箱子出口,聽到有人喊了我,我的好朋友們全都來了,他們圍繞在我們邊,七嘴八舌地稱讚我的演出,形容我怎麼把我角色嫌棄的表情演得如此傳神,連其他老師都驚訝於我舞台不同於平常的表現,我感動地大笑著,原來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後來,老師在表演前說的「角色動機和所在情境」在我無形努力的過程中,已經被我練得自然嫻熟,用心和想像力去感受角色的環境和心理活動,「如果我是主角我經歷了這件事會有什麼反應?主角對另外一個角色的態度冷漠是什麼原因?」這樣的演戲技巧在後來的舞台應用中發揮了極大功效,在戲劇中推了我好大一把,後來與當地社區結合在蘇聯時期廢棄工廠的表演中,也使得我更能體會村民在蘇聯瓦解時生活的苦難艱辛,這時我才明白,表演不只是外在的,不只是觀眾喜歡意義上的,不只是灑狗血的drama,演員本身是否融入了自身情感,真實地、誠摯地融會貫通,了解其動機背後的原因、意義,再加以轉換成展出的形式,以最符合故事主旨的方式演出給觀眾,即使一個微微的蹙眉、一條肌肉的放鬆、一瞬間的情緒釋放,都有其目的,當演員是角色本身,舞台和觀眾便沒有模糊的距離,也許我們組的表演沒這麼多衝突對抗,但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卻已成為了戲劇和生活,不論結果好壞,這正是一場演出最重要的收穫。

    來到UWC之前對人文歷史的感觸只停留在膚淺淡薄的一層,歷史地理從來都不是我感興趣的科目,那時的我也沒有想的特別多。後來來到這裡才對所謂的戰亂、紛爭、衝突有深刻的體悟。俄烏戰爭和UWC環境的時代讓我擁有直接與他們國家的人民面對面會談的機會,而科技也使得我可以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分享事情的不同觀點與戰爭對人民的可怕影響。「我家附近的醫院診所都被炸毀了,我弟弟沒辦法就醫所以病情不斷地惡化。不知道戰爭什麼時候會停...」「我生長於俄羅斯,一個很美麗的土地,但此刻我無法為我的國家感到驕傲,我感受到的只有慚愧和心痛。」我朋友們的話語就像被引爆的砲彈一次又一次地轟在我的心上,震耳欲聾、久不停歇,這樣的苦難相比起我之前在台灣在新聞上聽到過的、看到過的,更令人痛徹心髓,當人們親身經歷的故事,在沒有任何媒介的渲染之下,那最原始純粹的悲傷、事實、和經歷是另最無法承受的,卻也是最珍貴的。在他們的談話中我覺得我變得好小好小,小到無法承受這世界的龐大和震盪,他們強忍著慟哭結束了錄影,而我將他們同意錄影的畫面剪輯成一部簡短的紀錄片 (https://youtu.be/c663Treq-yg),放到社群平台,希望有更多人能看見,並和我台灣的朋友們連線採訪台灣民眾的想法,將台灣的溫暖和大家的力量集結在一起,展現對烏克蘭友好和支持的態度,我也陸陸續續地參與了好多募捐和聲援烏克蘭的活動,希望我微薄的一己之力能幫助到任何一位受難的人。以前的我認為世界如此之大,我在和平的一頭,你在戰爭的那頭,我倆的生活有如天壤之別,我卻因距離這道鴻溝而表現得無知,因距離這個藉口而去讚嘆和平卻無所作為,現在的我,卻主動跨越千里,跨進離真實最近的距離,將我親眼聽到的拍攝下來,並把每一份不捨難過的心情化為行動力,表達我對戰爭的反對與對受苦人們的同理,謝謝當初來到UWC的選擇,謝謝我自己。

    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把每件事鉅細靡遺形容出來太難,發生的事有好有壞,但是UWC這個地方的確慢慢讓我逐漸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自由自在地追求想做的事情,課業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上學期在校園中的感受雖遠比不上台灣高中那樣與同學的親近感,但是這學期,我的確發現,我在這裡漸漸找到快樂,當然這一切我還是由衷地感激所有在一路上扶持我的家人、老師和朋友,感謝他們的付出讓我能追尋目標,未來一年也請多多指教!

    Read More
  • Amber 德國 UWC 畢業年度 2021

    Published 29/07/22, by Admin

    Amber 去年從德國 UWC 畢業, 並順利獲得到美國上大學的機會。在美國歷練一年也讓她更能體會UWC教育的可貴。對UWC有興趣的同學和家長

     

    距離從德國UWC(RBC)畢業已經有一年又兩個月了。在美國的University of Florida順利的從大一登出,我想我也許能提供學弟妹們一個不同的觀點。

    RBC對我來說仍是第二個家,而且永遠都是。還記得剛到美國時會不定時的翻開手機相簿回顧剛到RBC時的片段,看著那些照片我總是能想起學生宿舍油漆混合木頭的氣味,和德國南方夏天溫暖的陽光。我深刻地記得我當初的稚氣、興奮與害怕。一開始對自己的英文不是很有自信,常常在交朋友這方面備感壓力。時間久了才漸漸明白喜歡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表達能力評斷你。我很幸運得遇到一群個性鮮明、志同道合的朋友,幫助我重拾自信,也讓我在人際社交上感到容易許多。有了在RBC的磨練和自我成長,到美國後的我對於交朋友這件事就覺得得心應手,朋友也更是常常認為我是團體內最幽默的那位。

    到了佛羅里達後,我的朋友圈仍然大部分都是從UWC畢業的學生。有人說這是UWC的同溫層,我倒覺得其實不然。從UWC畢業的人固然對彼此的了解比其他高中的人深刻許多,然而,我認為是兩年前那份離鄉背井的勇氣、兩年中不斷自我檢視、成長,以及兩年後多元包容的思想,讓UWCers常常認為還是和其他UWCers比較容易有深交。還記得在RBC時,各國文化是餐桌上最下飯的最佳話題了,到了美國,我很開心我不僅能夠延續在RBC的經驗,繼續認識更多不同國家的人與文化,還能聽他們講述自己UWC的趣事。UWC真的每間分校的課程和活動都完全不一樣,彼此的分享、比較,甚至是”戰校”的辯論真的非常有趣!

    因為從UWC畢業的人大部分都會爭取Davis獎學金赴美念大學,所以與好朋友再見面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我在春假時到紐約、寒假時到加拿大,都有和在RBC要好的朋友相約見面,見面後又是滿滿的聊天敘舊和近況更新。我體會到在UWC所形成的羈絆,是那種就算很久沒聯絡,見面還是能一見如故、遇見彼此國家相關的人事物還是會想起彼此,並與對方分享的那種革命情感。

    真正到了美國後我才領悟到Davis scholarships對我莫大的幫助。我從高中時我就一心嚮往要出國大學,但是我的家境並不富裕,單靠媽媽的收入完全無法讓我出國留學,而加重媽媽的經濟負擔是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到現在我還是會感謝兩年前的自己鼓起勇氣到UWC闖蕩,讓我能一圓到歐美留學的夢。不僅如此,因為有了IB學程的磨練,我對大學課程並不感覺太困難。我知道如果當初從北一女畢業後直接來美國,這種種寫作和全英文的教學絕對不是我能負荷的了的,而且我也肯定無法輕易地踏出中文的舒適圈去交朋友。

    這麼多文字還是無法表達我對RBC的懷念,那份青春無憂的時光以及在異地的新鮮感。歐洲環保、親近自然以及守法自律的社會風氣還是會讓我想藉由大學交換的機會”回家”一趟。儘管我講述了許多RBC對我來說永生難忘的正面影響,那兩年仍是充斥著挑戰與挫折感。當然會想家、當然會受委屈、當然會覺得寂寞、當然會想要放聲大哭,不過,我想說的是,苦吃下去就不苦了,撐過去了就是自己的,沒有任何一個環境是完美的,重要的是自己在其中汲取到了什麼。UWC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地方,但它絕對是個,回頭看後會驚然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許多的地方。鼓勵所有還在UWC努力的學弟妹繼續加油,享受在UWC的酸甜苦辣!

