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學生分享

Page 1

Showing items for tag UWC Changshu

  • Vic 中國校區 畢業年度2026

    Published 30/04/25, by Web Editor

    UWCCSC Term1 reflection-啟登啦

    從更高處啟登

    自收到第一封來自中國常熟UWC的第一封郵件起,我好像不怎麼為出國念書這件事感到緊張,或許是本該佔據腦袋的期待和顧慮已被臺灣山林完全覆蓋。機艙的安全帶指示燈熄滅,儘管我不怎麼喜歡雪山 — — 「啊,高過聖母峰了。」這句話還是浮出了心頭。看著背包繡著的TAIWAN字樣和上面的百步蛇紋,我愈發緊張起來。出門前才發現的orientation week(新生訓練週)行程表截圖是我此刻的離線地圖,沒計劃過的那種,裏頭根本看不懂的活動還有測驗讓我徹徹底底慌了。與一路的緊張相伴後,到了校門,一大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揮舞著五顏六色的旗幟,然後…

    「Which house?」

    「Me..raki(?」

    「MERAAKIIIIII!!!」

    再下一幀,我和我的行李就被護送到宿舍門口。我的房間在六樓,門後是窗外的陽光映著幾個陌生行李箱的影子,湊近點看還有湖面的波光反射,也是在這個瞬間我對這所學校的期待來了,遲來了。

    第一天到宿舍的時候。

    我是誰,我在哪

    剛開始的兩三周,在這個宣稱多樣、包容的社群裡,每個新生都充滿交友的動力,或者說這段時間找人開啟話題沒有隔閡,畢竟還沒有小圈圈形成。這段時間認識了一些有趣的人,跑了趴踢,參加很多jam sessions,在UWC day舉辦了工作坊,和朋友們打撞球、看電影、打水漂,還遇到了創校以來最強的颱風。颱風幫學校帶來暫時的瀑布、溪流(很好玩),但三棟學生宿舍也都大漏水,還正逢中秋假日期間,很多人都不在校,包括我三個中國室友都回家了。接到漏水通知後馬上衝回房間,看見一個陌生人提著水桶走出我的房門,上前詢問才知道這位來自黎巴嫩的同學跑了整棟宿舍樓幫大家清理漏水,我也馬上加入這行列,捐獻出我三條毛巾當抹布,與另一位來自奈及利亞同學處理了很多泡水的電線和濕透的走廊,累壞了。

    剛開始一個月內認識了好多新朋友、也沈浸在新奇的課堂裡,儘管英文並不是特別流利,但這裡的一切讓我沒那麼懼怕開口,生活似乎都在變好。

    但也在覺得事情都在變好的時候,第一份生物實驗作業的2分和一句老師的評語還是重創了我(滿分是7分),其他科也一樣,來自體制內私立高中的我,在以前的班上屬於比較能言善道的學生,但在UWC這菁英聚集的環境我的每一個課堂報告卻顯得單薄無力。加上常常因為在課堂或會議上不輕易將還未完整的意見分享或是習慣將機會「讓」給別人而責怪自己的無用。這份一點一點累積起的自卑感讓我瘋狂尋找更多更多課外的項目加入,可是越來越忙的生活並沒有讓自己得到解放,反而有點分身乏術,顧不到每個項目導致自己的無力感行成惡性循環。

    更讓我感受到自己的無力是我在「怕事」,我們宿舍新接受的house challenge 蒐集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翻譯同一句話,聽到的當下我就在群組裡自告奮勇地喊出「I can do taiwanese!!」。影片出來時,中華民國國旗就這樣與我同框地被丟在微信群組裡,下面還有一群中國同學樂乎乎地討論著。不知道是前陣子有臺灣同學發文被中國同學威脅檢舉,全校大合照的臺灣地圖被p掉,還是UWC day的影片裡臺灣人的畫面被學校整段剪掉,這些都好像在暗示著這樣很危險,尤其要公開在媒體上時,畢竟學校對臺灣的一切都極其敏感,連地圖都要修掉。於是我主動要求能否幫我把國旗從影片去掉,負責剪輯的是一個來自波蘭的同學,她以爲冒犯到我了便不停道歉,我向她解釋過後她也表示理解,但那一刻我內心深處其實是掙扎跟懷疑的,雖然來中國常熟UWC之前就早已認知到可能會發生類似的事,但即使刺耳或想反駁,我也能做到聆聽與我不一樣甚至對立的聲音,也算是「怕事」在UWC帶給我的一項收穫。