    Read More
  • Ivy 亞美尼亞 UWC 一年回顧

    Published 28/07/22, by Admin

    Ivy 在亞美尼亞 UWC 的一年回顧。

     

    倚靠在飛機小小的窗戶旁,晚霞浸染了淡漠的潔白、跳躍的火紅以及溫柔的鵝黃,想起曾在網路上看過一段文字:「當回頭望著那些小事,細節依然清晰,嘴角自然揚起。沉重肩膀卸下一切變得輕盈,滲透縫隙成為了永恆記憶。」兩百多個日子緩慢交織於雲彩中,綿亙千里,久留於心。

    第二學期是在漫天飛雪中開啟。一片白茫伴隨而來的是疫情的爆發,冗長的確診名單,許多課堂的人數都只有原先的一半,不斷在雪地裡滑倒、壞掉了兩個多月的電腦、舞會因為配對到的second year 得covid 所以沒有buddy,種種都讓剛開學的心情與氣溫一同驟降。二月中,當疫情似乎終於要停歇,我卻又意外地成為最後一波名單上的人,原先排練好的regional evening 也因此無法參加,只能在醫護室裡看著大家表演,淡漠的心情溶入潔白的雪花中,化開來惹了日子一身溼。

    幸好在春暖花開之際,亞美尼亞解口罩令,校園再次向外開啟。於是去首都看了人生第一次的歌劇、參與桌遊的設計、藝術課去廢棄工廠校外教學、協助路邊的牆壁重新粉刷⋯等。其中最深得我意的還是到當地社區服務,而這也是當初選擇UWC的 一個重要原因:回饋社區。不是第一次教中文,卻是首次教外國人中文。從發想、討論、制定完整的教案,再到真正去上課,過程比預想的要有趣許多。木質教室裡,看著亞美尼亞的國中生用中文講出自己是誰、幾歲、喜歡什麼食物等等,便覺得整個世界都可愛了起來,甚至有個小女生連Instagram 名字也改成中文。三個月的教學不只讓中文被更多人看見,我也從中收穫了友誼和亞美尼亞語,像是兩條平行線悄然交會,一顆台灣的心和亞美尼亞產生連結。

    而原先失去的regional evening 也透過藝術展及英文課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得到。學期末時DP1要辦一個小型的藝術展,我已「小地方」為主題,將台灣的角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希望讓大家看見台灣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其美麗之處,我的室友也特別傳訊息說看完我的畫他們也想來台灣:)而下學期的畢業展我也打算以台灣草根人物為主軸,結合暑期實習所習得的議題,把台灣用畫筆留在亞美尼亞。最後一堂的英文課老師請我們將自己國家在抗議時曾用過的歌曲分享給大家,偌大的教室裡「島嶼天光」的聲音嘹亮響起,聽著MV 裡太陽花學運的人用擴音器大聲的喊著:「因為我們是,民主的台灣!」火紅色的熱血在心裡翻滾跳躍,儘管離開台灣已近10個月,心還是緊緊繫在這個小小的島嶼,火苗未曾熄滅。

    五月的Dilijan 日出很美,回台灣的前一天,我坐在陽台上看鵝黃色的太陽從墨綠山林中緩緩升起,映照土地結實的胸膛,低聲召喚白晝來臨。回想過去十個月的時光,認真感受過不安自卑思鄉害怕,然後學著反思學著調整,終於漸漸找到自己的步伐。無論喜歡熱鬧抑或偏好靜謐;無論善於社交又或安於獨處,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是總要跟多數人一樣才算值得,UWC experience 是因為自己創造才獨特。如今捨棄了搖擺不定的頻率,換來更加堅定的前進,帶著一樣的初心,相信漫漫長路終會看見黎明。

    Read More
  • 黃品恩 英國 UWC 第二學期心得分享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品恩去年從北一女畢業,帶著想改變社會的熱忱前往英國 UWC。本來躊躇滿志的她,卻在社交、課業和課外活動上掙扎。那她是如何走出種種陰霾並找到自己的呢?一起來讀品恩的第一學年反思吧!

    「雖然真的經歷了很多失敗,雖然一路上常會懷疑自己是否不會有找到出口的一天,也雖然,即便走到學期最後,或是未來,挫折也還是會經常將和煦的陽光藏在烏雲身後,讓人失去勇氣和希望。

    但親愛的品恩,無論如何,請永遠別忘了屬於你的這份『相信』,相信一切都會走向更好。

    因為是真的,努力的妳,一定會因為這一路的風景,而不斷不斷地,去長大,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還記得上學期剛來到UWC,那個不適應新環境與文化、在學校沒有存在感被當成幽靈(Ghost)、挫折又無助的我嗎?(詳見:UWC第一學期生活分享:夢幻學校下最真實的記錄

    這學期,5個半月,164天的日子,我花了好多時間努力去調整那個封閉的自己、努力去讓UWC不是只有課業和那些「該完成的事」,而是充滿著課外活動、認識更多人、更多文化和議題等,這些我出國「真正想做的事」,讓UWC生活更接近我理想的樣貌。

    不過,一切並非這麼容易。堅持了好久,卻始終沒有進展;任憑我再怎麼努力、不放棄、遇到困難重新調整自己,似乎依舊都沒有轉機。

    當投入大半心力的project看不見任何成果、當參與社交依舊被當成空氣、當原本就負荷不來的課業逐漸將我吞噬、當身體無情的抗議、當生活逐漸只剩壓力……每一次跌倒後,再站起來,卻又再跌倒,真的讓我好想好想放棄…

    我不斷質疑著為什麼我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沒有任何成果?質疑著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條路?質疑著這兩年對我人生而言究竟意義是什麼?

    最後發現:

    這些堅持、嘗試、努力的過程,本身就為我帶來了莫大的意義。」

     

    圖 / 羅雋甯

     

    一、反思後重新出發,努力讓生活不只是課業

    時間回到2022年1月,當時剛寫完第一學期的回顧,面對即將到來的新學期,我寫下了對自己的期許:

    「勇氣就是,即便身處在現實桎梏下,依然努力保持清醒,不忘初衷。」

    我告訴自己即便課業壓力再大,或取得好成績再誘人,如果那對我並非真的重要,我應該要學會取捨、去專注於自己為何而來,而不被現實與環境牽著走。

    帶著這樣的決心,開學之後,課外活動真的變成了我課後生活的重心。

     

    參加學校的 Holi festival(印度教節日)

     

    1.社交:努力認識身旁各式各樣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也讓大家更認識真正的我(我不是一個封閉、只讀書的人!)

    首先是社交:以前我根本不喜歡在人擠人的學校食堂吃飯,總是拿著保溫盒裝食物回宿舍;這學期前半段我卻是三餐幾乎都會去找人一起坐或加入人群,甚至連短暫的下課時間也都鼓勵自己去「挑戰」。

    除此之外,相較於上學期我因為經常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英文不好,而不敢參加活動、爭取職位;這學期我幾乎任何有興趣的活動都鼓勵自己盡可能嘗試。

    例如:這學期我主動申請擔任 PeaCo Monologue(和平議題故事分享活動)的講者教練,用説故事的專長幫忙講者整理自己的故事;而對社會創新有興趣的我,也參加了連續24小時的 Hackathon(黑客松),高強度的搜集資料、討論、規劃提案,甚至即時準備簡報pitch。

     

    參加 24 小時 Hackathon

    不過,一切對我來說依舊不容易。還記得剛開始大家因為對我上學期的印象已定,明明我加入了圍起來的大圈圈,左右的人卻會無意識的轉向另一邊,可能覺得我不容易聊天吧。

    我常常遇到打擊,常常感受到難以融入,常常體驗著被當成空氣、想加入卻完全沒有縫隙的感覺。我討厭著自己內向的性格、討厭著自己聊天總是過於認真、無法輕鬆的特質、討厭著那個天生就不那麼主流的自己。

    儘管如此,強大的意志力還是讓我不斷不斷堅持。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只要成功和多一個人聊天,一整天就值得慶祝,甚至任何深夜派對、聚會我也都要求自己參加,試圖把握每一個大大小小能讓人意識到我的存在的機會。

     

    Subconti Conference(南亞文化主題活動)

     

    2.Project:挖掘UWC學生們充滿價值的生命故事,將這些故事錄製成影片分享給世界各地的青少年。

    除了社交,在project上我也相當努力,每天晚上開會討論到半夜、白天努力行動,成為了我和團隊的日常。

    我們從0開始發想,想著怎麼樣才能讓派對娛樂風氣盛行的校園,也能有更多認真、深層的交流活動;想著怎麼把相當精彩的UWC學生故事分享出去,讓台灣、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也能藉由同齡人的視角和生命經歷,去感受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以及這些學生的勇敢和行動力。

    就這樣討論討論著,最初的兩人團隊一起寫下了滿滿24頁的企劃書。

     

    我們的 Logo(圖 / Nela Cestojanova)

     