    左上:我們以sustainability council名義辦的工作坊 、中上&左下:UWC day 與朋友合照、右:乖乖傳教成功嘿嘿、中下:和朋友在grass circle 赤腳玩排球、下:生物兩分作業的評語。

    UWC day 和臺灣人合照。

    蚊蟲與狗屎救贖

    在UWC的生活也會有很多很多覺得被一句話或一個場景救贖的瞬間。

    像是某一個週五吃午餐時,朋友們揪我隔天騎車去上海,但完全沒有計畫,只知道我們凌晨會從學校出發,然後會帶著一塊布和幾條繩子,當作我們那晚的家。隔天的下午,我們真的在上海某條熱鬧小巷裡的公廁解放。公廁旁,一位阿姨扲著一袋袋水果和蔬菜,盯著四個肩負大背包、頭頂安全帽的少年,操著華東口音,反覆說了幾遍:「兩個中國人?」 。四人裡唯一聽得懂中文的我也聽了四五次才理解,但我沒辦法思考,太累了,臉上只浮現臺灣人招牌的尷尬卻又不失禮貌的微笑,點了點頭便離開了。上完廁所後四人踩著車在上海市區尋找著營地,其中一個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朋友問了我那位阿姨剛剛說了什麼,我告訴了他,但聽了我的回覆後,便低下聲「You should have kept your identity, bro」 。

    在負一度的夜裡選擇一個隨機路邊搭營,又冷又累的直接睡死到隔天才發現我們扎營在一大堆狗屎上方,我們一邊崩潰一邊清理著那塊布但還是覺得荒謬地大笑了起來,回程的整路都在開有關屎的玩笑。

    或是和一群臺灣朋友在晚餐後找一間空的音樂教室接上筆電開始大唱臺灣ktv 、下課衝向攀岩牆抱石、night check 後在蘇州冬天的操場上與朋友裸腳間歇跑、與housemate 的徹夜長談、24小時電影創作挑戰、又或是自己跑到湖邊做作業,天暗了就找棵樹掛上露營燈繼續做。有時候也會和來自鄭州的朋友一起去湖邊,我搭天幕,他拿吉他和口琴,我們都會多備幾把椅子,招攬路過的同學加入,一樣天黑了就掛燈、煮烏龍奶茶,但人群總是會吸引億大堆湖邊灌叢裡的蚊子過來。天幕下的一群人,有人編曲,有人寫文章,有人看書,也有人準備鄰近的考試。那把木吉他總會彈著李志的廣場,也常會讓我想起在食堂被他大罵的那句「你就應該為自己覺得正確的事發聲,怎麼會輪到我來教你?」。

    左上:朋友披著巴勒斯坦的國旗(結論是蘇州麵館的老闆們都分不清楚巴勒斯坦跟巴基斯坦)、右上:朋友們在上海路邊遇到老鄉停下車來聊了一陣子、左下:UWCCSC反光背心+用僅會的三個中文單詞想搭便車的朋友(他沒搭到)、右下:我在湖邊趕作業。

    左上:黃金週假日跟著朋友回四川,煮台式三杯雞和四川抄手吃(九層塔超難買)、右上:自己跑到湖邊寫作業、下:和同學同一天生日 慶祝一下。

    離世界更近

    在FP(foundation programme) year裡,有一門獨有的必修課peace and sustainability(和平與永續發展),第一堂課來自紐西蘭的老師用毛利語自我介紹,嚮往原民自然智慧的我一下課就跑去找老師聊天,也剛好有談到兩地的一些政策和生態「We are colonizers, but I wish I wasn’t 」,這是他的話,但和我的想法一模一樣。不過流的血不妨礙我們熱衷生態、學習傳統的自然智慧!

    當然課餘時間也會與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朋友們分享各自在自己家鄉拍攝的街景、方言、分享喜歡的歌還有電影,當然也有很多故事。其中,台灣腔和黎巴嫩的阿拉伯語一樣都會被其他說著同樣語言的人們覺得「嗲」,飽受模仿的我們就找到了知音一樣。還記得有一天由亞美尼亞同學們主持的GIF(global issue forum)提及被人們忽視或被政府刻意蒙蔽的議題後,我在grass circle遇到他,天是灰的,學校隔壁的言里村又和以往一樣在白天放煙火,但震撼的是他在煙火聲之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每次他聽見這個煙火聲都會跑到窗戶檢查是不是有飛彈,這是我第一次覺得這個世界好像沒那麼事不關己。類似的還有來自巴勒斯坦的同學在喝水喝到一半時,突然很感傷地說我之前和家人都喝坦克車裡的水,又恢復笑容,當時我說不出半句話,而且一輩子都忘不掉這畫面。

    來UWC後,發現人們的生活非常不一樣,但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他人無法承受和輕易揭開的傷疤,這幾個例子只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事,其他很多數也數不清。

    左上:和朋友下山回學校招車中、右上:FP project week 來自比利時和新加坡的朋友爬到堡壘上吃午餐、左下:中文課、右下:和advisory group 一起煮茶葉蛋參加慈善市集。

    現實在這裡壓迫理想,但有些人讓理想翻過出現實的高牆之外

    與前輩們在reflection中反覆提及的一樣,UWC並不是烏托邦,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待解決的問題小到生活習慣的差異、學校制度,大到各種全球議題都可以靠學生解決。

    舉個身邊的例子吧,我advisory group 裡一位來自越南的同學曾和我在社團博覽會前後和我說過他想加入bird conservation 社團,但這個社團只用中文溝通。然而我必須說,在這所學校裡,只會抱怨體制或現況而不邁出自己那一步或甚至阻饒別人前進的學生會過的很辛苦,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這所學校裡做什麼,也改變不了什麼。

    希望我能邁出自己的那一步,這學期太多怯步,只空有理想,太多項目都胎死腹中。那位來自鄭州的朋友甚至還評論過我房間是一個想法打火石,能聚集很多人、擦出很多想法,但沒有火絨能延續柴火。後來我仔細思考了一番,在校的四個月裡,唯一能稱的上「改變」的可能只有在sustainability council 和其他core team成員向學校提出處理食堂廚餘的堆肥方案 ,還有更多更多問題有機會被解決!期許自己未來可以做到為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做出行動與發聲。

    相較於這些屬於外在的「改變」,來到UWC更多的是內在層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是養分。布農族歌手Tulbus Mangququ曾說過:「很多大家都講分工合作,但Bunun不是,是先動。動,然後自然而然,理解你的位置在哪裡。」我在UWC得到的養分會化成這種動力,透過屬於臺灣的模式,找到自己、回歸社會、最後滋養大地。

    朋友做的一堵牆,可以自由發表意見。

    - 01.05.2025 皓

    Read More
  • Eason 中國校區 畢業年度2026

    Published 30/04/25, by Web Editor

    UWCCSC 第一學期回顧

    今天是2024.12.21,我正坐在浦東機場第37登機門前的長椅上等著兩小時後飛回臺灣度過聖誕假,耳機裡聽的是滅火器的《長途夜車》。甫結束在CSC的第一學期,帶來的感受包含而不僅限衝擊、疲累、興奮而又刻骨銘心,為此嘗試在本文以雜亂無章的文字試著記錄下自己層層堆疊的思緒,奈何文筆一向不佳請多見諒!