    但由於這個project是希望訪談身旁同學們的故事,在一般社交對我來說都還不容易、英文表達都還不完整的情況下,到底要如何進行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但當時因為真的很想執行這個project,在想都還沒想好、設備也都還沒齊全的情況下,我就開始走到哪裡都嘗試著和不同人對話。想當然耳,剛開始一點都不順利。

    因為社交能力的缺乏,光是找到有故事、願意分享的講者都相當困難。而好不容易找到了,卻也因為沒有即時和人深度聊天的能力,只好照著寫好的題目一一訪問;但錄下來的內容卻冗長又不連貫,根本剪不出吸引人的影片。

     

    訪談同學的故事(圖 / 程惟揚)

     

    我們也嘗試過擴大團隊,於是準備了很久很久,辦了一場分享會,找來了8個有興趣的同學。原以為一切就要起飛,大家加入後卻各自忙碌於自己的課業和其他活動中;而每次開會即便我已經事先做足任何可能的準備工作,卻依然礙於我的表達而沒有任何產出和效率。

    就這樣,真的努力了好久,也承受了各式各樣的打擊(英文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領導能力……)一方面不斷在懷疑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到,另一方面卻還是只能一一去調整、加強自己。

    每一天,我不斷努力去抗衡著自己依舊不怎麼能運用自如的英文能力、安慰著高敏感容易受傷的內心、承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敗和想放棄的念頭。真的,每一天都很努力很努力在嘗試,用盡各種方法。

     

    來自2022/1/10的日記

     

    二、硬撐著,失衡的生活Balance

    不過,雖然每天單單投入於課外活動就已經花費相當大量的時間與心力,「課業」的重擔依然沒有就這麼消失。尤其,UWC採用的又是學科困難度極高的「IB文憑」。

    光是像我上學期那樣,幾乎把所有時間全部花在課業,連吃飯、社交等都經常擺在一邊,最後卻都還是表現得差強人意了,更何況這學期還多了許多課外活動。

    可是…又不能就這麼放棄。因為放掉project,就等於放棄了來到UWC渴望實踐的理想;放掉課業,等於上課需要承受莫大的壓力、未來的選擇也會有所受限;而放掉社交,則意味著又要像上學期一樣被當成幽靈。

    於是,隨著報告、考試壓力越來越大,生活就也越來越超出負荷。當時的我,每天都像是欠債未還,又不斷積欠更多債務一樣,每一刻覺得壓力大到快喘不過氣。

     

    來自2022/2/21的日記

     

    「今天的生活…就還是很努力在做事,夾縫中再更努力參與社交…我真的…只能撐下去,沒有任何放棄或休息的機會…」 — — 來自2/26的日記

     

    來自某頁日記的角落

     

    三、終於,徹底失去希望

    3、4月左右是校內各種組織交接職位的日子,每天平均大約會收到10–15封email,介紹著大大小小的組織、project、職務,而其中,最讓我心動的職位是以下兩個:

    1. National Leader

    不同區域的學生代表,以我而言是「East Asia東亞」。除了幫忙負責組織聚會,也會帶領籌辦 National Evening 文化表演,或是爭取學校每年3場的 Conference(全校兩天不上課的主題式活動)。

    雖然帶領近百位學生是我在AC還沒嘗試過的事,National Leader 卻是我真的很想挑戰的任務,因為儘管學校強調「多元性」,但在較為活躍、外向、主流的西方文化下,較為內向、謙遜的亞洲文化依舊經常不受到重視,甚至也會有許多刻板印象或誤解。

    因此,我非常想向學校爭取舉辦 「東亞Conference」,運用有創意、有趣的活動,讓全校更認識東亞文化。

     

    International Show Fisherman Dance(參加日本傳統「漁夫舞」表演)

    2. Peer Listener

    第二個有興趣的職位類似「同學界的輔導老師」,是AC獨有的傳統。每個宿舍會選舉2名學生,接受心理諮商相關的訓練,讓學生們在遇到困難時,有辦法找到能夠理解、幫忙你的對象,說說話、分擔煩惱。

     

    圖 / Unsplash

     

    對我來說,Peer Listener 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想擔任,也覺得自己適合的角色。即便上學期在宿舍裡沒那麼有存在感,我依然相信大家眼中的我是友善、平易近人的,況且我這個學期也努力參與了很多社交和活動,而為人帶來力量也是我一直相當有自信的事。

    於是我便填寫申請書、準備面試,鼓起勇氣申請了這兩個職位

     

    Photo by Roma Kaiuk🇺🇦 on Unsplash

     

    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 —

    「兩個職位我都落選了…!」

    剛開始接收到消息的時候我還很難以置信,National Leader 沒上就算了,因為我畢竟在學校不是一個那麼活躍、突出、善於表達的人;但 Peer Listener 可以說是我相當有自信的角色,而身旁的朋友們也都告訴我「全宿舍沒有比我更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選了」

    我還記得宣佈結果前,學長姐還特地把我找出去,告訴我「雖然我沒有錄取,但不代表我不好」。那個當下我一點都不難過,甚至心裡還在偷笑,因為我以為他們在惡整我、以為他們只是想要給我一個大驚喜。

    沒想到,宿舍會議上,當錄取者名字一一被唸出,卻始終沒有我的;當同學一一被恭喜,卻只有我在一旁愣愣地拍手著、愣愣地看著擁抱在一起的人群。那一刻,我才發現是真的 —「我真的什麼都沒上…!」

    淚水在眼眶中不停不停的打轉。

     

    Photo by Louis Galvez on Unsplash

     

    落選,是大家都有過的經歷,並不足為奇

    但之所以我會這麼的難過,是因為,我真的已經努力好久了。

    從一月初開學,一直到當時的四月,我沒有放棄過。每一天努力投入社交、參加活動、逼迫內向的自己適應屬於外向者的文化,去學習small talk、去爭取職位、去讓大家看見我存在的身影。

    我克服自己的不自信、恐懼和完美主義,去觸及很受歡迎的人、去讓同學認識真正的我:是一個想要為社會帶來多一點美好和價值的人。

    而對我來說相當沈重的課業也沒有被我遺忘。

    我扛著這些重擔,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走,一路上雖然看不見出口的光,甚至連自己是否走在對的方向都不知道,我依然不斷地向前、不斷地摸索和嘗試。

     

    圖 / Unsplash

     

    但是這麼努力的結果,卻是,依舊沒有辦法被認可、被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扛起一些重要職位的。

    「為什麼我努力了這麼久,但上學期給人ghost的印象,到現在似乎還是一樣…?」我忍不住對朋友哭訴著。

    我也知道,沒錄取的原因一定不是這麼的單一,能力也好、團隊適配度也好、其他的考量也好。但那時候已經是四月了,出國已經超過8個月,一想到project依舊沒有任何成果,社交也依然頻頻受挫,我不知道我能怎麼回家,向那麼相信我、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們交代?

    我不知道我還能相信什麼,還能拿什麼去相信,快過完的這個學期還有變得更好的機會?還能拿什麼去說服自己,UWC真的是一個好地方,一個能夠讓我實踐理想、為社會帶來更多貢獻的好地方?

    那一刻我甚至我開始覺得,曾經在台灣所獲得的每一個成就,或許真的都只是運氣好而已;因為在這裡,當真正是自己一個人、一切從頭來過的時候,我發現:

    「我根本沒辦法把任何一件事做好。」

     

    圖 / Unsplash

     

    五、真的不行了,就去旅行充電吧 — 法國巴黎之旅

    不過或許,上天還是對我很好的,讓我在最失意、最想放棄的時候,迎來了整整10天的春假。

    於是我拖著行李,接連搭上了公車、火車、地鐵,再乘著歐洲之星,越過海底隧道,像逃難似的逃離了位於英國威爾斯偏僻小鎮上的12世紀古堡(AC)。

    我來到了浪漫氣息包圍著、讓人一踏入就捨不得離開的法國巴黎。

     

    圖 / 羅雋甯

     

    和好久不見的高中朋友見面,一整個禮拜暢聊著過往的回憶和彼此的生活。我像個小孩一樣的玩耍大笑、慵懶的躺在綠油油的草皮,仰望無邊際的藍天,當然,也沒忘了享受美味得讓人著迷的法式甜點。

    就這樣,在校內日積月累的疲憊與無力感,慢慢被沖淡了 —

    「原來生活其實還是可以很快樂!」

     

    來巴黎找高中最好的朋友旅行

     

    六、充飽電後,為著Finals蓄勢待發

    隨著期末大考將至,假期結束從法國回學校後,排山倒海的壓力再度朝我襲來。

    有別於台灣國高中每學期都有三次段考,IB的平時考試雖然也不少,但真正的「大考」一年來卻就只有期末一次而已,也就是所謂的 Finals。不僅範圍是一整年學過的內容、申論題考試的難度也真的高得嚇人,再加上當時距離考試只剩短短兩週了,我於是終於不得不放手其他事務,專心準備考試。

     

    崩潰的考前複習進度

     

    而隨著課堂上各科老師們開始一一介紹著考題形式、發放著模擬試卷,我才真正意識到一切有多麽不容易

    舉例來說,光是兩個小時的「人類學」考試,除了要先閱讀一份2頁民族誌(Ethnography)節選,還要回答5道申論題,其中,至少三道題都要寫大約「千字」的作文,也就是一場考試下來,通常都是「8、9頁滿滿的手寫卷」跑不掉

    再論難度,讓我頭痛的「全球政治」雖然就只考一題申論題,但難度和 IB 預期的答題水準,卻遠遠超出了我的負荷範圍。

    舉其中一個考題為例:

    一句話的題目,就要寫一整篇議論文來回答。

    我還記得第一次模擬考,老師讓我們事先回家擬大綱。但盯著題目兩個小時的我,卻一個字都打不出來,崩潰得不知道怎麼辦。後來我為此特地請了一天的假,躲在房間努力把大綱「鉅細彌遺」的寫出來,才讓隔天的考試順利在一小時內完成。

    結果沒想到,滿分7分的考試,我只拿到了4分,在班上幾乎是倒數的

     

    圖 / Unsplash

     

    那時候,距離考試只剩10天,我才發現快兩個學期下來,雖然一直都很認真努力在上課、做報告,但我的學習方向是錯誤的,導致最後考試幾乎完完全全什麼都不會。而即便已經事先準備了,也還是達不到考試的標準,更何況正式考試只有短短的一小時。

    不過,雖然真的很崩潰、很挫折,考試在即,也沒時間停留在情緒中,只能趕緊去理解考題、學習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於是,我就這樣每天去問老師、問厲害的同學。

     

    圖 / Unsplash

     

    剛開始,光是課堂上學過的各種政治議題(例如:俄烏危機、中國南海爭議、black lives matter等等)對我來說都很難全盤消化並能夠去論述了,我只好一個字一個句的努力讀著資料、嘗試解釋給同學聽。

    接著,還要去搞懂考題可能包含的各種「政治概念」、「政治理論」,以及「學者的觀點」等等。最後,則是看著考古題、列出大綱、寫出完整的一篇作文。

    不過,即便腦中有了這麼多以上的知識,最後一步還是相當困難,因為光是一個段落就要有「論點、案例佐證、反例、理論、分析、結論」這麼多,一整篇作文則至少寫三段,再加上開頭和結論。

     

    雲端硬碟上滿滿的政治筆記

     

    於是我就這樣每天含著淚水,不斷地練習、不斷地找同學問問題、不斷地加強自己的論點和寫作深度。

    7分在IB幾乎是難以觸及的頂尖成績,通常每班只會有一兩個人拿到,對我這個英文非母語的人而言更是格外遙遠。不過,在這樣密集的訓練下,最後…我竟然真的做到了!

    從4分,一路進步到滿分7分,連老師都感到很不可置信。

     

    第一次自己順利產出大綱!(圖 / 段必安)

     

    除了政治之外,那兩週的時間,我也同時還有中文、英文、人類學、環境學、數學等其他科目需要照顧。而除了數學,其餘每一科一開始也都是像政治一樣的狀況慘烈。

    例如人類學,從最剛開學我就是班上程度數一數二差的,考試時間內同學們都寫完3頁了,我半頁都還寫不滿,常常哭著交考卷。

     

    Photo by Mojtaba Ravanbakhsh on Unsplash

     

    但可能因為我上課、作業一直都很認真,所以老師也總是很努力幫助我,考前我更是拼了命地讀書、練習。

    而期末發考卷的時候,老師單獨把我叫了出去。

    當下我都快哭了,心想「是不是寫得很糟,需要被約談…?」

    結果老師卻認真的看著我,告訴我,他真的很感動我從上學期寫不出來到現在的進步,他說…

    「我展現出了一個老師最期待看見學生的成長曲線。」

     

    Photo by Aya Okawa on Unsplash

     

    就這樣,我從第一學期明明已經很努力,卻還是只有32/42的成績(我原本還以為不差,實際上才發現是身邊朋友間、學長姐間最差的!),在第二學期的finals進步到39/42,期末的預估成績甚至更高。

    一切,就像奇蹟一樣……。

     

    圖 / 羅雋甯

     

    學習真正的意義

    不過這段準備考試的過程帶給我的,遠遠不是只有成績而已,更是「學習真正的意義」。

    我發現在台灣考試體制下的我,考前擅長的讀書方式就是去「背誦」許多知識、細節,強迫大腦記憶那些明明google就查得到的資料。我知道怎麼做能考好,也總是真的能考得不錯,但也在這樣「背完就考,考完就忘」的過程中失去學習的意義。

    不過,IB的考試不是這樣的。光是記憶知識沒有用,還要能夠將他們「應用」於自己的論點當中,組織一篇有說服力、具批判性的文章。這樣的學習讓我能夠真的去要求自己把課堂概念融會貫通,真的去

    把「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真實世界」以及「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對我來說,這才是學習真正的意義,也是我在IB終於體會到的。

     

    圖 / Unsplash

     

    七、春天來了,一切也都開始萌芽了

    隨著課業的落幕,我又重新把生活重心轉回了一直堅持的project。

    當時距離二年級畢業只剩一週,但因為真的很想多聽聽學長姐們的故事,於是,我和團隊拼了命的用三天籌辦一場「What Makes You Who You Are」的故事分享活動。

     

    第一次舉辦 project 分享活動

     

    短短三天,我們主動去接觸還不認識的二年級、尋找講者、協助整理故事;我們也製作海報、寄郵件到全校email和群組、到處見到人就宣傳;又或是準備點心、申請場地、拜託老師支援、自己嘗試主持活動等,好多好多都是說來輕鬆但實際上一點都不容易的「第一次」。那三天,我所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努力,甚至超越當時菸沒綠洲舉辦淨街前的準備。

    然而,一如既往,又再度以失敗作收。

    明明大家已經用盡了全力宣傳,最後出現的觀眾卻還是不多;明明已經盡可能協助講者準備故事,卻因為畢業前大家都很忙,只有少數講者有真正花心思去準備,甚至還有一個活動前一刻才說要退出。

    活動結束後的那個夜裡,我哭到沒有辦法睡覺;隔天上學見到人更是覺得丟臉,辦了這樣失敗的活動。這對我來說格外挫折,因為:

    以前在台灣,我從來沒有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嘗到失敗的滋味。」

     

    圖 / Unsplash

     

    雖然真的很挫折,但,這也讓我終於有機會問自己:

    「如果沒有掌聲,我是不是還是願意繼續做下去?」

    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雖然一直沒有成果,但光是努力跨出舒適圈接觸人、聽著同學真誠分享生命故事、和越來越多人擁有深度交流的機會,這樣的過程中,本身就帶給了我很多成長和滿足感,這是無關乎後續成敗與否的。

    一切終於產生了好轉

    不過,雖然跌跌撞撞,結果也不全然是這麼的差。後來我才發現,活動當天觀眾少的好處是,只有這些少數人看見了最差強人意的景象,其他很多人在我們的努力宣傳之下接收到了訊息,雖然礙於畢業前的忙碌而沒能參與,但也在心中對我們團隊開始產生了印象。

    後來,在全校重大的提案競賽中,我們團隊也憑著當初完整的企劃書和一點一滴累積的行動經驗,最終獲得了最大獎「一萬英鎊」的實作經費,為接下來更多的行動揭開了序幕。

    而緊接著,我們又被邀請在UWC最大的贊助者來訪的活動中,站上舞台,對著貴賓,以及全校師生們分享著我們的project。就這樣,我們終於漸漸被大家認識、甚至建立起了不錯的形象。

     

    Lighthouse Prize 榮獲最大獎「一萬英鎊」

     

    而在這樣忙碌於project、或是全心全意投入於課業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在「社交」方面的成長。

    一年下來,我認知到自己不應該只躲在房間內專注於自己的事,而幾乎不與人互動,但同時,也沒有必要一昧為了社交而社交,最後把自己累垮。

    我意識到「會合的人,自然就會聊得來;合不來的,勉強了也沒有用。」即便和學校大部分很popular的人還是沒那麼常互動,不太能夠融入他們的圈圈,但現在的我,也不再去感到自卑或因而討厭自己內向的特質。而這同時也是因為,身旁有了一群真的很好很好的朋友、團隊,support each other whenever we’re in need。

    和好朋友一起去海邊玩

     

    最後,還記得當初申請的 National Leader 嗎?