    CSC的校園坐落在昆承湖畔,於我來說踏入CSC彷如是從臺灣這座大島登上了一座很不一樣的小島,一座由100多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無數語言、想法、立場交織而成的島嶼。我喜歡在鄰近深夜時去往湖邊的橋上仰望群星;在週末早晨給自己泡杯冰美式,這讓我感覺自己活著而又煥然一新。我愛這所學校的人們(多數啦),他們永遠熱情而又充滿活力,和他們small talk後能讓我早已疲憊的身心靈充滿電,而更有動力做事或至少能醒著不要一直莫名其妙睡著^^。

    會和Eunice拿著手機一顆一顆比對星星名字的夜空

    講到一直睡著,不得不稱讚一下宿舍的床真的蠻好睡的,常常下午一點吃完午餐之後想說小睡半小時結果醒來已經五點,根本精神時光屋⋯⋯


    在CSC求學說實話挺累,或更精確的是IB體制真的不好讀,數不盡的essay, presentation, research study, lab report, major assessment一直追著這裡的每一個人跑,大概十一月開始到十二月中多數人都一臉死樣(這我)。我常常跟朋友形容在這裡讀書很像在臺灣拼繁星,因為幾乎所有東西都會採計在term grade裡面所以每一項作業、考試都很重要,此外還有社團、表演等等各種大小活動要兼顧,睡眠、社交、學業這三個重要課題只能三擇二,很明顯我常放掉睡眠因為我都三點多睡八點多起床,黑眼圈超級重的可惡啊!

    選自己所愛 愛自己所選

    剛上島的我很不適應這裡高度社交的環境。比起主動去認識別人,很i的我更傾向和他人透過長期的相處後慢慢變熟,這是我更喜歡的社交方式。因此我在第一週的orientation week(迎新週)真的超級痛苦,我沒辦法一直保持很高的能量和每一個人說話,偏偏學校又組織了很多不一樣的活動給新生,用英文這一不是我母語的語言更加深了難度,這對我來說是很overwhelming的一週。

    更overwhelming的是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學習,在臺灣已經讀完高中三年甚至把學測跟分科都考完的我,早已習慣了選擇題和所謂填鴨式教育,但UWC所實行的IB體制強調的是實作以及用完整論述清晰表達自己想法,為此非常掙扎並且不只一次想要放棄。我在好幾個夜晚問自己,在臺灣努力了這麼久也考上了臺大,究竟放棄這些來到異鄉重讀高中值不值得,何不放棄這兒回臺灣走一條安穩而順遂的道路就好?但我不願意回到那個環境,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不願讀著自己沒興趣的東西,於是我咬牙苦撐。

    不得不說政治環境也帶來了無形中的壓力,身為臺灣人的我跑來社會普遍認為是「敵國」的中國求學,總讓我在和中國同學對話時進行嚴格的自我言論審查。我在和他們討論相關議題前,得先思考並猜測他們的反應會是如何並且不太能把真正的想法表露出來,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UWC Day的Flag video。身為校園內前三大群體的臺灣人,理所當然地有協助拍攝Flag video,我們驕傲而自豪地穿著臺灣理事會的衣服、舉著臺灣地圖拍攝,但在UWC Day當天我們卻被學校一聲不吭地從影片中刪除,只留下滿滿的錯愕與不解。那是一個很難過的畫面,當影片中的所有人笑著舉起國旗揮舞,身為臺灣人卻沒辦法感受他們的半點雀躍,只有滿滿的失落以及無力感,那種已經妥協而卻仍然改變不了現狀的陰霾環繞著我們,即便在來此求學前早已知道會發生這些事,但實際體會後實屬錯愕以及難受,只得在大合照時舉起奧會梅花旗讓手不要那麼空。我曾和advisor反應並透過他reach out 副校長討論,但得出的結論是我們不能穿、拿任何有臺灣元素的東西出現在鏡頭內,這便是努力的結果而終究無功而返。
    ps.對 大合照也不能舉地圖==

    Taiwan+Togo+Armenia

    CSC’s Taiwanese

    UWC day group photo

    自我認同

    覺得UWC還有一點很特別是匯集了世界各個國家、各個角落的文化,我們能夠在這個文化的熔爐裡肆意地吸收、內化,並在潛移默化間增強自己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在臺灣時的我,幾乎不曾留意這座小島的美以及它的獨特性,一心只想著要跳脫舒適圈離開這裡,往更美好更遠的未來邁進。但到了CSC後,前兩個月真的超級想家,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臺灣的人事物,常常會半夜躺在床上拉上床簾,偷偷地懷念家裡溫暖的被窩、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有很好吃的滷肉飯和蚵仔煎。這些想家的思緒默默地轉化成了對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認同感,並且大概在臺灣拿到12強棒球賽冠軍時達到巔峰😆我很驕傲自己生在這座美麗的小島並且跟美好的人們一同成長茁壯,「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

    在國外看到拿冠軍真的超級開心哈哈哈

    Culture Exchange

    CSC有著各式各樣由學生組織的表演,舉凡依照大洲分門別類的的culture week、UWC Day Performance、One World Concert等等都能很好的認識並透過藝術層面了解他人文化,而我認為另一種了解文化的方式便是從食物著手。學校提供的廚房該有的配備應有盡有,我們會在心理課跑去烘焙、在法文課去做法式吐司、在社團時間去做餅乾幫忙義賣、抑或是因為想家所以一群台灣人跑去煮飯以解思鄉之情,這些都是除了課堂中討論及與朋友私下聊天外,交換彼此文化並從中學習的好機會!

    參加巴勒斯坦傳統舞蹈的表演

    心理課去做布朗尼 不得不說很難吃但齁勝!

    冬至跟逮丸郎一起做湯圓

    私心放我的健身BRO 下學期繼續準時23:00 gym集合

    結尾

    初來乍到CSC的前一到兩個月都還在適應,但適應後覺得自己慢慢的跨出舒適圈也無形之間把CSC活成了自己的另一個舒適圈,就算因為身在中國而讓這個campus少了其他校區具備的自由度也因此欠缺了一些UWC Values,但總的來說UWC確實是很努力地讓教育成為團結世界的力量,提供的need -based financial aid(基於資金需求的助學金)更讓像我這類需要助學金才能完成出國夢想機會的學生一個闖蕩的機會,推推!

    在這裡偷偷感謝遇到的所有人:

    謝謝爸媽和弟弟,就算我人常常不在臺灣但請記得我愛你們!

    謝謝NC選了我讓我有機會能出國闖蕩看看世界!

    謝謝CSC的臺灣人永遠最挺 !

    謝謝所有的朋友們 你們給了我好多能量和支持讓我知道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

    願事事順遂 平安順心

     

    Read More
  • Janice 中國校區 畢業年度2027

    Published 29/04/25, by Web Editor

    UWC Term 1: 在昆成湖小島上的四個月

    坐在返台的班機上看向窗外發呆,可能因為腦袋還未將這學期已經結束的事實消化完全,面對空白的「Term 1 Reflection」文檔,我遲遲寫不出一個字。直到返校的班機上,我再次打開這份文檔,終於開始一點一點的回味這四個月。我很難將這學期的所有事情都寫在這小小的一份反思裡,但我會盡力。

    不倒翁

    為什麼是不倒翁,是因為有一種搖擺不定的感覺。

    我很愛昆成湖的風景。每次划著皮划艇時抬頭望向四周,風掠過耳畔,將心中的雜念一併帶走。我也愛常熟的天氣,尤其是十到十一月,那時氣溫恰到好處,十幾到二十度的溫度,陽光透過薄雲灑下,溫暖而柔和。我更愛的是這所學校的人們。與他們交談時,總能感受到鮮活的生命力,他們每一個人都那麼獨特,帶著屬於自己的光芒。

    When dream touches reality

    在這座小島上,感覺學校的時間線密密麻麻的,緊湊的像是把我2024的下半年開了兩倍速一樣,每一天都被忙碌填滿 — — 要調整作息、複習功課、練習樂器,還有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學時,我曾雄心勃勃地給自己定下計劃,比如要積極運動。然而,現實是,每當完成了那天的「必要」事項後,我總是只想躺在床上放空。那些「不必要」的目標,最終還是被拋諸腦後。

    在放假前的那天,當我拖著行李箱離開宿舍,坐在通往校外的車子上時,才突然回過神來:咦,這麼快就過了一個學期嗎?