    在學期末,另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是,雖然我依舊沒有錄取,學長姐們卻給了我「Conference 代表」的特別職位,讓我能和四位 National Leaders 一起實踐出我想像中的「東亞Conference」,進而讓全校更認識真正的東亞文化。

    學校的 Conference 選拔其實是相當競爭激烈的,因為除了東亞以外,其他許多 National Groups(例如中東、西歐、東歐、非洲等),或是各種議題性的組織(例如環保、女權、性別平權等),又或是對於特定主題很有興趣的人(例如藝術、科學、宗教等),大家都會想辦法爭取那僅僅3張,舉辦 Conference 的門票,一手為全校師生規劃兩天的體驗活動與課程。

    而最後,擅長活動規劃、創意發想的我,也在與團隊的合作之下,讓「東亞Conference」順利脫穎而出,成為明年學校的大活動之一。

     

    明年的「東亞 Conference」,主題:Phoenix 鳳凰

     

    八、親愛的品恩,別忘了你的那份「相信」

    就這樣,這麼漫長又辛苦的一學期、一年,終於被我走完了。回想起來真的一點都不輕鬆,但也真的又學到了好多、成長了好多。

    原本一整年常會一直去懷疑自己明明高中已經畢業,又來到UWC,到底是不是對的選擇?感覺不只多花了兩年,好多學校裡的活動和氛圍也都跟想像中的不一樣,自己更不如以前有空間發揮所長。

    但後來,隨著繼續踏實努力的走著、認真感受著生活當中的喜怒哀樂,並永遠不放棄去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最後,也還是又走到了去「感恩自己來到這裡、感恩自己是這樣幸運」的一刻。

    還記得這學期的最初,我在日記本翻開的第一頁寫下了這樣的句子:

    「永遠不放棄去相信 / 命運會帶著努力的你 / 走向更好。」

    現在一個學期過去,我還是想告訴自己:

    「雖然真的經歷了很多失敗,雖然一路上常會懷疑自己是否不會有找到出口的一天,也雖然,即便走到學期最後,或是未來,挫折也還是會經常將和煦的陽光藏在烏雲身後,讓人失去勇氣和希望。

    但親愛的品恩,無論如何,請永遠別忘了屬於你的這份『相信』,相信一切都會走向更好。

    因為是真的,努力的妳,一定會因為這一路的風景,而不斷不斷地,去長大,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圖 / 程惟揚

     

    如果沒有當初,就不會有最後

    記錄了這些故事,我想說的是:大部分人在回顧歷程時,好像都只會記得自己最後成長了什麼,而忘了前期的準備與過程。導致無論是旁人看來或是自己事後回顧,都會變得好像一切成長都很理所當然、很意料之內、很輕鬆容易,好像只要跨出去就一定會有收穫一樣。

    但我的故事想表達的是:

    最後的結果確實是成長沒錯,不過,卻並非那麼的理所當然。

    剛開始跨出舒適圈的失敗與挫折、過程中無止盡的辛苦與疲憊、每一次堅持卻仍舊失敗,那無限輪迴的自我懷疑與否定,這些,才是真真實實的成長過程;也是這些,才為後續的我帶來了許多無法想像的機會,才造就了學期的最後能夠成長許多、漸漸找到自己的我。

    真的,如果沒有當初「明明知道自己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卻依舊勇敢申請 National leader 」的嘗試,最後我也不會獲得成為 Conference 籌辦團隊的一員、順利爭取到門票的機會。而如果沒有一整個學期為了project的累積,不斷去訪問故事、嘗試舉辦活動,最後也沒有辦法獲得這麼大的舞台,讓全校師生真正認識我們。

    「嘗試的過程雖然充滿著失敗,但也正因為這些嘗試,才開啟了後續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哈利波特「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圖 / 程惟揚)

    謝謝大家這麼認真看到了最後!陪我走完了這164天的漫長旅程:)

    Read More
  • Kimmy 哥斯大尼加 UWC 一年回顧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Kimmy帶來她在哥斯大尼加UWC的一年回顧。

     

    「UWC是一個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一個人的地方。」這是我在UWC這一學年裡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對話中得出的結論。

    第二學期剛回到學校宿舍時,走進已經相處了一學期的房間,看到牆上貼著的皺皺的海報、我和室友散落在床上沒有整理好的衣服,突然有一種安心、溫暖的感覺,那一刻我知道UWC已經真正成為我的第二個家了。

    因為已經有了一學期的UWC經驗,許多在初來乍到時讓我緊張興奮的事都變成了日常,我也把一些只有在UWC能夠體驗到的活動當成了理所當然,忽略了其實UWC的學生享受很多只屬於我們的特權,我們可以在三月八號的時候罷課、參與婦女平權遊行;可以在來自不同國家的黑人的帶領下一同紀念黑人歷史月、理解非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黑人文化;甚至可以在國際政治課的時候聽到來自各個國家的看法,這些其他普通高中學生無法體驗的課程和活動,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UWC經驗中的冰山一角。

    正是這些擴展我們國際觀的課程、學生自主發起的活動、同學之間的嬉笑談話,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默默地改變我們,我發現現在的我會反思自己的每個行動,特別是在生氣或是難過的時候,我比以前更有能力消化自己的情緒並檢討自己不對的地方。在二月中的時候我變得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因為參加了bald for a cause,所以理了平頭,對於幾乎沒有留過短髮的我來說,是一個心理上的挑戰。在下定決心要參加這個活動的時候非常猶豫,但是因為想要支持癌症患者,又想到身邊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以及支持,所以帶著興奮的心情把頭髮剪掉,雖然剪完頭髮之後並不難過也不後悔自己做的決定,但是在剛剪完頭髮的前兩個禮拜,我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幾乎去到哪裡都習慣戴著帽子,深怕別人批評我的外貌。

    時間慢慢地沖淡我的焦慮,也深刻地讓我體驗到癌症患者失去頭髮時的感受,而在這段歷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我身邊的人和UWC是如何給我勇氣做許多我以前不敢做的事,從朋友幫忙泡的一杯茶、Residence Coordinator留在桌上的巧克力、到每天課間課後的那些擁抱,都一點一滴地形成一個UWC特有的防護罩,讓我有自信做自己。

    UWC有很多學生領導的活動,而學生們聚集起來能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力,這學期剛開始,我加入了英國UWC學生會主導的Inter UWC Sustainability Movement,一同幫忙倡導學生提出的UWC永續方案,我剛開始對於這個活動並不抱持很大的期待,因為要集結18個UWC學生們的力量是很困難的,不過最後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各校都交出了一些成果,在我感動的同時,我也意識到如果真正去執行一件自己很有熱忱的事,不管有多困難都有機會成功。

    在UWC這個人才輩出的地方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最後一個月的時候,不僅要準備期末考、參加社交活動,還有學生代表的選舉,在多方面的壓力之下,每天很少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也沒辦法好好的放鬆,而同儕之間的競爭和不服氣也成為了壓倒我的最後一根稻草。UWC是一個很現實的小型社會,在互相競爭之下必定有人受傷,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療癒自己在挑戰自我時所受的傷,是我相信大家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回到台灣已經過了三個禮拜,有時起床時還會有一瞬間覺得自己還待在Costa Rica,就算知道下學期回到學校之後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承受更大的壓力,現在的我還是會想念朋友之間的打鬧、沁涼的冰棒、Costa Rica溫煦的陽光和早晨迎面吹來的那一縷微風,我想這就是UWC Costa Rica的魅力吧!

    Read More
  • 羽婕 加拿大 UWC 第二學期心得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羽婕在加拿大UWC第二學期心得,很有點鳳凰涅槃的境界👏👏👏

     

    走進溫哥華機場,上飛機睡覺,走出桃園機場,這十幾個小時彷彿是一晃眼的事,對著檢驗人員不小心脫口而出的英文,心裡還沒察覺到自己身在何處,直到潮濕與悶熱迎面而來,熟悉的感覺用身體的記憶呼喚我,那一刻才清楚地意識到,原來我回來了,親愛的臺灣。

    現實的生活正像是纏綿在一起的長長的膠卷,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只不過是選擇其中的精彩圖片。 — — 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

     

    九個月,時間過得好快又好慢,再次走進機場,心中的感覺好複雜。

     

    第一次不在家人身邊的過年
    今年的農曆過年,正巧遇到我在UWC的第一場雪,雖然沒有積雪遍地,但對生長於亞熱帶地區的我們卻是又一次驚豔。那時的我因為身邊朋友離去而正值低潮,但看見大家興高采烈的樣子,便加入了一起準備食材和生火、寫春聯和交換不知道哪裡變出來的紅包的行列,竭盡所能在這個異國荒涼的島嶼上營造過年的氣氛。那時我明白了他鄉遇故知為什麼會是人生四大喜之一,因為雖然人漂泊在國外,卻感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真的很溫暖也很有力量。

     

     

    跟學校裡其他華人一起吃火鍋,還有在除夕夜的寒風中倒數新年!

     

    壓力與困難接踵而至
    第二學期開學沒多久便是考試週,壓力大可想而知;同學們從世界各地回來,為確保所有人的安全與健康,學校選擇以宿舍為單位隔離、線上課程、分流用餐等政策,使得我們錯失許多與朋友交流的時間,雖然同在一個校園卻咫尺千里。二月初時,又因為發生了嚴重的仇恨言論事件,洗去了返校相見的歡樂,也使得我其中一個朋友被迫離開,接連引發全校對種族歧視議題、每個人擁有的特權(priviledge)等討論,讓我更真切地見識到人並不真的生而平等、有太多方面都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當我還正在試圖從思考到實際行動的過程中,疫情再一次開始在校園中橫掃肆虐,每天十幾個人快篩陽性(全校只有約200人),總是不斷更新確診和隔離人數,看著班上同學一個個消失,除了感慨也很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生病的人。

     

     

    疫情過後,大家分別參加不同的 Project Week,我選的是寫歌,和朋友們到錄音室錄音和拍影片!

     

    徜徉於自然,永遠不會嫌多
    學校裡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簡直無可挑剔。厭倦了臺北城市的喧囂,小島生活總能讓我重新感受到真正的存在,而自然療癒了心,看著人們竟也覺得可愛。那些散落在日常的片段美好堆疊成塔後,我才驚覺濾鏡下的世界並不那麼糟糕,比如清晨在凜冽寒風中走向沙灘等待日出,空堂時在無人的校園裡漫步體會悠遊,午後時在安靜的圖書館角落欣賞陽光透過窗櫺的明媚,傍晚站在船塢上迎著海風品嚐夕陽的溫存,深夜在帳篷裡用微弱的光閱讀胡晴舫的《旅人》,凌晨不開手電筒走進森林裡感受黑暗與星空。生活在開車近一小時才能到市區、走十幾分鐘有有湖有海有山林、爬上天文台便能仰望滿天星斗、常有浣熊、鹿、熊和其他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如果晴空萬里躺在草地上以面受花,就像臺灣的冬陽能同時溫暖身心;如果細雨迷濛坐臥江口,總有種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詩意與美;如果遇到下大雨又有興致的夜晚就去葬花 — — 就是《紅樓夢》裡林黛玉做了三次、擁有不同象徵意義的那件事 — — 葬去一部分的自己、捨棄自己舊有的偏見,使我重生。

     

     

    這是從我房間就能看到的櫻花。深夜時我會爬到屋頂,享受一個人的寧靜與自然的美。

     

    來到UWC,不就是想多做些考試以外的事嗎?
    臨近期末,考試、小論文(Internal Assessment)和報告的壓力接踵而至,我封閉了自己,甚至連吃飯時間都不到食堂社交,只為了完成待辦事項。直到某個交不出報告的凌晨,我發現自己不再是那個知道怎麼考好試的學生,更清楚自己始終沒有擺脫掉在乎成績的這個標籤 ── 如其他們對我們東亞學生的刻板印象一樣 ── 驚覺自己正在背離來到這裡的初衷:好好認識身邊的人。這很諷刺,我是為了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才來到UWC,身邊圍繞著一群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學校也提供資源讓我們實踐,我卻還做著在臺灣就能做的事。

     

     

    戲劇課的其中一項作業要和組員合作,一起編導出一部十五分鐘的表演,再寫八千字的分析報告。

     

    當我們終於可以不去特別提到彼此的國籍時,才真正放下成見
    還記得去年剛到學校時,總是很興奮地和「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聊天,想從他們身上印證自己學過的知識,對於「異國」下意識地感到憧憬與崇拜,總把對方當成特別的人來對待,連說話都小心翼翼。但經歷過這一年,已不再像初來的劉姥姥,滿心驚奇地指認每個人的國籍,而能自然而然地與大家交流,就像在臺灣交朋友那樣的平凡,加上環境使然,越來越能與人用英文流暢地溝通,逐漸累積對UWC的了解使我擁有控制感而安心,從一開始把出國留學視為長期旅行,到現在能踏踏實實地過每一天,我才了解原來平凡地過生活就能很滿足。

     

     

    幫朋友(也是我的室友)慶生!

     

    撕下標籤,才使我們真正認識彼此
    一開始,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的校區與城市那麼遙遠,若想培育有影響力的人,不就應該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社會嗎?在UWC,我們常強調「特權」,包括國籍、種族、性別、經濟背景、身份地位等等,我不再擁有一切的優勢,也知道有太多人的生活我根本無法想像,其實我很平凡很普通,頹靡之餘卻也了解到校區偏僻的用意,是為了盡可能剷除造成不平等的因素,使我們在這個群體中學習尊重、謙卑和放下成見理解彼此,這也是UWC最難的可貴的地方:你可以公開承認自己的Queer身份、不同膚色的人們齊聚一堂,身旁有一群願意響應你瘋狂點子的朋友。記得有個停電的夜晚,因為天黑的太早,人們都無所事事,便點起了燈升起了火,圍著中央的光源聊天,我才發現原來失去能區分貧富的電力之後,人們終將回歸生存的本質,縱使我們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其實那麼相像。

     

     

    一起參加氣候變遷遊行的室友們,還有宿舍離期間最溫暖的朋友們!

     

    青春是一本太過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 — — 席慕容〈青春〉

    UWC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住宿學校的特別,它使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不間斷地相處,可以在夜晚的火爐邊閒聊,可以為了藝術表演徹夜不眠,可以和彼此分享家鄉的文化與美食。這也是我第一次有了室友,知道他們的生活、喜好與祕密,每天見到彼此已成了習慣,有時抱怨著惱人的小事,卻也因此忘卻了這份珍貴多麼得來不易。因為機票的關係,無奈只能提早離開校園,雖然知道明年還會回來,卻也明白有一大半的人或許這輩子很難再有機會見面,也可惜著沒再多和許多人交流,更甚有些人從沒說過話……直到坐上車離開前,我們擁抱彼此,有默契地不提到未來與離別,因為旅途上的萍水相逢,將會以緣份使我們再次相遇。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如果有機會能和一年前的自己聊一聊,一定可以發現那個抱著不切實際幻想的自己已經有所成長,UWC引發了太多思考,觸及到過往生活中從不需要思考的問題,有時會質疑自己為什麼不繼續待在舒適圈就好?從打破舊有的價值觀,感覺一切都混亂失序,到現在終於開始學著接受,並重新定義、思考自己是誰和能做什麼。走出國,意味著過往擁有的優勢不再,也才明白我所渴望的「跨出舒適圈,直面自己的感覺,設下目標,去做也許你過往不敢做的嘗試,和世界產生碰撞」原來會那麼痛:受盡了被剝奪自己優勢的挫折、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接受有些現實就是沒辦法改變。生活了一年,終於懂得拿掉異國文化的濾鏡、拿掉對出國留學的嚮往、拿掉崇洋媚外的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我才明白UWC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對每個人都有不同方面的影響,無論是對自己或對世界的了解,參加了什麼活動學到什麼樣的能力,都是由自己在每天一連串的選擇中決定了自己的UWC experience。我們抱著改變世界的夢想,卻發現區區一個人、一個青少年實在太渺小,幾乎無法為一個更好的社會做出貢獻,也許短期內還沒辦法看見顯著的成長,可是至少UWC給了我們能夠了解他人的環境,且UWC改變了我們,讓我們未來能去改變世界。

     

     

    我最喜歡的 Pearson(UWC加拿大校區的名字)的陽光!