    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一個反應慢的人,情緒都是在做完事情後才後知後覺的出現。我想⋯在CSC的第一學期對我而言絕對是快速的,或許與我初來 UWC 時的期待有所不同,或許我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掛著笑容,但我沒有後悔。

    我很喜歡翻開相簿,一張張地回看照片,彷彿能將時間拉回到那些瞬間。我想,我是個念舊的人,時常想念過去在家裡的日子,但同時也捨不得放下這裡的一切。這座小島上的生活,雖然忙碌而不完美,卻有著屬於它的精彩。

    學習與環境共處

    在16歲這年來到異鄉讀書對我是有挑戰的,特別是對台灣人來說很危險的「中國」。我必須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儘管這所學校已經相較疫情幾年開放了很多,儘管在我接觸到的大多數同學對於非極端的言論抱持中立與理解的態度,但這無法改變這間學校畢竟坐落在中國境內的事實。

    UWC Day那天,大螢幕上播的是Flags Video,一個個國家的旗幟依次出現在畫面中。儘管我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知道台灣不會出現在其中,但當影片結束,四周仍響著熱烈的掌聲與歡呼時,我的內心卻被某種複雜的情緒籠罩 — — 無奈。

    作為台灣人,我不能驕傲地舉著國旗出現在大家面前。

    那天晚上和朋友聊到我作為台灣人,在CSC是一個很尷尬的處境,我時常被大家誤認為是中國人。從外貌上,我自己都難以說出我和中國人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從語言上,不懂中文的人無法分辨我們之間的口音差異;而國籍,身處中國境內,我的國籍對許多人來說似乎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其實,這些我在來之前就已經清楚。我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我這樣選擇,真的有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感覺。」

    由於種種政治因素,台灣人在這裡披著國旗驕傲的站立是一種奢望。或許,許多人對台灣的認知非常片面,甚至帶有誤解,但於我而言,台灣首先是家,然後才是國。我經常告訴身邊的朋友:「我可以列出台灣一百件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無論如何,我依然打從心底深愛這片養育我的土地。」

    不得不說,FP(Pre-IB)很完美的給了一個我所想像的過度期,課業壓力並不算太沈重,校區距離家也沒有遙不可及,生活也不至於一成不變或過於平順。這一切,讓我在陌生的環境中有了適應的空間,同時也推著我迎接新的挑戰。

    即使英文對我來說不是一種陌生或不熟練的語言,但在充斥著中國人的FP裡,我感覺很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家長用最高規格的投資」長大的,一個月的觀察下來,看著他們上課彷彿就不是在學習而是在複習。

    英文課上,我無法洋洋灑灑的隨手寫出一大篇的感想或分析;化學課上,我會時不時的跟不上同學的節奏;地理課上,一個隨堂做的數據分析,別人寫的永遠是我的兩三倍。

    我想,落差感就是這樣慢慢地建立起來的。一個科目的差距我可能會覺得是我一方面的技不如人,但當我發現很多人幾乎在全部科目都領先我一大步時,我需要認真的去調適,去聆聽自己的需求。

    “The FP year is designed for students to make mistakes.”

    這是我開學第一週時聽到我們副校長說的話,他讓我們在這一年裡,在進入IBDP前的一年裡不停地去試錯、去探索,跌倒了沒關係,因為有許多的機會重來,情緒崩潰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崩潰後有沒有繼續向前的勇氣。

    學習用心感受

    五天的 Project Week 旅程像是是為我急促的校園生活按了零點五倍速。在這段日子裡,有整整三天我與網路和電子產品徹底隔絕,沒有熱水洗澡,沒有豐盛的三餐。爬山對我來說是一件耗力的事,但當雙腳踏在地上,枯葉與落葉在腳下發出沙沙的聲音,眼前的山景無限延展,所有的疲憊與汗水都彷彿變得微不足道。

    我很喜歡音樂,因為它不需要翻譯,也無需理解特定的語言,因為音樂是用心去感受的,是一種能直接連結世界與文化的共通情感。

    和朋友一起聊天、吃飯,抱怨永遠都做不完的作業,有時在宿舍裡放歌盡情瘋狂,或者在 common room 裡和大家聊到凌晨。那些看似平凡的小瞬間,其實都格外珍貴。

    其實還有太多太多值得記錄的片段,我所遇到的人,我所聽到的故事。感謝常熟給我的這四個月,當我回過神來才驚覺,我已經將這座小島視作了自己的家。

    2025/1/5 在返回學校的路上:)

    Read More