    2022 端午 有陽光的台北午後
    2022/01/09~2022/05/23

    Read More
  • 黃品恩 英國 UWC 第一學期生活分享

    Published 25/06/22, by Admin

    UWC 從來都不是讓人證明自己的地方,在那些華麗精彩的照片背後,都是挫敗和心傷。學會與失敗的自己共存,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會遇見更好的自己。謝謝品恩不吝嗇地分享她的脆弱,UWC 絕非烏托邦,想申請UWC的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翻開日記本,仔細閱讀這一整個學期留下來的文字,嘗試從內容零散但數量龐大的字句中,整理出來到UWC這三個多月以來的心得。最後發現,能總結我第一學期的,是這樣的一句: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

    圖 / 程惟揚

    UWC是我高中三年夢寐以求的地方

    還記得高一剛得知有這樣一個學生背景多元、充滿社會使命感與行動力的學校,對於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雖然表現得不差,卻充滿壓抑和痛苦的我來說,無疑是心之所向。

    於是我花了三年的時間,勇敢、努力的投入熱愛的領域,把自己準備好。然後說服爸媽,並放棄已經申請上的大學,毅然決然選擇前往UWC。(相關閱讀:UWC完整介紹&申請經驗&心得

    八月底在機場告別家人、真的抵達英國的時候,一切感覺就像在作夢一般,好不真實。

    「我的夢想成真了…!」

    即便當下的我因為第一次與家人分別而眼睛紅腫、因為長達14小時的飛機和隻身一人扛著3、40公斤的行李而疲憊不堪,但內心的興奮與期待依舊不減。

    那時候的我不知道的是,我的夢想成真了,卻也,很快就破滅了。

    在機場告別家人 (圖 / Serena_JE Photographer)

     

    剛抵達的不適應:生活、語言與社交

    剛來到UWC,我因為生活、語言、社交、食物、環境等各方面的不適應而相當辛苦。

    兩週的隔離期間,每天既吃不飽也睡不好,再加上第一次體驗毫無個人空間的住宿生活、又第一次需要自己打理生活的一切,疲勞、慌亂與不安侵蝕著我的身心。

     

    剛抵達學校:凌亂的房間

    但除了這些之外,更困擾我的,是語言、是社交、是和他人的對話與相處。

    雖然本來就知道自己英文表達還需要加強,但憑藉在台灣考試能輕鬆拿高分、平時能順利和外國人交談的經驗,我以為自己不會那麼辛苦。怎知,才過沒多久就發現,我大概是…

    「全宿舍英文口說最差的一個」

    面對來自各種不同國家、文化的同學,我很希望能和每個人好好交流。但因為英文沒辦法像其他人那麼好,光是要聽懂大家非常快的語速、適時簡短回應他人的問題,就都需要很努力了,更遑論自己還要主動社交。

    宿舍一起隔離的兩週,有好多時候,當看著大家聚集在草地上聊天、聽音樂、跳舞,我選擇待在房間。並不是因為不喜歡、不想加入,才沒有跟大家一起聊一起笑;而是因為輕鬆、開玩笑的口語英文我根本很難聽懂、無法加入對話,因而沒有辦法融入在情境當中。

    圖 / 程惟揚

    開學後,課業填滿了生活

    開學後的課業則更是把我推向深淵。因為英文能力不足,上課時我需要非常專心才勉強能聽得懂,下課後則需要花上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完成作業,甚至要額外和老師要簡報預習,才能夠跟得上課堂進度。

    如果說這裡的教育就跟台灣一樣,單純聽講、讀書、準備考試,那我這樣的學習方式或許還能讓我維持不錯的成績。

    但又因為IB教育著重思辨、論述、寫作等知識「應用」與「輸出」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很少培養的,因此,面對著沒有任何一題選擇題的考試、無時無刻都要繃緊神經的課堂,每天我都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各科筆記(真的花很多心思在課業)

     

    明明來到了UWC,校園中充滿著很多課外活動及還不認識的人等著我去探索,但每天我最在乎、最放在心上的事,不是去體驗這裡的文化、不是去透過各種活動學習新的知識,而是把待辦事項清空、把所有必要活動都完成,否則就會影響到下一天,導致壓力滾雪球般的越滾越大。

    這樣的生活當然不是我所期待的UWC,但我也根本無能為力。

    圖 / 程惟揚

    乍看豐富的課外活動,其實內部是空虛的

    不過,即便課業為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壓力,我依然沒有就這麼忘記自己來到UWC的初衷,每天只要有空,我還是很努力參與校園生活,希望能在UWC的環境中汲取國際文化的養分。

    舉例來說,中午時間我會嘗試和不同人一起吃午餐、對話,而非只待在說中文的群體中;每天晚上學校有不同學生組織(Council)舉辦各種議題的工作坊,我也都儘量參與,雖然從來不是活躍的人,但也擔任Wellbeing Council的代表,並參與過永續環保組織發起的「COP26罷課遊行」等活動。

    COP26氣候罷課遊行

     

    而在CAS方面,我加入羽球社,並因為打得不錯而被選入羽球隊;我也加入Lighthouse,一個類似「孵化器」的學校組織,專門提供各種資源,協助有想法的學生把解決社會議題的點子變成實際行動。學期間我們辦了一場全校性的大型活動,以及和歐盟高峰會(EU Conference)合作的工作坊與會議。

    歐盟高峰會 EU Conference(圖 / Lighthouse)

    這些大大小小的頭銜聽起來好像很多、很厲害,但誠實的說,在每一個活動之下,我感受到的,卻有種「華而不實的空虛」

    以Lighthouse為例,開學時我們嘗試舉辦一場向全校介紹我們組織的活動。就我的想像,辦展覽、分享會、有內容的去做快閃宣傳等,都能讓有想法的學生真的認識我們。

    但當時大家提出的點子,同時也是受到認同的,都是偏向食物、派對、音樂等娛樂、好玩的元素。於是最後,我們準備了點心和飲料、邀請了樂團,也成功辦了一場聚集非常多學生的活動。但說真的,我能感到到當天來的學生們大部分結束後還是不認識我們組織。

    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樂團表演

    而其實,這也是我整個學期在校園中感受到的風氣。原本以為來到UWC會經歷許多深度對話、深入認識身邊來自不同背景同學的故事、進而認識更大的世界。但實際上,除了學校中少數重大活動以外,同學之間的社交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對話,也就是打招呼、問候日常、討論娛樂和校園瑣事等。

    學校中有理念、有深度的活動幾乎都非常小眾。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很忙、校園裡的活動又太多,導致人群相當分散;另一方面也因為課業相當耗費心力,多數學生無力在課外花太多心思於很深的議題,相較之下,娛樂性質的活動似乎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當然,很精彩、讓我印象深刻的活動也是有的,例如當阿富汗同學分享著自己家鄉正經歷戰爭的狀況、當身為巴勒斯坦難民的同學訴說著從小到大在難民營的經歷、又或是當跨性別的同學解釋著一路上遭遇的誤解。這些真的都讓我相當震撼,也很慶幸自己有機會來到UWC、認識這個世界的多元。

    但這些比較認真的活動,相較於每週的派對或娛樂等,真的太少發生了。

     

    Queer Conference 活動會場佈置

     

    重感冒帶來孤獨與無助

    而就在我因為課業填滿生活而心力交瘁、課外想融入校園的氛圍也因為語言和文化而受限時,身體的虛弱更是把我糟糕的狀態推向高峰。

    還記得在秋假期間,我先是被室友傳染而咳嗽咳不停,接著又發燒到全身發抖、無力,最後則是吐,自己一個人無助的躺在健康中心過夜。

    圖 / Unsplash

     

    當隔著電話和遠在台灣的爸媽通話時,曾經那樣舒適、受到照顧、被關愛包圍著的生活,以及離開臺灣以來獨自一人經歷的各種辛苦,一一在我腦海中浮現。我終於忍不住潰堤。

    從小到大,我似乎從來沒有為了要維持生活、照顧自己,每天都過得這麼疲憊、辛苦;沒有因為課業,壓力大到即便熬夜也做不完作業、顧不好成績;沒有因為語言限制了表達能力,而造成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這麼多的挫折和困難;更從來沒有隻身離家,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孤獨和無助。

     

    圖 / Unsplash

     

    雖然來到UWC是自己的選擇,但那一刻我真的好懷疑我當時的決定、好想就這麼回家。我不理解,為什麼來到這裡的我,狀態反而比以前在台灣更差了?曾經的勇氣、行動力和能帶給人溫暖的能力,來到這裡後,似乎反而都失去了?

    圖 / Unsplash

     

    一心一意為了SAT和政治報告而封閉社交

    而即便我一直想著要做點改變,依舊忙碌的生活也讓我無法動彈。

    11月,距離先前報名的SAT只剩下一個月的準備時間,白天為著上課、活動、作業實在分身乏術的我,只好規定自己每天5點起床讀書。

    天還沒亮就趕緊起床讀SAT,還要小心翼翼不吵醒室友

     

    原本還維持著勉強撐得下去的平衡,結果又突然出現一個政治課的「期末口頭報告」,不僅要運用課堂學習的政治概念去分析政治議題,更需要把內容全部背起來,沒有簡報、沒有稿子的講10分鐘,期間全程錄影。

     

    這樣的任務對幾乎從來沒有用全英文演講或報告過的我來說,是個巨大挑戰,也讓本來就已經很緊繃的生活,又更加令人喘不過氣。

    於是這時候,我從原本還會努力在課業的夾縫中參與社交、吃飯時間和人對話、各種有興趣的活動還是抓住機會參加,到完完全全排除所有額外事物、一心一意只想著要把兩項大任務完成

    那時候的生活是這樣的:

    每天早上5點起床練習SAT、8點上課、中午不去食堂吃飯、放學後直奔回房間,然後就一直從中午做政治報告到半夜、早起再繼續準備SAT……。從閱讀上百篇資料,到寫完近2千字的報告,最後再一字一句把它們背起來,這整個過程真的充滿了淚水。

     

    努力準備政治口頭報告

    終於,在12月的第一週,我一次完成了這兩大任務。

    這麼努力、一心一意為著目標堅持、無論多麼困難都沒有放棄的我,以為會在任務結束的那一刻,像以前在台灣一樣,得到身邊家人、朋友的肯定和鼓勵;沒想到,當我解除壓力、想回歸正常生活、重新融入群體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像是已經和整個校園脫節了一樣。

     

     

    吃飯時間,我嘗試在食堂找人聊天,但一群一群逐漸穩固的朋友圈,讓我不知道該如何融入;而在聖誕晚宴的時候,當二年級們根據一整個學期的觀察,一一頒發適合的title給一年級時,眼看著身旁其他人陸續獲得了「Dancing Queen」、「Sweetest Smile」、「Master Chef」等頭銜,我滿心期待,不知道自己的什麼特質會被大家看見、記住。

    沒想到,最後我獲得的竟是一個「Ghost」的title,代表著整個學期很少和大家互動、常常自己在房間裡過著幽靈般的生活。

    聖誕晚宴獲頒「Ghost」頭銜(圖 / 程惟揚)

     

    雖然是開玩笑,但這樣的結果,依然讓我相當受傷。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以為自己自從來到UWC以來就一直很努力在生活、很努力在跟人相處,但其實,在他人眼裡,大部分時間我就是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根本沒有真正融入在這個校園中

    也是直到那時候,我開始去回顧自己一整個學期究竟把時間都花在哪裡、得到了什麼?以及「來到UWC,我要的到底是什麼?」

     

    圖 / Unsplash

     

    才發現,因為從小到大在學校一直都表現得不錯,我從來沒有因為上課完全聽不懂、和別人討論完全表達不出內容,而被當成「笨蛋」;但來到這裡,因為語言的關係,無論在課業、人際關係或課外活動,我幾乎沒有任何一件真的做得好的事。

    而也因為接受不了被看輕的自己、接受不了努力了卻還是做不好的自己,我於是在課業上投入大量時間,因為那是最可能直接看見成果的。但,這麼做的同時,我卻忘了問自己…

    即便真的拿到高分、即便讓大家覺得我很聰明、很厲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真的是我來到UWC的目的嗎?

     

    不,顯然不是。

    那一刻,我終於開始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好好認識身旁的每個人,好好認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因為我之所以來UWC,根本不是為了讓世界縮小到只剩房間和電腦,而是為了開拓視野、為了看見更大的世界。

     

    來到UWC的目的:看見更大的世界

     

    理想中的UWC生活

    於是,在政治報告完、SAT結束後,學期最後一、兩個禮拜的時間,我拼命努力去克服恐懼和語言障礙,認識校園中不同的人。雖然剛開始就跟原本一樣失敗,也就是聊到一半經常尷尬的不知道要講什麼、不一定聽得懂別人的問題或非常快的語速,又或是勇敢找人對話卻被忽略。

    但…這一次我卻不像之前一樣,一遇到挫折就這麼放棄。

    我上網搜尋了各種和人深入對話的方法,學習抱著好奇的心態和人交流,也事先準備好輕鬆但又可能聊得深的話題(超好用的方法!)

    我把每一次的對話都當成「實驗」,每天早餐、午餐、晚餐時間,以及每一節下課,都去找不同人嘗試,失敗了就再換人或換題目。

    而也隨著放比較多心思在社交,慢慢的,我也找到越來越多友善的、不會讓我感受到講英文很有壓力的人,進而開始有了越來越廣泛的交友圈,同時也和原本的朋友更加親近。

     

    最好最好的朋友

     

    另一方面,由於意識到校園中較少深層對話與深度交流的風氣,我也開始和同學策劃著舉辦「故事分享」的活動。

    因為相信來到UWC的每個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我們想去挖掘這些大家生命中的寶藏,想促成大家願意去互相分享故事的風氣,想讓所有人都能更認識彼此真實的樣貌、建立更深層的信任關係,想讓每個人透過不一樣的故事去看見更大的世界,也想讓UWC變成更接近我們想像中的樣貌。

     

    理想的UWC生活:彼此更深層的信任關係

    或許是最後一週的課業不像先前一樣繁忙,讓我終於能盡情的去探索這個校園;也或許是我真的把重心從課業轉移到了其他面向,讓我能花更多心思與人交流、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無論如何,學期的最後,我確實發現自己似乎活出了想像中的UWC生活,也突然好享受在校園中能和他人交流、能自由安排自己課後生活的每一刻,甚至根本捨不得放假。

     

    總結

    這三個多月的UWC生活,經歷了想像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這是為什麼我會以這句話來總結: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

    但經過校園生活最後幾週思維的調整,我認為這句話後面似乎應該再補上一句: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嗎?

    不,真正的UWC生活才正要開始!

    圖 / 程惟揚

    後記

    就這樣,不知不覺度過了在AC的第一學期,很誠實的說,和期待中、想像中的相比,揭開面紗以後,我並不喜歡真正的UWC、不滿意自己這三個月的生活。

    那是因為,UWC對過去的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我努力了好久、放棄了在台灣的好多幸運,毅然決然選擇前來。我以為它會是一個教育理想國、一個什麼都會很美好的地方;但其實恰恰相反,來到UWC,幾乎是把所有我生命中還沒克服的缺點或不擅長的事物一一挑出來,攻擊我、帶給我考驗。

    有時候我會忘記自己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在台灣過得好好的,身旁隨時有愛我的家人朋友、自己也能輕鬆取得好成績、好成就,為什麼要來到這裡,讓所擁有的一切全部歸零?真的有必要讓自己這麼辛苦嗎?這樣的磨練,真的值得嗎?我不斷不斷在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

    但也或許,這就是UWC最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吧。因為成長本來就是由跨越困難和挫折而來的;而要了解最完整的自己,本來就是要先把自己打碎、嘗試各種喜歡不喜歡的事物,再慢慢拼湊出自己最理想的模樣。

    最讚的羽球夥伴

     

    而也是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原來UWC並不是一個你把自己丟進來,就會自動長大的地方。UWC在各個面向都提供了最充足的資源、環境,例如文化多元性、例如IB課業的困難程度、又例如豐富到參加不完的課外活動。常常真的會覺得一切都太多太滿,也來得太快了,一件接著一件,讓人沒有任何喘息的空間。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才讓人真正懂得去反思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有沒有需要為了追求完美而拼命努力?」

    「有沒有勇氣,去放掉那些可以為自己贏得掌聲的事,而把時間花在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做得好,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原來,理想的UWC生活,是要自己去從琳瑯滿目的選項中取捨,選擇出真正最在乎的那幾個,然後自己去動手努力創造的。

    理想生活要自己去動手創造(圖 / 程惟揚)

     

    這一整個學期,一路上真的有太多太多的辛苦、不適應、擔心、害怕、不知所措了;明明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路,但這些從未經歷過的複雜情緒、從未面臨過的壓力和挑戰,以及過程中不停產生的自我懷疑,都讓我好想好想回家。

    還好,現在的我在經過回顧與沈澱後,重新充飽了電。我不敢說下個學期的生活會有很多轉變或會真的變得很精彩,但我知道,我會像一直以來的我一樣,很努力的面對生活、堅持不放棄的追尋著理想。

    只是這一次,我的目標不再是「讓人看見我是誰」,而是「讓我自己了解我是誰、想要的是什麼」。

    2021.12.27 品恩 凌晨3點於倫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